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配套教参课件-地理第1部分 专题1 第1讲 逐题
- 格式:doc
- 大小:571.0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部分专题一第2讲2015年9月3日,在蓝天的映衬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据此,完成第1题。
1.9月3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纪念活动开始。
此时,乌鲁木齐(约87°E)当地居民收看直播的时间是(C)A.6时B.8时C.10时D.12时解析:中国采用北京所在的东八时区的区时作为标准时间,称为北京时间,“北京时间”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
9月3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李克强宣布纪念活动开始。
此时,乌鲁木齐(约87°E)当地居民收看直播的时间同样是10时,故C项正确。
(2016·河北唐山二模)日晷是古代先民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小明同学去北京故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观察了安放在太和殿前的日晷,并绘制了当时的日晷计时示意图(下图)。
回答2~3题。
2.此处安放的日晷,其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接近(D)A.35度B.40度C.45度D.50度3.小明同学观测日晷的时间最可能为(B)A.9时B.11时C.13时D.15时解析: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第2题,在北京安放的日晷,其晷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应接近纬度的余角,约为50度。
第3题,仔细读图,图中的日晷的晷针所指的时间为11时附近。
(2016·浙江温州二模)读甲乙两地某段时期内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变化图,回答第4题。
4.①日到③日的时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②日两地同时日落B.②日甲乙两地都昼夜平分C.甲地昼夜变化大于乙地D.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相反解析:图中所示,甲乙两地某段时期内日出时间(北京时间)变化图,甲乙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均未知。
第一板块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B录专题一地球的运动规律专履二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专题三水体和地壳运动规律专题四自然环境的轅体性和羞专题五自然环境対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板块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基本规律专题一地球的运动规律咼频考 占 八、、高考试卷 试题情境考题题 型题号 蠶TrT2012± 海地理卷太阳直射点在地 琛表闻移劫轨 途示意囱 综合题 432010江苏地理卷四地正午太阳高 度和地球自转 线速度选择题32012安徽 平原地区某中学 仪]士品卜乙壬口右^甘30考情分析:【考向预测】1. 通过一些地球运动假设条件的变化,如周期、方向、 速度或者黄赤交角的变化等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 力。
2. 以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为背景,结合经纬网或光照图 综合考査时间计算、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及季节的判断。
3. 结合实际生活知识,如楼间距、物影变化、太阳能热 水器的安装等,考查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计算及影响。
【复习策略】1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与理解,理 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各种图形对基 本原理、规律进行阐释,注重原理规律在 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能够进行知识迁移,解决问题,特别 是结合时事新闻考查地方吋、区吋和吋区 的计算以及季节的判断。
•考引擎»>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当中去。
专题网络构建o[要点探究e►探究点一地方时、区时计算与日期判断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计算地方时、区时,要遵循“东加西减、两地每相差经度15。
(1个时区)时间相差1小时”的法则。
重要依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0时。
• 2.日期的判断•(1 )一般规律:地球上作为日期界线的经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界线(位于180。
附近,答题时一般采用180°), 它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另一条是自然的日界线,即零时所在经线,它在地球上的位置不断地向西移动,但始终位于太阳直射经线的对面。
第一部分专题一第1讲
(2016·广东七校联考)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地最大相对高度可接近(D)
A.600米B.650米
C.700米D.800米
2.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筑路方案是(C)
A.方案1 B.方案2
C.方案3 D.方案4
解析: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数值判断,等高距是100米,图中海拔最高处是左下角山峰,海拔约为700~800米。
根据等值线递变规律,最低处在右上角,海拔约为0~100米,所以该地最大相对高度接近800米,D对。
第2题,根据山区修路原则,尽量少穿越等高线,甲、乙间修建一条山区公路,比较合理的是方案3,穿越等高线条数最少,坡度最小,C对。
方案1、方案4穿越等高线条数多、坡度陡,A、D错。
方案2在甲处坡度大,B错。
“大洋一号”第22航次自2010年12月8日从广州启航,历时369天,经历了9个航段,航程64 162海里,于2011年11月1日上午9:30返回青岛,完成我国最大规模环球大洋科考,下图为此次科考的路线示意图。
据此回答3~4题。
3.从图中的萨尔瓦多看开普敦,方位与距离组合最接近的是(C)
A.西南,6 000千米 B.西北,10 000千米
C.东南,6 000千米 D.东南,10 000千米
4.“大洋一号”航行期间(D)
A.途经南海时,逆风逆水
B.北太平洋航段内,表层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
C.在巴西萨尔瓦多港(5月19日靠岸)停留期间,昼越来越长
D.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
解析:第3题,本题东西方向的判断,即以二者之间的劣弧方向为准,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萨尔瓦多和开普敦都位于南半球,而且开普敦纬度更高,同时图中萨尔瓦多和开普敦之间经度为优弧,所以开普敦位于萨尔瓦多东南方向。
萨尔瓦多和开普敦之间经度差大约为60°。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距离相差111千米。
萨尔瓦多和开普敦之间不位于赤道,但其二者之间为斜线,与赤道上60°经线差距离相差不多,所以萨尔瓦多和开普敦之间距离大约为6 000千米,C正确。
第4题,1月18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开普敦东南日出,西南日落,所以在开普敦(1月18日靠岸)停留期间,船员面朝西南方向欣赏日落美景,D正确。
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米)示意图(比例尺1∶10 000),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的河谷是当地耕地主要分布区,为保证灌溉水源,该地区计划建一座水库,在①②③④四个备选地点中,最适宜的是(A)
A.①B.②
C.③D.④
6.图示地区的甲乙丙丁四个村落中,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B)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第5题,水库坝址应建在等高线密集的河流峡谷处,因该处筑坝工程量小且落差大;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口袋形”的洼地、小盆地,以保证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和库容。
据图可知:①符合选址条件,A项正确。
第6题,一般聚落多分布在地势低平、水源
充足,流水沉积形成深厚肥沃的土壤的地区。
据图可知:乙村位于平原地带地势平缓,有几条河流在此交汇,具有多个方向的水运条件,水运便利,未来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B项正确。
西北通道是指从北大西洋经加拿大北极群岛进入北冰洋,再进入太平洋的航道。
以往因冰封影响,航运受限,但未来有望实现通航。
读下图,回答7~8题。
7.若不考虑地形等因素,一架飞机从甲地沿最近的线路飞往乙地,该飞机飞行方向是(B)
A.一路正西B.先西北,后西南
C.先东北,后东南D.先西南,后西北
8.图示区域西北通道的长度约为(cos70°≈0.342)(C)
A.1 800 km B.13 500 km
C.5 000 km D.3 330 km
解析:第7题,球面上两点间的最近距离,即过两点以地心为圆心所做的大圆的劣弧,在北半球的两点凸向北极附近弧为劣弧,图中甲、乙两点同位于北半球,所以飞机从甲地到乙地的飞行方向为先向西北再向西南,选B。
第8题,同一纬度上两点间距离L=两点间的经度差×111×cos φ千米(φ为该纬线的纬度),图示西北通道大致沿纬线延伸,所跨经度大约为130°,所以估算其长度为130×111×cos70°=4 935千米。
9.(2016·北京海淀区检测)下图甲、乙、丙分别为北京市部分地区公路干线分布图。
下图中(B)
A.甲的比例尺大于乙
B.道路呈环形-放射状分布
C.所示地区乙位于丙的西北方向
D.路网密度主要受地形影响
解析: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甲的比例尺小于乙,道路呈环形—放射状分布,所示地区乙位于丙的东北方向,路网密度主要受人口影响,所以B正确。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其中①②③图均表示同一区域,且其图幅依次减少3/4。
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②图比例尺为1∶N,则①图、③图的比例尺依次为(A)
A.2∶N1∶2N B.1∶2N2∶N
C.2∶N4∶N D.1∶2N1∶4N
11.若甲乙之间的图上距离为1.84 cm,则①图的比例尺约为(B)
A.1∶3 000 000 B.1∶30 000 000
C.1∶300 000 D.1∶30 000
解析:第10题,两图面积比等于比例尺之比的平方,据此计算知①图、③图的比例尺分别为2∶N、1∶2N。
第11题,结合图示知,甲乙两地的距离为555 km,根据比例尺公式即可计算出①图的比例尺约为1∶30 000 000。
12.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H的范围是()
A.100 m≤H<300 m B.100 m≤H<200 m
C.200 m≤H<300 m D.100 m<H≤300 m
(2)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中D处小船的是________山顶。
(3)图中所绘乙、丙两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________支流。
(4)若想在河流的干流上修建一座水库,坝高为100米,请你用“”在图上标出该水库理想的坝址。
(5)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陡崖在图中的左下角,两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是100米,根据陡崖高度计算方法:(x-1)d≤ΔH<(x+1)d(d是等高距,x是重叠的等高线条数),得出相对高度取值范围为100 m≤H<300 m。
第(2)题,通视问题要两点之间没有遮挡物,A和D点的小船之间有山脊的遮挡,只有B能看到。
第(3)题,乙处有山脊,不会发育河流。
第(4)题,建大坝要在工程量小、库容量大的“口袋形”出口处,坝高100米,因此画在干流最窄处两侧的100米等高线之间。
第(5)题,河水引入疗养院,一要节省能源,自流最好;另外取水口要在上游,水质好,因此两条规划路线中,①较合理。
答案:(1) A(2)B(3)乙
(4)画在干流最窄处两侧的100米等高线之间(图略)
(5)①①路线的水可以自流,且上游水质好。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甲国(吉尔吉斯斯坦,见下图)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国家,人口576万,其西部邻近国家油气资源丰富。
境内河湖广布,Y湖是世界第二大高山深水湖泊,湖水终年不冻,有“热湖”之称,东岸积雪时间长。
(1)描述甲国的地形特征。
(2)分析Y湖东岸积雪时间长的原因。
(3)说明甲国人均水资源居全球前列的原因。
2014年9月13日,多国合作建设的由中亚通往中国的第4条跨国天然气管道正式开工。
该管道是世界管道建设难度最高的工程之一。
(4)评价该天然气管道建设的地理条件。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等高线描述地形特征。
第(2)题,积雪时间长,与气温低、降雪丰富、西风迎风坡有关。
第(3)题,甲国人均水资源丰富,与人口较少,水资源丰富有关。
第(4)题,天然气管道建设需要考虑天然气资源、消费市场、地形地质、气候、政策等影响因素。
答案:(1)地形以山地为主;总体海拔高(大部分海拔在1 000米以上);南北高、中部低;山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走向)。
(2)Y湖水温较高,蒸发量大;位于西风带,西风经过湖面时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暖湿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水汽凝结形成丰富的降雪(水);海拔高,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3)人口较少;多高山,山地降水较多;高山冰雪融水较多;境内河湖广布,水量大;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
(4)有利: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中国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大;中国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中国与中亚国家交往历史悠久(联系密切);国家政策支持;可充分利用(我国)新疆现有的管道设施,建设线路较短。
不利: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高;工程量大;气候条件恶劣(干旱,温差大,多风沙);现有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