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关于苗族的婚礼习俗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
苗族婚嫁仪式的流程在苗族的生活里,婚嫁可是一件超级大的事情呢。
当一个苗族小伙子喜欢上一个姑娘,他可不会像我们平常那样简单地说句“我喜欢你”。
他会找机会去姑娘家附近,吹起芦笙。
那芦笙的声音可好听啦,呜呜咽咽的,就像在诉说着小伙子心里的爱意。
如果姑娘也对小伙子有好感,她就会从家里悄悄探出头来听。
这就像是他们之间的小秘密开始啦。
要是双方家庭都同意这门亲事,那就要开始准备婚礼啦。
在婚礼前,苗族的家庭会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
家里到处都挂着漂亮的彩带和苗族特有的银饰。
那些银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可好看了。
然后,他们会开始准备各种美食。
比如说酸汤鱼,那鱼肉鲜嫩,酸汤又酸又辣,闻着就流口水。
还有五彩糯米饭,红的、紫的、黄的、白的、黑的米饭放在一起,就像彩虹掉进了碗里。
到了婚礼这天,新郎会带着他的伙伴们,穿着漂亮的苗族服饰去接新娘。
新郎的服饰上绣着精美的图案,像鸟儿啊,花朵啊。
新娘呢,打扮得就像仙女一样。
她穿着一身红红的苗服,衣服上全是银片,走起路来叮叮当当响。
她还戴着大大的银头饰,就像一个银色的皇冠。
接亲的队伍一路吹吹打打,大家都特别高兴。
到了新娘家,新娘的姐妹们可不会轻易让新郎把新娘接走。
她们会把大门关上,让新郎在门外唱歌。
新郎就得大声地唱起苗族的情歌,歌声悠扬动听。
唱得好,姐妹们才会把门打开。
接着,新娘要和自己的家人告别。
这个时候,新娘的妈妈可能会偷偷抹眼泪,因为舍不得女儿。
新娘也会紧紧拉着妈妈的手,眼睛红红的。
但是,这也是新生活开始的时候呀。
然后,新郎带着新娘回到自己家。
到家后,会有一个特别的仪式。
寨子里的老人们会围坐在一起,祝福这对新人。
他们会说一些吉祥的话,像希望新人以后的生活像蜂蜜一样甜,像大树一样稳稳当当。
到了晚上,大家就开始欢快地跳舞。
男女老少都加入进来,围着篝火,跳着苗族的舞蹈。
新郎和新娘也在中间,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家跳累了就坐下来吃美食,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寨子。
苗族的婚嫁仪式就是这样充满欢乐、充满爱的一个过程,是不是很有趣呢?。
苗族结婚风俗
1.婚前
在迎亲礼中,有一张又大又厚的糯米粑粑,它是用25斤到30斤糯米面做成的,足有簸箕大,表示结婚后新郎新娘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2.迎亲
结婚这天,男女双方都在家里宴请亲朋好友和同村寨的乡亲。
新郎由几个伴郎陪同,带着礼物前去娶亲。
娶亲者中要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老年男子,娶亲者到达女方村寨时,会有一引起妇女伸出竹竿拦住去路,要与娶亲者对歌。
每对完一首歌,娶亲者都要拿出礼物给这些妇女,她们才会收回竹竿让路。
如此走一段,对歌一次,反复数次才能到达新娘家。
这期间,还要防止新郎让妇妇们抢走。
如抢走了,她们会把新郎藏起来,让娶亲者不能按时娶到新娘。
到了新娘家,姑娘们还会围住新郎,将他折腾、戏弄一番,引得宾客发出阵阵哄笑。
更有甚者,有的姑娘还用锅灰把新郎的脸抹得黑不溜秋的。
望着新郎的狼狈样,人们会爆发出哄堂大笑。
3.婚礼
新娘娶回家后,要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吃饭。
在期间,女方家来送亲的姑娘们可以瞅准机会,用大竹箩筐罩住新郎,使新郎动弹不得。
望着在箩筐内挣扎的新郎,人们欢笑成一片,给婚礼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中国传统婚礼:关于苗族的婚礼习俗中国传统婚礼——苗族婚礼习俗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就是“放鹰放鹞”和“采果摘籽”。
小伙子结交姑娘叫“帮链帮规”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译就是“打鹰打鹞”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会也有暗号和密码,这就是“草标”。
双方只要看到草标,就知道各自的行踪。
初相会时,女方如先到达约会地点,必先在约会地点的路口留下一个草标。
这个草标的含义只有赴约会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码一般的神奇功力。
不过,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标。
一把草上结个疙瘩,疙瘩结在草尖上,草根朝幽会的方向,则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对方快来。
后者看到这个草标,必须留下一个草标,疙瘩结在草的中部。
这后面一个草标暗示过路者,山中有情人幽会,请走大路。
行人见了这样的草标,一般都会避开,以免撞见别人的幽会。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
毽子就是中国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
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动中,输的一方要让赢的一方“揉耳朵”,不许反抗,但可以跑。
如果输赢双方的男女没有情意,纯属比赛,那赢者会使劲揉对方的耳朵,直到对方耳朵发烫为止。
如果对打的男女相互有爱慕之意,输者会主动让赢者揉耳朵,而赢者是不会使劲揉的,而是红着脸轻轻摸一下对方的耳朵。
也有一输就跑,赢者假装追赶,两人一直跑到无人的场所,倾诉衷肠。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好心的主人早已为青年们准备好了几套“土电话”,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纸、将线从中穿过而成的。
男女在“土电话”上,用对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询问对方的情况。
唱到兴起,小伙子会将“话筒”交给一边的伙伴应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样。
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
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李生晓梦制作双击可修改,再上传必究
苗族刻道婚俗习性
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苗族传统婚俗文化中,其婚姻的缔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1、择日,半夜出嫁。
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准备举行婚礼,男方家父母就在本寨请个“先生”选定吉日,并事先派一人到女方家通知,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于某日某夜晚请五至九人到女方家接亲。
当晚,女方家老人设酒席招待,在开席之前,女方家老人及家族便提出条件,即彩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一般是要一斗二升新娘糯米,二斗老人糯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元钱等。
另外,还要专门给新娘准备好“嘎抢八”(即一个猪肚),二三十斤猪肉,一只大公鸡等等。
待男方家代表答应上述条件后,才可开席。
酒席结束后,半夜姑娘就可随提亲的人走了。
新娘出门,娘家备有一对圆竹篮和衣裙、银饰等物陪嫁,并有本寨或家族中十多个姑娘相送。
出门时,新娘由母亲打伞送给女儿,新娘左脚先起步踏入堂屋门坎,右脚其后,走出自家大门,一路上,新娘走路格外小心,以防跌倒;同时,接亲挑担的人也谨小慎微,生怕折断扁担。
因为无论是新娘跌倒或扁担折断,都是被看作是。
苗族婚嫁仪式的流程苗族婚嫁仪式那可老有意思啦。
一、说亲。
在苗族的世界里呀,说亲可不像咱想的那么简单直白。
一般呢,都是男方家看上了哪家的姑娘,就会找个能说会道的媒人去女方家探探口风。
这个媒人得特别会唠嗑,到了女方家,就开始各种夸男方,什么这小伙子特别勤劳啦,身体倍儿棒啦,心地还特别善良之类的。
女方家呢,也不会立刻就答应,得先看看这男方家的情况,像是家庭条件呀,名声好不好啥的。
要是女方家对男方有点意思,就会开始慢慢和媒人聊起来,互相了解更多的情况。
这就像是一场很含蓄的互相试探的游戏,可有趣了。
二、定亲。
要是双方都觉得挺合适的,那就进入定亲这个环节喽。
男方家会准备一些特别的礼物,这些礼物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呢。
比如说,会带上几坛好酒,这酒啊,可不仅仅是酒,那是代表着男方家的诚意。
还有一些漂亮的银饰,苗族姑娘都可喜欢银饰啦,那些银镯子、银项链啥的,亮晶晶的,可好看了。
男方家把这些礼物送到女方家的时候,女方家的亲戚朋友都会围过来瞧一瞧。
这时候大家脸上都是喜气洋洋的,就像过年似的。
然后呢,双方就会商量一些结婚的具体事宜,像是婚期定在哪天呀,迎亲的时候有啥讲究之类的。
三、迎亲。
迎亲那天可热闹了。
男方家会组成一个迎亲队伍,这个队伍里有新郎,还有一些亲朋好友。
他们会穿上苗族的传统服饰,那服饰花花绿绿的,特别漂亮。
迎亲队伍到女方家之前,女方家的姐妹们可不会轻易让新郎把新娘接走哦。
她们会在门口设下好多关卡,比如说让新郎唱歌呀,要是唱得不好听,那就得一直唱,直到姐妹们满意为止。
新郎为了能接到新娘,也是拼了,扯着嗓子唱,那场面特别搞笑。
好不容易进了女方家的门,新郎还得给女方家的长辈们行礼,一个一个地敬上美酒。
这时候长辈们也会给新郎一些祝福,还会叮嘱新郎要好好对待新娘。
四、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那可是整个婚嫁过程的重头戏。
新郎和新娘会穿上最华丽的苗族服饰,站在屋子中间。
周围围满了亲朋好友,大家都笑得特别开心。
然后呢,会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主持仪式。
苗族婚礼必要流程
苗族婚礼的必要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婚前:由父母挑选结婚的日子,结婚前男女双方不能见面,但是在迎亲当天男方要送30斤的糯米粑粑给女方,寓意团团圆圆,丰衣足食。
2. 迎亲:结婚当天,男方会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去女方家把新娘抢回家。
把新娘抢回男方家后,再按苗家的规矩举行婚礼。
3. 婚礼: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向长辈和宾客敬酒,并接受他们的祝贺。
吃饭开始前,新郎新娘要先给父母喂第一饭碗饭。
4. 哭嫁:在苗族,新娘出嫁时必须哭嫁,如果新娘不哭,则被认为不吉利。
5. 送客:在婚礼结束后,男方家会邀请女方家的亲友一起吃饭,以示感谢。
6. 回门:新婚夫妇在结婚后的第三天要回女方家探望女方父母,这被称为“回门”。
回门时,女方家会设宴款待,新郎要向岳父岳母敬酒,并送上礼物。
苗族婚礼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寓意。
无论是婚前的准备、婚礼的仪式还是婚后的习俗,都体现了苗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苗族婚姻习俗白苗的自由婚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
苗族青年男女的相互认识,一般是通过走亲串戚、喜庆节日聚会来实现。
比如:正月初一到十五,苗家在屋外或山上搭棚,然后焼上柴火寨里姑娘们围火儿坐,每人手里都有活干,有的刺绣,有的蜡染,有的等着自己心爱的人到来,小伙子们则成群结队在棚外吹芦笙、吹口琴、唱情歌,想方设法把自己心爱的姑娘引出来,然后相互倾吐爱慕之情。
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年”。
秋收过后,秋高气爽,苗族小伙子们走在月光下吹奏芦笙、口琴到苗寨路头,姑娘们就会闻声而来,朦胧的月色下就是他(她)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
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月亮”。
很多青年男女就在“串年”和“串月亮”中自由恋爱了。
相知相爱的男女青年二人大多数就会私下定了终身,男方就会把女方悄悄带回家,这就叫“走月亮路”。
有的也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行事的,比如男方父母居心要娶某姓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缘配,事先商议订下来,便请来两位媒人,准备一点酒水,杀一对鸡(公母各一只),饭肉弄好后,就摆上桌子。
边喝酒边看鸡头鸡卦。
鸡头由二位媒人各吃一个,公鸡的两支卦(股骨)由二位媒人各吃一支。
母鸡的两支卦(股骨)由同桌老人和主人吃,吃鸡头鸡卦的人要特别注意的是吃肉保骨,吃完以后,就将鸡头骨和卦露出来判断这门婚姻的吉凶祸福。
鸡头着重看五个方面:1.鸡舌骨筋的三个叉,向内弯曲者谓之百事享通,万事大吉,向外弯曲谓之不吉利,有口角或者多有话讲。
2.眼腔骨里的一对鸳鸯,用一碗清水来漂浮鸳鸯,用筷子搅清水几转,水转停后,看一对鸳鸯停下来是否头对头,头对头的叫鸳鸯相合,即夫妻相配,白头到老,恩爱千秋。
如有一支调头或调尾者,就意味着这一对人情不投意不合或半途相分相离。
雌的代表女性,雄的代表男性。
可以判断是男变心或女变心,是否亏男还是亏女之兆。
3.看鼻中格的镜子是否破损是否光亮,不穿眼洞,光亮干净者为佳。
意味着这一对夫妻前途光明远大,一世安然无恙,子孙发达,富贵荣华。
苗族婚礼文化礼仪苗族是贵州多民族里的其中一个,那么你们知道苗族的结婚礼仪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苗族婚礼风俗,希望对您有所关怀,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苗族的结婚礼仪“游方”:黔东南苗族青年恋爱方式。
农闲或赶集或节庆时,男青年结伴来到特定的地点,用吹木叶、打口哨等信号邀请女青年,女青年结伴应邀前去对唱情歌。
游方的地点称游方坡,必需是公开的地点。
男女青年在游方中相识,之后经过对唱情歌和单独接触增进彼此的了解,直到确定恋爱关系。
“牵羊”:贵阳、平坝等地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
在“跳花场”上,小伙子们围成圆圈,边吹芦笙边跳舞。
姑娘们现场围观后,掏出一条长带拴在某男的腰带上,表示宠爱之情。
小伙子若看上就收下绣球,离开舞场互表情意。
“踩月亮”:威宁一带苗族恋爱风俗。
夜晚,小伙子们走出家门拿着芦笙或木叶,来到山坡或高地上,边吹边唱,逗引姑娘。
姑娘们听见,便出门与小伙子对唱“踩月亮”。
“抢发髻”:黔西北苗族聚居区的恋爱风俗,每逢赶场或花场,姑娘身着盛装,头戴发髻,到歌场游玩。
小伙则追逐姑娘,边跑边追。
追上姑娘就假装抢发髻,姑娘情愿让小伙抢走,说明有宠爱之情,反之则没有中意。
“背背带织锦” :织金一带苗族男女青年的传情形式。
每年花坡场上,苗族女青年背着背带织锦到花场。
背带上绣着的秀丽图案,说明自己未选定对象。
小伙子从背带上刺绣出的图案、颜色、式样等工艺来衡量姑娘是否手巧。
男女青年在花坡场上互相对唱、谈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互往来,彼此都中意对方,双方可选定吉日缔结婚姻。
“凑柴米,吃年饭”:威宁一带苗族青年的恋爱形式。
每年初,邻寨的姑娘们凑油、盐、柴、米、肉等忙着办盛宴,未婚小伙则吹起芦笙串寨吃年饭。
小伙子若遇上意中人,可留下多玩几日。
如没有被姑娘相中,则继续串寨吃年饭,选求意中人。
“掐手传情”:松桃的苗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形式。
每逢“四月八”、“龙舟节”等传统节日及其他对唱场合中,通过多次的对唱等方式,某男对某女产生宠爱之情,便伸手轻掐女方小指,试探女方看法。
苗族的结婚婚俗苗族的结婚婚俗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分布面广,文化多彩,以富反抗精神而著称于世的跨国民族。
那么,苗族的结婚婚俗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苗族的结婚婚俗,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苗族的结婚婚俗1抢婚苗族结婚形式除通常所流行的男家迎娶、女家陪送之外,在昭通的“花苗”、马关的“红苗”、麻栗坡的“白苗”、金平的“黑苗”以及楚雄部分地区的苗族中,不同程度地保有抢婚习俗。
抢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男女双方自愿基础上的抢婚;另一种是当男方看中某一姑娘时,不管是否愿意,便强行抢劫。
前一种抢婚是在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情况下的一种象征性的仪式,抢法是由男方事先选派几个青年好友到女方村寨旁等待姑娘出门,便把姑娘抢走,女方兄长一旦发觉,要作追赶,追至男家,男家便以酒饭款待追赶者,或赠与追赶者若干银钱礼物,便将之打发回家。
姑娘抢至男家后,在预先设置的姑娘住处,用一把纸伞将她象征性的罩住,然后由男子的伯母或其他女性长者用一只活公鸡在姑娘头上绕三圈,此举谓之“捉魂”,经过“捉魂”,姑娘便正式成为男家成员。
约待二三日,男家正式聘请媒人告之女家,并向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作些形式上的吵驾,事实上也惟有答应男方求婚。
然后议定礼金,择日正式接亲。
正式接亲之前,须将抢来的姑娘送回娘家。
后一种抢婚,通常由男方邀约几个同辈,到女方村旁等候姑娘出村,便强行抢到男家。
苗族宗教习俗认为,被抢到男家的姑娘便丧失了回娘家的权利。
日后,男方也要派媒人到女家说亲,待姑娘和父母同意后,即可举行婚礼。
在金乎"偏苗"中,保有女子婚后"住娘家"习俗,农忙时节到夫家帮忙数日,或逢年节才回夫家佐,但头日到夫家,次日黎明即返娘家。
住娘家期间,男女双方仍可参加"游方"的社交活动。
待生第一个孩子之后,即回夫家长住。
苗族结婚后离婚者不多。
偶有离婚者,手续极其简便。
离婚双方在女家村寨和男家村寨的路途之间"喝酒发誓",以示从此不相来往;或双方各请一"乡老"作证即可。
苗族刻道婚俗习性苗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在苗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苗族传统婚俗文化中,其婚姻的缔结,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择日,半夜出嫁。
男女双方确定关系后,准备举行婚礼,男方家父母就在本寨请个“先生”选定吉日,并事先派一人到女方家通知,征得女方家父母同意后,于某日某夜晚请五至九人到女方家接亲。
当晚,女方家老人设酒席招待,在开席之前,女方家老人及家族便提出条件,即彩礼。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一般是要一斗二升新娘糯米,二斗老人糯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元钱等。
另外,还要专门给新娘准备好“嘎抢八”(即一个猪肚),二三十斤猪肉,一只大公鸡等等。
待男方家代表答应上述条件后,才可开席。
酒席结束后,半夜姑娘就可随提亲的人走了。
新娘出门,娘家备有一对圆竹篮和衣裙、银饰等物陪嫁,并有本寨或家族中十多个姑娘相送。
出门时,新娘由母亲打伞送给女儿,新娘左脚先起步踏入堂屋门坎,右脚其后,走出自家大门,一路上,新娘走路格外小心,以防跌倒;同时,接亲挑担的人也谨小慎微,生怕折断扁担。
因为无论是新娘跌倒或扁担折断,都是被看作是不吉利的,这意味着新娘新郎中途要分裂,不能白头到老。
送亲的姑娘,如新娘新郎两家相隔较近,就一直送到男方家,在新郎家吃过晚饭就统一回去。
如相隔较远,就一直送到半路。
新娘到了男方家大门口,要让新郎的母亲牵着跨进新郎家堂屋门坎,再由新郎的妹妹或堂妹陪新娘子走进洞房。
新娘因害羞,往往藏在新房的屋角,躲开前来道喜和看热闹的人。
半夜,新郎家父母邀请家族、寨邻等来吃鸡肉(浪利给),表示这家已结了亲事。
大家围坐在长桌两侧,待主人家摆好酒肉后,由家族中年纪较大,儿孙满堂的老人带头,把鸡脑壳举起,口中念念有词,称赞鸡脑壳。
歌词大意往往是这样:“生人养公鸡,养鸡三年整。
三年没有杀,客好才杀吃。
鸡眼象太阳,如月水中出。
主要好福气,太阳东边开。
”然后,其他的老人轮流看鸡眼,最后,将鸡脑壳拿给年纪最长、辈份最高的老人吃。
苗族婚礼流程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婚礼习俗独具特色,充满着浓厚的民族风情。
苗族婚礼流程繁复而又充满仪式感,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下苗族婚礼的流程。
首先是“定情”仪式。
在苗族传统婚礼中,男女双方的父母会先行商定婚事,然后由长辈代为相亲,确定双方是否合适。
若双方感情良好,便会进入“定情”仪式。
这一仪式是双方正式确定关系的开始,也是婚礼流程的第一步。
接下来是“定亲”仪式。
在苗族婚礼中,定亲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这一天,男方家长会带着亲朋好友前往女方家中,正式向女方家长提亲。
女方家长会在这一天准备丰盛的酒席,表示对男方家长的尊重。
如果女方家长答应了提亲,双方便正式确定了婚事。
然后是“彩礼”仪式。
在苗族婚礼中,男方需要准备一定数量的彩礼送给女方,以示诚意。
彩礼一般包括苗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粮食、布匹等,数量和种类都有一定的规定。
女方家长会在收到彩礼后,表示对男方的认可,为婚礼的进行打下了基础。
接着是“请牛”仪式。
在苗族婚礼中,男方需要准备一头牛送到女方家中,以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
这一仪式是苗族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一种尊重和感谢。
之后是“迎亲”仪式。
在苗族婚礼中,迎亲是一个非常热闹的环节。
在这一天,男方会带着亲朋好友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回家。
在这一过程中,男方需要准备一些象征性的难题,由新娘和伴娘解答,以示新娘的聪明和才智。
最后是“结婚”仪式。
在苗族婚礼中,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流程的高潮。
在这一天,双方家庭会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亲朋好友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新人的幸福时刻。
在仪式上,新人会进行交杯酒、献花等环节,表示对彼此的爱意和承诺。
苗族婚礼流程繁复而又充满仪式感,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通过这些仪式,不仅是新人之间的爱情得以升华,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了解苗族婚礼,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
苗族婚俗习惯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传统习俗,其中婚俗习惯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苗族婚俗习惯的相关内容。
一、婚礼准备苗族人认为结婚是一件大事,需要进行精心准备。
在婚礼前,新娘家人要为新娘准备嫁妆,包括头饰、服装、首饰等。
同时,新郎家人也要准备娶妻所需的礼物。
在选定婚期后,双方家庭会派人拜访对方家庭,商定婚礼具体安排。
二、婚礼仪式1. 送妆礼:在苗族婚礼仪式中,婚礼当天的第一个环节是送妆礼。
新郎家人会将嫁妆送到新娘家,新娘会换上全新的嫁妆,然后随同新郎回到自己的家中。
2. 迎亲礼:迎亲礼是苗族婚礼的重要环节,通常在晚上进行。
新娘带着新郎回到新郎家,双方家族的长辈会主持这个仪式。
在仪式中,双方家族成员会进行正式的拜访和交流,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喜悦。
3. 敬酒仪式:在苗族婚礼中,敬酒仪式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会带着祝福到新人家中,进入门后先行敬酒,以示祝福和庆贺。
新人要依次敬酒给前来祝贺的亲友。
三、婚宴酒席苗族婚宴酒席通常分为三桌,分别是男方家人、女方家人和新人的近亲好友。
婚宴上,除了各种美食之外还有丰富的文艺表演,如歌舞、击鼓等。
亲友们在宴席上畅饮畅食,共同祝福新人。
四、婚后居住苗族的婚姻是属于家庭主义的婚姻模式,一般情况下,新婚夫妻会住在男方家中。
在苗族家庭中,婆家的地位相对较高,具有更多的家庭权力。
五、婚后习俗苗族有着丰富的婚后习俗,包括“月做”、“登娘山”等传统活动。
月做是指新娘在结婚后的一个月内,要留在家中,接受家人的照顾,以示尊重。
登娘山是在结婚后的一年内,新娘要和新郎一起登山祭祖,向祖先祈求恩赐和祝福。
六、婚俗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苗族婚俗习惯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一些年轻人在婚礼上加入了现代元素,如婚纱、婚车等,使婚礼更加丰富多样。
然而,苗族的婚俗仍然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苗族的婚姻风俗苗族古代婚姻曾经历过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等形态。
实行一夫一妻制以后,婚姻缔结有自主婚和包办婚两种。
结婚年龄一般在16岁至23岁左右,男性婚龄稍比女性大些。
苗族社会严格恪守着一夫一妻制和宗支之内,血族之外的婚制。
苗族青年男女多是通过游方,双方自愿就可以互为配偶,建立家庭。
其限制只要不是同宗共祖祭鼓(指有共同父系血缘关系的后代),就可以结婚。
姨婊之间的子女均视为亲近同胞,禁止通婚。
亲戚间不同辈份不能通婚。
有的在历史上因婚姻或其它纠纷涉及诉讼,经发誓过不通婚。
过去有些苗寨男女不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方言的人通婚,通婚对象在本寨几个姓氏成员中选择。
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都不愿与不同民族通婚。
有的苗族宗支甚至不愿与不同服饰的苗族结亲,宁愿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以外的寨子里找服饰相同的苗族通婚。
台江苗族婚姻大都是当事人自主婚姻,其缔结方式可分为自主自由式、说合自由式和说合古典式三种。
自主自由式:是青年男女在“游方”活动中,通过自由恋爱结为夫妇的婚姻形式。
从认识到结婚,完全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对自己的婚姻拥有绝对的自主权。
这是当前苗族青年婚姻缔结的主要形式。
说合自由式:是经过亲友说合介绍,而双方又经过游方恋爱,自愿结合的婚姻形式。
男青年在节日集会或平时游方中同女方相互认识以后,可请亲友前去说合,征得女方家同意即可定亲。
此后,双方进一步加深了解,发展感情,条件成熟,便可结婚。
说合古典式(包含有关系婚、姑舅婚两种形式):带有浓厚民族特色,至今仍流行于县境内,它均系男女双方及其父母都事先同意了的亲事。
上述婚姻缔结形式,除说合古典式外,都要经过游方、说合提亲、定亲择日、接亲等四个相同与不相同的过程。
游方: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进行择偶的主要手段,可能是源于古代的对偶婚姻演变而来,并向一夫一妻制发展阶段形成的。
“游方”虽属群婚的残留,但绝不是毫无道德的私合滥交,乃是主要传统习惯在道德规范下进行的。
因此,无论男女进入游方场后,都要讲文明礼貌,必须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章。
【传统文化】苗族人婚后为何会有新婚三日不同居的习俗旧时,苗族人婚娶,新郎新娘三晚不同宿。
姑娘出嫁之日,四邻姐妹相聚一堂,高唱苗歌,抒发离别之情。
男方迎亲时,由女方“高亲”(男女各一直系亲属)送姑娘到男方,从侧门进入洞房。
三日内由“女高亲”朝夕相陪,足不出新房,茶食均在房内。
三日后,拜父母姑嫂,新郎新娘双双到娘家,称“回门”。
“回门”返回后,请苗老师安“家先”,并在本“宗表”中写上新媳妇的名字,表示新娘已是本宗族的人了。
当晚,新郎新娘方可同宿。
新婚三晚不同宿的婚俗,在苗族流传的时间相当久远,其原因未见史籍记载,而民间流传的一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却可以帮助我们探索苗族婚俗的渊源。
苗寨老人石青山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不知哪朝哪代的一天,土家族姑娘覃氏到山上采金银花,突遇一只豹子,吓得滚下岩坎,被一石姓苗族年轻措人所救,后来双方有了爱慕之情。
有一天石家请媒人到覃家提亲,覃家夫妇高低不同意,覃母对媒人说:“石家后生救了我女儿性命,恩重如山,要骡要马随便挑,要我女儿做媳妇万万不能。
”这门亲事就搁下来了。
又过了几个月,一场大雨落下了三天三夜,山洪暴发,覃家房屋坍塌,父亲殒命,粮食被水全部淹没。
正在母女俩恼怒之时,年长猎人领着一帮人给覃家送去衣食用品,并对覃母说道:“您老人家不数落我们苗家的话,我愿直奔您上山,养老送终。
您老人家不愿上山,我们就帮忙您修成?栋新房。
”一席话,说道得老人热泪直滚,但还是不敢上山。
于是,年轻猎人就给母女俩修了一栋?正两厢房的瓦屋。
覃母见年轻猎人勤劳厚道,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了。
女儿出阁那天,母亲心里还是不踏实,就对“高亲”说:“你们把姑娘送去,要陪她三天三夜,如果苗家人真的粗野,就把姑娘给我带回来。
”于是,“高亲”硬是陪姑娘吃住三天三夜,见苗家人确实勤劳忠厚,才启程回家。
以后,凡苗家人结婚,都是遵循新婚三晚不同宿的习俗。
苗族婚嫁风俗
苗族婚嫁风俗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民俗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
在苗族的婚姻观念中,男女双方都要经过家长的同意。
苗族婚姻多以门当户对为原则,通常选择同一姓氏或同源的人结婚。
在苗族的婚礼上,有“拜月”、“抢媳妇”等传统仪式。
拜月是新娘在婚前一个月的满月夜拜月,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抢媳妇则是新郎把新娘从女方家中“劫走”,在路途中进行各种游戏和挑战,以显示自己勇敢和诚实的品质。
苗族婚姻中还有“买卖妻子”和“屈尊嫁娶”的传统,但现在已经逐渐淡化。
在买卖妻子中,男方必须向女方支付一定数量的财物,而在屈尊嫁娶中,则是女方嫁给比自己年龄小或经济情况不如自己的男方。
在苗族的婚姻生活中,女方地位较高,有诸多权利和义务。
比如,女方可以自由选择离婚,而男方则必须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的赔偿费用。
同时,女方还要承担家庭的经济管理和照顾子女的责任。
总之,苗族婚嫁风俗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俗特点,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 1 -。
苗族结婚文化礼仪苗族是贵州多民族里的其中一个,那么你们知道苗族的结婚礼仪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苗族结婚礼仪,盼望对您有所关心,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结婚习俗一、关于“许婚”。
串对子:是苗族青年男女双方恋爱谈婚的一种方式,每年初一至初五,苗族要过“花山节”,苗族青年男女串花山相互对唱,跳舞,找到对象的叫做串“对子”,花山节的最终一天,串好的“对子”私自定下终身,各自回家告知自己的父母。
提亲:小伙子将自己找好的对象的事说给父母后,由男方请媒人在三日或七日后前往女方家提亲。
定婚:媒人提着相应物品做见面礼去女方家,与女方父母就双方结婚事宜达成全都后,确定结婚日子,一般不直出半年。
结婚:婚期确定后,女方自己预备嫁妆等待出嫁。
二、关于“拉婚”。
“拉婚”又叫“抢婚”,“拖姑娘”或“抢妹子”,这种强拉硬要的婚俗,与现代文明的社会不相适应,渐渐被淘汰。
苗族男青年路头路脑遇到苗族姑娘,若是姑娘被看上,无论姑娘是否情愿,小伙子可以把姑娘抢回自己的家中,请媒人在三天至七天前往姑娘家提亲,定婚期吃喜酒即成,姑娘从被抢之日就是小伙子的媳妇了。
三、关于“认婚”。
苗族山寨,哪家生孩子,全村都知道,生儿子的父亲或母亲在邻居家生孩子时跑到人家门外,若邻居家是“生姑娘”就大声说“”我家儿子认着啦!”从今这两个孩子就等于算认了婚约,小姑娘在娘家长到三岁,就被男方接到自家养起来,与男孩一起长大,直到十八岁,双方结婚,办喜酒,送“礼银”认亲。
四、关于“说婚”。
纳雍县境内的苗族婚俗,“说婚”较为普遍,“说婚”比其“拉婚”、“认婚”较为繁锁简单,包括提亲、订准、给婚、结婚四个过程。
提亲:苗族青年经“花山”、“赶街”、开会、上山、下田等社交活动相互熟悉,进而相恋,一旦恋爱成熟变禀吸父母,由男家请媒人陪小伙子的叔叔携酒往女家说亲。
如女有有意,当即饮酒表示“可”,并约来媒人共同商讨礼银、婚期、嫁妆等,礼银包括身价银、奶水钱、屎尿布、酒、肉等。
订准:假如女方家情愿与男方结亲,按说亲时商讨的日期,就会由男方家出酒送猪到女方家,由女方家请客吃饭,完成吃“订准”,也就是订婚。
苗族婚礼风俗
苗族婚礼风俗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婚礼风俗。
苗族婚
礼以宗教仪式和家庭活动为主,其风俗丰富多彩,在当地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一
起来看看苗族婚礼风俗吧。
一、宗教仪式
苗族婚礼的宗教仪式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婚礼开始前,新人会先举行宗教仪式,由新人
的父母和长辈出面祝福,并给新人准备一些礼物,这些礼物是祝福新人新婚快乐,百年好
合的象征。
二、表演节目
苗族的婚礼也会有各种表演节目,比如舞狮、鼓乐、歌舞等,这里的表演节目不仅可以让
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婚礼,更能够为新人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让他们这一天更加难忘。
三、宴席
苗族婚礼上也有丰盛的宴席,桌上安排的菜品也是由新人的家人准备的,新人也会亲自上
前布置桌位,虽然宴席的菜品不是很豪华,但是新婚夫妇会把最深沉的心意送给所有来宾,每一位就餐的人都能够感受到新人的用心。
四、其他活动
在苗族婚礼中还会有一些其他活动,比如喜烟、赠礼、献礼物等,这些活动都是为新人祝福,也是为了让来宾有所收获。
新人也会把自己最好的衣物送给来宾,表达他们对祝福的
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苗族婚礼的风俗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不仅能够给新人带来快乐,也能够让来
宾们有所收获,它的出现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情趣,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中国传统婚礼:关于苗族的婚礼习俗
中国传统婚礼——苗族婚礼习俗
湘西苗族姑娘初次外出结交男朋友苗语称“讲链讲规”或“溜比溜苟”,直接翻译就是“放鹰放鹞”和“采果摘籽”。
小伙子结交姑娘叫“帮链帮规”或“溜背溜喜”,直接翻译就是“打鹰打鹞”和“攀花摘卉”。
湘西苗族青年幽会也有暗号和密码,这就是“草标”。
双方只要看到草标,就知道各自的行踪。
初相会时,女方如先到达约会地点,必先在约会地点的路口留下一个草标。
这个草标的含义只有赴约会的情人知道,有如密码一般的神奇功力。
不过,也有一般人都能看懂的草标。
一把草上结个疙瘩,疙瘩结在草尖上,草根朝幽会的方向,则暗示一方先到,示意对方快来。
后者看到这个草标,必须留下一个草标,疙瘩结在草的中部。
这后面一个草标暗示过路者,山中有情人幽会,请走大路。
行人见了这样的草标,一般都会避开,以免撞见别人的幽会。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苗族,青年男女中有一种打毽活动,十分有趣。
毽子就是中国民间都用来踢的那种,打毽的板和乒乓球拍差不多。
男女青年在打毽活动中,输的一方要让赢的一方“揉耳朵”,不许反抗,但可以跑。
如果输赢双方的男女没有情意,纯属比赛,那赢者会使劲揉对方的耳朵,直到对方耳朵发烫为止。
如果对打的男女相互有爱慕之意,输者会主动让赢者揉耳朵,而赢者是不会使劲揉的,而是红着脸轻轻摸一下对方的耳朵。
也有一输就跑,赢者假装追赶,两人一直跑到无人的场所,倾诉衷肠。
在传统的踩花山节期间,云南金平苗族青年到了花山场上,好心的主人早已为青年们准备好了几套“土电话”,它是用竹筒蒙上油纸、将线从中穿过而成的。
男女在“土电话”上,用对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询问对方的情况。
唱到兴起,小伙子会将“话筒”交给一边的伙伴应付,自己跑去偷看姑娘的模样。
如果相互不中意,对歌到此为止。
如果双方都满意,继续对唱,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