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之苗族婚礼习俗文档
- 格式:docx
- 大小:161.29 KB
- 文档页数:5
苗族的婚丧篇一:8.苗族婚丧习俗苗族的婚丧习俗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
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招郎”,以湖南省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
大山区苗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
“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
苗族的丧葬仪式由该民族的巫师主持。
老人寿终,苗族视其为“最大的悲恸”,全寨都来帮忙,亲戚朋友都来吊唁,坟地选择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
苗族送葬不用铜锣开道,而是吹芦笙开道。
丧葬习俗中以为老人“砍牛”最为隆重。
老人死后,要杀牛祭奠。
在巫师做法事后,还要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以祭奠。
篇二: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一.苗族禁忌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
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
3、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
苗族婚嫁仪式的流程在苗族的生活里,婚嫁可是一件超级大的事情呢。
当一个苗族小伙子喜欢上一个姑娘,他可不会像我们平常那样简单地说句“我喜欢你”。
他会找机会去姑娘家附近,吹起芦笙。
那芦笙的声音可好听啦,呜呜咽咽的,就像在诉说着小伙子心里的爱意。
如果姑娘也对小伙子有好感,她就会从家里悄悄探出头来听。
这就像是他们之间的小秘密开始啦。
要是双方家庭都同意这门亲事,那就要开始准备婚礼啦。
在婚礼前,苗族的家庭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家里到处都挂着漂亮的彩带和苗族特有的银饰。
那些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可好看了。
然后,他们会开始准备各种美食。
比如说酸汤鱼,那鱼肉鲜嫩,酸汤又酸又辣,闻着就流口水。
还有五彩糯米饭,红的、紫的、黄的、白的、黑的米饭放在一起,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
到了婚礼这天,新郎会带着他的伙伴们,穿着漂亮的苗族服饰去接新娘。
新郎的服饰上绣着精美的图案,像鸟儿啊,花朵啊。
新娘呢,打扮得就像仙女一样。
她穿着一身红红的苗服,衣服上全是银片,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响。
她还戴着大大的银头饰,就像一个银色的皇冠。
接亲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大家都特别高兴。
到了新娘家,新娘的姐妹们可不会轻易让新郎把新娘接走。
她们会把大门关上,让新郎在门外唱歌。
新郎就得大声地唱起苗族的情歌,歌声悠扬动听。
唱得好,姐妹们才会把门打开。
接着,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告别。
这个时候,新娘的妈妈可能会偷偷抹眼泪,因为舍不得女儿。
新娘也会紧紧拉着妈妈的手,眼睛红红的。
但是,这也是新生活开始的时候呀。
然后,新郎带着新娘回到自己家。
到家后,会有一个特别的仪式。
寨子里的老人们会围坐在一起,祝福这对新人。
他们会说一些吉祥的话,像希望新人以后的生活像蜂蜜一样甜,像大树一样稳稳当当。
到了晚上,大家就开始欢快地跳舞。
男女老少都加入进来,围着篝火,跳着苗族的舞蹈。
新郎和新娘也在中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家跳累了就坐下来吃美食,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寨子。
苗族的婚嫁仪式就是这样充满欢乐、充满爱的一个过程,是不是很有趣呢?。
苗族结婚风俗
1.婚前
在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斤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大,表示结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2.迎亲
结婚这天,男女双方都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和同村寨的乡亲。
新郎由几个伴郎陪同,带着礼物前去娶亲。
娶亲者中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娶亲者到达女方村寨时,会有一引起妇女伸出竹竿拦住去路,要与娶亲者对歌。
每对完一首歌,娶亲者都要拿出礼物给这些妇女,她们才会收回竹竿让路。
如此走一段,对歌一次,反复数次才能到达新娘家。
这期间,还要防止新郎让妇妇们抢走。
如抢走了,她们会把新郎藏起来,让娶亲者不能按时娶到新娘。
到了新娘家,姑娘们还会围住新郎,将他折腾、戏弄一番,引得宾客发出阵阵哄笑。
更有甚者,有的姑娘还用锅灰把新郎的脸抹得黑不溜秋的。
望着新郎的狼狈样,人们会爆发出哄堂大笑。
3.婚礼
新娘娶回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吃饭。
在期间,女方家来送亲的姑娘们可以瞅准机会,用大竹箩筐罩住新郎,使新郎动弹不得。
望着在箩筐内挣扎的新郎,人们欢笑成一片,给婚礼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苗族婚礼的必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婚前:由父母挑选结婚的日子,结婚前男女双方不能见面,但是在迎亲当天男方要送30斤的糯米粑粑给女方,寓意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2. 迎亲:结婚当天,男方会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去女方家把新娘抢回家。
把新娘抢回男方家后,再按苗家的规矩举行婚礼。
3. 婚礼: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饭。
4. 哭嫁:在苗族,新娘出嫁时必须哭嫁,如果新娘不哭,则被认为不吉利。
5. 送客:在婚礼结束后,男方家会邀请女方家的亲友一起吃饭,以示感谢。
6. 回门:新婚夫妇在结婚后的第三天要回女方家探望女方父母,这被称为“回门”。
回门时,女方家会设宴款待,新郎要向岳父岳母敬酒,并送上礼物。
苗族婚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寓意。
无论是婚前的准备、婚礼的仪式还是婚后的习俗,都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四川苗族结婚风俗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和四川等省份。
四川苗族结婚风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婚前准备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准备。
首先,男女双方必须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开始谈婚论嫁,而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男方需要向女方的家长提出正式的婚姻申请,并送上一定数量的彩礼和礼金,以示诚意和尊重。
最后,男女双方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以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佑和庇护。
二、婚礼仪式苗族的婚礼仪式非常热闹和隆重,通常需要进行多天甚至数月的准备和庆祝。
在婚礼前夕,男方需要派遣一支队伍前往女方家中,进行一场隆重的迎亲仪式。
这个仪式包括祭祀、歌舞、对歌、拜堂等环节,旨在表达男方对女方的真挚爱意和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在婚礼当天,男方需要带上一些精心准备的礼物和彩头,前往女方家中进行正式的婚礼仪式。
这个仪式包括宴席、拜堂、交杯酒、喜宴等环节,旨在庆祝男女双方的新婚之喜,并向亲朋好友展示自己的家族荣誉和财富实力。
三、婚后生活苗族的婚姻关系非常牢固和稳定,男女双方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关爱是婚姻生活的重要保障。
在苗族传统文化中,男方需要尊重女方的家庭和亲戚,帮助女方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女方则需要尊重男方的家庭和父母,尽职尽责地履行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同时,苗族的婚姻生活中也有一些独特的习俗和传统。
比如,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女方需要在婚后的第三天离开娘家,前往男方家中居住,并进行一种被称为“三年不回”的习俗。
这个习俗旨在表达女方对男方家庭的尊重和忠诚,也是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仪式和信仰。
总之,四川苗族结婚风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苗族的婚姻生活中,男女双方需要相互尊重和关爱,共同经营幸福美满的家庭。
苗族婚俗——都匀经济开发区王司社区五寨篾告罗氏婚俗都匀经济开发区五寨小学校罗德龙关键词:自由恋爱、毽堂、约会、“ge liang du”、忌锅灶、裁衣裳、过门、舅爷客、开人亲、拴苗带、亲家过门地处匀东镇五寨村的苗族人民,婚俗、葬俗各见一斑。
现据习惯略述婚俗如下:苗族同胞人根据国家婚姻法的规定,也实行一夫一妻制。
苗族同胞在婚姻形式上与其他民族大相径庭,有三种形式:一是自由恋爱,男女双方通过在“毽堂”认识,“毽堂”打毽是正月的下午,女生在本寨子附近一点的地方聚集,男生则一个一个寨子地去窜寨打毽。
男生到达毽堂附近,女生分发毽拍,一男一女对打毽。
毽是用两寸左右的竹筒,插上四根鸡翅羽,毽拍久用木板做如“凸”字形的拍子,一男一女在打毽的过程中,如果觉得对方如意,就向对方约定晚上约会(一般由男生提出)。
约会好后,男生就在女方寨子或附近寨子的亲戚家吃饭,天黑定后就扑向约会地点,最多等到九点钟,如果女生还未到的话,男生就应该打道回府了;如果女生扑会了,刚开始的第一晚,女方还找一个要好的陪同,男方也找一个。
那就在附近背一捆稻草,找一个避风的处所,把稻草铺好,坐下交谈,困了就互相抱着睡觉,天未亮前女生必须回到家,双方如果都觉得满意,就继续约会。
经过一段时间的约会,如果双方都觉得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男方就会选择一个时间来迎娶新娘了。
男方只要一个陪伴,女方由三四个要好的陪伴,到达约定地点,就一起往男方家赶去了,到了男方家附近,由陪伴去与男方父母说,男方家族伯母、叔母就拿一件长衫给新娘换上。
“这件长衫也是她的老衣(死后穿的其中一件衣服)”。
男方家人须全部出门避开,待女方进门后才能回来,女方进家坐在堂屋“香火”前坐在高櫈上,由男方伯母或叔母分发糯米饭,这饭叫“ge liang du”(苗语音译,意为吃了“腰”才硬撑!)而后就喝酒吃饭,吃饱饭后,就把送亲(女方陪伴人)送回家,男方就算有新娘了。
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必须“忌锅灶”。
“忌锅灶”另有典故,指女儿、女婿不准动女方家的锅灶,添饭都由女方小辈添,没有小辈,也只能由老辈添!一句话,“忌锅灶”是女儿、女婿“动”不得女方家的“锅”、“灶”!“忌锅灶”意在逼迫出嫁的姑娘应以夫家为重,不要时常回娘家。
苗族婚俗与婚礼习俗苗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等地。
作为一个独具魅力的民族,苗族的婚俗和婚礼习俗备受关注。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的婚俗文化,一同走进他们与众不同的婚姻世界。
一、祭祀婚礼在苗族婚礼中,祭祀被视为非常重要的环节。
新娘和新郎需要在家中供奉祖宗牌位,并在婚礼前进行祭祀仪式,以祈福祝福。
祭祀仪式通常会在凌晨进行,包括上香、焚纸等传统礼仪。
这是苗族人民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的方式,也象征着新婚夫妻对祖宗的祈福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
二、宴请婚礼苗族的宴请婚礼以风味独特的苗家酒宴为主,象征着喜庆和团圆。
苗人善饮,他们相信酒能疗伤、增进感情,因此婚礼上不可缺少的便是喝酒。
新郎要招待亲朋好友,尊老爱幼,展现自己的魅力和家庭富裕。
而在新娘家,也会举行隆重的宴请婚礼,欢迎新郎家人的到来。
在宴请婚礼上,亲朋好友们以传统礼仪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同时品尝新郎家的丰盛菜肴,共同庆祝这一喜事。
三、舞蹈婚礼苗族人民非常热爱舞蹈,因此在婚礼上,舞蹈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苗族的舞蹈形式多样,有“踩板凳”、傩舞、姑娘舞等。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和亲友们会载歌载舞,共同欢庆新婚。
舞蹈中传递着苗族婚姻的美好祝福,也是人们表达喜悦和祝福的方式。
四、婚礼服饰苗族的婚礼服饰独具特色,展示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新娘通常会穿上精美的苗族传统服饰,在头部佩戴华丽的头饰,穿着花样繁多的刺绣花裙,配上各种珠宝饰品。
新郎则会穿上传统的苗族男装,外面披上华丽的披肩。
整个婚礼场面非常壮观,让人们仿佛穿越时光,感受浓厚的苗族文化。
五、婚庆习俗在苗族婚礼中,同乡的亲友常常会为新人表演歌舞、杂耍等节目,尽情庆祝这一喜事。
这些节目以欢快的音乐和充满激情的舞蹈为主,将整个婚礼气氛推向高潮。
此外,苗族婚礼上还会举行彩娃比赛、糖果雨等有趣的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
六、婚姻观念苗族人民对婚姻有着独特的观念和看法。
他们认为婚姻是两个家庭和两个社区的结合,是家族、部落之间的联姻,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间的结合,更是对家族和部落的传承。
苗族婚俗习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婚俗习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婚俗习惯的相关内容。
一、婚礼准备苗族人认为结婚是一件大事,需要进行精心准备。
在婚礼前,新娘家人要为新娘准备嫁妆,包括头饰、服装、首饰等。
同时,新郎家人也要准备娶妻所需的礼物。
在选定婚期后,双方家庭会派人拜访对方家庭,商定婚礼具体安排。
二、婚礼仪式1. 送妆礼:在苗族婚礼仪式中,婚礼当天的第一个环节是送妆礼。
新郎家人会将嫁妆送到新娘家,新娘会换上全新的嫁妆,然后随同新郎回到自己的家中。
2. 迎亲礼:迎亲礼是苗族婚礼的重要环节,通常在晚上进行。
新娘带着新郎回到新郎家,双方家族的长辈会主持这个仪式。
在仪式中,双方家族成员会进行正式的拜访和交流,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喜悦。
3. 敬酒仪式:在苗族婚礼中,敬酒仪式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会带着祝福到新人家中,进入门后先行敬酒,以示祝福和庆贺。
新人要依次敬酒给前来祝贺的亲友。
三、婚宴酒席苗族婚宴酒席通常分为三桌,分别是男方家人、女方家人和新人的近亲好友。
婚宴上,除了各种美食之外还有丰富的文艺表演,如歌舞、击鼓等。
亲友们在宴席上畅饮畅食,共同祝福新人。
四、婚后居住苗族的婚姻是属于家庭主义的婚姻模式,一般情况下,新婚夫妻会住在男方家中。
在苗族家庭中,婆家的地位相对较高,具有更多的家庭权力。
五、婚后习俗苗族有着丰富的婚后习俗,包括“月做”、“登娘山”等传统活动。
月做是指新娘在结婚后的一个月内,要留在家中,接受家人的照顾,以示尊重。
登娘山是在结婚后的一年内,新娘要和新郎一起登山祭祖,向祖先祈求恩赐和祝福。
六、婚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婚俗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年轻人在婚礼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如婚纱、婚车等,使婚礼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苗族的婚俗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苗族的结婚婚俗苗族的结婚婚俗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多彩,以富反抗精神而著称于世的跨国民族。
那么,苗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苗族的结婚婚俗,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苗族的结婚婚俗1抢婚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
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
前一种抢婚是在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抢法是由男方事先选派几个青年好友到女方村寨旁等待姑娘出门,便把姑娘抢走,女方兄长一旦发觉,要作追赶,追至男家,男家便以酒饭款待追赶者,或赠与追赶者若干银钱礼物,便将之打发回家。
姑娘抢至男家后,在预先设置的姑娘住处,用一把纸伞将她象征性的罩住,然后由男子的伯母或其他女性长者用一只活公鸡在姑娘头上绕三圈,此举谓之“捉魂”,经过“捉魂”,姑娘便正式成为男家成员。
约待二三日,男家正式聘请媒人告之女家,并向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作些形式上的吵驾,事实上也惟有答应男方求婚。
然后议定礼金,择日正式接亲。
正式接亲之前,须将抢来的姑娘送回娘家。
后一种抢婚,通常由男方邀约几个同辈,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
苗族宗教习俗认为,被抢到男家的姑娘便丧失了回娘家的权利。
日后,男方也要派媒人到女家说亲,待姑娘和父母同意后,即可举行婚礼。
在金乎"偏苗"中,保有女子婚后"住娘家"习俗,农忙时节到夫家帮忙数日,或逢年节才回夫家佐,但头日到夫家,次日黎明即返娘家。
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游方"的社交活动。
待生第一个孩子之后,即回夫家长住。
苗族结婚后离婚者不多。
偶有离婚者,手续极其简便。
离婚双方在女家村寨和男家村寨的路途之间"喝酒发誓",以示从此不相来往;或双方各请一"乡老"作证即可。
苗族结婚礼仪苗族都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比力自由,青年男女通过“游方”、“跳花”等活动,借以认识,彼此了解,建立感情,进而确定婚姻关系,再由男方托入向女方说亲,履行定婚、结婚仪式。
新婚三晚不同宿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
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拜别之情。
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
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
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
“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
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新婚三晚不同宿的婚俗,在苗族流传的时间相当久远,其原因未见史籍记载,而民间流传的一些斑斓而动听的传说,却可以帮忙我们探索苗族婚俗的渊源。
苗寨白叟石青山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知哪朝哪代的一天,土家族姑娘覃氏到山上采金银花,突遇一只豹子,吓得滚下岩坎,被一石姓苗族年轻措人所救,后来双方有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石家请媒人到覃家提亲,覃家夫妇凹凸不同意,覃母对媒人说:“石家后生救了我女儿性命,恩重如山,要骡要马随便挑,要我女儿做媳妇万万不能。
”这门亲事就搁下来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场大雨落了三天三夜,山洪暴发,覃家房屋倒塌,父亲丧命,粮食被水全部冲走。
正在母女俩为难之时,年轻猎人领着一帮人给覃家送来衣食用品,并对覃母说:“您白叟家不嫌弃我们苗家的话,我愿意接您上山,养老送终。
您白叟家不肯意上山,我们就帮您修—栋新房。
”一席话,说得白叟热泪直滚,但还是不肯上山。
于是,年轻猎人就给母女俩修了一栋—正两厢房的瓦屋。
覃母见年轻猎人勤劳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女儿出阁那天,母亲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对“高亲”说:“你们把姑娘送去,要陪她三天三夜,如果苗家人真的粗野,就把姑娘给我带回来。
”于是,“高亲”硬是陪姑娘吃住三天三夜,见苗家人确实勤劳忠厚,才启程回家。
苗族的婚姻风俗苗族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
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婚姻缔结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
结婚年龄一般在16岁至23岁左右,男性婚龄稍比女性大些。
苗族社会严格恪守着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内,血族之外的婚制。
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过游方,双方自愿就可以互为配偶,建立家庭。
其限制只要不是同宗共祖祭鼓(指有共同父系血缘关系的后代),就可以结婚。
姨婊之间的子女均视为亲近同胞,禁止通婚。
亲戚间不同辈份不能通婚。
有的在历史上因婚姻或其它纠纷涉及诉讼,经发誓过不通婚。
过去有些苗寨男女不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方言的人通婚,通婚对象在本寨几个姓氏成员中选择。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都不愿与不同民族通婚。
有的苗族宗支甚至不愿与不同服饰的苗族结亲,宁愿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以外的寨子里找服饰相同的苗族通婚。
台江苗族婚姻大都是当事人自主婚姻,其缔结方式可分为自主自由式、说合自由式和说合古典式三种。
自主自由式:是青年男女在“游方”活动中,通过自由恋爱结为夫妇的婚姻形式。
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对自己的婚姻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这是当前苗族青年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
说合自由式:是经过亲友说合介绍,而双方又经过游方恋爱,自愿结合的婚姻形式。
男青年在节日集会或平时游方中同女方相互认识以后,可请亲友前去说合,征得女方家同意即可定亲。
此后,双方进一步加深了解,发展感情,条件成熟,便可结婚。
说合古典式(包含有关系婚、姑舅婚两种形式):带有浓厚民族特色,至今仍流行于县境内,它均系男女双方及其父母都事先同意了的亲事。
上述婚姻缔结形式,除说合古典式外,都要经过游方、说合提亲、定亲择日、接亲等四个相同与不相同的过程。
游方: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进行择偶的主要手段,可能是源于古代的对偶婚姻演变而来,并向一夫一妻制发展阶段形成的。
“游方”虽属群婚的残留,但绝不是毫无道德的私合滥交,乃是主要传统习惯在道德规范下进行的。
因此,无论男女进入游方场后,都要讲文明礼貌,必须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章。
苗族嫁娶文化作文
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嫁娶文化传统。
苗族人对婚姻有着严格的禁忌,不允许近亲结婚,也不允许同姓通婚。
婚姻的媒人通常由双方的长辈或亲友担任,他们会先行斟酌双方的门第、家世、品行等因素,确认对方是否合适。
一旦确定了双方的婚配意向,就要进行"问亲"的程序。
在"问亲"时,男方会组织一支"问亲队伍",携带象征吉祥的礼物如糯米酒、鸡、猪、糖果等前往女方家中提亲。
女方家人会先设置一些有趣的关卡考验男方,如让他们猜谜、表演节目等,这种游戏性的环节旨在考验男方的机智勇气。
如果男方表现出色,女方就会欣然接受女儿的婚事。
婚礼当天,新郎会骑着马匹,带领亲朋好友组成"娶亲队伍"前往新娘家,沿途要放鞭炮作为庆祝。
新娘则要先由男方家人"挑回门"(即到女方家中迎接新娘),新娘上马车时还要哭一场以表达对父母家的不舍之情。
婚后的苗族新娘要在丈夫家住满三年才能回娘家,这期间要勤劳持家、孝顺公婆。
三年后,丈夫家人会组织"还盘礼"(即将新娘接回娘家一段时日)。
这种风俗充分体现了苗族人对婚姻的重视,以及对新娘贤惠品德的殷切期望。
苗族的嫁娶习俗博大精深,蕴含了这个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珍惜。
苗族婚礼策划篇一:苗族婚礼流程苗族婚礼记实少数民族传统婚俗以繁、奇、古为特点,展示了我国古老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也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思索。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婚礼的理解更多地与金钱和物质挂上钩,婚礼的实施过程也越来越简化。
在方便了人们现实生活的同时,许多传统的东西正在消失殆尽,传统婚俗更是被现代婚礼礼仪所取代,人们用婚纱照、婚庆影碟、旅游度蜜月等现代方式来相约终身,古老的民族婚俗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也意味着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急剧消失。
制作少数民族传统婚俗影视,抢救和挖掘其中优良的民族文化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自古以来,苗族的婚俗有着较为严格的程序和完整的表现形式。
青年男女的相恋大多以自由方式体现出来,但结婚这一人生大事却是要在家门族类人员的共同帮助下才能完成。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表现得更为开放和和谐,本片以记实形式对文山市城郊一对青年男女的婚礼进行跟踪拍摄,用真实的镜头再现现代苗族青年男女的爱恋情怀和一些世代延续着的古老婚礼程序。
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一般分两种形式:第一,由亲友牵线搭桥,为男女双方提供认识机会。
第二,男女双方在节庆日或者在一些社会交往中相识,特别是过年采花山时男女双方撑伞单独对歌后,双方互有好感就约定时间见面,在逐步了解中增进感情,当爱慕之情升起之时,恋爱关系就正式确立,之后就顺理成章进入提亲阶段。
当提亲阶段正式开始,男方按照婚俗要求,请两个媒人(俗称大媒公、二媒公)、一个押礼先生(必须是男方家的亲哥弟)、两个管事共同办理婚事。
男方家把一切去提亲所需的礼金、衣物、烟酒、鸡等事项交代给两个管事。
管事按照主人家的要求把大媒公、二媒公,押礼先生请上桌。
管事行礼两次之后,就把男方家父母所交待的去提亲所需的礼金、衣物、烟、酒、鸡、肉等以及一把长把伞(不能用折叠伞)放在桌上,好言请求媒公到女方家完成说亲一事。
两位媒公谦虚地接受了说亲的任务,带着男方家交付的东西,背上雨伞(背伞必须伞把朝下伞尖朝上),率领相关人员到女方家提亲。
苗族的婚丧篇一:8.苗族婚丧习俗苗族的婚丧习俗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
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
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招郎”,以湖南省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
大山区苗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
“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
苗族的丧葬仪式由该民族的巫师主持。
老人寿终,苗族视其为“最大的悲恸”,全寨都来帮忙,亲戚朋友都来吊唁,坟地选择请巫师或堪舆家选择定向。
苗族送葬不用铜锣开道,而是吹芦笙开道。
丧葬习俗中以为老人“砍牛”最为隆重。
老人死后,要杀牛祭奠。
在巫师做法事后,还要指定一头“鬼牛”,于几年后再杀以祭奠。
篇二: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一.苗族禁忌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
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
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
3、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
2020婚礼大全苗族的结婚礼仪_0788文档EDUCATION WORD婚礼大全苗族的结婚礼仪_0788文档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
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苗族是贵州多民族里的其中一个,那么你们知道苗族的结婚礼仪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苗族的结婚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
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
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须是公开的地点。
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牵羊”:贵阳、平坝等地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
在“跳花场”上,小伙子们围成圆圈,边吹芦笙边跳舞。
姑娘们现场围观后,掏出一条长带拴在某男的腰带上,表示爱慕之情。
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绣球,离开舞场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宁一带苗族恋爱习俗。
夜晚,小伙子们走出家门拿着芦笙或木叶,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边吹边唱,逗引姑娘。
姑娘们听见,便出门与小伙子对歌“踩月亮”。
“抢发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区的恋爱风俗,每逢赶场或花场,姑娘身着盛装,头戴发髻,到歌场游玩。
小伙则追赶姑娘,边跑边追。
追上姑娘就假装抢发髻,姑娘愿意让小伙抢走,表明有爱慕之情,反之则没有中意。
“背背带织锦”:织金一带苗族男女青年的传情形式。
每年花坡场上,苗族女青年背着背带织锦到花场。
背带上绣着的美丽图案,表明自己未选定对象。
小伙子从背带上刺绣出的图案、颜色、式样等工艺来衡量姑娘是否手巧。
男女青年在花坡场上互相对歌、谈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彼此都中意对方,双方可选定吉日缔结婚姻。
苗族的婚嫁风俗苗族的婚嫁风俗,那可是丰富多彩,让人看了都忍不住想参与进去呢。
说起来,苗族的婚礼,那真是一场场热闹的盛宴,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喜庆的氛围。
在苗族村寨里,青年男女要是看对眼了,那可得先经过“游方”这一关。
游方啊,就是咱们说的谈恋爱,不过苗族人谈恋爱的方式可不一样。
他们会在特定的地点,比如歌场啊、茶园啊,这些地方都是他们谈情说爱的好地方。
小伙子要是看上了哪个姑娘,就会主动唱起山歌,姑娘要是也有意,就会对唱回去。
一来一往,感情就慢慢深厚了。
等感情到位了,双方家长就开始商量婚事了。
在苗族,结婚可是一件大事,得按照传统习俗来办。
首先,得有个媒人去女方家提亲,这可不是随便找个人去就行,得是那种能说会道、福气好的中老年妇女。
媒人到了女方家,得先唱上几首好歌,表达男方家的诚意,然后再说说男方家的条件和人品。
女方家听了,觉得满意了,才会点头答应。
接下来就是订婚认亲了。
男方家得带上好酒好肉,还有红包和礼物,去女方家正式提亲。
双方见面后,会一起吃个饭,聊聊天,增进一下感情。
饭后,男女双方还会互换信物,表示两人已经定下了终身。
到了结婚那天,那场面可就热闹了。
新郎得穿上漂亮的苗族服饰,带着一群伴郎去娶亲。
到了女方家,可没那么容易就把新娘接走。
女方家的亲戚朋友们会设置一道道难关,比如拦门酒啊、对歌啊,新郎和伴郎们得一一闯过这些关卡,才能顺利接走新娘。
接新娘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那就是“抢新娘”。
这可不是真的抢,而是一种喜庆的仪式。
新郎的朋友们会假装抢走新娘,而新娘的亲戚朋友们则会全力保护她。
大家一边笑一边闹,气氛特别欢乐。
终于把新娘接回家了,那就得开始举行婚礼了。
婚礼上,新郎新娘会先给长辈们敬酒,然后接受大家的祝福。
在苗族,婚礼上还有一项特别的仪式,那就是喝合契酒。
这酒是苗族人自己酿造的糯米酒,特别香甜。
新郎新娘一起喝下这杯酒,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和美满的婚姻。
婚礼结束后,新郎新娘还会一起进入洞房。
在洞房门口,会有一对石狮子,新娘会先踩一脚,表示她已经踏入了新家的门槛。
2020
中国传统婚礼之苗族婚礼习俗文
档
Document Writing
中国传统婚礼之苗族婚礼习俗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公务文书,又叫公务文件,简称公文,是法定机关与社会组织在公务活动中为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而制定的具有法定效用和规范体式的书面文字材料,是传达和贯彻方针和政策,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实行行政措施,指示答复问题,知道,布置和商洽工作,报告情况,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就是“放鹰放鹞”和“采果摘籽”。
小伙子结交姑娘叫“帮链帮规”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译就是“打鹰打鹞”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会也有暗号和密码,这就是“草标”。
双方只要看到草标,就知道各自的行踪。
初相会时,女方如先到达约会地点,必先在约会地点的路口留下一个草标。
这个草标的含义只有赴约会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码一般的神奇功力。
不过,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标。
一把草上结个疙瘩,疙瘩结在草尖上,草根朝幽会的方向,则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对方快来。
后者看到这个草标,必须留下一个草标,疙瘩结在草的中部。
这后面一个草标暗示过路者,山中有情人幽会,请走大路。
行人见了这样的草标,一般都会避开,以免撞见别人的幽会。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
毽子就是中国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
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动中,输的一方要让赢的一方“揉耳朵”,不许反抗,但可以跑。
如果输赢双方的男女没有情意,纯属比赛,那赢者会使劲揉对方的耳朵,直到对方耳朵发烫为止。
如果对打的男女相互有爱慕之意,输者会主动让赢者揉耳朵,而赢者是不会使劲揉的,而是红着脸轻轻摸一下对方的耳朵。
也有一输就跑,赢者假装追赶,两人一直跑到无人的场所,倾诉衷肠。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好心的主人早已为青年们准备好了几套“土电话”,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纸、将线从中穿过而成的。
男女在“土电话”上,用对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询问对方的情况。
唱到兴起,小伙子会将“话筒”交给一边的伙伴应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样。
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
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广西融水一带的苗族青年,盛行“种花生”这个交往活动。
走寨时,小伙子们向姑娘发出邀请,确定时间地点之后,姑娘们就会按照时间来到小伙子的村寨,他们带着农具和肥料,上山种花生,期间男女青年谈笑风声,边劳动边对唱山歌,互相接触试探。
花生种子播下后,等苗长高时,双方又要组织一次施肥除草活动,其实是为了创造一次见面机会,这时大家开始物色对象谈恋爱。
第三次是秋收花生时,大家相邀收花生并聚餐,相好的在一起讲悄悄话,还没有对象的赶紧抓住这最后一次机会。
苗族的婚姻一般分包办婚姻和自由婚姻两种。
包办婚姻为父母媒妁说合,媒人往往是由与对方认识或是对方亲戚的人担任。
待女方探明男方的情况,征求女儿的意见后,由媒人再来时说明是否同意。
若女方同意,则议定“礼金”,订婚日期;男方则准备物品去女方家,女方家备酒肉招待,称为“吃新酒”。
男家客人离去时,女方送鸡、糯米饭及送给来人每人一根“花椒布”腰带。
婚期大多是由男家择定后委媒人于事前几个月通知女家。
婚期临近,女方全村或全姓的姑娘们,大家共同聚餐,以示送别新娘,称为“朋友饭”。
出嫁当天,女家需派出三种送亲人:一是新娘的朋友,为13—16岁的未婚姑娘,需盛装同新娘前往;二是新娘的亲兄弟和家族中的中、青年男子9—15人,与新娘同去同返;三是有3—4个15岁左右的男子,护送新娘到男方村寨附近。
新娘到婆家短住几天就转回娘家,直到来年二月才到夫家,反复两三年后,才举行“煮饭”仪式。
从今以后,她就不能再接触娘家的锅灶了,再也不能住到娘家了。
苗族的自由恋爱十分普遍,在自由恋爱过程中,双方相亲相爱,定下婚约,到了结婚这一天,却由父母来决定。
在苗族婚礼中还有高唱酒歌的习俗。
婚事喜庆里,苗家的酒歌往往要成套地唱。
苗族在婚事礼仪中所唱的酒歌,唱完一套需用八九小时,有时是通宵达旦地唱。
在婚礼中,男女双方都得选派唱酒歌的歌手,选上的歌手称歌郎。
每套酒歌共分九部分:第一部分为拦路歌(也称拦门歌),当男方歌郎来到女方山寨时,女方聚众歌郎在山寨的路口迎唱的歌,即叫拦路歌。
男方要巧妙地
和女方的歌郎对歌,—一解答了对方请问的内容,才被放行进山寨。
第二部分叫“十切”,即男女双方歌郎各唱十段歌,内容反映出双方所在村寨的风土人情。
第三部分叫“公爷进地”,主要唱出男女双方祖先的渊源所在和迁陡历程。
第四部分叫“结亲路”,唱出男女双方古老婚姻礼仪的形成及其形态。
第五部分叫“三代根基”,即男女双方歌郎叙唱新婚夫妇父辈、祖父辈、曾祖父辈三代的基本情况,以加深两个姻亲家族的相互了解。
第六部分叫“凤亲”,歌郎用歌声介绍男女双方结婚前的恋爱经历,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识的,类似代新郎汇报恋爱经过。
第七部分叫“过定”,代表男女双方长辈对新婚夫妇唱出期望和祝福。
第八部分叫“谢主家”,由男方歌郎代表男方向女方亲家致谢。
第九部分叫“龙船歌”,是整套酒歌的高潮,双方歌郎要用对唱的形式比输赢,并边对唱边由双方歌郎扯腊鸭,唱赢者即得腊鸭。
酒歌唱毕双方酒郎退出歌堂,新婚夫妇入洞房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