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必修三历史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中必修3历史知识点高中必修3历史课程通常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广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可能会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被教授: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的文明特点。
- 古代文明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
2. 希腊与罗马文明:- 希腊城邦制度、民主政治的起源。
- 罗马共和国与帝国的兴衰,罗马法律的影响。
3. 中世纪欧洲:- 封建制度、骑士精神、教会的权威。
- 十字军东征、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4.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的兴起、艺术与科学的发展。
- 重要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贡献。
5.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的产生。
- 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6. 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科学精神的提倡。
- 重要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康德的观点。
7.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起源、影响和结果。
- 社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的兴起。
8. 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 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兴起。
- 帝国主义的扩张、殖民地的反抗。
9. 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后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事件和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
10. 冷战与全球化:- 冷战时期的政治对立、意识形态的冲突。
- 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11. 现代科技与社会变革:- 信息技术革命、互联网的兴起。
- 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12. 中国近现代史:- 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
-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政策。
每个知识点都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深入的分析,学生需要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来掌握这些内容。
同时,理解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从夏商周的宗法制度,到秦汉的郡县制,再到隋唐的科举制,直至明清的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2.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如农业工具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 手工业的繁荣,如陶瓷、丝绸等传统工艺的发展。
- 商业的兴起,包括市场体系的建立和货币经济的普及。
3. 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 儒家思想的兴起与影响,以及对中国古代社会价值观的塑造。
- 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 古代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4.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边疆政策:-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如汉藏、汉蒙等关系的发展。
- 边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如长城的修建、屯田制度等。
5.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 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对外交流的开放态度。
6. 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 鸦片战争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民间反抗,反映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7. 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失败,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尝试的艰难。
-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 国民政府时期的国家建设与抗日战争。
8.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 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初步实践。
-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历史事件的反思。
-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 “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的深化。
- 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新战略。
10. 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析:- 对重要历史人物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的评价。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让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并预测未来的学科。
作为必修课程,历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对社会发展与变迁的敏感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和中国古代历史两个方面,对必修三中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
古代世界的四大文明包括:尼罗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及黄河流域文明。
这些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尼罗河流域文明孕育了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则见证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
埃及文明被誉为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瑰宝,它的显著特点是土地的干燥和资源的稀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埃及人发明了灌溉系统,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埃及法老信仰是这个文明的核心,法老作为神圣的统治者,被认为是上帝与人类之间的媒介。
此外,埃及人还发明了象形文字和纸莎草纸,这为后来的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涵盖了现今伊拉克和叙利亚一带。
该文明以河流、肥沃的土地和自然资源作为支撑,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
早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这种文字体系被后来的文明亚述、巴比伦等继续使用。
此外,巴比伦帝国的汉谟拉比法典也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重要财富,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记载了律法的法典。
除了四大文明之外,中国古代历史也是必修三的重要内容。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其文明荣辱与世界古代文明息息相关。
其中,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先秦时期,被誉为中国文明的起源。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根据史书记载,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
夏朝的中心是黄河流域,政权制度是由世袭制向世卿制的转变。
夏朝的历史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朝代,有人认为它只是传说中的朝代。
无论如何,夏朝作为中国历史的起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确凿的朝代,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周边地区的统一。
商朝的中心是黄河中游地区,政权制度是世袭制,但与夏朝不同的是,商朝建立了一个大型官僚制度,这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变革和学术下移,知识分子中出现了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这一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孔子与儒家思想:孔子创立了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的内在修养。
他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如“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老子与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强调清静无为、无为而治,以及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
二、汉代儒学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提出了“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强调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同时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武帝的措施: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设立太学,推广儒学,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外,还有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发展,以及宋明理学等思想流派的出现,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重要部分。
总的来说,高中必修三历史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深入,需要对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需要理解这些思想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的。
高三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一、世界近代史1. 英国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以纺织业为核心,逐渐实现工业化的历史进程。
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对于世界历史的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指1789年至1799年法国社会政治结构发生的剧变。
大革命的爆发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瓦解,揭开了新时代的序幕,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 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是指1917年10月,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发动的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指1914年至1918年间,欧洲及其它地区爆发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全球战争。
该战争导致数百万人死亡,国际局势发生巨大变化,对于世界历史的演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史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10月10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次伟大革命。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指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发起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爱国革命运动。
该运动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新阶段和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开始。
4. 中国抗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是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的战争。
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抗战,最终在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5. 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人民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必修三历史书上的总结归纳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事件、人物、思想和制度等方面的学科,而必修三历史是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必修三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对必修三历史书上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考。
第一部分:古代 china 的政治制度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是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封建制度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制度,以封建领主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侯国和郡县两级政权。
而官僚制度则是以官员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尤其在秦汉时期达到了巅峰,为后世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文化变迁和学术思想我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悠久,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不同学派的思想代表了时代的风貌。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之道和为政之道,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强调自然之道和无为而治,对哲学和文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墨家思想则提出了爱、兼爱、非攻等观念,对社会制度和道德伦理有一定的启示。
第三部分:古代帝国的兴衰在必修三历史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多个重要的古代帝国的兴衰。
比如夏朝的建立和终结,商朝的崛起和灭亡,周朝的分封制度和东周的衰落等。
通过对这些帝国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到它们的兴盛之时,以及内外因素导致它们走向衰落的原因。
第四部分: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非常丰富多样。
从农耕经济到手工业经济,再到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商业时代的巨大跨越。
在这个过程中,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劳动和商业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
第五部分:外交与边疆关系古代的中国在外交和边疆关系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演变。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的统一,再到汉朝的统一和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的外交政策和边疆关系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中国古代的外交决策和对外关系。
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历史是一部绚丽多彩的史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必修三历史课程作为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等多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知识点。
下面将对必修三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
首先,中国古代史部分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等。
在夏商周时期,我们需要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起和周朝的建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而在秦汉时期,我们需要了解秦朝的统一、汉朝的兴盛以及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同学们需要了解各个朝代的兴衰和重要历史事件。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繁荣的时期,而宋元明清时期则是封建社会的后期,同学们需要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特点。
其次,近现代史部分主要包括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等重要知识点。
在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中,同学们需要了解清朝的衰落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资本主义民主革命的开始。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则是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和民主运动的重要历史事件。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阶段,同学们需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作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战争,同学们需要了解中国人民在这两场战争中的英勇抗争和取得的胜利。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同学们需要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总的来说,必修三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同学们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这些知识点,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本文的总结,更好地掌握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历史必修三一、简介历史必修三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中国现代史展开。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历史必修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二、学习内容历史必修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学习内容:1. 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以及中国面临的困境和改革尝试。
学习重点包括:•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结果•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对中国的影响•天朝上国观念的动摇与改革尝试•戊戌变法与战争的爆发2. 辛亥革命与民主共和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重大意义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
学习重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和起义过程•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推行的新政策•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胜利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初期发展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早期的组织建设以及对革命的贡献。
学习重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早期组织建设•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红色政权的建立•中共领导的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4. 中国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和战术以及中国革命在这个时期取得的胜利。
学习重点包括:•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战争的爆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抗战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方针和抗日根据地建设•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三、学习方法历史必修三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对于学习的效果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个学习方法的建议:1.建立知识框架: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了解整个学习内容,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这有助于整体理解和记忆。
2.分段学习:将学习内容分成若干段落,逐段进行学习。
每学完一段后,可以总结一下这段内容的要点和关键信息。
3.注重记忆:使用记忆方法帮助记忆重要的信息。
可以使用关键词法、归类法、联想法等。
同时,多做笔记,并及时复习已学内容。
4.多角度思考:历史是一个多元化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高三历史必修三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以及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是高考历史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的知识,本文将对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它不仅涵盖了中国从远古时期到清朝的历史变迁,还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
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了夏、商、周三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其基本的社会经济结构。
同时,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和政治理论。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等。
汉朝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对外开展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贸易,对内则推崇儒学,形成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3.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与融合时期。
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被西晋统一,但不久后北方民族入侵导致中原地区再次分裂。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同时,士族文化和玄学思想也得到了发展。
4. 隋唐五代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隋朝虽然短暂,但开凿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唐朝则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唐太宗和唐玄宗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
5.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各有特色。
宋朝的商品经济和科技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但同时也面临着辽、金、西夏等民族的威胁。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
明清两朝则是汉族和满族分别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封建专制达到了顶峰,同时也是西方列强逐渐侵入中国的时期。
二、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了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
1. 古代文明的起源古代文明主要起源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三包括《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
这三门课程贯穿了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演变进程,是历史学科的核心内容,也是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这三门课程的知识点。
《古代史》《古代史》是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第一门课程,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进程和文明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中国古代历史从远古进入夏、商、周三代,最早的中国史书《史记》中就描述了三代历史。
夏、商、周三代中国社会形态不同,夏遗制商经营,商以青铜文明著称,周分地制度稳定。
商代后期出现了商周革命,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时期。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演进秦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中央集权,下令焚书坑儒,责任人负责制度等,为中国历史制度变革搭建了先进的民族统一、地方管辖、国内和外国优劣制列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汉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实行了初步的封建制度,对中华文化、经济和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南北朝时期的舆情变化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分裂时期,从386年刘裕篡汉开始,到589年南北朝统一,持续了约200余年。
这一时期,北方多为游牧民族的统治,南方以汉族为主,形成南北文化的对立与交流。
同时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化现象,如佛教传入、南朝文学的繁荣等。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第二门课程,它以中国历史为主线,介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形成过程。
这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包括以下内容:一、中华文明的发源中国文明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源地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
在后来的时期,周、汉、唐等王朝继承了古代先民的文明和智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开始了传播,如佛教、竹简、纸张等文化元素,通过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皇道进行传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起和衰落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其中,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封建国家的起源。
初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回顾本文档旨在回顾初三历史必修三的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已学内容,并为考试做好准备。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1.1 上古时期- 原始社会的演变:原始人群、氏族公社时期。
- 夏、商、西周:建立与灭亡。
-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国七雄。
1.2 秦汉时期-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
- 汉朝的兴起与发展:西汉、东汉。
- 两汉的对外交流:丝绸之路的开通。
1.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魏、蜀、吴。
- 两晋南北朝的更迭:西晋、东晋、南北朝。
第二章:中国近现代史2.1 鸦片战争与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影响。
- 太平天国运动。
- 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
2.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影响。
- 北洋政府时期。
- 国民革命与国共合作。
2.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的爆发与胜利。
- 解放战争的进程与结果。
第三章:世界古代史3.1 古代埃及、巴比伦、印度- 埃及古文明的兴起与发展。
- 巴比伦的汉摩拉比法典。
- 印度的孔雀王朝。
3.2 希腊罗马文明- 希腊的城邦时期。
- 罗马的兴起与衰落。
3.3 古代其他文明- 波斯帝国。
- 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
第四章:世界近现代史4.1 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的运动与影响。
- 宗教改革的爆发与影响。
4.2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资本主义农业革命。
- 工业革命的影响。
4.3 世界大战与冷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结果。
- 冷战的对峙与影响。
第五章:世界现代史5.1 联合国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威胁- 联合国的成立与作用。
- 冷战格局下的局部冲突。
5.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科技革命的影响。
- 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5.3 当代世界的问题与挑战- 恐怖主义的威胁。
- 环境问题的挑战。
以上是初三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回顾,希望对学生的复习有所帮助。
《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在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思想界发生的新变化。
所谓的新变化,就是不断地改变对西方的看法、向西方学习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短暂而又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三个阶段,即分别从器物—制度—文化三个方面学习西方。
第一课主要讲述前面两个阶段,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从器物(武器)层面上学习西方的开始,而维新思想则开始从制度层面学习西方。
【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进而归纳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
2.通过对近代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历程的梳理,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心。
学习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洋务派、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难点: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导入:巴尔扎克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有力量的人”;拿破仑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最有力量,一是宝剑,二是思想,而思想比宝剑更有力量”。
思想解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是实践的先导。
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为谋求民族独立,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他们到底提出哪些思想?这些思想又有何影响。
让我们一起走进专题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我把这课设计为两大部分:一是有力量的思想(即过程),二是思想的力量(即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学习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自主学习感受史实】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48-51,完成下列问题。
一、师夷长技的制夷思想(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学习内容)1.背景:(1)国际:欧美崛起,侵略扩张(2)国内:封建危机,妄自尊大(3)直接:鸦片战争,惊醒志士2.代表人物: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3.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手段(师夷)——向西方学习;内容(夷计)——军事科学技术;目的(制夷)——抵制侵略,维护统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1《顺乎世界之潮流》精品教学教案(5页)“顺乎世界之潮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根据材料探究“开眼看世界”的背景;综合评价“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思想;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并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使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变化历程。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讲练结合法、比较法【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回顾: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了解了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的历程。
通过学习,我们也认识到“思想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活动的反映”……讲一讲:(三)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议一议:如何看待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辩证地评价——进步性、局限性)练一练:1、称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因为()A . 认识到清政府腐败堕落B . 认识到鸦片泛滥的危害C .开创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河D . 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2、近代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A.《海国图志》B.《华事夷言》C.《四洲志》 D.《瀛环志略》3、林则徐和魏源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贡献是( )A.以反对外国侵略为出发点B.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主张C.认识世界形势,探索救国之路D.主张仿行西方的民主制度讲一讲:很可惜,《海国图志》墙内开花墙外香在中国无人问津,日本如获至宝。
必修三历史必备知识点归纳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修三历史主要涵盖了中国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两个大的方面。
下面是必修三历史必备的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史1.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中国与英国发生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这次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从封闭半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社会过渡的开始。
2.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9世纪中叶,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运动。
太平天国建国后,开创了一系列具有进步性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戊戌变法:发生于1898年,是清朝晚期一次重大的政治,旨在摆脱腐败和落后。
然而变法过程中遭到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失败。
4.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
5.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爱国主义和民主革命思潮。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作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形成和推动革命进程的重要契机。
二、世界现代史1.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14年至1918年,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战后,欧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伏笔。
2.俄国革命:发生于1917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布尔什维克党在革命中夺取政权,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3.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至1945年,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战争。
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和冷战的开始。
5.冷战与后冷战时期:冷战期间,世界主要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两个超级大国展开了长时间的对抗。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
班级:姓名:
【课题】▲3.1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重难点】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危机爆发的原因。
难点:德、日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的原因。
【知识整合】
一、1923-1933年危机的爆发
1.危机的爆发:
原因:1、由于生产社会化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贫富差距扩大3、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2.特点:时间长;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3.人们常用“”、“”来形容这场危机。
二、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美国:实行新政,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德国、日本:走上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三、希特勒上台和德国的扩军备战
背景:经济危机打击;法西斯趁机上台
标志:1936年希特勒任总理,法西斯独裁统治建立。
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
事件:1935年宣布实行;1936年占领。
四、日本法西斯势力的膨胀和对外扩展
背景:经济危机的打击;法西斯势力趁机而起
标志:1936年日本控制的内阁上台,开始建立法西斯专政
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形成
事件: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当堂训练
1、引发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没有解决②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限制了购买力
③资本家受利益驱使,盲目扩大生产④分期付款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日本法西斯专政区别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是()
①法西斯分子通过政变取得权力②建立起法西斯政党的一党专政
③军部在政权中占有统治地位④公开扩军备战,准备侵略战争
A、①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
A、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B、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
C、国会纵火案
D、希特勒当选为国家总理
4、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不包括()
A、劳动人民的购买力不足
B、市场的虚假繁荣
C、金融投机严重
D、各国普遍采取贸易保护主义
5、1929-1933年经济危机波及的范围特别广,这主要是由于()
A、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完全形成
C、经济危机本身具有传播性
D、世界性的贸易组织还没有建立起来
6、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在方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A、通过对外扩张的方式建立
B、通过发动政变的方式建立
C.通过军部法西斯的支持建立 D、通过合法选举的方式建立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是()
A、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
B、法西斯势力的与日俱增
C、国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D、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