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上8-2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3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在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有趣的热气球升降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并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热气球”模拟实验,让学生动手感受热气球上升时的变化,从而形成对“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现象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实验现象的细节中感受到冷热空气的不同物理变化。
本课围绕热气球实际设计了两个主要环节。
首先是让学生观察、感受加热后热气球上升过程的变化和原因。
其次是让学生通过逻辑思维和现象分析反推热气球下降过程的变化和原因。
由于热气球上升过程的现象比较明显也方便观察,所以学生不难通过实验现象就能总结得出上升过程的实验结论以及找到背后的物理学本质。
但对于热气球上升之后又下降这一过程的原因,学生就容易出现理解障碍。
本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很直观地观察到加热后塑料袋会膨胀、变轻、上升,从而在脑海中形成“热空气会上升”的科学概念。
紧接着引导学生利用课堂即时形成的科学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现象”。
【学情分析】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容易从屏幕中看到热气球的升降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同时通过本单元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等知识点。
本课将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动手尝试制作热气球并观察上升过程中的不同现象,对“热气球的上升”形成感性认识。
同时在课堂中启发学生利用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推导得出热气球下降的原因,并让学生尝试自己解释“热气球上升现象”。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
2.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小学综合实践《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我们来做热气球——小学综合实践教案引言: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教案以制作热气球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通过此活动,学生将会体验到科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 掌握制作热气球的基本步骤和原理。
3. 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4.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1. 材料准备:- 胶合纸、彩纸、透明胶带、铅笔等。
- 热气球发动机模型(可选)。
2. 实践环境准备:在教室内或学校操场上设置制作热气球的工作站。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活动(10分钟)- 教师以简单而生动的方式介绍热气球的起源、原理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热气球的组成部分和制作过程。
2. 实践活动(40分钟)-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
鼓励小组成员互相合作、分享想法,共同进行下面的学习活动。
- 制作热气球模型:1)每个小组将会收到一套制作热气球的材料。
2)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先用铅笔在胶合纸上绘制出热气球的形状,然后剪下来。
3)学生使用透明胶带将胶合纸的两边粘在一起,留下一个较小的开口。
4)学生再用彩纸制作热气球的篮筐和绳子,并将其粘附在热气球的底部。
5)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使用彩纸制作装饰品,如云朵、太阳等,然后粘贴在热气球的外部。
- 观察:1)学生完成热气球的制作后,观察自己制作的热气球,观察其中的细节和形态特点。
2)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描述,将自己关于热气球的观察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3. 讨论与分享(20分钟)- 导师引导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的热气球模型,并向其他小组成员提出问题。
- 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和交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心得体会。
- 导师引导学生从他人的作品中获取灵感,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材简析】《我们来做“热气球”》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第六课。
本课的具体概念是: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会下降。
教材聚焦“热气球是怎样升空和下降的呢?”设计了以下活动:利用塑料袋、纸筒和蜡烛设计制作一个“热气球”,并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感受袋子里空气的温度变化,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重复实验,用画图或是文字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本课是后一课《风的成因》的铺垫。
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孩子制作热气球,并通过寻找“热气球”升空的奥秘作为驱动力去收集活动中的现象,根据现象整理证据做出解释。
【学情分析】热气球升空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现象,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很多孩子看过“热气球”升空的视频,甚至部分孩子放过孔明灯,对“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
本课需要孩子通过收集观察到的现象对“热气球”升空做出合理的解释,把看到的现象转化成简短的语言或是图画记录对于三年级的孩子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更要关注孩子记录汇报习惯的养成,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变热后会上升,空气冷却后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支,火柴1盒,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
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一、教学内容《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章节:1. 热气球的基本概念:向学生介绍热气球的基本概念,包括热气球的原理、结构以及热气球的历史等,让学生对热气球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 热气球的制作方法:向学生介绍制作热气球的基本方法,包括热气球的制作材料、制作步骤等,让学生了解制作热气球的基本流程。
3. 热气球的飞行原理:向学生介绍热气球的飞行原理,包括热气球升空的原理、热气球的操控原理等,让学生了解热气球飞行的基本原理。
4. 热气球的安全注意事项:向学生介绍热气球的安全注意事项,包括热气球的飞行安全、热气球的操作安全等,让学生了解热气球的安全知识。
5. 热气球的实际应用:向学生介绍热气球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包括热气球的旅游观光、热气球的科学考察等,让学生了解热气球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核心素养目标《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1. 科学素养:学生能够理解热气球的基本原理,包括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和热气球的操控原理,以及热气球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同时,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热气球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如热气球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
2. 创新实践: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热气球,并对其进行操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3. 安全意识:学生能够了解并遵守热气球的安全注意事项,如飞行安全和操作安全,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意识。
4. 合作交流:学生能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完成热气球的制作和操控,同时能够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 重点:理解热气球的飞行原理解决办法: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图解,帮助学生理解热气球的飞行原理,如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和热气球的操控原理。
三年级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认识空气受热后会变轻上升,变冷后又会下降。[科学思维]能基于放飞“热气球”活动中观察到的现象,合理分析并解释“热气球”的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及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探究实践]在放飞“热气球”活动中,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态度责任]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并发展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会下降。[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学生材料一份;3.多个塑料袋备用。[学生]1.为每组准备塑料袋1个,蜡烛1支,塑料筒(或纸筒)1个,点火器1个;2.学习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出示热气球的图片,提问:这是什么?在很多旅游景点都有提供游客乘坐热气球的服务,有没有同学乘坐过热气球?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让热气球升上去的吗?(预设:热气球是通过加热升上去的。)2.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并思考,人们到底是对什么进行加热?(预设:里面的空气。)谈话: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我们来做热气球) [设计意图]通过热气球图片引发学生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了解学生前概念。再通过出示热气球升空前的加热照片,使本堂课研究的中心从热气球本身聚焦到热气球里面的空气,引发学生思考:空气加热后的到底产生了什么变化?二、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微视频,塑料袋,蜡烛,塑料筒,点火器,活动记录单。1.讨论注意事项(1)出示塑料袋,提问:这个大塑料袋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课堂上的“热气球”。当然,只有这个塑料袋没法直接让它飞起来,还需要什么?(预设:加热、蜡烛、火…)教师出示蜡烛,演示用点火器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2)提问:现在可以直接把塑料袋套上去给里面的空气加热了吗? 教师可边讲边演示。(预设:不可以,直接套上去塑料袋可能会烧起来,很危险)讲述:直接将塑料袋里套上去加热是很危险的,塑料袋会直接融化甚至烧起来,所以我们需要一个东西将蜡烛与塑料袋隔开一些距离。(3)出示塑料筒,提问:仔细观察这个塑料筒,你觉得这个塑料筒怎样使用吗?小组同学讨论,试着在记录单上画出塑料筒和塑料袋的位置(画设计图)(4)展示学生设计图,讨论优劣及分析需要注意的事项。讨论1:塑料筒有“缺口”的一端朝下,需要进气。讨论2:塑料袋的边缘不能过低,以免把进气孔堵住。讨论3:塑料筒上端温度仍然较高,塑料袋尽量避免直接接触塑料筒上端。……(5)教师简单梳理并板书活动步骤:2.放飞“热气球”,感知变化(1)谈话:接下来我们不仅要让“热气球”升空,更重要的是研究它是怎样升空的。所以在放飞“热气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要观察和记录哪些内容?(预设:塑料袋膨胀程度的变化;袋子里空气的温度变化……)(2)播放实验微视频,指导学生放飞“热气球”,并出示操作注意事项。(3)学生活动:利用蜡烛、塑料筒让“热气球”升空,并完成活动记录单。[设计意图]通过思考和尝试逐步引出材料,并在此过程中认识到每种材料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再通过模拟“热气球”的升空来了解加热后空气的变化。此外“热气球”升空的高度并非本课活动的重点,所以在活动前要强调活动观察和记录的主要内容。三、实验发现及解释(预设12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回顾活动,分析成败(1)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得很高,过了比较长的时间才落下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技巧吗?(2)讨论:也有些小组的“热气球”飞得没那么高,也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做的?遇到了哪些问题?2.讨论分析,解释原因(1)展示学生活动记录单的记录情况,讨论:从加热“热气球”开始到“热气球”降落你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预设:加热后,塑料袋慢慢鼓起来了,手贴在塑料袋外壁,感觉到温度慢慢变热,拎住塑料袋的手,感觉需要的力气越来越小;“热气球”下降时,塑料袋慢慢瘪下去了,用手去摸温度变冷了。)追问:这些现象能说明“热气球”中的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加热时,“热气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了;降落时,“热气球”中的空气在冷却收缩)(2)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尝试解释“热气球”是怎样升空和下降的吗?归纳: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3.空气微粒的变化(机动教学环节)(1)如果用“○”来表示空气的微粒,你觉得加热后的空气微粒会发生什么变化?请尝试画出你的想法。(2)请学生说说想法,不做定论,点出学生的几个矛盾点:①空气微粒大小的变化(变大变小)②空气微粒数量的变化(变多表少)③空气颗粒间隙的变化(变远变近)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查资料。[设计意图]先通过分析活动的成败,反思活动中做得到位和不足之处。再基于现象,讨论袋子加热后及掉落时的变化,通过袋子的变化分析空气的变化,认识到袋子升空和降落实际是由空气受热膨胀及冷却收缩导致的。对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还可以展开机动环节的教学。五、孔明灯飞行原理及危害的认识(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视频1.出示孔明灯图片,提问:孔明灯是一种能够长时间自由飞行的飞行灯,我国一些地区有元宵节放飞孔明灯的习俗,你能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说说孔明灯飞行的原理?(预设:它和热气球的原理一样,利用热空气膨胀会上升带动孔明灯飞行。) 追问:为什么孔明灯飞行的时间会更长?(预设:孔明灯的火源与灯一起飞行,可以持续加热。)2.讲述:不过燃放孔明灯也存在一定隐患,我们来看一则新闻。播放视频——燃放孔明灯的危害。提问:现在,你对孔明灯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预设:孔明灯降落的地方可能会引起火灾,所以不能在户外随意放飞孔明灯。)[设计意图]将我们的“热气球”和孔明灯对比,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并加深学生对“热气球”原理的理解。同时对学生展开安全与环保方面的态度责任教育。【疑难解答】用蜡烛加热“热气球”时,最易出现蜡烛翻倒、热量不够和热量过足烤破塑料袋等现象,教师该如何避免?蜡烛、塑料等材料都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材料,但均有各种不同大小。我们在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两者之间大小是否合适。①在蜡烛的选择上,建议选择短款细蜡烛加香薰蜡烛结合(如下图),不仅可以避免蜡烛翻到,也可以保证热量充足;②在塑料袋的选择上,建议选大而轻薄的,能保证学生能明显看到袋子的膨胀过程。③在纸筒/塑料筒的选择上,纸筒的裁剪相对方便,但塑料筒能加稳固且耐用。不过,无论纸筒还是塑料筒,直径的大小要足够,避免被蜡烛点燃。④最后在点火器的选择上,建议选择长点火器,学生更有勇气使用。【教学反思】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我们来做“热气球”》。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
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通过前面五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指导学生制作“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热气球现象”。
学生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对空气的这种物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这一原理。
二、说学情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可能他们已在电视电影上看过热气球。
因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缺少团队意识和安全意识。
在平常的实验也很少用到火,而本课的实验需要使用明火,所以要给学生强调实验安全事项和小组合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1、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2、能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
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3、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4、了解燃放孔明灯的危险性。
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难点:用与空气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以证实自己的观察结果。
五、说教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来看,让学生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来真正激发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大胆表现,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小学生们大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自制力和理解力相对较差在教学中,我通过语言描述、实物演示、知识渲染等手段创设课堂的教学情景。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们来做“热气球”》这一课是科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热气球的工作原理,掌握制作热气球的技能。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文字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如气体的性质、浮力等。
他们好奇心强,乐于动手操作,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活动和生动的语言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气球的工作原理,知道热气球是通过加热气体使其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的。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热气球的工作原理。
2.热气球的制作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热气球图片、视频、热气球制作材料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热气球制作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热气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知道热气球是如何工作的吗?”2.呈现(10分钟)讲解热气球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热气球是通过加热气体使其膨胀,密度减小而上升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热气球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制作好的热气球,讲解制作过程中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热气球,还有哪些交通工具是利用浮力工作的?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热气球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热气球,并观察其飞行情况。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热气球的工作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新3上8-2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设计课题:我们来做“热气球”科学概念目标:在8周2节课的研究中,学生将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了解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的概念。
同时,学生还将了解热气球能升空是由于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后热气球又会降下来。
科学探究目标:1.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描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放飞“热气球”活动,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放飞“热气球”的活动中,能针对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生通过拓展活动,了解孔明灯的飞行原理以及危害性。
教学重点:学生需要掌握热气球升空和下降的现象及其解释。
教学难点:学生需要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研究单,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蜡烛1支,点火器1个,塑料袋1个,纸筒1个,教学课件及视频。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教学课件]1.教师出示热气球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有乘坐过热气球,并引导学生思考人们是如何让热气球升上去的。
2.教师出示人们加热使热气球上升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们是如何让热气球升上去的。
谈话: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向学生介绍了热气球升空的原理,并提出了今天课堂上要进行模拟热气球的实验。
二、探索:模拟“热气球”升空的活动(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每个小组塑料袋1个,蜡烛1支,纸筒1个,点火器1个,研究单,学生活动手册]1.提供材料,尝试设计1)教师出示一个较大的塑料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让它飞起来,提出需要什么材料。
2)教师演示点燃蜡烛,同时简单介绍点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2.实验操作1)学生按照研究单的指导,设计“热气球”实验。
燃烧器——蜡烛(热量)
负载——×
2. 观看或进行模拟实验
思考:实验过程中我们应当观察什么?注意哪些问
题?
(1)观察加热前后塑料袋与空气的变化
(2)记录加热前后的现象
(3)重复实验,并记录
(4)注意安全
3. 收集证据
结论:空气受热会上升,变冷会下降。
【教学意图】通过查阅资料和观察了解热气球的结构。
初步学习模拟实验的过程、方法、特点。
通过模拟实验收集证据。
(一)分析讨论:加热空气前后的变化
1.比较热量的变化
2.比较塑料袋形状的变化
3.比较塑料袋体积和质量的变化
4.比较塑料袋位置的变化
小结:引起加热后塑料袋上升和下降的现象的原因是空气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变轻。
(二)解释热气球上升、下降的原因
加热后,球壳里面的空气______变大,所以热气球会上升;降落时,调节球壳里面的温度比上升时低,球壳里面的空气______变小,所以热气球会下降。
【教学意图】联系已有知识和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热气球受热上升,变冷下降的背后的原因。
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
课后小知识--------------------------------------------------------
课外拓展
学习方法指导:
同学们,天道酬勤,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
规范的学习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
有效的学习方法。
只要做好以上三点,相信你一定会成为学习的强者。
加油!加油!加油!。
小学科学2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我们来做“热气球”- 小学科学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将通过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利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热气球”,以提高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此教案的实施,学生将亲身体验“热气球”的运作过程,并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1. 了解“热气球”的构造和运作原理;2. 学习如何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热气球”;3. 加深对热能传递和浮力原理的理解;4. 发展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1. 材料:塑料袋、铝箔、细线、饮管、小烛;2. 工具:剪刀、胶带;3. 实验场地:教室或户外空地。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话题:大家知道什么是热气球吗?你们曾经看过热气球吗?热气球是如何飞起来的?2.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猜测。
二、核心教学(30分钟)1. 教师介绍热气球的构造和运作原理,简单解释热气球上升的原因是因为热气球内部的空气比周围空气温暖,从而形成浮力的作用。
2. 分组实施制作热气球的实验:a. 学生分为小组,每组4-5人,共同讨论并集思广益。
b. 教师向学生分发材料,并提供使用工具和简易的图纸作为参考。
c. 学生按照分发的材料和图纸,自行设计制作一个“热气球”。
d.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请注意安全,遵从教师的指导,并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
三、实验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组织每个小组展示他们制作的“热气球”,并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简单介绍。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每个热气球的特点和差异,并与热气球的运作原理进行联系。
3. 教师鼓励学生就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享和讨论,并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实验环节延伸(15分钟)1.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个别或小组讨论改进设计,尝试制作更稳定或更具创意的“热气球”。
2. 学生可以进行比赛或表演,观察不同设计与表现的差异。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程内容和学习收获,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我们来做热气球》一、学情分析热气球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二、教学目标1.能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2.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3.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尝试让“热气球”升空并在此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上升现象:空气受热后会膨胀变轻而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难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升空及降落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播放热气球的视频】在有些旅游景点,会提供让游客乘坐热气球到高空欣赏美景的服务。
根据你的了解和刚才观看的视频,说一说热气球是怎样升空和下降的。
师:其实,人们在加热过程中并没有加热热气球本身,而是加热了里面的空气,那么加热后空气发了哪些变化,热气球又是怎么升上去的,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就要来做一个模拟热气球,通过模拟热气球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我们来做一个“热气球”【播放实验视频】师:通过观看刚才的实验视频,我们对实验的过程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现在我们自己动手,注意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材料:大塑料袋,蜡烛,纸筒,火柴,剪刀,废液缸)实验步骤:(1)在纸筒的底端剪一个“窗口”,供空气流通。
将蜡烛点燃,然后用纸筒罩住蜡烛。
(2)轻轻用塑料袋罩住纸筒,加热袋中的空气。
(3)用手贴住袋子的外壁,当感到袋子变热了,松开双手,观察接下来发生的现象。
(4)重复几次试验,画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用秒表测量一下,多久以后袋子会掉下来。
提示:在蜡烛外侧的纸筒下段剪一个口,是为了能够让空气流进去,不影响蜡烛在纸筒内燃烧。
实验现象:加热前,袋子没有明显变化;在加热一段时间后,袋子变热了,膨胀起来,飞到空中。
《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五课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空气具有质量、能占据空间,还可以被压缩。
本课从热气球的升降现象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并尝式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解释热气球的升降现象。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热气球以及热气球加热上升的图片,思考热气球上升的原因并做出初步的解释。
探素板块,主要通过指导学生制作和放飞“热气球”,让学生对"热空气会上升"的现象形成感性认识,并通过研讨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有逻辑地进行解释。
本课实验现象所指向的物理概念是: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减小,导致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热气球模拟实验方法,对空气的这种物理性质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知,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空气变冷后会下降就可以了,不需要对相关的物理原理进行深入学习。
拓展板块,通过出示“孔明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解释其飞行的原理,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和应用。
【学情分析】热气球是生活中匕较有趣的一个物件,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很感兴趣,甚至有一些学生有过亲身体验的经历,对热气球具有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了解"热气球是需要靠热才能进行升空"的这一前概念,但是对"热气球受热后是怎样飞起来的?"这一问题不能做出具体的解释,这正是本节课的着眼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体积膨胀上升;空气受冷,体积收缩下降。
2.了解热气球能升降的原理: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而带动了热气球升空;空气冷却收缩、下降,带动热气球降落。
科学探究目标1.能猫述热气球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并对类似的现象进行解释。
2.能运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设计和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认识到在一定余;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在探究中,培养民主、和谐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体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现代人的刘新精神,丰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民智的认识,增虽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小学科学空气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我们来做"热气球"引言:热气球是一种利用加热气体产生浮力的飞行器。
它由一个气囊和一个底部开口的篮子组成,篮子内有乘客和设备。
当气囊内加热的气体密度减小,总体密度小于周围空气时,热气球就会产生浮力,从而升空。
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制作一个热气球,来亲身体验它的原理。
一、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热力学中的浮力原理,并能够制作一个简单的热气球。
二、前置知识1. 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隙,可以在空间中移动。
2. 空气加热后,分子会增加运动速度,距离变远,气体密度减小。
3. 浮力是指液体或气体向上对物体施加的向上的力。
如果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或气体的密度,物体就会浮起来。
三、教学步骤1. 引入告诉学生: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空气中,而且很多事物都是由空气组成的,比如风、气球等等。
你们有没有见过漂浮在空中的热气球呢?今天我们要来制作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热气球。
2. 实践部分a. 材料准备让学生准备好以下材料:- 透明的塑料袋- 颜色鲜艳的塑料薄膜(可以是彩色礼品薄膜)- 线或鞋带- 烛台和蜡烛- 针- 手套b. 制作热气球步骤:- 将塑料袋打开,挤压袋底,让袋子以球形展开。
- 用针在塑料袋上打洞,使空气能够逃逸。
打洞的位置应该在袋子的顶部。
- 在塑料袋的底部边缘处用针穿出一串固定线。
确保线不会影响袋子的封闭。
- 将小块彩色塑料薄膜插入袋子的油门底部,以便观察到袋中空气的运动。
- 接下来,将塑料袋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远离可燃物。
- 轻轻地点燃蜡烛,并将其放置在烛台上。
- 给蜡烛点火时,要小心烛台,以免发生意外。
确保学生带好手套,并有一个成年人的监督。
- 将烛台小心地放在塑料袋中,远离塑料薄膜。
- 观察烛台释放热气,并抬起塑料袋。
c. 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观察热气球的悬浮,并引导他们回答以下问题:- 热气球为什么会悬浮在空中?- 加热气囊后,气囊内空气发生了什么变化?3. 归纳和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制作热气球的步骤和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热气球可以悬浮在空中?- 空气加热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空气的密度减小?- 热气球利用了什么原理来悬浮?四、延伸活动1. 研究不同的材料对热气球升力的影响。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空气章节的第6课《我们来做"热气球"》,主要介绍了热气球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热气球的制作过程,培养他们对空气性质的认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热气球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b. 理解空气的性质,特别是空气的膨胀性。
c. 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技巧。
2. 能力目标:a. 能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b.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
c. 能够合作与他人分享实验结果。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热气球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空气的膨胀性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
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几课已经学习了空气的性质和特点,对空气的膨胀性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对实践操作感兴趣,喜欢亲自动手进行实验。
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较强。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热气球是怎么升上天的吗?”-学生们思考并回答问题。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老师展示一张热气球的图片,并向学生解释热气球的原理和制作方法。
-老师解释说,热气球的外壳由轻巧的材料制成,通常使用彩纸制作。
热气球底部有一个吸管,通过加热吸管底部的空气,使热气球升空。
-老师解释空气的膨胀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热气球会升空?-老师通过简单的实验示范,使用一个气球和一个吸管,加热吸管底部的空气,让学生观察吸管的变化。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份实验材料:彩纸、吸管、打火机或蜡烛。
-老师向学生介绍制作热气球的步骤:a. 制作气球外壳:学生们使用彩纸将一个气球外壳制作出来。
b. 固定吸管:学生们将吸管固定在气球底部,可以使用胶水或者胶带固定。
c. 加热底部空气:学生们小心地使用打火机或蜡烛,加热吸管底部的空气。
小学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XXX三年级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新三年级教材将《空气》单元列为一个大单元结构,相较于老教材将水和空气放在一起,更体现出科学概念的连贯性和综合性,能让学生经历一个时间比较长的主题探究,并从空气的多种特征角度丰富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前四课学生已经了解到空气是无处不在的,它能占据空间,能被压缩,有质量但是质量很轻,《我们来做“热气球”》就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空气后,具体研究“热空气上升”这一特征的一课。
在这课中,仍然分为四个部分:聚焦,说一说对热气球怎么会上升、下降的看法;探索,模拟制作一个热气球;研讨,加热前后,观察塑料袋的变化,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拓展,说一说孔明灯的秘密,并做安全教育。
【学情分析】选取三年级一个班,45位学生进行课前调查。
你在哪里见过热气球?45人没有坐过热气球,2人曾经看过真的热气球,20人在电视上见过热气球升空,23人在图片上看过热气球。
你知道热气球升空需要什么条件吗?43人知道需要有火焰燃烧加热,2人不知道。
火焰的作用什么?10人觉得火焰产生了大量的空气;11人觉得产生了氢气;15人觉得火焰产生了一些物质;4人觉得火焰加热了空气或水蒸气;5人表示不清楚。
画一画你心中认为能升空的热气球。
收集到全班学生的画作: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将热气球画的非常膨胀,在袋子下面有燃烧的火焰。
可是经由进程个体说话,发现很多孩子都是不清楚火焰的作用,大概是多火焰的作用理解不到位。
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变冷后又会下降。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
2、能运用画图、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1、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燃放孔明灯的危害2、了解热空气上升道理在糊口中的一些应用。
小学科学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小学科学教案:我们来做热气球引言:热气球是一种远离地面飞行的交通工具,它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来支撑,并通过控制热空气温度的方式实现升降。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通过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热气球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热气球的工作原理以及热空气的性质。
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他们对热气球的认识和理解。
一、目标:1. 了解热气球的工作原理;2. 掌握热气球的制作方法;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准备材料:1. 透明塑料袋;2. 彩色气球;3. 颜料或彩笔;4. 塑料薄膜;5. 黏胶带;6. 剪刀;7. 温度计。
三、教学过程:1. 热气球的原理解释(15分钟)热气球的升空原理是基于浮力的原理,即热气球内热空气的浮力大于热气球本身重力,从而使热气球能够升空。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我们的身体接触热气球底部时,会感受到温暖的空气,相比之下,冷空气更重,无法提供足够的浮力,所以热气球才能升空。
2. 制作热气球模型(6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队长,其他成员分工合作。
请提前准备好所需材料。
步骤:a) 将透明塑料袋打开,并在上面用颜料或彩笔绘制自己喜欢的纹样。
可以是动物、植物或其他图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
b) 将彩色气球塞进塑料袋中,并用黏胶带固定在塑料袋的底部,确保气球的开口处完全封闭。
c) 在热气球的下方附上塑料薄膜,固定在塑料袋的底部。
塑料薄膜的作用是用来保护热气球免受热源的直接接触。
d) 一边吹气球,一边用温度计测量气球的温度,确保热气球内部的温度提高至能够产生浮力的程度。
记录下气球的温度。
3. 实验观察和分析(30分钟)要求学生依次操作每个热气球模型,用吹气方法使其充气,并记录下每个气球中热气的温度。
然后,观察气球的升空情况,并记录下升空的高度和时间。
最后,让学生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问题引导:a) 哪个气球升空得最高?为什么?b) 温度的变化是否对热气球的升空高度产生影响?为什么?c) 学生是否可以预测哪个热气球能够飞得更高?为什么?4. 分享和总结(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和分析结论。
小学科学6《我们来做“热气球”》(教案)学年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我们来做“热气球”热气球是一种能够在空中飞行的航空器,它依靠热空气的浮力来飞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制作一个简单的热气球模型,以及探索它的原理。
实验目的:1. 了解热气球的原理和浮力的概念。
2. 学习利用热空气产生浮力的方法。
实验材料:1. 透明塑料袋(如食品袋)。
2. 塑料吸管。
3. 颜色鲜艳的纸或绸带。
4. 剪刀。
5. 尺子。
6. 热水壶或电磁炉。
实验步骤:1. 使用尺子测量透明塑料袋的一边,留下一个开口大约为10厘米。
2. 使用剪刀沿着测量的线剪开塑料袋,使其成为一个长方形。
3. 取一个塑料吸管,将其插入透明塑料袋的开口处,确保吸管均匀延伸过塑料袋的边缘。
4. 将透明塑料袋的开口用细质纸或绸带牢固地封住吸管,确保不会漏气。
5. 使用剪刀在透明塑料袋的底部剪一个小孔。
6. 将热水壶或电磁炉加热至热水沸腾。
7. 将吸管的一端放进热水中,让热气进入透明塑料袋中。
8. 当塑料袋充满热气后,小心地捏紧塑料袋底部的小孔。
9. 将塑料袋放在较高的地方,释放底部的小孔。
热气球会逐渐升起。
实验原理:热气球上升的原理是浮力。
当空气被加热后,它会膨胀并变得轻盈。
由于热量的膨胀效应,热空气的密度低于冷空气,因此在冷空气中热气球会得到浮力。
浮力是指物体受浸泡在液体中的浮力或物体受气体中的浮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利用热空气产生浮力。
热水加热塑料袋中的空气,使其膨胀,产生较低密度的热空气。
由于塑料袋的重量相对较轻,所以在大气中产生的浮力大于塑料袋的重量,从而使得热气球能够升起。
热气球的应用:热气球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实验模型,还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现实世界中,热气球被用于观光、运动竞赛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热气球能够携带人员进入大气层,使人们能够俯瞰地面,并获取从高处难以观测到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热气球的升力与气温有关。
当气温升高时,热空气的密度下降,浮力减小,热气球可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