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性状检测和鉴别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71
药物的性状鉴定名词解释药物的性状鉴定是药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药物的外观、形状、颜色、气味、味道等特征进行观察、描述和比较,从而为药物的鉴定、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以及临床应用提供有效的依据。
以下将对药物的性状鉴定中涉及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形状:药物的形状是指药片、胶囊、粉剂或其他剂型药物的外形特征。
形状的变化可能会导致药物的溶解速度、药效等性质发生变化。
毛细管法是一种利用药物溶液在玻璃毛细管中升降的原理来测定药物溶解度的方法,可以间接反映药物的形状。
颜色:药物的颜色可以通过目测或仪器测量来确定,它往往与药物溶解度、稳定性和药效等性质相关。
颜色可以用来判断药物的纯度和质量,以及助药师识别、核对药物。
药物颜色的测定可采用比色法、光谱法等方法。
气味:药物的气味是指药物在空气中挥发出的味道。
气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稳定性、服药依从性以及临床疗效。
气味检测可采用嗅觉测试或仪器测量,例如气味判别仪。
味道:药物的味道与药物的溶解度、服用感受等密切相关。
药物的味道分为苦味、酸味、甜味等不同类型,不同味道往往与药物的化学成分和药效作用有关。
味觉测试是用来评价药物味道的方法,通过味觉观察和比较分析来判断和鉴别。
外观:药物的外观是指药物表面的质感、纹理、光泽、结晶形态等特征。
外观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检测方法,可以用来判断药物的形态、纯度和制备工艺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杂质:药物中的杂质是指不属于药物本身的物质,可能来源于草药原料、制剂过程中的污染或不良反应产物等。
杂质的存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药效、安全性以及使用的可靠性。
杂质的分析与鉴定需要采用各种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如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
药物的性状鉴定是确保药物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对于药物的研究、生产和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药物性状的准确鉴定和分析,可以为药物的准确识别、质量控制以及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我们应加强对药物性状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提高我们对药物的了解和认知,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疗效。
中国药典鉴别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质量的法定标准,包含了大量的中药饮片、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生物制品等各类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和鉴别方法。
鉴别项是评定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通过形态特征、理化性质、显微图像等手段来鉴别药品的真伪、纯度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药典中常见的鉴别项,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鉴别中药的质量。
1. 外观特征鉴别:外观包括外形、色泽、气味等几个方面。
通过观察药物的外观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质量。
色泽鲜艳、气味浓烈、外形整齐的中药往往质量较好,而颜色暗淡、气味味淡的中药可能质量较差。
2. 理化性质鉴别:理化性质是指药物在物理和化学方面的特性,如溶解性、熔点、比重等。
通过对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测试,可以进一步确定药材的纯度和质量。
熔点高、比重大的中药往往含有较多有效成分,质量较好。
3. 显微图像鉴别:显微图像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药物的结构和形态特征,可以直观地看到药物的微观结构。
通过显微图像鉴别,可以判断药材是否受到虫蛀、霉变等问题,进而判断药材的品质。
显微图像中出现虫蛀、霉变等问题的中药往往质量不佳。
4. 薄层色谱鉴别:薄层色谱是一种鉴别药物的有效方法,通过在薄层色谱板上分离药物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准确判断药材的真伪和成分含量。
薄层色谱鉴别对于依靠化学成分鉴定的中药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
5. 火灼试验鉴别:火灼试验是指将药材置于微火上燃烧,观察其燃烧的特点和产物。
通过火灼试验可以初步判断药材的真实性和品质。
真正的中药在火焰下燃烧会出现特殊的气味和颜色,而假冒伪劣的中药可能出现异样现象。
鉴别项是评定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药物外观、理化性质、显微图像、薄层色谱、火灼试验等多方面进行全面鉴别,可以准确判断药材的质量和真实性,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药典中的鉴别项,提高对中药品质的认知和鉴别能力。
药物的鉴别方法药物的鉴别方法是指通过对药物的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药效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确定药物的真伪、质量和纯度的过程。
正确的鉴别方法对于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药物质量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鉴别方法。
首先,药物的外观和性状是最直观的鉴别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药物的颜色、形状、大小、气味、味道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药物的真伪。
例如,正宗的药物通常具有清晰的标志和包装,颜色均匀,无异味。
而假冒伪劣药物可能存在颜色不一致、形状不规则、有异味等情况。
其次,理化性质的鉴别方法也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药物的溶解性、熔点、沸点、比重等理化性质的测定,可以对药物进行初步的鉴别。
例如,某些药物在特定的溶剂中具有特定的溶解性,可以通过检测溶解度来鉴别真伪。
此外,药物的熔点和沸点也是鉴别药物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测定这些参数来判断药物的纯度和质量。
另外,化学成分的鉴别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药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确定药物的成分和含量,进而判断药物的真伪和质量。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对药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药物的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最后,药效的鉴别方法也是判断药物真伪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药物的药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可以确定药物的有效成分和药效。
例如,可以通过对药物的生物学活性、药物代谢和排泄等方面进行研究,来判断药物的质量和药效。
总之,药物的鉴别方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结合外观、性状、理化性质、化学成分和药效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才能准确地鉴别药物的真伪和质量,保障人们的用药安全和药物质量的监管。
希望大家在使用药物的时候,能够重视药物的鉴别方法,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确保用药的安全和有效性。
药学质量研究的标准规范根据《化学药物质量标准建立的规范化过程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化学药物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中国药黄2010年版二部附录》和《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与药品检验仪器操作规程》等相关规定,特制订本公司药学质量研究的相关标准规范。
一、性状1.外观性状1.1检测方法:目测、鼻闻1。
2 检测结果:比如某药品标准规定“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结果应根据实际情况写为下面几种情况:(1)本品为白色粉末;(2)本品为类白色粉末;不能直接写为: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
1。
3注意事项:样品的颜色的表述,要按照由浅到深的顺序排列;按照白色、类白色、微黄色、淡黄色、浅黄色、黄色;两个色阶相邻,用“或"来描述,如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色阶之间相隔两个以上,采用“至"来描述,如类白色至淡黄色粉末。
2.结晶性2.1 检测方法:用X-粉末衍射法检查(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IX F).本检测项外送。
对于研究3类新药,分别将小试、工艺验证批、中试三批、自制对照品、上市品和小试、中试影响因素10天、加速6月、长期6月.12月送样检验;对于研究6类新药分别将小试、中试三批、自制对照品和上市品送样检验。
如上市品因辅料检测有干扰时,可采用TGA等其它方法代替。
2.2检测结果:如没有特征性的衍射图(尖锐的衍射峰),就属于无定型粉末;反之属于结晶性粉末。
2。
3 注意事项:许多药物具有多晶型现象。
因物质的晶型不同,其物理性质会有不同,并可能对生物利用度和稳定性产生影响,故应对结晶性药物的晶型进行研究,确定是否存在多晶型现象;尤其对难溶性药物,其晶型如果有可能影响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稳定性时,则必须进行其晶型的研究。
晶型检查通常采用熔点、红外吸收光谱、粉末 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方法.对于具有多晶型现象,且为晶型选型性药物,应确定其有效晶型,并对无效晶型进行控制。
药品外观鉴别方法概述药品外观鉴别方法是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运用比较法等基本原理,对药品的包装、包装相关物及药物性状进行鉴别以分析假劣药品为主要目地的药品鉴别技术。
其特征是快速、简便。
一、药品外观鉴别的基本方法(一)由表及里,掌握药品外观基本特征1.药品包装,如包装箱、包装盒、铝箔包装、包装袋、安瓿瓶、输液瓶等,可根据其材质、几何形状、颜色等进行观察鉴别。
2.药品包装相关物,如标签、说明书、合格证、封签、瓶盖等,可根据其材质、几何形状、颜色、印刷内容、印刷质量、防伪标识、特殊标记进行鉴别。
3.药品性状,包括形态、颜色、气味、味感、溶解度等进行鉴别。
二、充分运用感觉器官1.视觉:通过眼睛直观或借助简易工具(放大镜、尺等)对药品进行鉴别。
2.触觉:通过对药品的触摸、捻、压等的感觉对药品进行鉴别。
3.听觉:通过对药品及其包装等在简易外力作用下发出的声响进行鉴别。
4.嗅觉:通过对药品的气味特征进行鉴别。
5.味觉:通过药品的味道感觉进行鉴别。
三、积累经验、综合分析1.有鉴定结论的真伪样品及其相应的档案。
2.其他单位对药品鉴别定性的假劣药信息,包括各类公告及有关样品。
3.药品生产企业防伪技术及药品包装、包装相关物、药物特征信息。
4.有关药品外观鉴别以及药品性质与药品外观间联系的各类资料。
四、药品检查中不符合项内容1.无批准文号或伪造批准文号;2.商标假冒、药品性状等明显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规定,以及其它违反国家规定的假药;3.伪造药品检验报告书的药品;4.假冒中药保护品种;5.超过标示有效期的药品,或为标明有效期的药品;6.药品说明书不符合有关标准的或未按审批范围而擅自增减有关规范内容的。
7.药品外观已受到污染或严重破损不宜使用的;8.药品监督部门声明已经淘汰,撤消批准文号,禁止使用的药品9药品名称及标示违反国家有关规范标准的;10.药品包装未按规定审批或超期、超品种范围使用淘汰药品;11.进口药品未以中文为主或不附有中文说明书的;12.药品包装说明书未按规定使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化汉字或错行、漏印的;13.药品包装擅自夹带未经批准的介绍或宣传产品、企业文号、赠品、音像及其他不符合要求的资料;14.药品性状已明显违反国家有关标准规定;15药品未按规定印刷有关标识的;五、片剂六胶囊剂七丸剂八、颗粒剂八、软膏剂九注射剂一、口服液。
中药鉴定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中药鉴定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一系列中药材的外观、性状、显微结构以及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确定其真伪和质量等级。
通过运用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等仪器设备,对茯苓、党参和黄芪等中药进行了鉴定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中药样本的外观、性状和化学成分与正品标准相符合,属于高品质的中药材。
1.引言: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传统医学和药物研究领域,但真伪和质量的稳定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中药的鉴定工作主要通过外观、性状、显微结构以及化学成分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判断。
因此,本实验通过对茯苓、党参和黄芪等中药进行鉴定分析,以确定其真伪和质量等级。
2.实验方法:2.1实验材料:茯苓、党参和黄芪等中药样本。
2.2实验仪器:显微镜、红外光谱仪等。
2.3实验步骤:(1)外观、性状鉴定:观察和比较中药样本的外观、形状、气味和质地等特征。
(2)显微结构鉴定:利用显微镜对中药样本的细胞结构、气孔特征等进行观察和比较。
(3)化学成分鉴定:利用红外光谱仪对中药样本进行红外光谱分析,确定其化学成分。
3.实验结果与讨论:3.1外观、性状鉴定:茯苓样本呈白色或微黄色,质地柔软,有一定的弹性,无臭味。
党参样本呈圆柱状,黄褐色,有香气,质地细腻。
黄芪样本呈长条状,棕黄色,稍有苦味,质地硬而脆。
通过与正品标准进行比较,发现样本的外观、性状与正品标准一致。
3.2显微结构鉴定:茯苓样本的显微结构主要包括细胞壁、气孔和纤维等,细胞壁厚度均匀。
党参样本的显微结构主要包括木质部、髓部和树皮等,木质部细胞排列有序。
黄芪样本的显微结构主要包括维管束、皮层细胞和树皮细胞等,维管束分布规律。
通过与正品标准进行比较,可发现样本的显微结构与正品标准一致。
3.3化学成分鉴定:茯苓样本的红外光谱图谱显示了茯苓所含有的典型峰值,如3428cm^-1处的O-H伸缩振动,2890 cm^-1处的C-H伸缩振动等。
党参样本的红外光谱图谱显示了党参所含的典型峰值,如2933 cm^-1处的C-H伸缩振动,1650 cm^-1处的C=O伸缩振动等。
《药物质量检测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药物质量检测技术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104学时(其中实践环节学时数:26学时)学分:6学分考核方式:考试适用专业: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先修课程:药用基础化学、仪器分析建议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部门:应用生物系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一)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及相关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双证通融,掌握药物质量检测所必需的知识规范和岗位技能,能从事药品原料、半成品、成品、辅料的分析检验及药品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面向专业为药品质量检测技术专业,辐射专业为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等。
就业方向主要为各级药品生产企业的质检中心和车间化验室,同时涉及医院药剂科质检室、药检所、医药公司质检部门以及基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部门等相关岗位。
本课程与国家职业标准接轨,修完本课程可获得制剂质量检查工、原料药试验工、药物分析工等多个工种证书,可从事药品生产、销售、流通等相关质量控制岗位活动。
本课程采取“12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既第1学期为专业基础课程;第2、3、学期为专业群课程,本课程在第4学期开设,第5学期进行岗前实训,实现由“熟练级”到“能手级”的过渡。
第6学期为企业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依托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完成职业能力的提升。
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分析表(二)课程设计思路1、建立“源自岗位,服务岗位”的循环式教学模式本课程建立了“源自岗位,服务岗位”的循环式教学模式,以工作岗位确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分解岗位技能,以岗位技能对应学习领域,最后从学习领域获得技能证书,凭双证通融胜任工作岗位,体现“岗-能、能-学、学-岗”的循环式教学规律。
2、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组织模式打破以往教学过程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组织方式,以生产过程和药品质量检验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以实践工作过程为学习顺序,理论穿插其中,边做边讲,用到讲到,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原则。
大专《药物分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意义。
(2)掌握药物的性状检查、鉴别试验、含量测定等基本分析方法。
(3)熟悉常见药物的分析实例。
2. 能力目标:(1)能够独立完成药物的性状检查和鉴别试验。
(2)能够配合教师进行药物含量测定的实验操作。
(3)能够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分析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意义。
2. 药物的性状检查与鉴别试验。
3. 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与技术。
4. 常见药物的分析实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意义,药物的性状检查与鉴别试验,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与技术,常见药物的分析实例。
2. 实验法:进行药物的性状检查、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的实验操作。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分析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药物分析》。
2.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光谱仪、滴定仪等。
3. 实验药品:各种药物样品、标准品、试剂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学:介绍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药物的性状检查与鉴别试验,药物含量测定的方法与技术,常见药物的分析实例。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药物的性状检查、鉴别试验和含量测定的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药物分析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际药物分析问题的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药物分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药品检验机构,了解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讲座,分享药物分析的最新发展和实际经验。
中药性状特征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中药的性状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以深入了解中药材的外部特征和性质。
实验仪器和材料:1. 中药材:可选择多种常见中药材,如白芍、当归、黄芩等。
2. 实验工具:显微镜、放大镜、天平、试管、移液管、玻璃片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将需要用到的中药材准备好,确保其完整无损。
b. 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作。
2. 观察颜色和形状:a. 取适量中药材,观察其颜色,记录下来。
b. 观察中药材的整体形状,例如是否呈现颗粒状、片状、粉末状等。
3. 观察气味和质地:a. 闻一下中药材的气味,记录下来。
可以用描述性词语,例如芳香、浓郁、刺激性等。
b. 触摸中药材,感受其质地特征,例如是否光滑、粗糙、细腻等。
4. 测量重量和长度:a. 使用天平测量中药材的重量,记录下来。
b. 使用尺子或显微镜测量中药材的长度,记录下来。
5. 观察表面特征:a. 使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中药材的表面特征,例如有无纹路、毛细血管等。
6. 质地测试:a. 将一小部分中药材放入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或酒精,用移液管搅拌均匀。
b. 观察混合液的溶解情况,记录下来。
例如是否溶解完全、生成悬浮液或沉淀等。
7. 结果记录与分析:将观察到的中药材的性状特征记录下来,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中药材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实验结果:观察和测量得到的中药材性状特征如下:1. 颜色和形状:白芍呈现白色颗粒状,当归呈现棕色片状,黄芩呈现黄色粉末状。
2. 气味和质地:白芍具有淡淡的芳香气味,质地较为细腻;当归具有辛香气味,质地较为光滑;黄芩具有独特的苦味气味,质地较为粗糙。
3. 重量和长度:白芍重量为2.5g,长度为2cm;当归重量为1.8g,长度为3cm;黄芩重量为1.3g,长度为1.5cm。
4. 表面特征:白芍表面呈现光滑无纹路,当归表面有细微纹路,黄芩表面有明显毛细血管。
5. 质地测试:白芍在水中完全溶解,生成悬浮液;当归在水中不完全溶解,生成悬浮液;黄芩在酒精中不完全溶解,生成沉淀。
第二章 药物的鉴别试验鉴别试验的项目:性状(外观(颜色)、臭、味、溶解度以及m.p. 、b.p.、吸收系数、粘度、比旋度等)一般鉴别试验、专属鉴别试验比旋度: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偏振光透过长1cm 且每1cm 种含有旋光性物质1g 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
吸收系数: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w/v ),厚度为1cm 的吸光度,用 表示。
一般鉴别实验:是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实验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专属鉴别实验:是证实某一种药物的依据,它是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鉴别试验的方法化学鉴别法:呈色反应鉴别法、沉淀生成反应鉴别法、荧光反应鉴别法、气体生成反应鉴别法、使试剂褪色的鉴别法、测定生成物的熔点。
光谱鉴别:UV 、IR 、色谱鉴别法:薄层色谱法(TLC )——比移值(Rf )= HPLC 、GC 、MS 、纸色谱。
第三章 药物的杂质检查杂质来源:制备过程中产生、贮藏过程中产生 (外界条件影响:日光、空气、温度、湿度、微生物等引起药物产生)杂质的种类: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生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有氯化物、硫酸盐、硫化物、硒、氟、氰化物、鉄盐、重金属、砷盐、铵盐以及酸碱度、澄清度、溶液的颜色、干燥失重、水分、炽灼残渣、易碳化物和有机溶剂残留量等项目的检查方法。
特殊质是指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药物的不同而不同。
杂质限量检查——对照法(公式)取一定量(C·V)与被检杂质相同的纯品或对照品配成对照品溶液,与一定量(S)药物供试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处理后,比较反应结果,以确定杂质含量是否超过规定一般杂质检查 (结合书看)项 目 氯化物 硫酸盐 铁 盐 重金属 反应试剂 AgNO3 BaCl2 NH4SCN 条 件 适宜范围 标准液浓度 砷盐古蔡氏法原理:-3432-333AsO AsH H AsO As ↑→++砷斑−−→−2HgBrSbH3+HgBr2→SbH2(HgBr)+HBr 锑斑 白田道夫法(含锑药物):Ag-DDC 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 易炭化物检查法易碳化物:检查药物中遇H2SO4易炭化或易被氧化呈色的微量有机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