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25
人教高中地理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取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要紧吸取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取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
因此,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可不能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能够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因此日出前的清晨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因此晴朗的天空出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通过吸取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缺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
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显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方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全然缘故)→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 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明白得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实例:气压值B=C=E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气压值A>D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阻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耀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形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 热力环流【学习目标】理解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并能够正确画出热力环流图。
【基础知识梳理】(阅读必修一P29~P31内容,完成填空,并用红笔在课本上标出)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问题探究】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如下图所示: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山坡冷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有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1)海陆风①成因:白天在太阳照射下, 陆地 增温快,气温比海面 高 ,空气膨胀上升,高空气压比原来气压 高 ,空气由 陆地 流入 海洋 ;近地面陆地形成 低 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 低 ,加之因有空气流入形成下沉空气,形成 高 气压,使下层空气由 海洋 流入 陆地 ,形成 海风 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成 陆 风。
②影响: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2)山谷风①成因: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热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左图)。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右图)②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3)城市热岛环流①成因: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②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依标托纲: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能够解释相关大气现象。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学会运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4.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自主回顾:读“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1.若此图表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a地低于b地B.气温a地低于b地C.若该环流发生在城市地区,则a是市区,b是郊区D.若该环流发生在沿海地区,则a是陆地,b是海洋2.若此图为冬季海陆间热力环流图,则()A.a为海洋B.b为陆地C.③为陆风D.③为海风3.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a、b、c、d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不正确的是()A.a B.b C.c D.d4.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
(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________,B与C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__。
(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
(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气压值PA、PB、PA ′、P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温值TA、TB、TA′、TB′的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AB高空等压面状况的示意图是()(5)在图中甲处画出风向及其所受的力。
锁定考点: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考点二:热力环流(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①②③④处的风向。
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特别提醒](1)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增多。
(2)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人教版高一地理上册必修1《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同步练习及答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1.下列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A.大气辐射B.地面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3.图中A、B、C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4.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5.下列四个箭头能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A.a B.b C.c D.d6.下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青藏高原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存在着与陆地和海洋相似的热力性质差异。
据此完成7~8题。
7.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存在()①1月,冷低压②8月,热低压③1月,冷高压④8月,热高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正确表示青藏高原与同高度自由大气之间大气运动的是()A.①B.②C.③D.④如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P 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回答9~11题。
9.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M>P N,则O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10.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P N,则O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11.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二、综合题12.读“某地海拔1千米附近的等压面分布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江阴市青阳中学周莉娜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力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 教学难点: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 设计意图教材的课文中很少直接给出分析过程与结论, 这给教学留有空间,也为训练 学生思维提供空间。
教材重视了情境创设、加强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 要求,减少了知识容量,特别是减少了记忆性知识的容量。
按照以上两点,为了便于研习课文,课前必须作好充分的预习,所以布置了 明确的预习目标,其中包括查找相关资料。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演示法和讲解法。
让学生在一问一 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演示法中,利用现成的道具来演示抽象的 概念,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六、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学生:新课讲授:教师指示学生打开窗户, 让风吹进教室,同时用电脑播放有关图片及风的声音,热力环流进行的原因,过程? 太 阳 辐 射冷热 八、根本'原因 空气垂直运动直接> 原r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感受风的存在,并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讲解:由于存在水平气压差,就会产生一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空 气分子将不再静止,大气就会水平运动,便形成了风。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班级: 姓名: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和根本能量来源是。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量来源是。
3、影响:大气的热力状况,温度分布规律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二、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三、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与应用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热力环流是由地面 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2)注意点:①在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 方向上的气压高低状况。
③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1)海陆风冷 热 冷 冷 热 冷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典型例题】【2013•贵阳第二次质检】图中左图显示的是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右图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
读图完成(1)~(3)题。
(1)“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地理原因是A.山峰多冰川B.昼夜温差大C.草原面积广 D.高原光照强(2)与四川盆地相比,青藏高原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A.②强、④弱 B.①弱、③强C.①强、②弱 D.③弱、④弱(3)青藏高原多数地区不宜发展耕作业的主要限制条件是A.日照条件差B.热量条件差C.干旱多风沙 D.地形起伏大(2010·江苏高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二.大气的组成成分三.大气的受热过程注解:过程一:大气削弱作用中的反射主要集中在大气层(低层大气)上部;吸收和散射则是整个大气层(从地面到虚线所示的位置)的作用。
过程二:大气吸收也是指整个大气层(大气上界以下),具体方式是靠近地面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然后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波长逐渐由短变长。
四.热力环流注:实线表示等压面,虚线表示等高面。
规律——同一水平面,等压面凸起的区域为高压区,凹陷的区域为低压区,大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五.大气的水平运动1.什么是风?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风指大气的水平运动。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2.什么叫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气压梯度——单位距离的气压差。
单位距离的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3.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与风向有什么关系?垂直4.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有什么关系?相反南半球近地面顺风而行的飞机,高压在它的(左后)方向,低压在它的(右前)方向。
气压场中风向的画法第一步:画出过该点等压线的切线第二步: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水平气压梯度力第三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