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爱国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650.00 KB
- 文档页数:17
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次民主爱国运动,它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民主化进程中奠定的重要基础。
五四爱国运动引起全国范围内的社会舆论和政治变化,影响深远,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中国政治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四爱国运动是由北京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的学生发起的。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着国外列强的侵略和内部政治腐败的双重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群年轻的学生毅然决然地站起来为祖国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权利。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有思想的青年的抗议运动,反对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政治上的腐败现象,提出了民主、科学、自由的口号,成为了一个自由、平等的新文化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的那一天,学生们纷纷走上了街头,游行示威,高喊着“外蒙回归祖国”的口号。
他们愤怒地抗议巴黎和会上的裁决,认为裁决违背了民意,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同时,他们要求中国政府停止罢免袁世凯的行动,支持真正的国家利益。
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自觉觉醒和民族自信的崛起。
由于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五四爱国运动产生了较大的政治影响,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进程。
五四爱国运动中,年轻的学生通过异议和反对的方法表达了对中国社会的不满和对民族自由独立的渴望,成为了中国民族意识在近代之后的转折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标志就是新文化运动。
它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思潮,推动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要求自由开放和思想解放,倡导吸收西方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是对中国封建文化的反叛和摒弃。
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中国社会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它表明了中国社会在政治及思想上向西方看齐的趋势,发起了中国社会政治意识的觉醒。
五四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意义不仅是思想文化的革新、价值观念的更新,更是影响了中国社会多个方面的发展。
五四爱国运动简介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爱国运动先导——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
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禁锢人们的头脑,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严酷的现实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
他们认为,辛亥革命由于忽视了思想文化战线上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致使革命的成果遭到严重的破坏,因此,为了完成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于是,作为五四运动的先导,标志中国人民新觉醒的新文化运动便应运而生了。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起改名《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等是它的主要撰稿人。
随后继起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的还有《每周评论》、《晨报》、《京报》等报刊。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国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断一切。
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认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它的倡导者们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
对孔孟学说进行猛烈评击。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虽然是一场提倡资本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其指导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的范畴,但是,这场运动毕竟打破了长期禁锢人民思想的的封建牢笼,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启发了人民群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冲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关于五四爱国运动知识点归纳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五四爱国运动(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也是导火线)。
(2)斗争中心:北京(前期) 上海(后期)(3)主力:学生工人(6月初)(4)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5)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6)结果:取得初步的胜利,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8)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工人阶级参加斗争并起了巨大的作用。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中共一大的召开(1)时间:1921年7月(2)地点:上海(3)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4)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选举成立了以陈独秀为书记的中央局。
(5)中共一大(中共诞生)的意义:中共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北伐战争1.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胜利进军(1)时间:1926年(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主要战场:湖南、湖北;(5)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战役;(6)胜利进军: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在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
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7)国民革命失败原因: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五四运动简介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次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于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由于学生们对于和约内容的不满而起义。
这次运动的目标是反对外国侵略,并推动中国现代化国家建设的进程。
这次运动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对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起因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15年的“二十一条”,这是一份由日本提出的对中国实施的不平等条约。
此后,中国政府的被动态度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引发了人们的愤怒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约签订后,中国未能取得德国在中国的租借地。
运动特点五四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运动:五四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大学生和中学生,特别是北京的学生。
他们成立了许多爱国团体和学生组织,并举行了大规模的抗议示威活动。
2.反对帝国主义: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和压迫的爱国运动。
学生们愤怒地反对“二十一条”和列强在中国的干涉,并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维护中国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五四运动强调了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潮。
学生们认为,只有通过现代化和民主化的国家建设,中国才能真正崛起,并摆脱外国的压迫。
4.文化思潮: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提倡西方文化的革新,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科学和民主,反对旧有的传统和封建的价值观。
运动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使得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
人们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问题,并主张改革和革新。
这种觉醒促进了中国思想和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政治影响:五四运动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崛起。
运动期间,一些学生运动领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并为中国革命和独立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3.文化变革: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推动了一系列文化改革,包括对汉字的简化、对文学艺术的新探索等。
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 5 月 4 日,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十分复杂。
在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1919 年 1 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和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国内后,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
1919 年 5 月 4 日下午,北京三所高校的 3000 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还我青岛”“取消 21 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币制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
学生游行队伍移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
随后,军警出面控制事态,并逮捕了学生代表 32 人。
五四运动期间,各地的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行动,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和罢课活动。
他们通过演讲、散发传单等方式,宣传爱国思想,呼吁民众觉醒。
与此同时,上海、天津、广州、南京等地的工人纷纷举行罢工,商人罢市,形成了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
这些罢工和罢市活动,对北洋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迫使政府不得不释放被捕学生,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其次,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一、历史意义:1 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五四精神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么,有不同看法.一种看法:科学,民主.1949年后,中共阐述为:爱国,自救,科学,民主.一说:不屈不挠、忧国忧民、敢于奉献、敢于斗争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五四运动,其主力是学生和青年,他们的爱国精神、为真理和正义而战的精神、不畏强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时代的青年和学生学习.二、起因:从国内看,政治上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掠夺,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个是最权威的答案了,不要再怀疑,犹豫了,就是这个答案!!!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大致经过及其历史意义:(1)原因是:从国际上看,一战期间,日本成为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的道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中国外交上的失败,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从国内看,政治上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外卖国,对内掠夺,混战,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灾难,国内阶段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促使先进分子尤其是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2)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的三千名学生天安门集会举行示威游行痛打章宗祥火烧曹宅军警逮捕学生北京学生罢课蔡元培辞职出走六•三大逮捕六•三逮捕引起了全国各界极大震动上海出现三罢斗争五四运动进入第二阶段,中心转到上海,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三罢斗争危及北京政府的统治,结果北京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贼,拒签和约,至此,五四运动提出的两个直接斗争目标---惩办卖国贼,拒签和约基本上得到实现。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1. 引言嘿,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超级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五四爱国运动。
这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容小觑的事件哦。
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了千层浪。
这场运动不仅是爱国的象征,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真的是波澜壮阔,令人感慨啊!2. 运动的背景首先,咱们得先了解一下背景。
那会儿的中国可不是个好地方,外有侵略,内有。
大家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1919年,巴黎和会上,咱们的权利被无情剥夺,这让国人怒火中烧,直想把心中的不满爆发出来,心里就像压了个炸药桶,随时可能引爆!这时候,年轻的学生们站出来了,他们可真是年轻有为,才气满满,立志要为国家出一份力。
2.1 学生的力量这些学生组成了一个个社团,像火箭一样迅速传播思想。
他们走上街头,举着标语,口号响亮,简直就是现代的“维权战士”。
有的人说,学生就是“捣蛋鬼”,但其实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像一束光照亮了前路。
通过抗议和示威,学生们把大家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2.2 文化的觉醒五四运动不仅仅是政治抗议,还引发了文化的觉醒。
大家开始思考什么是“新文化”,什么是“科学”。
书本上那些老旧的东西渐渐被抛弃,新的思想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像鲁迅、胡适等大咖,纷纷出来发表意见,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简直就是文化界的“风向标”。
大家开始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人人都想要追求自己的理想,真是风起云涌。
3. 运动的影响说到影响,五四运动可谓是深远无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它不仅激励了爱国情怀,还让大家意识到“民主”和“科学”的重要性。
许多青年被这个精神感染,纷纷投入到建设新中国的浪潮中。
就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广袤的湖面,层层涟漪,延续至今。
运动之后,中国的许多青年开始积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甚至有的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真是“风云变幻”。
3.1 思想启蒙五四运动的最大意义,或许就是它点燃了思想的火花。
人们开始反思旧的社会制度,质疑一切陈规旧俗。
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是什么五四爱国主义精神是什么1、五四精神就是指五四爱国运动中的精神实质,包含担心、爱国爱党、积极主动自主创新、探寻科学研究的爱国精神。
具体内容为热爱祖国、发展、民主化、科学研究。
2、五四爱国运动是1919年5月4日产生于北京市的以青年人大学生主导的学生运动,及其包含社会各界、群众、工商局人员等中下阶层普遍参加的一回示威游行、请愿、罢课、游行、爆力抵抗政府部门等多方式的爱国运动。
当代青年如何正确爱国1、青年学生应该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爱党与爱国是一致的,坚定不移的跟着党的路线走。
2、青年学生应该培养高尚的理想抱负,有为国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志向,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3、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社会技能,自觉的承担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青年学生应该宣传正能量、以身作则,奋发做好本职工作,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教育知识相互传递,技能相互学习。
纵使我们身处不同的行业,也始终保持一颗谦卑学习的心,相互之间利用自身特长授人以渔,你教我灭火设备的使用,我教你心脏骤停的复苏,共同进步,一起变强。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国旗、国徽的崇敬之情,懂得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同学们踊跃发言,讲述祖国近些年的伟大事迹。
通过互动环节了解祖国知识知多少,最后全体肃立,奏唱国歌。
让同学们了解到祖国的强大,这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政府不懈努力的结果,是全中国人民鼎力支持的结果,是中国人民的重大胜利。
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是:艰苦奋斗、辛勤劳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在外敌入侵面前,团结对外,英勇抵抗,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势力和制度进行斗争,推动祖国的繁荣和进步。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
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事件起因导火线: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之一,参加了会议。
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巴黎和会不顾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此消息传到中国后,北京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工商业者、教育界和许多爱国团体纷纷通电,斥责日本的无礼行径,并且要求中国政府坚持国家主权。
在这种情况下,和会代表提交了关于山东问题的说帖,要求归还中国在山东的德租界和胶济铁路主权,以及要求废除《二十一条》等不合法条件。
但结果,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居然准备在《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上签字。
最终,英、美、法、日、意等国不顾中国民众呼声,在1919年6月28日还是签订了《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仍然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送日本。
在巴黎和会中,中国政府的外交失败,直接引发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了五四运动,在这样强大的压力下,中国代表最终没有出席巴黎和会的签字仪式。
其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主要经过北京学生运动1919年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巴黎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
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1919年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现北京师范大学)、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
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日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五四运动中国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中国的爱国主义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主义运动,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前后,对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爱国主义宣言、学生运动、文化革命等多个方面来探讨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一、历史背景五四运动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时期。
那个时候,中国正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内政治不稳的困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没有得到满意的权益,对于为战胜国立下杰出功勋但并未得到应有回报的抗战军人和留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望。
这种失望催生了爱国主义情感的高涨,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二、爱国主义宣言在五四运动期间,爱国主义成为了当时的主旋律,被广泛宣扬和追求。
五四运动的重要宣言《五四宣言》,以中国学生的自发行动为基础,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坚定追求。
这是中国爱国主义运动的集中表达,不仅唤起了中国学生的爱国意识,更向全民族传递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三、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主要由学生运动推动,他们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具有敏锐的思维和强烈的正义感。
五四运动的学生运动深刻地表达了中国爱国主义的精神核心,通过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方式向外界传递了强烈的抗议声音。
五四运动的学生运动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引发了更广泛的群众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发展。
四、文化革命五四运动不仅在政治领域产生重大影响,还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运动,追求现代化的知识和文化体系,反对旧传统文化的束缚。
该运动主张“民主、科学、大众”,鼓励个人自主思考和独立精神的培养。
这种思想氛围为后来中国的文化革命打下了基础,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爱国主义运动,无论是在历史背景、爱国主义宣言、学生运动还是文化革命等方面,都表现出极高的意义和价值。
五四运动的爆发提升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知识点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 5 月 4 日,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背景,要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状况说起。
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这场运动。
那时的中国,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在和会上,列强却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这种无视中国主权和利益的行为,激起了国人的极大愤慨。
从国内来看,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逐渐壮大。
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倡导民主、科学、新道德和新文学,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的过程,充满了激情与热血。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 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示威游行。
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要求惩办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大批学生被捕。
然而,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没有被打压下去。
随后,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响应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举行罢课示威。
6 月 5 日起,上海工人自发举行罢工,支援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
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商人罢市。
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运动的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在全国人民的强大压力下,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它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五四爱国运动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背景:①从国际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美国乘机加紧侵略中国,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的道路。
②从国内看,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掠夺,军阀混战,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工人队伍迅速壮大奠定了五四运动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发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③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和经过:①第一阶段:1919年5月中心在北京,以学生为主力,他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一致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北洋军阀政府进行镇压,逮捕了许多学生。
②第二阶段:1919年6月中心在上海,以工人为主力,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各地工人纷纷罢工。
③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拒签和约。
这是中国人民不妥协的持续斗争的结果。
三、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先进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广泛的基础,它的伟大功绩在于“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四、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相同点:①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革命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
不同点: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
②目标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五四爱国运动大家了解中国历史吗,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五四运动,欢迎大家参阅。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
后来得到了各地学生以及各界的广泛支持,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和约。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二十一条”:“二十一条”是一战时期日本强迫袁世凯签订的卖国条约。
一战爆发后,日本以支持袁世凯称帝为交换条件,于1915年向袁世凯秘密提出“二十一条”,主要内容:中国政府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等。
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的目的是要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了第5号以外的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
由于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最终未能付诸实施。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个阶段。
革命性质的确定主取决于革命领导者及其纲领、对象、任务、结果等因素。
1、相同点:(1)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革命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社会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前者为主要矛盾;(4)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6)革命主力:人民群众。
2、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2)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3)结果与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为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4)革命发展与群众发动的广度、深度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不彻底,群众发动不充分,土地问题不能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