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匝道及匝道连接点通行能力分析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91.00 KB
- 文档页数:42
科学技术创新2021.13在互通立交设计过程中,往往受交叉的线路指标、周围地形条件、交通量和工程规模等因素影响,不得不采用匝道交织的方式。
交织段最小长度如何控制,给定条件下的交织段长度是否能够满足匝道通行能力的需求,为保证互通立交建成运营期间的整体通行能力需求,在设计过程中,须对交织段的交通量、断面形式、车道组成、交织段的长度等进行通行能力分析和计算,力求在设计过程中将互通立交整体交通量转换效率最大化,以保证后期运营的需求。
1交织段在实际设计中,匝道上的交织区应增设交织段,交织段宜由分流占开始渐变结束,渐变率不应大于1/30。
交织段的长度如图1。
图1交织段连接部的设置示意图设计过程中,结合方案采用情况,需要对匝道交织段进行通行能力分析,综合评价互通方案的合理性。
影响匝道通行能力的关键路段是交织段,交织段的通行能力又取决于交织段构造、长度和交织车道数。
根据交通量分布和交织段几何构造等,经通行能力验算,可检查其设计是否满足通行能力要求。
当不能满足通行能力要求时,应增加交织段长度、交织车道数或调整交织段的几何构造。
2某山区高速枢纽互通实例2.1互通方案设计情况以吉林某山区高速枢纽互通为例,该互通是两条高速公路交叉设置的枢纽互通立交,被交路高速交叉位置为高架桥,最大桥高约32m ,交叉方式宜采用主线下穿方案,受周围山体的影响,主线考虑布设在东西走向的狭长峡谷内;由于主线穿越的峡谷受山体的影响,横向宽窄不等,给互通的布设带来不便。
通过多方案综合比选,根据互通转向交通量分布情况、交叉位置高速平纵指标,交叉位置周围的地形、地物等情况,最终推荐的互通设计方案采用混合式枢纽型式(如图2)。
方案中长春→大连方向匝道与延吉→鹤岗方向匝道存在交织,交织段长度186m 。
2.2互通方案交通量情况根据交通量预测结果,本互通在2036年转换交通量为24621pcu/d ,且主要流向为延吉←→大连方向,达13182pcu /d ,约占总转换流量的53.5%;次要流向为延吉←→鹤岗方向,达7079pcu /d ,约占总转换流量的28.8%。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1. 简介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接纳和通过的交通流量。
对于城市道路来说,道路通行能力是评价其交通运输效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合理评估道路通行能力对交通规划、交通管理和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道路通行能力的相关概念和评估方法,帮助读者理解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分析和评估。
2. 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道路通行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下面列举了几个主要因素:2.1 道路几何条件道路几何条件是指道路的设计和建设特点,包括道路宽度、车道数、弯道半径等。
道路几何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
2.2 交通组织方式交通组织方式包括交通信号灯、交叉口类型、停车设施等。
不同的交通组织方式会对道路通行能力产生直接影响。
2.3 车辆特性不同类型的车辆具有不同的运行特性,如车辆长度、车辆速度等。
车辆特性也是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因素之一。
2.4 交通需求交通需求是指道路上的交通流量,指示了道路使用的频率。
交通需求的大小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
3. 道路通行能力的评估方法对于评估道路通行能力,常用的方法包括交通容量分析和交通仿真模型。
3.1 交通容量分析交通容量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静态评估道路通行能力的方法。
通过观察和记录车辆通过某一路段的时间和数量,可以计算出该道路的交通容量。
交通容量分析的主要步骤包括:选择观测点、记录交通流量、计算交通量、计算交通密度和计算道路通行能力。
3.2 交通仿真模型交通仿真模型是一种动态评估道路通行能力的方法。
通过建立交通仿真模型,可以模拟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过程,从而评估道路通行能力。
交通仿真模型的建立包括:收集道路和交通流量数据、选择仿真软件、建立道路网络、设定车辆类型和行驶规则等。
4. 道路通行能力的改善措施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扩建道路:增加道路宽度和车道数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优化交通信号灯:合理调整交通信号灯的定时方案可以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