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县苗族婚姻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14
苗族婚姻礼仪与婚姻制度探析作者:龙大武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1期摘要:苗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随着战乱的不断迁移,逐步形成一套即同于其他民族,又独具特点的婚姻礼仪和婚姻制度。
本文通过对施秉县苗族的多方调查,详细记录了施秉苗族结婚仪式,通过苗族结婚仪式分析苗族人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
关键词:苗族;婚姻礼仪;婚姻制度苗族起源于中原地区,同汉族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苗族先祖们由于战乱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迁移。
为了免于战乱,苗族人向南和向西迁徙,形成了现在的苗族三大聚居区(湘西、黔东和云南)。
作为黔东苗族中一部分,施秉苗族在长远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姻制度和婚姻礼仪。
一、施秉县苗族概况施秉县位于贵州省中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
东邻镇远、北壤铜仁石阡县,南连台江县、东南与剑河县相邻,西与遵义地区余庆县交界。
县城距州府凯里市78公里,距省会贵阳市230公里。
在施秉县境内居住的苗族,主要分为两支,一支是以县城为中心往周边覆盖的苗族,这支苗族当地称为高坡苗,服饰特点主要是妇女头上带着圆帽。
另一支是居住在清水江边的清水江苗,主要分布在双井镇和马号镇。
当地的苗族在与周边其他民族的接触和交流中,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一格的民族风情和民俗文化,婚姻礼仪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施秉苗族结婚仪式及过程结婚仪式,当地人又称娶亲。
这是婚俗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仪式最多最复杂的婚姻礼仪。
(一)送聘礼男方家要做好迎親准备,要杀猪。
按照定亲时双方达成的协议,要哪些聘礼,多少斤肉,多少斤酒,都要备足称好,聘礼一般以肉和酒为主,还有新娘的几套衣服。
同时,邻居和亲朋好友也在这天早上赶着送贺礼到新郎家,一般贺礼都差不多,一升米,一块小红布和礼金。
待一切备齐称好后,进行出发前的祭祖仪式,向祖先承诺娶回新娘,祈求祖先护佑新婚美满。
仪式结束后,迎亲队伍将这些礼物抬到新娘家。
迎亲队伍一般十几个人,人数为双数。
李生晓梦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苗族刻道婚俗习性
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苗族传统婚俗文化中,其婚姻的缔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择日,半夜出嫁。
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准备举行婚礼,男方家父母就在本寨请个“先生”选定吉日,并事先派一人到女方家通知,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于某日某夜晚请五至九人到女方家接亲。
当晚,女方家老人设酒席招待,在开席之前,女方家老人及家族便提出条件,即彩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一般是要一斗二升新娘糯米,二斗老人糯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元钱等。
另外,还要专门给新娘准备好“嘎抢八”(即一个猪肚),二三十斤猪肉,一只大公鸡等等。
待男方家代表答应上述条件后,才可开席。
酒席结束后,半夜姑娘就可随提亲的人走了。
新娘出门,娘家备有一对圆竹篮和衣裙、银饰等物陪嫁,并有本寨或家族中十多个姑娘相送。
出门时,新娘由母亲打伞送给女儿,新娘左脚先起步踏入堂屋门坎,右脚其后,走出自家大门,一路上,新娘走路格外小心,以防跌倒;同时,接亲挑担的人也谨小慎微,生怕折断扁担。
因为无论是新娘跌倒或扁担折断,都是被看作是。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苗族婚礼的必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婚前:由父母挑选结婚的日子,结婚前男女双方不能见面,但是在迎亲当天男方要送30斤的糯米粑粑给女方,寓意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2. 迎亲:结婚当天,男方会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去女方家把新娘抢回家。
把新娘抢回男方家后,再按苗家的规矩举行婚礼。
3. 婚礼: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饭。
4. 哭嫁:在苗族,新娘出嫁时必须哭嫁,如果新娘不哭,则被认为不吉利。
5. 送客:在婚礼结束后,男方家会邀请女方家的亲友一起吃饭,以示感谢。
6. 回门:新婚夫妇在结婚后的第三天要回女方家探望女方父母,这被称为“回门”。
回门时,女方家会设宴款待,新郎要向岳父岳母敬酒,并送上礼物。
苗族婚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寓意。
无论是婚前的准备、婚礼的仪式还是婚后的习俗,都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娶个苗族太太一共要喝23次酒,兄弟,你准备好了吗?许多苗寨将娶媳妇、嫁姑娘形象地称为“喝喜酒”,此乃生动说明,婚礼离不开酒。
苗岭山区的婚礼酒,分外热烈有趣,让人应接不暇。
苗族姑娘提亲酒通过多年“游方”,双方情投意合,分别禀报父母,延请媒人登门提亲。
媒人必须是夫妻双全、生儿育女、能说会道且与女方相识的中年妇女;如果路途遥远,则请具备同样条件的男子充当。
一般选择十二生肖中的马、牛、羊、鼠成行,于傍晚时分进入女家,笑称是来“找酒喝”的。
女家心中明白,如是同意,以酒肉款待来者,并留媒人住上一夜。
次日送别,蓄意留话“得空的话,下次再来”;如不同意,父母回避,或父亲回避,母亲作陪,便饭招待,婉言谢绝。
即使同意这门婚事,也不会立即应允,总得经过多次往返才告成功,以示其女身价不菲。
订婚酒订婚当天,男方母亲邀请两三位亲属同媒人一道前往女方家。
女家邀请三五位族中男女作陪,举行“杀鸡看眼”仪式。
如果煮熟的鸡头两只眼睛闭合一致,视为吉利,可以订婚,否则以为不吉利,婚姻即行作罢。
不过,煮熟的鸡,两眼一般都是紧闭着的,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吉利。
有的人家,宾主合计选出五个人,举行饮酒订婚仪式:头轮各自喝干,二轮交换喝干,三轮由来客中的一位能人连干五碗,以呕吐为是。
如未呕吐,再灌几碗,到呕吐为止。
呕吐后,宾主连呼:“唷!唷!唷!”意为“发达多育”。
满寨酒次日应邀作陪的女方族人,逐家逐户设宴招待来者,喝酒唱歌,称“喝满寨酒”,意在通报全寨,姑娘已经“名花有主”。
第三天,男方来客回家,女方杀头小猪相送。
回到寨中,即以带回来的“礼牲”为佳肴,族人开怀畅饮,共祝喜事有成。
迎亲酒农闲时节,选择十二生肖计时中的兔、牛、鼠、马等“吉日”举办婚礼。
新郎家于婚礼前一天,选派族中夫妻双全、生儿育女、家道兴旺的中青年人,先到新娘家。
婚礼当天,迎亲队伍到达后,即由新娘父辈中最大的两房分别设宴招待,而后回到新娘家。
三家招待极为隆重,开怀畅饮,通宵达旦。
施秉县苗族婚姻习俗苗族婚姻跟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之处:一是高度自由自主婚姻,以男女游方形式实现;二是婚后13天男女不同宿;三是新娘出嫁下午出门,天黑后进到新郞家。
苗族婚姻要经过以下程序:(一)游方(Yok feef)游方是苗族婚姻的第一步,男女青年成婚组成家庭之前,要有一个充分了解、相互尊重、情投意合的过程,他(她)们这种自由恋爱的方式叫“游方”。
1、游方坡(Baob dangx yok)游方的处所称为“游方坡”,离寨子不远,避开父母哥嫂过路看不见的地方,如寨头、弯垴、河边、田坝中间的空地比较适宜,若有参天大树遮阴避雨的地方更好。
游方坡是宗族长期俗定的、不可变动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公共场所。
2、游方时节(Yok feef hnangb mungt)男女青年在游方坡幽会的时间,多半是农闲的农历正二月和打完谷子秋收后十冬腊月,少数例外。
3、游方形式苗族青年男女长到十六七岁,三三两两邀约到游方坡集会玩耍,谈情说爱。
他(她)们以悠扬动听悦耳的歌声吐露自己纯真朴实的心声,是苗族有礼貌文明的恋爱方式。
(1)拍手吹木叶(Qiub nex)三四个、四五个小伙子邀约到不同宗族的女方寨子游方,在游方坡上先是大家拍手,再由一位善吹木叶的青年,利用檬梓树、茶子树或女贞树的叶子放在嘴唇边吹奏木叶歌:“快来哟,快来哟,不来天黑了!”(DadYeb,dadYeb,vaxdad jiel waix yeb!”,催促姑娘们快上坡来。
姑娘们听到木叶歌,出门偷偷观看坡上小伙子们,是不是自己的意中人或是不是自己的老朋老友。
若是了,她们便赶忙回家收拾打扮一番,几个姑娘邀约一起上游方坡。
(2)对话对歌(Diot hxax yok)姑娘上到游方坡,见了小伙子们十分高兴,彼此寒暄一阵子,双方站成两排,开始用多声部对话对歌,倾吐自己的感情。
(3)分别约谈(Dlak ghad hseid)两排男女经过一段时间对话对歌,相当投入尽兴。
一位小伙子可主动邀请一个心上姑娘到附近看得见的偏僻处,主动打些树枝叶、杂草或石块放成两个坐位,做成很腼腆殷情的样子,完成请坐、同坐、交心、对歌、定情、起身的过程。
苗女的婚姻观苗族是中国其中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苗女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守护苗族文化的守护神。
苗女婚恋观对苗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
这篇文章将讨论苗女婚恋观。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苗女的婚恋观的历史。
苗族的婚恋观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苗族的婚姻制度是男尊女卑,男性家庭有绝对权威。
在古代,苗族以家庭间缠结联姻和年龄大小结婚为主,苗女在婚恋行为上几乎没有权利。
随着苗族文化的发展,苗女婚恋观也发生了变化。
20世纪60年代后,苗族家庭男女平等的概念开始普及,苗女也开始有发言权,参与到家庭的管理和决策中。
同时,苗族也开始使用自愿的婚恋制度,苗女也拥有择偶的权利。
不仅如此,在苗女婚恋观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尊重女性贞洁”。
苗族认为,女性婚前必须保持贞慧,以保护家庭的和谐和家庭主体的尊严。
女性违反贞洁观念可能会受到家庭的责备,甚至被当作受到责备的对象。
同时,苗族还认为,当一个女孩准备结婚时,必须承担责任,并尊重男性一方。
同时,苗族重视家庭的稳定和家庭人口的健康,认为婚姻是家庭发展的重要原则。
因此,苗族特别重视家庭的继承,家人之间的联系和孩子的健康发育,所以家庭内部婚姻观念也是苗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后,苗族对婚姻保持切实的调整,强调因婚前夫妻的心理准备而完成婚姻。
苗族认为,婚姻必须从精神上进行,而不仅仅是为了给家庭带来财富和物质财富。
总的来看,苗族的婚恋观是一种以家庭尊严和婚恋合法性为中心的文化传统,认为婚姻是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它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家庭的稳定和孩子的健康发育来体现。
苗女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苗族婚恋观保护了苗女的权利,尊重了她们的价值,以及女性贞洁。
苗族贤慧的婚恋观给苗族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也是一种古老而又活跃的传统文化。
对昭通苗族婚恋总结
苗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随着战乱的不断迁移,逐步形成一套即同于其他民族,又独具特点的婚姻礼仪和婚姻制度。
本文通过对施秉县苗族的多方调查,详细记录了施秉苗族结婚仪式,通过苗族结婚仪式分析苗族人的婚姻制度和婚姻观念。
苗族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
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婚姻缔结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
结婚年龄一般在16岁至23岁左右,男性婚龄稍比女性大些。
苗族社会严格恪守着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内,血族之外的婚制。
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过游方,双方自愿就可以互为配偶,建立家庭。
其限制只要不是同宗共祖祭鼓,就可以结婚。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都不愿与不同民族通婚。
有的苗族宗支甚至不愿与不同服饰的苗族结亲,宁愿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以外的寨子里找服饰相同的苗族通婚。
台江苗族婚姻大都是当事人自主婚姻,其缔结方式可分为自主自由式、说合自由式和说合古典式三种。
苗族人结婚流程——提亲提亲有两种情况,一般自主自由式婚均不提亲。
因在情场上双方已交换了信物,互定了终身,暗地已择定结婚日期,确定接亲人等。
有的为了双方老人皆喜,自主自由式婚也可通过妯娌、兄嫂等渠道征求父母央媒为之讨婚、提亲。
这种情况有,但不多见。
第二种情况是说合自由式与说合古典式婚,也即是关系婚和姑舅婚。
说合式的关系婚,是男方认为有适合与自家儿子为婚的姑娘,就请家中老人健在,儿女双全,善于辞令,并与女家有些瓜葛关系的中老年妇女为媒,到女方家去踩门提亲,介绍男方家的情况和未来女婿的人品。
开始时,女方家长不轻易放口允诺,需要征求舅家和房族意见。
这时,一般不招待媒人,做出一副高傲样子,不然就失去体面。
即使同意了,也要故意说一些搪塞的话,如“我家姑娘还小得很,还不懂得事,让她在家多待几年再说。
”后经男家多次请提亲人反复说亲,才肯答应。
同意后,女方父母要设宴招待媒人,并赠她一双表示吉祥的彩礼带(特制的白布料或彩绸,宽四寸,长四尺,两头缀以缨须,经济条件差的则用棉花条代替)。
还另备两条彩礼带,公、母鸡各一只,请提亲人带给男方家,作为同意缔结婚姻的彩礼,也就是等于订婚。
以后女方如有反悔,男方则以这些礼物为凭,进行说理。
二为说合古典式的提亲,苗语称“还娘头亲”。
即姑妈的长女,舅家有优先娶接之权,如舅家没有儿子或年龄悬殊太大,征得舅家同意,甥女才能他嫁,但甥女婿必须通过一定程序给舅家一笔叫“外甥钱”的财礼。
过去是一两二钱银子(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民国初年,改为十二块大洋。
如果甥女不愿嫁舅家,财礼就出得更多。
苗族爱情叙事诗《娥姣与金丹》唱道:“舅家的外甥钱呀,放在牛背上,牛背就要弯。
放在马背上,马背就要断。
放在桌子上,桌子就要垮”可见当时舅家要的财礼钱是十分惊人的,由于财礼钱要得繁多,使许多青年男女找不到美满的婚姻,造成逃婚和殉情等悲剧。
苗族婚姻习俗白苗的自由婚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苗族青年男女的相互认识,一般是通过走亲串戚、喜庆节日聚会来实现。
比如:正月初一到十五,苗家在屋外或山上搭棚,然后焼上柴火寨里姑娘们围火儿坐,每人手里都有活干,有的刺绣,有的蜡染,有的等着自己心爱的人到来,小伙子们则成群结队在棚外吹芦笙、吹口琴、唱情歌,想方设法把自己心爱的姑娘引出来,然后相互倾吐爱慕之情。
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年”。
秋收过后,秋高气爽,苗族小伙子们走在月光下吹奏芦笙、口琴到苗寨路头,姑娘们就会闻声而来,朦胧的月色下就是他(她)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
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月亮”。
很多青年男女就在“串年”和“串月亮”中自由恋爱了。
相知相爱的男女青年二人大多数就会私下定了终身,男方就会把女方悄悄带回家,这就叫“走月亮路”。
有的也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行事的,比如男方父母居心要娶某姓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缘配,事先商议订下来,便请来两位媒人,准备一点酒水,杀一对鸡(公母各一只),饭肉弄好后,就摆上桌子。
边喝酒边看鸡头鸡卦。
鸡头由二位媒人各吃一个,公鸡的两支卦(股骨)由二位媒人各吃一支。
母鸡的两支卦(股骨)由同桌老人和主人吃,吃鸡头鸡卦的人要特别注意的是吃肉保骨,吃完以后,就将鸡头骨和卦露出来判断这门婚姻的吉凶祸福。
鸡头着重看五个方面:1.鸡舌骨筋的三个叉,向内弯曲者谓之百事享通,万事大吉,向外弯曲谓之不吉利,有口角或者多有话讲。
2.眼腔骨里的一对鸳鸯,用一碗清水来漂浮鸳鸯,用筷子搅清水几转,水转停后,看一对鸳鸯停下来是否头对头,头对头的叫鸳鸯相合,即夫妻相配,白头到老,恩爱千秋。
如有一支调头或调尾者,就意味着这一对人情不投意不合或半途相分相离。
雌的代表女性,雄的代表男性。
可以判断是男变心或女变心,是否亏男还是亏女之兆。
3.看鼻中格的镜子是否破损是否光亮,不穿眼洞,光亮干净者为佳。
意味着这一对夫妻前途光明远大,一世安然无恙,子孙发达,富贵荣华。
苗族婚礼文化礼仪苗族是贵州多民族里的其中一个,那么你们知道苗族的结婚礼仪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苗族婚礼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关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苗族的结婚礼仪“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
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
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需是公开的地点。
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牵羊”:贵阳、平坝等地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
在“跳花场”上,小伙子们围成圆圈,边吹芦笙边跳舞。
姑娘们现场围观后,掏出一条长带拴在某男的腰带上,表示宠爱之情。
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绣球,离开舞场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宁一带苗族恋爱风俗。
夜晚,小伙子们走出家门拿着芦笙或木叶,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边吹边唱,逗引姑娘。
姑娘们听见,便出门与小伙子对唱“踩月亮”。
“抢发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区的恋爱风俗,每逢赶场或花场,姑娘身着盛装,头戴发髻,到歌场游玩。
小伙则追逐姑娘,边跑边追。
追上姑娘就假装抢发髻,姑娘情愿让小伙抢走,说明有宠爱之情,反之则没有中意。
“背背带织锦” :织金一带苗族男女青年的传情形式。
每年花坡场上,苗族女青年背着背带织锦到花场。
背带上绣着的秀丽图案,说明自己未选定对象。
小伙子从背带上刺绣出的图案、颜色、式样等工艺来衡量姑娘是否手巧。
男女青年在花坡场上互相对唱、谈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彼此都中意对方,双方可选定吉日缔结婚姻。
“凑柴米,吃年饭”:威宁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形式。
每年初,邻寨的姑娘们凑油、盐、柴、米、肉等忙着办盛宴,未婚小伙则吹起芦笙串寨吃年饭。
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几日。
如没有被姑娘相中,则继续串寨吃年饭,选求意中人。
“掐手传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形式。
每逢“四月八”、“龙舟节”等传统节日及其他对唱场合中,通过多次的对唱等方式,某男对某女产生宠爱之情,便伸手轻掐女方小指,试探女方看法。
施秉县苗族婚姻习俗苗族婚姻跟其它民族有些不同之处:一是高度自由自主婚姻,以男女游方形式实现;二是婚后13天男女不同宿;三是新娘出嫁下午出门,天黑后进到新郞家。
苗族婚姻要经过以下程序:(一)游方(Yok feef)游方是苗族婚姻的第一步,男女青年成婚组成家庭之前,要有一个充分了解、相互尊重、情投意合的过程,他(她)们这种自由恋爱的方式叫“游方”。
1、游方坡(Baob dangx yok)游方的处所称为“游方坡”,离寨子不远,避开父母哥嫂过路看不见的地方,如寨头、弯垴、河边、田坝中间的空地比较适宜,若有参天大树遮阴避雨的地方更好。
游方坡是宗族长期俗定的、不可变动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公共场所。
2、游方时节(Yok feef hnangb mungt)男女青年在游方坡幽会的时间,多半是农闲的农历正二月和打完谷子秋收后十冬腊月,少数例外。
3、游方形式苗族青年男女长到十六七岁,三三两两邀约到游方坡集会玩耍,谈情说爱。
他(她)们以悠扬动听悦耳的歌声吐露自己纯真朴实的心声,是苗族有礼貌文明的恋爱方式。
(1)拍手吹木叶(Qiub nex)三四个、四五个小伙子邀约到不同宗族的女方寨子游方,在游方坡上先是大家拍手,再由一位善吹木叶的青年,利用檬梓树、茶子树或女贞树的叶子放在嘴唇边吹奏木叶歌:“快来哟,快来哟,不来天黑了!”(Dad Yeb, dad Yeb,vax dad jiel waix yeb!”,催促姑娘们快上坡来。
姑娘们听到木叶歌,出门偷偷观看坡上小伙子们,是不是自己的意中人或是不是自己的老朋老友。
若是了,她们便赶忙回家收拾打扮一番,几个姑娘邀约一起上游方坡。
(2)对话对歌(Diot hxax yok)姑娘上到游方坡,见了小伙子们十分高兴,彼此寒暄一阵子,双方站成两排,开始用多声部对话对歌,倾吐自己的感情。
(3)分别约谈(Dlak ghad hseid)两排男女经过一段时间对话对歌,相当投入尽兴。
一位小伙子可主动邀请一个心上姑娘到附近看得见的偏僻处,主动打些树枝叶、杂草或石块放成两个坐位,做成很腼腆殷情的样子,完成请坐、同坐、交心、对歌、定情、起身的过程。
别的青年也同样采取这种方式谈情说爱。
彼此间相隔一定距离,互不干扰,更不能越轨。
(4)唱大歌比赛游方,一般当天小伙子们游完可当天回到自己的家。
但也十几里或更远的青年,当天回不了家,姑娘征得父母哥嫂的同意,可把小伙子引领进家借宿。
吃过晚饭,女方寨上青年听到有游方客来住,两个一伙三个一堆在附近的坝子边或屋檐下摆开阵势,与坐在女方家火坑边游客对唱大歌。
人静夜深,高亢天籁之音的苗族大歌传播很远,寨上老老少少睡不着觉了,专心专意听大歌竞赛,直到深夜。
同时利用这个场合,女方父母也可对未来女婿进行一次考察,从一个侧面看其本领和才能有多高。
唱的苗族大歌,主要有《仰阿桑》、《铸造日月》、《运金运银》、《跋山涉水》、《洪水涛天》等。
(二)审亲(Qax khat)男女经过多次游方,自由恋爱,基本确立夫妻关系,双方可告诉自己的父母,两家派出专人或自己亲自出马,调查了解对方有没有“蛊”,干不干净,这是苗族婚姻的大忌,至于青年人品行、家境贫富等情况是次要的。
如果审查对方几代人或周边亲戚有“蛊”,这门婚事自然吹了。
上世纪60年代,本人在施秉双井区新城公社白坝大队蹲点七年,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鲤鱼塘生产队有家两兄弟,大哥叫海纳、兄弟叫沙纳。
沙纳是个神经病人,疯疯癫癫,一到赶平寨场,只见他趴在河沙滩上学着军人搞匍伏前进,爬趴起来向前冲,高喊:“冲啊!冲啊!”像打仗的架势。
夜晚,沙纳有时到白坝街上深更半夜高喊:“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三四!”操正步走来走去,我都受到干扰,弄得大家睡不着觉,是这么个废人。
不知怎么回事,经人介绍沙纳从台江县望虎屯找到一个所谓有“酿鬼”嫁不出去的女子。
自从她嫁到了沙纳家,鲤鱼塘不安宁了。
说一到晚上,人们看见三角田那边有鬼火,红彤彤的,寨上人三天两头病,连养牲也发起了病,都说是沙纳把“鬼”带到寨上来了,全是沙纳惹的祸,经过一位公社管委会副主任龙某、大队长吴某、民兵连长龙某几个头面人物密谋策划,决定借刀杀人,利用沙纳亲哥哥海纳之手,将其弟除掉。
“没有酒,留不住客”,这一险恶计划开始实施了。
一个晚上,生产队登完工分后散场,夜深十一二点钟,沙纳提着一个铁丝网装有松脂点亮的灯火,一晃一晃地从登工分坎上人家走下来回家。
当行至途中,海纳从黑暗中举起一把砍牛刀狠狠地向沙纳颈部砍来,沙纳不知所措,惨痛地叫喊;“救命!有人杀我,快来救命!”海纳连续向沙纳的颈部头部砍了几刀,见弟弟未断气,捡了些岩石将自己兄弟活活砸死。
第二天一早,海纳假惺惺到公社报了案。
当天县公安局来人,察勘现场,找到了海纳藏匿的血衣,将其捉拿归案。
这桩大案要案,审结结果是:杀人凶手海纳判处18年有期徒刑,拿出砍牛刀的民兵连长龙光荣判刑三年,公社管委副主任龙某被公安局拘禁两个月放了。
为了教育群众,公安部门拿出这一案例到白坝大队对干部群众进行法治教育,白坝的队干和群众却说,海纳为民除害,要求公安局关他几年放了。
的确不到五年时间,海纳被公安机关放回家了。
过后若干年我到鲤鱼塘,碰上海纳在捕鱼,我问他杀沙纳怕不怕?他回答说,是领导叫我杀的,把沙纳杀死寨上都好了!这种纯属栽赃陷害的审亲,其恶果是不堪设想的,不知历朝历代毁了多少对青年人的幸福婚姻,在苗族社会是根深蒂固的,我随便可以列举一二十起这种婚姻悲剧。
随着社会进步,改革开放打工潮的到来,审亲方式已经彻底根除绝迹,没有人问此事,这是我们苗族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三)订亲“Daot khat”双方通过缜密考察,没有发现一方有“蛊”,很干净。
为进一步沟通感情,达到鱼水交融的地步,女方赠给男方一张手绢或一枚银戒子。
姑娘征得父母、哥嫂同意,还可将银手镯、项链大件的信物赠给小伙子,待接新娘到家,新郎的母亲将这些银首饰给新娘戴上。
(四)做媒(At ghob)双方订亲后,男方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寨老或族老,提一只绿头大公鸭、拿一把布伞走到女方家。
女家知其来意,十分热情地接过伞和鸭子,示意接受了这门亲事。
开始时,媒人不能直截了当接触正题,提出接亲一事,只能婉转地说,我受主人家委托,想把你家闺女接过去帮老人挑水吃,这桩事做得做不得?女方家有意无意推辞说:“我闺女还小,不懂事,怕招扶不周,得罪老人,等她长大点再说。
”此时,媒人得拿出能说善辩的本事回应说:“慢慢会懂起来,一定会把老人们招扶好!”又才一步步介绍男家情况,表扬后生如何如何能干,又对闺女和女方家大大夸奖一番,把两家的好事说得满满的。
此外,媒人还要做好以下两件事。
1、定结婚好日子(Eb ghab hnaib ghab mangt)按女方家请巫师或算命先生选择的吉月吉日,通过媒人转告男方,是否同意,取得一致意见。
苗族嫁娶时节一般是农闲的冷天,办酒时隔夜饭菜不会变质。
2、定聘礼(Eb ghab lil)媒人在女方家还要把应送的彩礼,包括姑娘米、老人米、猪肉、猪肚子、鸭、礼金的数量协商好,回来转告主人家。
如果悬殊不大,就算定了。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万一媒人到女方家,出现女家只接伞不接鸭子,意味着这门亲事宣告失败。
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很少。
(五)接亲(Yeel neeb)经过游方、审亲、订亲、说媒四道关口,按双方择定的日子,男方选三四个房族的人陪新郎去女方家接亲。
1、接新娘(Yeel neeb hvib)苗族接亲是在下午上路,去接新娘的人还不能直接进入女家,先由一个善吹木叶的人上到游方坡上吹奏木叶歌试探,情况有无变故。
新娘听到木叶声,走上游方坡,告诉接亲人一切顺利,便引着接亲人进到自己家中,让女方父母见见新郎。
饭后挑着新娘需要的衣裙一同返程。
2、接亲注意事项过去,苗族新娘出客,穿的是自己打的草鞋。
因为是夜间行路,需带上电筒、草把或葵花杆照亮,防止新娘跌倒。
万一新娘有滑脚或跌倒的情况,新娘子和接亲人要记住此处地方,万一婚后不育,就请巫师在出事地点,杀只鸡,烧香烧纸,路的两边插上用红纸绿纸缠绕的弯弓竹片和剪的纸人,祈祷老天保佑,正常生育儿女。
假如路上遇到另一支接亲队伍,按“我走右,你走左”的线路擦肩而过,并主动将准备的花腰带赠送给对方,对方同样有礼回赠一条花腰带,示意双方一路平安。
3、吃新娘进门酒(1)杀鸡祭祀祖宗(Liox dab)新娘接到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男家需办的两件事:一是赶快通知全寨老小和近处亲戚朋友,共同来吃“新娘进门酒”;二是请寨老或族老杀一只大公鸡祭祀天地和祖宗,表示新娘子已正式成我家媳妇。
“活是我家人,死是我家鬼”,要是你反悔,你的命就像公鸡的结局。
(2)摆长桌贺鸡头(Hail khob gheib)接新媳妇到家要吃进门酒,虽不是正酒,主人家办得也相当热闹。
饭饱酒足后,大家要祝贺男家一番,又围拢坐着吃长桌宴“贺鸡头”。
酒过三巡,主人家把鸡头鸭头绑在一对筷子上,先由一位宾上客左手握住鸡头鸭头的筷子,右手举着酒杯,边看鸡头鸭头,边用白话念“贺鸡头”贺辞,祝主人家多子多福,世代升官发财。
赞毕,高举竹筷和酒杯大声高呼:“我说得对不对?”众人答:“对!”“好不好?”众人答:“好!”与众人一道把酒杯举起,一饮而尽!场面激情、热烈、欢快。
接着将绑着鸡头鸭头的筷子和酒杯交给旁边的另一个人,轮流贺下去,一个比一个贺得更好,引起众人一阵高过一阵的赞许声。
(3)挑新水(Ghaib eb hvib)接新娘到家的第三天早上,由新郎小妹崽引着新娘子到水井边挑新水,规定一只桶只装两瓢,另一只桶装三瓢。
挑多了本人将来腰酸腿痛;如果挑得太满,桶中的水浪出来,要淋着未来生育的孩儿,对后代不利。
(4)接新娘吃饭(Hseik neeb hvib nangx gad)新娘进屋的13天,本家哥老兄弟、家族爷崽于上午或下午要请新娘去吃饭,吃饭时有的家还赠送礼品,如围巾、薄薄的手圈等。
(5)新婚夫妇不同宿苗族新娘接到家的13天均由新娘的妹妹陪伴,不让新郎新娘同宿。
假如有同宿的情况,姑娘煮糯米饭不熟,被寨上人们和姑娘取笑,说新郎新娘不守礼节,丢脸。
等到第二年农历二月初二“敬桥节”,由男方或亲房两个男孩带着染红的鸭蛋和一包糖去接新娘,方能同宿,仅限三天、五天、七天,最多不超过九天,便回娘家。
到了打谷子季节,由新郎的父亲提着一只绿头公鸭,带着一张脸帕、一包糖到女方家,挑着嫁妆新衣,一头挂着一顶新的金黄色的马尾斗笠随新娘一同回新郎家。
同样住三天、五天、七天,不得超过九天,就返回娘家。
到了第三年的插秧季节,新郎父亲接新娘来后才长久居住,过着正常的夫妻生活。
头年接新娘回门挑糍粑,第二年回娘家挑粽粑。
(六)办酒,举行正式婚礼新娘接到新郎家满13天,男方要接家族爷崽、亲戚朋友吃酒,一般吃一天一夜的酒,唱一天一夜的歌,算是真正举行婚礼(七)回门(Diangd ghaib neeb)1、组织回门送亲队伍男方家办完酒,送新娘回娘家,视其情况组织能喝酒、善唱歌的青壮年人8个、10个、12个、14个最多不超过16个的送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