第九章税种的分类和税制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544.50 KB
- 文档页数:80
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公共经济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是每一个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的人士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是构建其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该课程主要运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的管理问题,被一些人称之为真正的政治+经济的政治经济学。
现代公共经济学在传统的主要分析政府的公共收支问题的基础上,引入了公共选择,政府寻租,政府采购等内容,使公共经济学分析研究的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进一步充实了公共经济学的内容。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员是公共部门的直接参与者,应熟练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本门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的一些最为流行与先进的经济学原理、理论范畴。
认识和掌握市经济条件下政府各种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与边界。
既懂得如何做好政府经济工作,又能监督政府的职能,为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作出贡献。
本课程要求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和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阅读有关文献资料,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弄清有关概念、原理、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内容与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中应把课程内容同我国现实公共经济活动联系起来,进行对照比较,分析研究,以增强感性认识,更深刻地领会理论内容,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将讲述:公共经济学的目标与范围、混合经济中的公共部门、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支出政策、公共税收理论、公共税收制度、财政政策与国民经济的调节、赤字经济与公债及中国的财政制度及其改革;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规范,将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加以综合,研究那些并非纯属市场、住户或厂商之间的经济问题,以求全面而又准确地理解政府行为。
教学重点是公共产品理论(含地方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公共支出理论、公共税收理论和中国的财政制度及其改革;对于公共支出政策、现代税收制度、财政政策与国民经济的调节和赤字经济理论将做一般讲授,学生可以自习为主。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1 . 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 . ) 效用的非可分割性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
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
2 . )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 . ) 受益的非排他性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 . 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政府的经济活动范围:市场失灵的领域,即是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范围,只要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范围。
一般为:1 . ) 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 . ) 调节收入分配。
3 . )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3 . 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
一、资源配置职能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的原因:1. ) 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2. ) 外部效应的存在3. ) 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二 .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原因:1. ) 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2. )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3. ) 市场机制的框架内, 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 原因:( 1) 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2) 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 缺乏统一性, 有时互有冲突.4. ) 公共财政具有收入再分配的手段和条件:( 1) 征税( 2) 转移性支出三.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原因:1. )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平稳地向前发展。
税制结构名词解释一、引言税制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体系的组成部分,用于描述各种税收的种类、税率、征收方式、税基和纳税义务等要素。
税制结构的设计和调整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税制结构这一名词进行解释,并对税制结构的要素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二、税制结构的要素税制结构主要包括税种、税率、征收方式、税基和纳税义务等要素。
1. 税种税种是指各种税收的区分方式和分类,例如,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
不同的税种对应不同的经济活动和税收对象,具有不同的征收方式和税率。
税种的合理划分和分类对于税收的征管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2. 税率税率是指对于税基的征税比例或金额,表征了纳税人需要缴纳的税款金额。
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纳税人的负担和税收的收入。
税率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税收收入、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税收管理等多个因素,以实现税收的平衡和稳定。
3. 征收方式征收方式是指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实施的具体征收行为和方式。
常见的征收方式包括预缴征收、定期征收、事后征收等。
征收方式的不同对纳税人的负担和税收管理的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
征收方式的科学合理,可以提高征收效率,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4. 税基税基是指税收计征的基础,也就是对于某种税收所征收的对象或者标准。
不同的税收对应不同的税基,例如,增值税的税基是货物和服务的销售额,个人所得税的税基是个人收入等。
税基的选择和划定应该考虑税收目的、税收政策和税收管理的需要,以实现税收的公平和高效。
5. 纳税义务纳税义务是指纳税人根据法律规定需要履行的缴纳税款和申报纳税情况的义务。
纳税义务是税收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税收管理的核心内容。
纳税人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履行纳税义务,提供真实准确的纳税信息和资料。
三、税制结构的影响税制结构的合理与否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经济发展税制结构的合理设计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首先,税制结构应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增长,避免对生产和投资的过度限制。
税制结构是什么税制结构亦称“税制体系”。
指税收制度中各税系、各税种、各税制要素之间相互组合、相互制约⽽构成的有机体系。
它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1)税制中不同税系或税类及其相互关系。
按征税对象分类可以将税收分为⼏个系列或类别,包括流转税系、所得税系、财产税系、资源税系和⾏为⽬的税系等。
不同的税系在税制中具有不同的作⽤和地位,它们有主体和辅助之分,此将税类及其所包括的税种称为主体税种和辅助税种。
主体税种的选择及其与辅助税种的组合关系称为税制模式,它是狭义的税制结构要领。
(2)同⼀税系内部或不同税系之间各个税种之间的组合关系。
同⼀税系内部各税种之间有主辅之分,有职责分⼯。
如我国现⾏税制体系中,流转税系列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
其中增值税是主导性税种,从收⼊规模、征税范围、普遍调节等⽅⾯均看出其主导性地位,同时,它与消费税采⽤交叉征收制,有分⼯与衔接问题。
(3)税制要素的组合关系。
税制要素主要有纳税⼈、征税对象、税率、税⽬、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等。
在同⼀税系内部,课税要素的选择会影响该税系的格局和功能配置。
如旧流转税中,增值税与产品税税⽬不交叉,两税彼此独⽴造成职责分⼯不明确和功能不协调。
1994年⼯商税制改⾰后,在⼯业⽣产环节实⾏增值税与消费税的交叉征收制,使增值税的普遍征收与消费税的选择性征收相配合,出现了新的功能配置。
同时,在同⼀税种内不同税制要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各个具体税种的功能;同⼀税系或同⼀税种内部,税制要素的不同选择也影响该税系或税种的构成。
税制结构合理化是充分发挥税收职能的重要前提。
由于决定税因素较多,如经济发展⽔平、税收职能范围、经济结构、经济运⾏机制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税制结构的选择;所以,建⽴合理的税制结构是税制建设的中⼼内容。
1994年我国的⼯商税制改⾰就是⼀次全⾯性、结构性的税制改⾰,特别是以结构改⾰为重点。
经过改⾰,初步形成了新的税制结构。
即流转税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所得税;资源税系包括资源税和城镇⼟地使⽤税;特定⽬的税系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地增值税、财产⾏为税系包括房产税、城市房地税、车船使⽤税、车船使⽤牌照税、遗产税、印花税、证券交易税、屠宰税和筵席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