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导航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3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要紧内容(1)全会第一从头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线路。
(2)全会果断地停止利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全会确信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利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3.历史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锁半封锁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
(3)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展到新时期的标志。
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峻挫伤了农人的生产踊跃性。
(2)方法①中国的改革第一从农村起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人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安徽、四川等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增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文件。
(3)阻碍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极大增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展。
②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的冲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依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
3.阻碍: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进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开始:对外开放第一从开办经济特区开始。
2.经济特区的设立(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
(2)概况: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某班历史探究活动课上,小玲同学收集到一幅20世纪80年代初的漫画《来自家乡的喜讯》。
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而改革是先从农村开始的;根据题干中“20世纪80年代”及漫画“土地承包到户”等信息可知,与漫画讨论的内容相关的会议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故选B项。
2.1979年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
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B.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C.系统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由题干粮食产量的前后对比可知,体现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变化,故选D项。
3.下表反映了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情况。
该时期是( )A.1949—1951年B.1953—1955年C.1958—1960年D.1979—1981年A 项时间段,因为那时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还没开始;也不可能出现在B 项和C 项两个时间段,因为在B 项时间段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应是攀升而不是下降;C 项时间段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大跃进”运动,“以钢为纲”的全面跃进,重工业应是畸形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得到发展,轻工业也得到发展,只有D 项时间段才可能出现上述局面,故选D 项。
4.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中“离土不离乡”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C.发展乡镇企业 D.进城打工,在家乡发展乡镇企业。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一五”计划工业化①成就:②影响:社会主义改造①概况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②影响: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1.十年建设(1956 -1965)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意义:探索失误表现:后果:调整恢复1960年,1965年,经验教训:2.十年动乱(1966 -1976)1966年,1973年,1975年,后果:经验教训:三、改革开放1.十一届三中全会①背景:②主要内容:③意义:2.经济体制改革①农村改革背景:实施:含义:改革管理体制:作用:②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内容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体制:产权制度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①背景20世纪80-90年代,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1992年,②过程1992年,1993年,1997年,21世纪初,③意义: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对外开发的历程经济特区过程:影响: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过程:影响:沿海经济开放区过程:影响:经济技术开发区过程:影响:浦东的开发开放过程:影响: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③意义:。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知识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邓小平曾经公开评论过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B.中共十四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二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判断能力。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转折点,因此被称作“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
答案 C2.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因为它( )①完成了党的思想、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②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④确立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题中所列各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深远意义的表现。
所以选A项。
答案 A知识点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承包给个人自负盈亏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解析土地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农村改革变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 A4.“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了当时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B.对民族资本进行和平赎买C.实行全面公私合营D.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松绑”符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在80年代国企改革中具体表现为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从而扩大企业自主权。
答案 A知识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5.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高中历史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互动课堂人民版必修2疏导引导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年12月2.内容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全会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
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二、农村改革的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含义及特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用农民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2.实行的原因(1)这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因为当时中国有80%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与否首先看农村是否稳定。
(2)在农村改革不会引起太大的动荡和风险,而城市则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现代化大生产,所担风险较大。
(3)在党中央确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自发行动起来,实行包干到户,为改革的全面展开做了试点。
3.进程①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此后,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
②1980年,中共中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知识梳理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1)全会首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并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行改革开放。
(3)全会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3.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正式开辟。
(3)它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时期的标志。
二、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措施
①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了空前的大丰收。
安徽、四川等省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的文件。
(3)影响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伟大变革,它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着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着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
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②按照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
3.影响: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开始:对外开放首先从创办经济特区开始。
2.经济特区的设立
(1)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
(2)概况:1980年,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
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3.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4.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国务院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5.浦东的开放: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提出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6.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知识导学
1.注意把握历史性“转折”的具体表现: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全面改革。
③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
④正式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⑤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
2.注意把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和实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用农民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其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改革农村的集体经济管理方式,但土地公有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
3.理解经济特区的概念: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疑难突破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剖析:理解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关系:①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
一定社会的经济制度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其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并受该政治法律制度的保证。
②经济体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机制。
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制结构、经济活动的决策体系、经济调节体系、经济利益格局、经济管理方式。
③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
在同一经济制度的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将完善和发展已有的经济制度。
(1)我国经济体制的演变:①新中国成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体制。
②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以计划体制为主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在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短缺的情况下,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和技术力量,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尽快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但也存在很多弊端,如管理上统得过死、过多,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从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原有的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原有的经济体制普遍存在着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片面强调和追求“一大二公”等。
(3)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解放生产,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主要环节:①所有制结构:由单一的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间接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
③分配体制:吃大锅饭平均主义到多劳多得,按劳分配。
(6)突破口:①突破口:农村。
②原因:中国国情。
③农业中的突破口:农业经营方式(生产、分配、自主权)。
④深化改革目标:由农村经济到商品经济(专业化、商业化、社会化)。
(7)城市改革:①中心环节是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②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
③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