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梗死120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2.47 KB
- 文档页数:4
10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治疗分析作者:张薇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在传统的中性治疗的基础上再给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方法进行治疗,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作以分析比较。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联合治疗;分析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梗死区发生的继发性出血现象被称为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它的病理表现为再通血管供血区点片状出血灶,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形式和自然转归过程之一[1]。
关于出血性脑梗死发病机理目前普遍认为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脑梗死后栓子及血栓出现自然崩解,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后有碎裂或溶解现象的发生,以及血管痉挛得到减轻以后,当栓子向动脉的远端移动时,导致部分闭塞的血管再通,就会引脑出血。
②梗死区域之内或周边的血管由于缺血或缺氧,导致自身的调节功能明显下降,当血流恢复后,血管一旦出现过度的充血和扩张,从而发生渗血或血管破裂出血。
③还有一个人原因就是如果新的毛细血管还未健全,即使在常压下,也会引起渗血或破裂出血[2]。
在出血性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中,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当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时,导致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无法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就会抑制血小板之间的聚集。
研究表明,氯吡格雷组一级缺血事件的危险率大约每年为5.32%,而阿司匹林组则为每年5.83%。
在Zusman等[3]依据现有临床治疗资料,使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可以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有研究表明氯吡格雷在临床治疗中疗效明显,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4]。
本文选择本院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中性治疗方法,治疗组在传统的中性治疗的基础上再给患者服用氯吡格雷的方法进行治疗。
120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病因及诊断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2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起病4d到2周,与大面积梗死、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糖尿病、高血压等有关。
本组120例患者经头颅ct 或mri证实,经治疗后104例预后良好,13例预后较差,3例因同时并发心衰、肾衰等死亡。
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严重并发症,应动态观察血压、血糖、ct/mri,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有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预后clinical analysis of 120 cases of hemorrhagicinfarction(hi)tian ping.department of neurology,center hospital of yuncheng city,shanxi province yuncheng044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 ,cause of disease an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infarction.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clinical data of 120 cases of hemorrhagic infarction patients. results hemorrhagic infarction occurred mainly in the period of 4 days to 2 weeks, hemorrhagic infarction have relations with large areas of infarction,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atrialfibrillation, diabetes mellitus,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soon on.120 cases of hi were confirmed by using head ct or mri and after treatment,the prognosis is favorable in 104 cases. 13 cases is not good and 3 cases died from complications as heart failure ,renal failure,etc.conclusion hemorrhagic infarction is the serious complication which affects patients’prognosis,and they needs the dynamic observation with blood pressure, blood sugar andct/mri. adjusting the treatment program can improve its prognosis.【key words】hemorrhagic infarction;prognosis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 hi)是指在脑梗死期间,由于缺血区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导致的梗死区内出现继发性出血[1]。
・临床研究・"步长脑心通"治疗急性期脑梗死120例疗效观察王卫华葛伟张永葆【摘要】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60例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四周后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血液流变学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步长脑心通在治疗急性期脑梗死具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脑梗死脑心通作者单位:238000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步长脑心通"是咸阳脑血管病研究所根据祖国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研制的口服胶囊制剂,在临床上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我们在临床上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选自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脑梗死病例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45岁 ̄75岁,平均年龄60岁,合并高血压者32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0例。
对照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43岁 ̄75岁,平均年龄59岁,合并高血压者34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12例。
两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及病程、病情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纳入及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1],并均经CT或MRI证实。
②发病时间≤72h。
③年龄在40至75岁之间。
2、排除标准:①CT或MRI排除脑出血或出血性梗死。
②既往有脑梗死或脑出血病史。
③严重的肝、肾、心脏及血液等系统疾病。
④年龄<40岁或>75岁。
⑤发病时间>72h。
三、治疗方法所有入选病例均给予"刺五加注射液"200ml静滴,每日一次,并给予控制脑水肿,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稳定血压,控制血糖等治疗。
观察组入院后即加用"步长脑心通胶囊"(咸阳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25001)一次四粒,一日三次,口服,四周为一疗程,治疗前所有病例均给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四周后再次给予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估及复查血液流变学。
血栓形成(thrombosis)-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某一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输液时曾行大隐静脉切开插管。
患者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后尸检了现髂外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分析题:1、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血栓是何种类型并描述其大体及镜下特点?参考答案:1、大量失液后血液浓缩,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同时血中释放大量幼稚血小板,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
2、属红色血栓。
大体: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表面光滑,干燥后,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在纤维蛋白网眼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呈条索状。
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尸体解剖查明死因-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
分析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参考答案:1、医院需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
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
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3、发出尸检诊断报告,组织有关专家鉴定。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一)-病例分析一、男,65岁李某。
血栓形成(thrombosis)-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某一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输液时曾行大隐静脉切开插管。
患者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后尸检了现髂外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分析题:1、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血栓是何种类型并描述其大体及镜下特点?参考答案:1、大量失液后血液浓缩,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同时血中释放大量幼稚血小板,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
2、属红色血栓。
大体: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表面光滑,干燥后,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在纤维蛋白网眼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呈条索状。
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尸体解剖查明死因-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
分析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参考答案:1、医院需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
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
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3、发出尸检诊断报告,组织有关专家鉴定。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一)-病例分析一、男,65岁李某。
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小叶性肺炎--病例分析病史摘要患儿,男,3岁。
因咳嗽、咳痰、气喘9天、加重3天入院。
体格检查:体温39℃,脉搏165次/min,呼吸30次/min。
患者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口周围青紫,神萎,鼻翼扇动。
两肺背侧下部可闻及湿性啰音。
心率165次/min,心音钝,心律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4×109/L,分类:嗜中性粒细胞0.83,淋巴细胞0.17。
X线胸片: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
临床诊断:小叶性肺炎、心力衰竭。
入院后曾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但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尸检摘要左右肺下叶背侧实变,切面可见粟粒大散在灰黄*色病灶。
有处病灶融合成蚕豆大,边界不整齐,略突出于表面,镜下病变呈灶状分布,病灶中可见细支气管管壁充血并有嗜中性粒细胞浸润,管腔中充满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及脱落的上皮细胞。
病灶周围的肺泡腔内可见浆液和炎细胞。
讨论1.你是否同意临床诊断?根据是什么?死因是什么?2.根据本例病变特点与大叶性肺炎如何鉴别?3.根据病理变化解释临床出现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发绀、湿性啰音及X线影象等表现参考答案:1、病理解剖诊断:小叶性肺炎。
依据:小儿;咳嗽、咳痰、气喘、呼吸急促、口周围青紫、鼻翼扇动;两肺湿性啰音;白细胞升高;X线片所见。
死亡原因:呼吸衰竭。
2、小叶性肺炎:化脓性炎;大叶性肺炎:纤维素性炎3、支气管腔内有渗出物并刺激支气管粘膜→咳嗽、咳痰;病灶细支气管及肺泡腔多量渗出物→肺泡通气量减少及换气障碍→呼吸困难、发绀;病变区细支气管及肺泡腔渗出液→湿性啰音;以细支气管为中心的化脓性炎,病灶大小不一散在分布→X线左右肺下叶可见灶状阴影慢性淤血病例摘要:女,30岁,农民。
平凡的实践——基层医院脑梗死循证治疗病例分析2月21日发帖《“心脑对话”——请神内科医生多一点思索和反思》激起了同行的关注和支持。
该贴的核心问题是心内科循证证据及其运用明显走在神内科前面,而神经脑血管疾病因疾病的复杂性、临床和跨国药厂关注的不足导致循证证据较少,而神经内科医生又对有限的循证证据运用不足更导致了试验与临床出现难以逾越的鸿沟。
大家的总体感觉是循证医学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其实循证医学就在你我临床医生的8小时工作之内,在你我每日3小时的读书时间之中。
循证医学并不虚幻和不能贴近中国临床实践,它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
尽管身在基层医院,但“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关注临床细节,注重临床循证思维培养,思索临床决策是否最能优化?尝试将循证证据与患者个体相结合,试图跨越试验与实践的鸿沟;在实践中尽量将医生诊疗提高、收入保障和患者利益兼顾。
我将近期4例脑梗死循证治疗病例进行分析,这4个病例在神经内科非常普通而可能被忽略,但也许就在平凡的实践之中有着闪光的关注点、正反激辩思维的碰撞。
请广大同道耐性看完全文,予以讨论指导,共同进步。
希望同道以类似体例发帖进行病例讨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脑血管病循证诊疗的开展。
4个病例的循证关注焦点汇总:病例一: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瓣膜病性房颤的华法林二级预防。
病例二:是否适合华法林抗凝进行二级预防?有其它可行的替代方法吗?病例三:脑梗死急性期/早期二级预防双联抗血小板聚集、降压治疗、血糖控制、强化他汀降脂治疗。
病例四:脑梗死二级预防多重危险因素控制,既往脑出血合并多发腔梗的抗血小板聚集、他汀降脂治疗病例一:关注焦点: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瓣膜病性房颤的华法林二级预防。
1、入院情况:舒某某,男,63岁,城镇职工医保,因"突发眩晕、恶心、步态不稳12小时"于2010年08月13日08时08分入院。
既往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房颤体征,右侧指鼻试验不准确,闭目难立征向右侧倾倒,Babinski征(-),Dix—Hallpik试验右侧可疑阳性。
脑梗死溶栓出血赔偿35万- 案例分析3基本案情:2016年,患者因病入住河南XX医院治疗,诊断为脑梗塞,医方为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了脑出血,患者于住院11天后死亡。
鉴定意见:被鉴定人存在溶栓禁忌症的情况下,医方为其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了脑出血,医方存在过错,并与其死亡后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过错参与度为50%左右。
一审一审法院观点: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
患者因病入住被告医院治疗,诊断为脑梗塞,后因脑出血死亡。
根据鉴定意见,被告医院应对原告的合理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损失共计670520.13元。
一审判决酌定医院应承担50%的责任,被告医院应赔偿共计350260元(320260元+30000元=350260元)。
二审(被告医院上诉)二审查明的证据、事实与一审查明的证据、事实相一致。
二审诉讼的争议焦点:一、护理费的承担的问题。
二、交通费、丧葬费的承担问题。
三、精神抚慰金的数额确定问题。
四、鉴定费的承担问题。
对本案争议焦点评析如下。
一、关于护理费的承担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有过错的,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规定,护理费根据护理人员的收入状况和护理人数、护理期限确定。
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
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本案中,病历显示“留陪一人”。
因此,一审法院根据医方对护理人员的明确意见判决其承担一人护理费有事实及法律依据。
二、关于交通费、丧葬费的承担问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规定,受害人死亡的,赔偿义务人除应当根据抢救治疗情况赔偿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相关费用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补偿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
脑梗死治疗观察应用效果分析论文(共4篇)第1篇:刍议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脑梗死属于神经内科疾病之一,在临床极为常见,其复发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因此一旦患病便随时威胁到患者的生命[1]。
若脑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疾病,不仅提高了该病风险系数,还提升了治疗难度,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有一定影响[2]。
而有临床研究证明,循征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占重要地位[3]。
为证明循症护理在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我院对96例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近两年收集的脑梗死合并高血压患者中选取96例进行刍议,按照患者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效果组。
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4~85岁,平均年龄(60.4±4.6)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7年,平均病程为(5.3±2.1)年。
效果组48例,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0.2±4.3)岁;高血压病程6个月~9年,平均病程为(5.4±2.2)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情况均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方法对照组护理方式为常规基础护理;效果组护理方式为在对照组的前提下实施循症护理,主要护理内容包括:心理、饮食和康复训练护理。
首先为心理护理:患者住院后,积极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医护人员应表现出热情主动的状态;患者极易出现恐惧、烦躁和紧张等负面心理,若情绪变化幅度太大可能导致血压上升,这时相关护理人员应表现出冷静的一面,让患者感受到真诚和热情,同时耐心积极与患者交流,尽可能缓解和稳定患者的情绪;对患者提出的疑问合理解答,并告知患者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
其次是饮食护理:了解患者的實际情况和饮食习惯,为患者制定一套科学性的饮食方案;提高患者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最好保证食物呈半流质状;禁止食用一些高热量和高脂肪的刺激性食物,防止患者血压反复上升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