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Abel_Chapter08
- 格式:ppt
- 大小:550.50 KB
- 文档页数:36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收入法、支出法、产出法
链式加权的实际GDP
第三章长期中的封闭经济模型
第五章长期中的开放经济模型小型、大型
第七、八章经济增长
第九-十一章短期中的封闭经济凯恩斯交叉图
IS-LM AS-AD
长短期调整
第十二章短期中的开放经济
第十三章政策无效性命题
第十四章DAD-DAS模型
考试题型:
1.单选题(15分-20分,2-3分/题)
2.作图题(15-20分,2题)
要求:
3.计算、分析、作图题(60-70分)
要求:要有计算步骤和必要的文字说明,作图要以题目的计算结果为基础,
小数位数的保留按照题目要求,
计算结果可保留分数和根号等形式。
考试具体题型及分布确定后会及时发送到课程邮箱。
考试时间:16周周一7-8节
作图题练习:
作图分析政府购买增加在各模型中的效应,对变量有何影响?。
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述1.1 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研究国民经济构成及其运行,以及政府用以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
宏观经济学关注六个方面的问题:①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是什么?②一国经济波动的根源是什么?③失业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④引起价格上涨的因素是什么?⑤一国作为全球经济体系的一部分,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⑥政府政策能否用来改善一国经济的运行?1.长期经济增长(1)富国与穷国存在差距的原因富国在其历史的某一时点上经历过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而穷国要么从未经历过持续的经济增长,要么其经济增长的成果因随后的经济衰退而损失殆尽。
(2)美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的原因①人口增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②给定劳动力数量的条件下劳动所带来的产量的增加。
平均劳动生产率(average labor productivity)指单位劳动投入(如每位工人或每单位工作时间)所生产的产量。
(3)经济增长率的决定因素①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增加。
②技术进步率以及其他一些有助于提高机器和工人生产率的因素。
2.经济周期美国产出的增长历程表明:产出的增长路径并不总是平滑的,而是存在谷峰和谷底。
宏观经济学家用经济周期来描绘经济活动的短期收缩与扩张,但一些非常剧烈的收缩与扩张有时并不是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下降阶段为衰退期,在这一时期国民产出可能下降,也可能以极慢的速度增长。
衰退对许多人而言意味着陷入经济困境,此外,衰退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焦点。
因为对于每个希望再次当选的政治家来说,经济在其任期间内处于繁荣期(而不是衰退期)将使其再次当选的把握更大。
3.失业经济衰退往往伴随着失业(unemployment)。
失业是指有能力工作并正在积极寻找工作的劳动者未能找到工作的现象。
失业率是用来衡量失业最常见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失业人口除以总劳动力人口,其中,总劳动力人口指正在工作或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的总数目。
中级宏观经济学讲义第一讲绪论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的科学。
核心问题:资源配置设:(1)社会经济资源一定;(2)整个社会只生产X,Y两种产品。
社会生产可能线如图所示:思考:为什么生产可能线斜率递增?相对成本递增。
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其产量为OA;如果将社会资源全部用于生产产品X,其产量为OB,用一条曲线连接AB,AB线为社会生产可能线。
线上的任意一点如n表明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线内的任意一点如m,则表明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依据对这一问题研究角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理论经济学分为三大块:1.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中的质的问题。
在本课程中,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当作既定的已知的制度前提。
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假定前提:整个社会的资源已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线)。
讨论的核心问题: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代表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X,Y两种产品的不同组合),哪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最优的,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显然在生产可能线上的每一点所利用的资源的总量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资源利用的结构问题。
要增加一种产品的产出,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出,生产可能线上的点的移动只是资源利用结构的调整。
3.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假定前提:资源尚未充分利用(资源配置点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
讨的核心问题:如何将资源配置点从生产可能线以内调节到生产可能线之上,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就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所不同的研究经济问题的独特视角。
在资源配置点的移动过程中,社会对资源利用的总量在变化,社会总的产出水平在变化,但资源的利用结构和社会产出结构可以不变。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创始人斯密,1776 凯恩斯,1936研究对象个别企业,个别家庭,个别市场国民经济整体研究前提完全信息,完全理性,市场出清资源未充分利用中心内容价格理论收入理论理论框架二、宏观经济模型的构造关于国民收入决定的原理,宏观经济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表示。
第8章 经济周期一、复习题1.作图分析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拐点,用该图说明周而复始发生和持续性的含义。
答:(1)经济周期是一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波动,经济活动总量下降的那段时间为收缩期或衰退期。
非常严重的衰退则被称为萧条。
当达到收缩的最低点——谷底后,经济活动总量开始增加,此时的经济进入了扩张期或繁荣期。
当达到扩张的最高点谷峰后,经济活动总量又开始下降。
经济衰退和经济复苏之间交替出现的一个完整回合(从一个谷峰到下一个谷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下一个谷底)被称为一个经济周期,如图8-1所示。
经济周期的谷峰和谷底被统称为拐点,研究经济周期的目标之一就是确定拐点何时出现。
图8-1 经济周期(2)周而复始发生的含义经济周期并无周期性可言,换言之,经济周期发生的间隔并不具有规律性和可预见性,而且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也不固定。
在工业化国家,尽管经济周期并不具备周期性,但它却是周而复始的,遵循收缩——谷底——扩张——谷峰这一标准模式循环往复。
(3)持续性的含义完整的经济周期所持续的时间差别很大,一旦衰退开始,经济会持续收缩一段时间——1年或更长时间。
同样,扩张一旦开始也会持续一段时间。
经济活动下降后又进一步下降,或增长后又进一步增长,这种趋势被称为持续性。
2.什么是协动性?它与本章提到的经济周期事实有什么关系?答:(1)许多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中同步运动,这种趋势被称为协动性。
经济周期不只发生在几个部门,也不仅涉及几个经济变量,而是在许多经济活动中扩张或收缩几乎同时发生。
因此,尽管不同行业对经济周期敏感度有所差别,但大部分行业的产出和就业还是趋向于在衰退期下降,而在扩张期上升。
诸如价格、劳动生产率、投资和政府购买等许多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中也具有规律性和可预测性。
(2)经济周期事实反映了经济变量与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主要经济变量随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如表8-1所示。
表8-1 主要经济变量随经济周期变动的特征3.美国经济周期随时间推移变得温和了,哪些证据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经济周期是否会随时间推移而变温和,这为什么是一个重要问题?答:(1)克里斯蒂娜·罗默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来否认经济周期随时间的推移变温和了,罗默的主要观点是怀疑1929年以前数据的质量,认为用于估算历史数据的方法一般夸大了早期的经济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