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
- 格式:docx
- 大小:19.11 KB
- 文档页数:4
《晋书》:[《晋书》,二十四史之一,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由唐代房玄龄、褚遂良和许敬宗三人监修。
房玄龄,别名房乔,字乔松,唐代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良相、杰出谋臣,是大唐“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著有《唐律疏议》、《大唐新礼》等。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他在书法上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许敬宗,字延族,谥号缪,唐朝大臣。
著有《文馆词林》等。
]《安平献王孚传》:望风而逃(wàng fēng ér táo):词意: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逃跑了。
《卞壶传》:握拳透掌(wò quán tòu zhǎng):词意:握紧了拳头,以致指甲透过了手掌,极言悲愤之至。
《车胤传》:囊萤凿壁(náng yíng záo bì):词意:形容家境贫困,勤奋苦读。
[注:“囊萤”典出《晋书·车胤(yìn)传》:“车胤(yìn)字武子,南平人也。
曾祖浚(jùn),吴会(kuài)稽(jī)太守。
父育,郡主簿。
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yìn)於童幼之中,谓胤(yìn)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
’胤(yìn)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 “凿壁”出自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萤窗雪案(yíng chuāng xuě àn) [“雪案”出自唐·徐坚《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词意:在窗下、案头靠萤光、雪光读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注16则
中国历史文献的收集和研究是建构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工作,而校勘和校注这项繁琐而重要的工作则是保证中国古文献完整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保存和研究中国古文献中,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注十六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晋书》在中国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国史,是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证据。
晋书记载了从西晋的建立,晋朝的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史实,为后世开创了以编年体、纪传体、表格体以及文字记载为主的国史撰写的模式,成为汉英宋元明清以及近代国史的鼻祖。
而在古代,晋书存在许多缺损和文字混乱的情况,加之后世抄写时出现过增补和减少,使得原文存在多种可能性,如何确定正确文字是校勘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注十六则正是由历史学家根据古籍的版本,经过精心的比较、考证和论证,全面核查《晋书》原文,编撰而成,它精确掌握了《晋书》原文,可以保证历史学家在研究《晋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部分古书进行研究,深入挖掘古文献的精神内涵,保证了中国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注十六则使得学者可以从不同版本中找到正确的文字,在研究历史时可以准确地掌握历史问题,从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此外,它也可以促进中国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正是由于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注十六则的出现,使得中国历史学的研
究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飞跃。
总之,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校注十六则为传承中国历史、保护中国古文化遗产、推动中国古文献研究发展上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勾绘。
文言文阅读:《晋书•王羲之传》(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王羲之,宇逸少。
父旷,淮南太守。
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
羲之年十三,尝谒周凯,凯察而异之。
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凯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
羲之既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
扬州刺史殷浩素雅重之,劝使应命。
羲之遂抠书曰:“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①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若蒙萼俟,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羲之既丹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以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
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
时骤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已,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
及述蒙显授羲之耻为NT道便诣朝笔求今会移为越姆。
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
既而内怀愧叹。
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肾对。
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与名人贤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
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晋书》卷八十,有删节)【注】①尚子平:西汉末年隐士。
材料二: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鸽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举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
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
⅛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
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Q(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节选)io.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晋书》的版本种类
《晋书》的各种版本
北宋监本;
宋绍兴重刊北宋本;
宋刊十四行小字本;
宋宝佑刊九行大字本;
宋刊明修本(附音义);
元刊十行本;
元刊二十二行本(大德九路刊本);
明南监重修本;
明北监方从哲修本;
明藩府刊十行大字本;
明万历间周氏(周若年)翻宋刊九行大字本;明吴琯西爽堂校刊本;
明钟仁杰刊本;
明钟惺评本;
明蒋之翘更定本;
明汲古阁刊十七史本;
清乾隆武英殿附考证本;
清席氏扫叶山房刊廿一史本;
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本;
清同治年间岭南陈氏葄古堂仿殿本;
清光绪年间湖南宝庆三味书坊翻刻殿本;
清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五洲同文书局影印殿本;
清图书集成局铅字排印本;
清竹简斋石印本(有大小两种);
清史学斋石印横行本;
清竣实斋石印本;
民国商务馆影印殿本;
民国商务印书馆百衲廿四史影印宋绍兴重刊北宋本;
民国中华书局排印四部备要本;
民国开明书店铸版《二十五史》中之《晋书》。
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排印本。
此本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与宋本(百衲本)、清武英殿本互校并参以元二十二字本(即元大德九路刊本)、明南北监本、吴琯西爽堂本、明万历间周若年刊本,毛晋汲古阁刊本加以校正。
《晋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晋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纪传体断代史。
《晋书》原文及翻译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又称古体诗或古风。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晋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晋书》原文及翻译篇1褚翜字谋远,少以才干称,袭爵关内侯。
于时长沙王义擅权,成都、河间阻兵于外,翜知内难方作,乃弃官避地幽州。
后河北有寇难,复还乡里。
河南尹举翜行本县事。
及天下鼎沸,翜招合同志,将图过江,先移住阳城界。
翜与蒙阳太守郭秀共保万氏台,秀不能绥众,与将陈抚、郭重等构怨,遂相攻击。
哭惧祸及,谓抚等日:“诸君所以在此,谋逃难也。
今宜共戮力以备贼,幸无外难,而内自相击,是避坑落井也。
郭秀诚为失理应且容之若遂所忿城内自溃胡贼闻之指来掩袭诸君虽得杀秀无解胡虏矣累弱非一宜深思之。
”抚等悔悟,与秀交和。
时数万口赖翜获全。
建兴初,复为梁郡司马。
时部将耿奴甚得人情,而专势,翜常优遇之。
梁郡太傅王玄为政既急,翜知其不能容奴,因戒之日:“卿威杀已多,而人情难一,宜深慎之。
”玄纳灵言,外羁縻奴,而内怀愤。
会迁为陈留,将发,乃收奴斩之。
奴余党聚众杀玄。
梁郡既有内难,而徐州贼张平等欲掩袭之。
郡人遑惑,将以郡归平。
翜抚之,众心乃定。
成帝初,为左卫将军。
苏峻之役,朝廷戒严,以翜为侍中,典征讨军事。
既而王师败绩,司徒王导谓翜日:“至尊当御正殿,君可启令速出。
”翜即入上大阁,躬自抱帝登太极前殿。
导升御床抱帝,翜及钟雅、刘超侍立左右。
时百官奔散,殿省萧然。
峻兵既入,叱翜令下。
翜正立不动,呵之日:“苏冠军来觐至尊,军人岂得侵逼!”由是兵士不敢上殿。
及峻执政,犹以为侍中。
时京邑焚荡,人物凋残,翜收集散亡,甚有惠政。
成康七年卒,时年六十七,赠卫将军,谥日穆。
译文:褚翜字谋远,年轻时就以有才干被称道,继承爵位任关内侯。
当时长沙王司马义专权,成都王、河间王也拥兵在外,褚翜知道内乱将起,就弃官到幽州躲避。
后来河北发生寇乱,褚翜又回到乡里。
《晋书》文言文译文原文:罗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也。
曾祖彦,临海太守。
父绥,荥阳太守。
含幼孤,为叔母朱氏所养。
少有志尚尝昼卧梦一鸟文彩异常飞入口中因惊起说之朱氏曰鸟有文彩汝后必有文章。
自此后藻思日新。
弱冠,州三辟,不就。
含父尝宰新淦,新淦人杨羡后为含州将,引含为主簿,含傲然不顾,羡招致不已,辞不获而就焉。
及羡去职,含送之到县。
新淦人以含旧宰之子,咸致赂遗,含难违而受之。
及归,悉封置而去,由是远近推服焉。
后为郡功曹,刺史庾亮以为部江夏从事。
太守谢尚与含为方外之好,乃称曰:“罗君章可谓湘中之琳琅。
”寻转州主簿。
后桓温临州,又补征西参。
温尝使含诣尚,有所检劾。
含至,不问郡事,与尚累日酣饮而还。
温问所劾事,含曰:“公谓尚何如人?”温曰:“胜我也。
”含曰:“岂有胜公而行非邪!故一无所问。
”温奇其意而不责焉。
转州别驾。
以廨舍喧扰,于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为材,织苇为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
温尝与僚属宴会,含后至。
温问众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谓荆楚之材。
”温曰:“此自江左之秀,岂惟荆楚而已。
”征为尚书郎。
温雅重其才,又表转征西户曹参,俄迁宜都太守。
及温封南郡公,引为郎中令。
寻征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仍转廷尉、长沙相。
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门施行马。
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栖集堂宇,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二》)译文:罗含,字君章,是桂阳耒阳人。
曾祖罗彦是临海太守,父亲罗绥是荥阳太守。
罗含幼年成了孤儿,是叔母朱氏养大。
罗含少年时有大志向,曾经白天睡觉时,梦见一只鸟毛色异常艳丽错杂,飞进自己口中,于是惊醒起来说起这事。
叔母朱氏说:“鸟毛色艳丽错杂,预示你以后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从此以后,罗含做文章的才思一天比一天进步。
20岁时,州官多次征召他,没有去就任。
罗含的父亲曾在新淦县做官,新淦人杨羡后来担任罗含家乡的州将,引荐罗含任主簿,罗含高傲地不予理睬,杨羡不停地聘请他,罗含多次推辞不获批准只好勉强就任。
《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原有叙例、目录各一卷,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共一百三十二卷。
后来叙例、目录失传,今存一百三十卷。
41条名句: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
——《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晋书·帝纪·第一章》高词迥映,如朗月之悬光;叠意回舒,若重岩之积秀。
——《晋书·列传·第二十四章》杜渐防萌,慎之在始。
——《晋书·列传·第六十八章》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
——《晋书·列传·第三章》穷猿投林,岂暇择木!——《晋书·列传·第六十二章》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故我清静而人自正。
——《晋书·帝纪·第六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晋书·列传·第十九章》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
——《晋书·列传·第八章》喜怒不形于色。
——《晋书·列传·第十九章》兵者诡道,善因事变。
——《晋书·帝纪·第一章》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晋书·列传·第五十二章》正其末者端其本,善其后者慎其先。
——《晋书·列传·第二十五章》一轨九州,同风天下——《晋书·载记·第十三章》人有不及,可以情恕——《晋书·列传·第六章》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登涉山水,不知老之将至。
——《晋书·载记·第十四章》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章》不自贵于物而物宗焉,不自重于人而人敬焉。
晋书名词解释
《晋书》是我国古代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晋朝的历史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由于史书的年代较为久远,其中的一些术语和名词可能对于现代读者来说有些陌生。
因此,下面是一些《晋书》中常见的名词和术语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古籍:
1. 三公:指宰相、太尉和司徒,是晋朝的最高行政官员。
2. 九卿:指太常、大司马、尚书令、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光禄大夫、侍中、中书令和中书侍郎,是晋朝的次高行政官员。
3. 群臣:指各级官员和文武百官。
4. 主爵:指封建时期的贵族,通常是皇帝亲信或功勋卓著的人。
5. 刺史:指地方行政长官,类似于现代的省长或市长。
6. 郡守:指地方行政官员,类似于县长或区长。
7. 县令:指地方行政官员,类似于乡镇长。
8. 廷尉:指晋朝的最高法院。
9. 门下省:指宫廷内侍从事管理的机构。
10. 玄学:一种流行于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主要探讨人类的本质、宇宙的本源以及自然现象的规律等问题。
以上是一些《晋书》中常见的名词和术语的解释,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 1 -。
文言文阅读训练:《晋书·陈寿传》(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
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
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会父忧,有疾,使婢九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
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
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
”其为时所重如此。
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遐参军,设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
帮为亮立传,谓亮将咯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议者以此少之。
初,识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寿互此再致成辱,皆如周言。
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应子,未升。
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有删改) 材料二: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账数十万言,善屈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虞、杨修等为之羽翼。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植尝来年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太祖大怒,公年令坐死。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国。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枚成。
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底并其男口。
植与诸侯并就国.。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材料三: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寻免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米,遂以无传。
(晋·裴启(语林》)注:《语林》是古小说集。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晋书·裴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晋书·裴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裴楷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裴楷字叔则,弱冠知名,尤精《老》《易>,少与王戎齐名。
钟会荐之于文帝,辟相国掾。
贾充改定律令,以楷为定科郎。
事毕,诏楷于御前执读,平议当否。
武帝为抚军,妙选僚采,以楷为参军事。
石崇以功臣子有才气,与楷志趣各异,不与之交。
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酣燕,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
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楷性宽厚,与物无忤。
不持俭素,每游荣贵,辄取其珍玩。
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穷乏。
尝营别宅,其从兄衍见而悦之,即以宅与衍。
梁、赵二王,国之近属,贵重当时,楷岁请二国租钱百万,以散亲族。
人或讥之楷曰损有余以补不足天之道也安于毁誉其行己任率皆此类也楷子瓒娶杨骏女,然楷素轻骏,与之不平。
骏既执政,乃转为卫尉。
及骏诛,楷以婚亲收付廷尉,将加法。
是日事仓卒,诛戮纵横,众人为之震恐。
楷容色不变,举动自若,索纸笔与亲故书。
赖侍中傅祗救护得免,犹坐去官。
太保卫瓘、太宰亮称楷贞正不阿附,宜蒙爵土,乃封临海侯。
代楚王玮为北军中候。
玮怨瓘、亮斥己任楷,楷闻之,不敢拜,转为尚书。
楷长子舆先娶亮女,女适卫瓘子,楷虑内难未已,求出外镇,垂当发而玮果矫诏诛亮、瓘。
玮以楷前夺己中侯,又与亮、瓘婚亲,密遣讨楷。
楷素知玮有望于己,闻有变,单车入城.匿于妻父王浑家,故得免难。
楷有渴利疾,不乐处势。
王浑为楷请曰:“楷受先帝拔擢之恩,复蒙陛下宠遏,诚竭节之秋也。
然楷性不竞于物,安于淡退,有识有以见其心也。
楷今委顿,臣深忧之。
光禄勋缺,以为可用。
”不听。
及疾笃,诏遣黄门郎王衍省疾。
卒,时年五十五,谥曰元。
(选自《晋书·裴楷传》)译文:裴楷字叔则,二十岁就出了名,尤其精通《老子》《易经》,年少时与王戎有同样的名声。
钟会把他推荐给文帝,任相国掾。
贾充修改律令,任用裴楷为定科郎。
《晋书》简介《晋书》是一部记载晋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二十四史之一。
作者简介:《晋书》是唐房玄龄等人合著,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临淄[1](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北)人,房彦谦之子。
唐朝初年名相。
作者共二十一人。
监修三人: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天文、律历、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李淳风;拟订修史体例:敬播(注:没有流传下来。
);其他十六人;另外唐太宗李世民也在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及陆机、王羲之两传写了四篇史论,所以有题“御撰”。
书籍简介:二十四史中的晋书是唐朝时期编写,晚于南北朝时期的《南齐书》、《宋书》等,但唐朝之前已经存在几部不同版本的晋书了。
唐修《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纪三十卷,后来叙例、目录失传,原有一百三十二卷。
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
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
晋书的修撰,从贞观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开始,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成书,历时不到三年。
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
《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特点《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作者的众多。
第二个特点是体例的创新。
上面讲到,《晋书》有“载记”三十卷。
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
《晋书》文言文原文和翻译原文:王彪之字叔武。
年二十,须鬓皓白。
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
”遂为郎。
累迁尚书左丞、廷尉。
时永嘉太守谢毅。
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
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
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
穆帝发诏令受之。
彪之又上疏执据。
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访彪之应有赦不。
答曰:“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
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
”遂从之。
转吏部尚书。
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郎补湘东郡。
彪之执不从,曰:“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
句容近畿,岂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
湘东虽复远小,所用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
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
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
”既而长安人雷弱儿等诈云杀苻健,请兵应接。
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
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
寻而弱儿果诈,浩大败。
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
”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
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
桓温①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②。
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
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
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
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注】①恒温,东晋权臣,曾独揽朝政十余年,有意夺取帝位。
②纲纪:文中指公府及州郡的主簿。
译文:王彪之,字叔武。
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
堂伯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公的辅官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世任职。
晋书·列传第三十九《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晋书;列传第三十九》文言文阅读原文和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周顗①,字伯仁,少有重名,神彩秀彻。
司徒掾同郡贲嵩有清操,见顗,叹曰:“汝颍固多奇士!自顷雅道陵迟,今复见周伯仁,将振起旧风,清我邦族矣。
”从弟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
弱冠,袭父爵武城侯。
中兴建,位至吏部尚书。
顷之,以醉酒,复坐门生斫伤人,免官。
太兴初,更拜太子少傅,尚书如故。
顗上疏让曰:“臣退自循省,学不通一经,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难,未能守分,遂忝显任,名位过量。
”固辞不受。
帝诏不许。
庾亮尝谓顗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②。
”对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帝宴群公,酒酣,从容曰:“今日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邪?”顗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帝大怒而起,手诏付廷尉,将加戮,累日方赦之。
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顗宽裕友爱。
弟嵩尝醉谓顗曰:“君才不及弟,何乃横得重名!”以燃烛投之。
顗神色无忤,徐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王导甚重之。
顗尝于导坐傲然啸咏,导云:“卿欲希嵇、阮邪?”顗曰:“何敢近舍明公,远希嵇、阮。
”及王敦构逆、温峤谓顗曰:“大将军此举似有所在,当无滥邪?”曰:“君少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既而王师败绩,顗奉诏诣敦,敦曰:“卿负我!”顗曰:“公戎车犯顺,下官亲率六军,不能其事,使王旅奔败,以此负公。
”敦惮其辞正,不知所答。
帝召顗,谓之曰:“近日大事,二宫无恙,诸人平安,大将军故副所望邪?”顗曰:“二宫自如明诏,于臣等故未可知。
”或劝其避敦,敦曰:“吾备位大臣,朝廷丧败,宁可复草间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经太庙,大言詈贼不绝,祈速杀敦。
语未终,收人以戟伤其口,血流至踵,颜色不变,容止自若,观者皆为流涕。
晋书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及翻译说起《晋书》,就会使人想到唐太宗在《修<晋书>诏》里讲的一句名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晋书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虞溥字允源,高平昌邑人也。
父秘,为偏将军,镇陇西。
溥从父之官,专心坟籍。
郡察孝廉,除郎中,补尚书都令史。
稍迁公车司马令,除鄱阳内史。
大修庠序,广招学徒,移告属县日:“学所以定情理性而积众善者也。
请定于内而行成于外,积善于心而名显于教,故中人之性随教而移,善积则习与性成。
唐虞之对,皆比屋而可封,及其废也,而云可诛,岂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汉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训,废而莫修。
今四海一统,万里同轨,熙熙兆庶,成体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广开学业,以赞协时雍,光扬盛化。
”乃具为条制。
于是至者七百余人。
溥乃作诰以奖训之,日:文学诸生皆冠带之流,年盎志美,始涉学庭,讲修典训,此大成之业,立德之基也。
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始学者不好也。
及至期月,所观弥博,所习弥多,日闻所不闻,日见所不见,然后心开意朗,敬业乐群,忽然不觉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
故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丹青吾见其久而渝矣,未见久学而渝者也。
夫工人之染,先修其质,后事其色,质修色积,而染工毕矣。
学亦有质,孝悌忠信是也。
君子内正其心,外修其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质彬彬,然后为德。
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日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之徒,亦颜之伦也。
又日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
斯非其效乎!今诸生口诵圣人之典,体闲庠序之训,比及三年,可以小成。
而令名宣流,雅誉日新,朋友钦而乐之,朝士敬而叹之。
于是州府交命,择官而仕,不亦关乎!若乃含章舒藻,挥翰流离,称述世务,探赜究奇,使杨、班韬笔,仲舒结舌,亦惟才所居,固无常人也。
然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匪志匪勤,理无由济也。
诸生若绝人间之务,心专亲学,累一以贡之,积渐以进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耳,何滞而不通,何远而不至邪!溥为政严而不猛,风化大行,有白鸟集于郡庭。
《晋书》
重点:选文的翻译,重点词汇的掌握。
难点:胼文的特点以及胼文的翻译。
解题:
《晋书》是记载晋代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唐朝以前的正史,虽然大多由史官撰成,但绝大多数成于一
人之子,作者的史学观点贯穿到全书。
从唐朝官府修撰《晋书》、五代史起,绝大部分正史几乎都是由封建王朝设立史馆,任命宰相检修,遴选许多史官担任篡修官,
集体分工编篡而成。
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曾经撰写了《宣帝纪》、《武帝纪》和陆机、王羲之的传论,所以题名御撰。
唐代贞观20年(646),唐太宗下达了《修晋书诏》,令修国史所更撰《晋书》。
诏书对《史记》、《汉书》以下以至五代史历代正史,但是对唐朝以前的晋史都不满意。
两晋南朝时期出现了26种晋史,到了唐朝初年还存有18种。
这些书,只有一、二种兼具两晋历史,大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晋史。
《修晋书诏》批评它们烦而寡要、劳而少功,或者滋味同于画饼、略记帝王,所以下令重
新修撰《晋史》。
重新修撰《晋史》以房玄龄、褚遂良为监修,参与撰述的有许敬宗、令狐德棻、敬播、李淳风、李延寿等21
人。
其中令狐德棻为首,他和敬播在制订《晋书》的体例上起了重要作用。
《晋书》的重修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参酌其它众多的晋史以及晋人的文集予以补充,重新修撰。
《晋书》包括帝纪10卷、志20卷、列传70卷、载记30卷,叙例、目录各1卷。
叙、目已经佚失,今存130卷。
《晋书》的记事,起于泰始元年(265),迄于元熙二年(420),包含西晋4帝、东晋ll帝一共156年的历史,并追叙了晋朝先世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在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活动,还包括了与东晋同时并存的北方十六国的历史。
《晋书》对于这样的纷繁的历史格局,能从容的表述出来,显示了当时史学家的组织力量和创造才能。
《晋书》的成就首先在于它写出了两晋历史的全貌,弥补了以前史学著作的不足。
内容也很充实。
因此,《晋书》问世以后,其它的晋史都亡佚了。
《晋书》的另一成就就是还突出地表现了他对民族关系以及其它割据政权的历史的撰写。
它继承了《东观汉记》的载记的体例,创造性地记述了16国的历史概貌,反映了唐朝统一后天下一家的思想。
《晋书》的10篇志是天文、地理、历律、礼、乐、职官、舆服、食货、五行、刑法,写出了两晋时期的典
章制度。
选文:《刘毅传》
《刘毅传》选自《晋书》45卷,是西晋初年刘毅给
晋武帝上的一篇奏疏的全文。
古代的历史著作,常常引
用大臣给皇帝的书信,包括谢恩的章,弹劾的奏陈请的表,辩驳的议,条陈的疏,言事的上书,保密的封事等,统称奏议。
而其中往往有重要的史料。
本篇揭露了九品
中正制的弊病,是反映晋代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1、讲解选文:全文共分13自然段,但除了首尾两
小段外,都是刘毅的条陈,对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度进行
了批评。
2、翻译第2、
3、4段。
3、重点词汇:品位、名状、中正、格、优诏。
思考题:
1、《晋书》十志与载记的内容要点
2、简析《晋书食货志》所载述的户调式和占田制
3、《晋书刘毅传》请罢中正除九品疏的重心所在
参考书:
1、廖吉郎《六十年来〈晋书〉之研究》,台北中正书局1974年版。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女女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