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 泄
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的非结合胆红素,可被肝细 胞摄取。通过Y与Z两种载体蛋白携带并转运到 肝细胞光面内质网的微粒体,再与葡萄糖醛酸相 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conjugated bilirubin, CB)。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的毛细胆管排出, 随胆汁进入胆道,最后排入肠道。 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能被肾小球滤过,但不能 透过细胞膜,一般认为对神经系统无毒性。
. 17
临床表现
(1)肝病本身表现: 急性肝炎者有发热、乏力、纳差、恶心、 呕吐、肝区疼痛等表现; 慢性肝病者可有蜘蛛痣、肝掌、脾肿大或 腹水等; (2)黄疸呈浅黄至深黄,部分患者有皮 肤瘙痒。
. 18Βιβλιοθήκη 实验室检查 (1)血清总胆红素升高,黄疸型肝炎时以结合胆 红素升高为主; (2)尿中胆红素阳性,尿胆原常增多,但在疾病 高峰时,因肝内淤胆致尿胆原减少或缺如,同样 粪中尿胆原含量可正常、减少或缺如; (3)大便颜色改变不明显; (4)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碱性磷 酸酶升高及血清白蛋白下降等,肝功能受损的表 现。 (5)B超、CT等有利于肝病的诊断。
. 7
.
8
.
9
一、溶血性黄疸
1.病因 凡能引起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的疾病,都能发 生黄疸。 (1)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 多症、蚕豆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 (2)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即血浆中存在溶血 因素。包括:①免疫因素: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和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②生物因素:如蛇毒、 毒蕈中毒、败血症等;③化学因素:如苯肼、砷 化氢等;④物理因素:如人工心脏瓣膜引起的红 细胞损伤等。
. 4
胆红素的运输
上述形成的胆红素为游离胆红素,因未经 肝细胞摄取,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称为 非结合胆红素(unconjugated bilirubin, UCB)。 非结合胆红素系脂溶性,能透过细胞膜, 对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有毒性作用,但 不溶于水,不能从肾小球滤出,故不出现 于尿中。非结合胆红素与血浆白蛋白结合 后,经血液循环到达肝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