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例脊柱肿瘤误诊为脊柱结核临床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脊柱结核16例临床诊治分析关键词脊柱结核病诊断治疗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81由于结核病的生物学特征和社会因素,使结核病流行重新加剧,而成为当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尤其脊柱结核易引起瘫痪和病废,此病在表现上的非典型性造成在农村地区误诊误治发生率较高。
2004年1月~2009年3月收治脊柱结核患者16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16例,男7例,女9例,年龄2~73岁,平均38.5岁;病程3个月~1年8例,1~2年4例,3~5年3例,13年1例,平均26个月。
既往有肺结核病史1例,胸膜炎病史1例,有结核病接触史4例。
入院前的诊断和治疗,见表1。
入院后的诊断和治疗:本组患者主要以胸腰背部疼痛、畸形、双下肢麻痛无力、胸腰背部和下腹部脓肿入院。
临床表现:有结核中毒症状10例,营养状况差4例,中等7例,良好5例。
疼痛轻9例,较重7例。
有脊髓神经损害表现9例。
实验室检查:hb85~120g/l,wbc37~102×109/l,n050~075,l018~047,esr正常6例,增快10例,1例儿童结核菌素试验(++)。
x线表现:胸片正常11例,有结核钙化灶3例,胸膜粘连1例,浸润型肺结核1例。
脊柱病变部位在t81例,t9~10.2例,t10.1例,t10~11.3例,l1~2.1例,l2~4.1例,l3~4.2例,l3~5.1例,l41例,l4~5.2例,l51例。
表现为单椎体变扁、椎间隙正常3例,邻近椎体破坏、椎间隙变窄或消失13例,后凸畸形14例,脊柱旁阴影12例。
ct显示椎体破坏、有高密度碎骨影14例,侵入椎管8例;有椎旁阴影15例,其中有骨块影9例;椎弓根破坏1例。
诊断为脊柱结核7例,脊柱结核并不全瘫8例,脊柱转移瘤并不全瘫1例。
治疗情况:非手术治疗5例,病灶清除2例,病灶清除、减压、植骨7例,ⅰ期l3~51例。
对诊断为“l5椎体转移瘤并不全瘫”的1例患者施行“后路椎板减压术”。
教训分析文章编号:1005-2224(2005)12-0763-01误诊为骨结核的恶性淋巴瘤2例分析王爱华 赵顺英 张永红 江载芳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100045)E -m a i l :w a h 1971@t o m .c o m中图分类号:R 72 文献标识码:A 例1.患儿女,13岁。
因“咳嗽2个月,胸骨痛1个半月”于2003年2月入院。
否认结核病接触史。
查体:卡疤(+),胸骨下端平,第4肋处稍隆起,有压痛,第9~12胸椎棘突有压痛,无叩击痛,余未见异常。
脊柱X 线及C T 表现:第11胸椎(T 11)椎体虫蚀样骨质破坏,椎体呈楔状变形,上下椎间隙均变窄,伴明显椎旁软组织肿胀,T 7、8椎体略扁小、椎间盘略增宽。
胸部C T :肺内可见多个小结节影,纵隔内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胸骨呈囊状骨破坏,骨皮质不完整,局部软组织增厚,其内可见小碎骨片。
血常规:WB C 16.6×109/L ,N 0.78,血红蛋白(H b )123g /L ,血小板(P L T )489×109/L ,血沉(E S R )45m m/h ;C 反应蛋白(C R P )27m g /L 。
腹部B 超:各脏器无异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痰涂片抗酸染色(-);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皮肤试验(P P D )5I U (-)。
入院初步诊断脊柱结核,肺结核。
患儿入院后抗痨治疗1个月,病情未见缓解,后于胸骨旁出现一明显包块,取病理活检为: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
例2.患儿女,13岁。
因“双侧髋部及下肢疼痛伴发热1个月”于2003年3月入院。
患儿发病后自感乏力,伴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
否认结核病接触史。
查体:体温38.5℃,消瘦,卡疤(+),第2、3腰椎棘突凸起,有压痛,双侧髂前上棘偏上处及右下肢膝关节以上有压痛,右下肢皮温略高于对侧。
胸片:双肺纹理多,肺门区未见肿大淋巴结,肺内无活动性结核病改变;脊柱正侧位:第2腰椎(L 2)椎体变窄,侧位为楔形,略向后凸;胸部C T 、M R I :L 2椎体呈融骨性破坏,临近上下椎体正常,无椎间隙变窄;腹部B 超:各脏器均正常,腹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血常规:WB C 7.5×109/L ,H b 107g /L ,P L T 287×109/L ;血培养:(-);E S R 70m m/h ;C R P 67m g /L 。
转移性脊柱肿瘤及脊柱结核的x线影像分析【摘要】目的:对临床工作中,转移性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的x 线表现进行分析及总结。
方法:转移性肿瘤38例,脊柱结核62例。
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
结果:此100例脊柱病变中脊柱结核76例,占62%,转移瘤占38%。
结论:转移性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的x线影像对比中,笔者认为在鉴别诊断上.应注意转移性脊柱肿瘤的成骨型或混合型转移者与脊柱结核在静止修复期表现为增生硬化为主表现报相似,应加以鉴别.【关键词】脊柱结核;转移瘤转移性肿瘤;x线【中图分类号】r36.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214-021 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①病历:转移性脊柱肿瘤38例、脊柱结核62例。
②年龄:最小患者16岁,最大患者74岁。
③性别: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
④主要临床表现及体征:颈、胸、腰部疼痛,低热、消瘦、盗汗、夜间疼痛等。
(2)方法:采用deray630ma dr,摄颈、胸、腰、骶椎正侧位片。
2 结果2.1 转移性骨肿瘤共38例,病变部位:颈椎2例(5.3%),胸椎15例(39.5%),腰椎11例(28.9%),骶椎10例(26.32%)2.2 转移性脊柱肿瘤x线表现为:①溶骨型:以椎体骨质破坏为主,并呈多发性。
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消失,多见斑片样、虫蚀样及鼠咬样破坏,破坏区分布不均,边缘不规则,少有硬化。
一般不影响椎间软骨,故椎闻隙少有变窄。
脊柱少见畸形或寒性脓肿,但伴有局部软组织受侵肿块。
②成骨型或混合型:转移病灶多波及单个或跳跃式多个椎体。
影像多见半个或整个椎体斑片状或棉团状骨质密度增高改变。
混合型病灶,多在高密度病灶内见形态不一的低密度破坏区。
追踪转移性脊柱肿瘤病历均可发现原发病灶,例如肺癌、鼻炎癌、肾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部分病变可在原发病灶手术后2-3年出现转移。
2.3 脊柱结核62例,病变部位:颈椎2例(3.2%),胸椎22例(35.5%),腰椎32例(51.6%),骶椎6例(9.7%)2.4 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①椎体骨质破坏:最常见表现为椎体出现塌陷、变扁、楔形、骨质缺损等。
15例脊柱转移瘤影像及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脊柱转移瘤的ct影像特点进行探讨。
方法:对1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累及21节椎体、4处椎弓根、3处棘突与横突、1例肱骨、1例胸;12例表现为溶骨性破坏;2例为混合性骨破坏;1例成骨性破坏。
结论:脊柱转移瘤好发脊柱椎体,目前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方法是采用ct检查。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影像【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47-01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经临床以及病理证实。
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5~84岁,平均年龄62岁。
原发病灶肺癌6例,乳腺癌2例,肝癌2例,结肠癌、胃癌、直肠癌、肾癌、甲状腺癌各一例。
除了外原发病症状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受侵部位的疼痛,合并脊髓以及椎管内转移可能造成瘫痪症状的出现。
1.2 检查方法本组15例脊柱转移癌患者均采用ge四层螺旋ct扫描机,以平扫的方式对病变部位进行层距2-5mm,层厚2-5mm的连续扫描,或加做冠状位、矢状位重建。
x线平片检查的有8例,同时做mr的有3例,做增强扫描的有4例。
2.结果2.1 累及部位3节颈椎、10节胸椎、5节腰椎、2节骶椎,4处椎弓根、3处棘突与横突,4例多椎体受侵,1处肱骨,1处胸骨。
2.2 骨破坏的ct影像表现受侵骨呈溶骨性破坏的患者有12例,其ct表现为病变部位骨皮质的边缘不规整,且边缘没有硬化带,呈虫蚀样缺损,病灶扩大融合后呈现大片状或者地图状低密度灶,其ct值为33-50hu。
受破坏椎体的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的患者有4例,ct值为42hu。
有2例患者骨质皮完整,松质骨内呈现出单个或多个类似圆形的低密度区,边界并不清楚类似骨质疏松发生改变,其中有1例甲状腺癌累及到肱骨,肱骨中段出现囊状及膨胀性骨破坏,且边缘不规整。
1例甲状腺癌侵及骶1椎体、腰3椎体、耻骨等处导致成骨性破坏,受侵骨的ct影像表现为斑片状的棉花球样高密度影,其ct值为52hu。
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标题:脊柱结核临床病例分析摘要:本文以一个实际脊柱结核病例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综合回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和帮助。
引言:脊柱结核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结核形式,其特征是侵袭性生长和明显骨质破坏。
脊柱结核病例的数量逐年增加,且其治疗难度大,容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对于脊柱结核的及时诊断和科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一个实际脊柱结核病例为例,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深入了解脊柱结核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5岁,农民工,一周前出现腰背部疼痛、乏力等症状,近日出现左下肢放射状疼痛,随后出现下肢无力。
体格检查发现腰背部有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下肢肌力明显减退等。
患者之前没有过脊柱相关疾病的病史。
临床病理特点: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局部疼痛、脊柱畸形、感染部位局部温度增高、压痛等。
患者的脊柱结核病例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症状和下肢放射状疼痛,同时出现下肢无力和肌力减退的症状。
体格检查还进一步发现腰背部有压痛和温度升高情况。
这些病理特点提示可能是脊柱结核引起的。
诊断方法:1. 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和MRI等。
其中,MRI对于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骨骼破坏的评估更为敏感。
该病例通过CT和MRI检查发现腰背部椎体明显破坏和脊柱畸形。
2.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液和活检材料的培养和病理学分析。
对于脊柱结核的诊断和分型有着重要意义。
在该病例中,通过活检材料的病理学分析,发现组织中典型的结核杆菌。
治疗策略:1. 抗结核治疗:包括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初始治疗一般采用以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醇为基础的抗结核药物联合方案。
维持治疗主要是为了防止耐药、复发等。
根据该病例的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结果,患者在住院期间开始了合理的抗结核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脊柱结核合并严重脊柱畸形、神经损害或采用化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
脊柱结核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本组23例,男性21例,女性2例。
年龄19~74岁。
19~35岁20例占全部病例的76%。
36~50岁2例,74岁1例,平均年龄32岁。
发病部位依次为胸椎9例,腰椎12例,颈椎和腰骶段各1例。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以及消瘦,纳差,低热盗汗,血沉加快等。
18例有肺结核,1例合并截瘫,1例窦道形成。
本组23例均经我院GeprospeedAI 全身CT机扫描。
扫描采用层厚5mm,层距5mm,部分病例进行2mm 薄层扫描。
全部为平扫,未行增强扫描。
23例全部拍摄常见X线平片。
2、结果2.1发病特点2.1.1部位:劲段1例,胸段9例,腰椎12例,腰骶段1例。
23例其累及38个椎体。
2.1.2侵及范围单个椎体5例,两个椎体27例,多个椎体3例。
2.2 CT表现2.2.1 CT定位像表现与常规X线表现相同。
即表现为(1)脊柱畸形,椎体僵脊柱侧弯或后突。
(2)单个或多个椎体变形,椎体变扁或呈楔形,椎体残缺或椎体融合。
(3)椎间隙,模糊,消失。
(4)相邻椎体间形成骨桥。
2.2.2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多种多样,可为斑点状,不规则片状,蜂窝状,囊状或类圆形等骨破坏之低密度影。
于椎体边缘部则为不规则骨缺损。
病变严重者多种破坏共存。
椎体正常形态消失,表现为一些散在的骨碎片。
病程较长者往往骨破坏与硬化及钙化相互交错,表现为在骨破坏的低密度区边缘及周围形成模糊或清楚之不规则骨硬化之高密度影。
椎体病变往往累及相邻,两个或多个椎体。
椎体骨破坏多在前部,故一旦压缩则形成局部后突成角。
2.2.3骨质硬化和死骨形成骨质硬化表现为破坏区边缘硬化或呈斑片状,斑点状致密影。
死骨形成则表现为破坏区内斑点状,沙砾状及不规则片状高密度影。
不规则片状死骨多见于碎裂状骨质破坏,斑点状及沙砾状死骨多见于穿凿状骨质破坏。
2.2.4椎间盘破坏主要表现为椎间盘变形,破碎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点片状死骨或高密度钙化影。
由于椎间盘破入椎管,形成椎管狭窄。
15例脊柱转移瘤影像及临床分析作者:徐定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目的:对脊柱转移瘤的CT影像特点进行探讨。
方法:对1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累及21节椎体、4处椎弓根、3处棘突与横突、1例肱骨、1例胸;12例表现为溶骨性破坏;2例为混合性骨破坏;1例成骨性破坏。
结论:脊柱转移瘤好发脊柱椎体,目前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主要方法是采用CT检查。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影像【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47-01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经临床以及病理证实。
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5~84岁,平均年龄62岁。
原发病灶肺癌6例,乳腺癌2例,肝癌2例,结肠癌、胃癌、直肠癌、肾癌、甲状腺癌各一例。
除了外原发病症状外,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受侵部位的疼痛,合并脊髓以及椎管内转移可能造成瘫痪症状的出现。
1.2 检查方法本组15例脊柱转移癌患者均采用GE四层螺旋CT扫描机,以平扫的方式对病变部位进行层距2-5mm,层厚2-5mm的连续扫描,或加做冠状位、矢状位重建。
X线平片检查的有8例,同时做MR的有3例,做增强扫描的有4例。
2.结果2.1 累及部位3节颈椎、10节胸椎、5节腰椎、2节骶椎,4处椎弓根、3处棘突与横突,4例多椎体受侵,1处肱骨,1处胸骨。
2.2 骨破坏的CT影像表现受侵骨呈溶骨性破坏的患者有12例,其CT表现为病变部位骨皮质的边缘不规整,且边缘没有硬化带,呈虫蚀样缺损,病灶扩大融合后呈现大片状或者地图状低密度灶,其CT值为33-50HU。
受破坏椎体的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的患者有4例,CT值为42HU。
有2例患者骨质皮完整,松质骨内呈现出单个或多个类似圆形的低密度区,边界并不清楚类似骨质疏松发生改变,其中有1例甲状腺癌累及到肱骨,肱骨中段出现囊状及膨胀性骨破坏,且边缘不规整。
探析老年转移瘤样脊柱结核影像学误诊原因(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转移瘤样脊柱结核影像学误诊的原因。
方法:对1例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X线、CT、MRI检查结果进行讨论。
结果:本例因外伤致头部、左上肢及胸腰段疼痛2小时入院。
左上肢X线片示左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胸腰椎X线平片未见明显骨折;头颅CT平扫脑实质未见异常。
住院10天后诉胸腰部疼痛进行性加重,行胸腰段16排螺旋CT扫描考虑腰1椎体轻度压缩性骨折;MRI诊断为胸12、腰1椎体转移瘤并腰1椎体病理性骨折。
后经CT引导下经皮腰椎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脊柱结核。
结论:熟悉特殊类型老年脊柱结核的影像特点,及时行CT 引导下经皮腰椎穿刺活检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关键词】结核;脊柱;老年人;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误诊;脊柱骨折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典型的脊柱结核有其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不难。
但对于不典型的成人脊柱结核,尤其是老年人转移瘤样脊柱结核,影像学检查易发生误诊。
兹将我院1例影像学检查将转移瘤样脊柱结核误诊为脊柱转移瘤报告如下,供同道借鉴。
1病例资料男,61岁。
因外伤致头部、左上肢及胸腰段疼痛2小时入院。
查体:左颞部头皮撕裂3cm伴出血;左上肢畸形,活动异常,有骨擦音;胸腰段皮肤青紫、压痛。
门诊摄X线片示左肱骨中段粉碎性骨折,胸腰椎未见明显骨折;行头颅CT平扫脑实质未见异常,左颞部头皮挫裂伤。
入院后胸部X线、腹部B超、心电图、血生化、血尿粪常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乙肝5项等检查均未见异常。
急诊行左肱骨骨折内固定及左颞部头皮清创术,病人病情稳定,但仍诉胸腰部疼痛。
10天后诉胸腰部疼痛进行性加重,呈持续性,尤以夜间明显,伴翻身困难。
行胸腰段16排螺旋CT扫描示:腰1椎体少许楔形改变,椎体前柱局限性骨皮质不连续,前中柱骨、髓交汇处骨小梁聚集,骨密度稍增高,呈絮状,附近软组织稍肿胀;考虑腰1椎体压缩性骨折。
6例脊柱肿瘤误诊为脊柱结核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讨论部分不典型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免误诊、误治延误病情,发生率虽不高,但其对预后影响较大应予重视。
方法对本院近十年临床遇见6例脊柱肿瘤误诊为脊柱结核的病例回顾性分析。
结果脊柱肿瘤与肺结核并发,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并发的情况都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并且典型病例不难鉴别,而某些不典型病例则易致误诊而延误治疗。
结论只要注意相似症状、体征、影像的区别,有利于减少误诊。
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X 线改变多有不同,结核常有死骨、骨痂形成,肿瘤累及椎体反角及椎弓根较多,结核脓肿影多呈梭形,超过二个或二个以上椎体,而肿瘤软组织影多呈半球形,很少超过二个椎体。
抗结核及支持疗法疗效观察可为确诊提供帮助,小儿结核菌素试验也有鉴别意义。
不典型病例行CT、MRI、核素扫描、PET-CT穿刺活检等检查能够减少误诊、误治。
【关键词】脊柱肿瘤;脊柱结核;分析
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典型病例不难鉴别,而某些不典型病例则易致误诊而延误治疗,在其他医院脊柱结核误诊为肿瘤较多,而我院易将脊柱肿瘤误诊为结核,误诊率虽不高,但对患者危害较大,应予重视。
现对本人临床工作中遇见的近十年6例脊柱肿瘤误诊为脊柱结核病例予以报告并分析。
1 病历摘要
例1:男45岁,颈背部疼痛一年,劳累后加重,四肢瘫一个月,伴有食欲不振、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症状,无夜间痛。
颈7胸l棘突叩痛,旋转受限。
x线片示椎间隙窄,骨质破坏。
CT片示颈7胸1椎体破坏,诊断“颈7胸1椎体结核”,行前路减压术,术后四、肢瘫一度恢复。
病理:骨髓瘤。
随访半年死亡。
例2:男58岁,胸背疼痛伴乏力、消瘦三个月。
既往胸7、8椎结核手术史(当时术后病理证实为骨结核,并经系统抗结核治疗1.5年,痊愈后症状完全消失至本次发病前约13年)。
本次检查胸2、3棘突叩痛明显,X线片示胸2、3椎间隙窄,椎体边缘骨质破坏,诊断”胸2、3椎体结核。
“术中见紫红色肉芽,病理:嗜酸性肉芽肿,转入综合医院进一步治疗,预后未跟踪。
例3:女40岁,腰痛,活动受限半年,左肩痛二十天,伴有乏力、盗汗症状,腰2、3棘突压痛,左肩关节前屈活动受限,其余方向活动自如,自带近期x线片示左上肺陈旧钙化灶,胸11:12、腰2:3椎间隙窄,椎体破坏,诊断“胸11、12、腰2、3椎体结核”,带入院后完善检查无特殊情况拟行手术治疗。
因摄左肩关节x线片,见肩胛骨近关节盂处呈溶骨性破坏,肱骨头完好,修正诊断胸11.12腰2.3肩关节多出骨转移癌而转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治疗,并最终证实为转移癌。
例4:男60岁,腰疼,活动受限半年,左大腿疼痛10 d,既往肺结核病史,CT示腰2、3椎体前缘破坏,x线片示双上肺结核病灶,诊断腰2、3椎体结核,
查体过程中发现左大腿内侧较深部位有一肿物,皮肤表面略红,表面血管分布丰富且有怒张,肿物活动度差,摄X线片示左股骨上端有溶骨性破坏,股骨内侧有一明显阴影,肌肉等软组织受到挤压变形,界限欠清。
经仔细分析,修正诊断:1、腰2、3椎体结核不除外肿瘤。
2、左股骨上端肿瘤经手术取病理诊断“腺癌(转移)”,转我院介入科治疗。
例5:男27岁,胸背疼痛、脊柱后凸畸形半年,伴活动受限。
x线:胸5、6椎间隙窄,胸6骺板破坏,椎体变扁。
MIR:胸5、6椎体破坏,椎前脓肿影。
血液化验:轻度贫血,血沉加快。
诊断“胸5、6椎体结核”,拟手术治疗。
术前再次阅片,发现脊柱似有多椎体破坏,行CT检查:胸4-Ⅱ多椎体虫蚀样破坏,肋骨亦有多发性溶骨性破坏。
行骨髓穿刺,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转肿瘤医院治疗。
例6:女45岁,胸背疼痛一年,加重不能行走伴乏力盗汗2个月,既往胸12腰1椎体结核病史多年。
胸l2腰l椎体后凸畸形,棘尖压痛,截瘫平面位于脐与耻骨联合之间,诊断“胸12腰1椎体结核”。
后发现截瘫平面似与病变节段不符,行CT检查:胸Ⅱ段椎管后部见骨突凸入椎管,硬膜囊受压,胸12腰1椎体破坏,硬膜受压。
为确定梗阻部位行脊髓造影:胸Ⅱ后方椎管梗阻。
考虑为椎管内硬膜外良性肿瘤,经手术取病理证实为髓外“纤维瘤”,截瘫恢复。
2 讨论
2.1 椎体结核与肿瘤临床表现相似均有乏力、消瘦、食欲差、疼痛、贫血等症,个别肿瘤患者还存在低热、盗汗症状。
体格检查中又多存在脊柱后凸畸形,局部叩痛,活动受限等体征,且病程均呈慢性过程。
因此易于混淆。
本组病例基本具有上述特征,给诊断造成了一定难度。
2.2 肺结核合并脊柱肿瘤我国肺结核发病率高,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23/10万[1],且肺结核患病年龄后延,肿瘤患病年龄前移,两种病患病年龄重合范围的不断扩大及这两种疾病本身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等因素叠加效应,使得肺结核合并脊柱肿瘤的概率大大增加,因此在过去所谓一元化解释(简单说一元化解释从结核病角度讲,就是对一个已确诊肺结核患者,如果其骨质发生病变导致骨质破坏,均应首先考虑由结核杆菌引起)显得无以立足,尤其是40岁以上及高龄患者,勿因其患有肺结核而轻率“确诊”为脊柱结核。
本组即有2例因肺结核而误诊。
2.3 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并发既往脊柱结核病史者,再发病例不应轻易排除脊柱肿瘤。
据统计,原发脊柱肿瘤占77%,转移仅占23%[2],随着肿瘤患病率的不断上升,患病年龄的低龄化,脊柱肿瘤患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转移瘤有上升趋势,在临床上已占50%以上[2]。
因此,脊柱结核并发肿瘤几率也自然增加。
本组即有2个病例,足可以说明这一点。
2.4 影象学表现存在相似性脊柱肿瘤椎旁软组织浸润阴影与结核性脓肿影通常容易分辨,个别脊柱肿瘤椎旁软组织浸润阴影与结核性脓肿影相似;部分椎体结核无死骨及增生骨痂,与肿瘤溶骨性改变相似而成骨性肿瘤与结核的骨质硬化及增生在影像上也存在相似性;单一椎体结核与单一椎体转移癌、跳跃型椎体结核与多发椎体转移癌、相邻椎体结核与相邻椎体肿瘤X线影像个别情况也存在相似性,这种情况下对于脊柱结核与脊柱肿瘤的诊断造成极大干扰,易导致误诊误治。
2.5 鉴别诊断不典型病例,脊柱肿瘤易误诊为结核,详细检查,注意相关症
状、体征、影像的区别,还是能够减少误诊的发生。
脊柱肿瘤与脊柱结核x线改变多有不同,结核脓肿影多呈梭形,边界清楚超过二个或二个以上椎体,而肿瘤软组织影多呈半球形,与周围组织边界与结核脓肿影比较欠清且很少超过二个椎体。
仔细读片仍会从中发现细微差异,再有从结核病和肿瘤好发部位分析,对诊断也有提示作用。
另外抗结核等辅助检查及支持疗法疗效观察法(此法易贻误病情)也可为确诊提供帮助,小儿结核菌素试验也有鉴别意义。
行CT、MR、核素扫描、穿刺活检等检查能够减少误诊。
2.6 经验教训本组6例病例中有2例经完善、补充检查避免误诊,直接转入综合医院进行治疗,1例进行有目的手术取病理,3例术前诊断为骨结核而实施手术,术后根据病理修正临床诊断,这是一种误诊误治表现,对患者预后不能说没有影响,这和临床常用的取病理或探查手术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概念。
因此,在医疗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对患者进行科学诊断,科学施治,实施有针对性的检查,为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对本文所提到病例不但要注意患者脊柱病变部位的改变,还应注意其他相关部位的病变,做到综合考虑、立体分析,这就能为我们确立正确诊断提供帮助。
以上病例分析希望能为我们今后临床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1998:451.
[2]饶书城.脊柱外科手术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9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