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3.31 MB
- 文档页数:51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引言城市住宅区规划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它涵盖了城市住宅的布局、道路系统的规划、公共设施的设置等方面。
良好的住宅区规划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及其重要性。
1. 人性化设计原则城市住宅区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居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人性化设计原则:1.1 多样性和包容性住宅区应提供多样化的住宅类型,以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例如,可以规划多层住宅楼和独栋别墅,以及适合不同收入水平的经济住房。
此外,还应该考虑到不同年龄和家庭结构的居民特点,例如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1.2 社区设施和服务良好的住宅区规划应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并提供便利的社区设施和服务。
例如,可以设置公园、商店、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方便居民出行和获取所需的服务。
1.3 步行和骑行友好性为了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住宅区规划应鼓励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要交通方式。
可以设置步行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居民在社区内活动。
此外,还可以提供公共交通设施,促进公共交通的使用。
2. 城市可持续发展原则良好的住宅区规划应符合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2.1 紧凑性和集约性住宅区规划应尽量减少土地的使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可以通过增加建筑的高度和密度,减少建筑的占地面积。
此外,还可以采用混合用途的规划,将住宅、商业和办公等不同功能的区域合理组织在一起,减少人们的出行距离。
2.2 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住宅区规划应注重保护和增加绿色空间,提供舒适的生态环境。
可以设置公园、花园和绿化带,增加植被的覆盖率。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和太阳能发电系统等技术,提高能源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3 循环经济和资源共享良好的住宅区规划应鼓励循环经济和资源共享。
可以设置废物分类和回收的设施,减少垃圾的产生和对自然资源的浪费。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共享资源,例如共享汽车和共享自行车,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
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原理一、类型与和规模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他由若干个居住小区或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
规模:人口30000~50000 户数10000万~16000 用地50~100公顷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它由若干个居住组团组成,是构成居住区的一个单位。
规模:人口10000~15000 户数3000~5000 用地 10~35公顷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规模:人口1000~3000 户数300~1000 用地:4~6公顷住宅街坊: 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的住宅建设块地. 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住宅群落; 规模介于单栋住宅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则因规模和环境而异,是一种适合现有城市道路网的住宅区形式。
社区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
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邻里关系式一种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等的社会关系。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形成社区的基础。
形成原则;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来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自由布置。
物质系统住宅区一般均由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四大用地以及相应的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以及绿地与场地四大系统组成。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人性化布局:城市住宅区应当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
规划师应当设法创造一个居住区,便利居民的移动,并为居民提供接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和购物中心等。
2.混合用途:住宅区应当包含多种用途,如商业、文化和娱乐设施等。
这有助于提高住宅区的活力,并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3.便利公共交通:住宅区应当便利公共交通。
这包括提供公交车站、地铁站和自行车道等基础设施。
这可以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缓解交通拥堵,同时也有助于环保。
4.社区内部面积分配:住宅区规划应当合理分配不同功能的面积,如居住、公园和商业等。
这有助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5.注重生态保护: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生态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这可以通过保留绿地、湿地和自然景观等方式实现,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6.空间尺度和密度:住宅区规划应当考虑空间尺度和密度。
规划师应当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确定住宅区的大小和规模。
这可以确保居住区的合理利用,并避免过度拥挤。
7.绿化和景观设计: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
通过种植花草树木和规划景观设施,可以提供舒适的环境和美丽的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8.鼓励社交互动:住宅区规划应当设计成鼓励社交互动的环境。
提供公共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和健身中心等设施,可以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9.可持续发展: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
采用可再生能源、水资源管理和废物处理等措施,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0.历史保护和文化保持:住宅区规划应当尊重历史和文化,并保护其中的重要遗产和文化景观。
这有助于保持城市的独特性和历史特色。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城市住宅区规划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城市空间布局合理:通过合理规划住宅区的位置和布局,使其与城市的其他功能区相互配合,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 功能分区合理: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合
理划分住宅区的功能区域,例如商业区、休闲区、教育区等,使居民在附近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3. 人车分流:通过合理的道路设计和交通组织,使住宅区
内的行人和车辆分流,避免交通拥堵和行人安全问题,提
高居民的出行便利性。
4. 绿地和公共空间:住宅区内应设有充足的绿地和公共空间,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增加居民的社交互动和身心健康。
5. 小区规模适宜:住宅区的规模应根据就近生活和服务设
施的原则,适当控制规模,使居民的居住环境舒适宜人。
6. 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性:住宅区规划应考虑环境保护
和生态可持续性,合理规划水源、排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7. 社区共享设施:住宅区内应设有各种社区共享设施,如
学校、医院、公园、图书馆等,方便居民的教育、医疗、
娱乐等需求。
8. 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住宅区规划应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前规划好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确保居民的基
本生活需求。
总之,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是以人为本,注重合理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组织、绿化配套等,提供舒适、便捷、环保、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导言城市住宅区规划是指针对城市中的住宅区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合理的住宅区规划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并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原理和一些重要考虑因素。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1. 人性化布局人性化布局是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合理的布局应该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和便利性。
住宅区应该便利于日常活动,例如购物、上学、就医等。
此外,步行和骑车的交通方式应该得到鼓励,以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2. 多功能配套设施住宅区规划应该考虑到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需要提供多种配套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商业设施、教育设施、医疗设施、公共交通等。
合理的配套设施可以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3. 绿色生态空间绿色生态空间是城市住宅区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
合理的绿化设计和景观布置能够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污染。
此外,绿化还有助于调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防洪措施,并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4. 社区发展城市住宅区应该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建设。
社区设施应该齐全,有助于居民的互动和社交活动。
此外,社区还应该鼓励社会参与,提供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
社区发展不仅有助于建设和维护良好的邻里关系,还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城市住宅区规划考虑因素1. 人口需求在进行城市住宅区规划前,需要了解人口的规模和结构,以确定住宅区的规模和类型。
对于不同人口群体,如老年人、学生、家庭等,还需要考虑到他们的特殊需求,并在规划中进行适当的考虑和设置。
2. 土地利用城市住宅区规划需要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节约土地资源。
合理的土地利用还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规划中,应该考虑到不同用地类型的合理组合,并进行合理的分区和布局。
3.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是城市住宅区规划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住宅区规划应该考虑到交通的便利性和流动性,以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城市居住区规划原理引言城市居住区规划是城市开展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合理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开展。
本文将介绍城市居住区规划的原理,包括功能分区原那么、布局原那么、空间组织原那么、环境保护原那么等。
功能分区原那么功能分区原那么是城市居住区规划的根底。
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和开展目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教育区、文化娱乐区等。
每个功能区都有不同的规划要求和限制条件,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
在功能分区原那么的根底上,还可以考虑便利性原那么、混合利用原那么等,以促进不同功能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布局原那么布局原那么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重要考虑因素。
良好的布局能够提高居住区的可达性和交通便利性,减少居住区内的交通拥堵问题。
在布局上,应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网络,合理规划主干道和次干道的位置和宽度,确保交通的流畅性。
同时,还要考虑到公共设施的布局,如学校、医院、购物中心等,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效劳。
此外,还应考虑城市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景观规划,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系统。
空间组织原那么空间组织原那么是指如何合理组织城市居住区的空间布局。
城市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应考虑到人口密度、居住面积和公共空间的舒适性。
在空间组织上,可以采取高密度住宅区和低密度住宅区相结合的方式,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
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公共绿地和休闲设施,提供居民的休闲和娱乐空间。
环境保护原那么环境保护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至关重要的原那么。
城市居住区规划应注重环境保护,保护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在规划中,应考虑到城市的生态系统,合理保护绿地和湿地,提供生态功能,减少水源和土地的污染。
同时,还应推广可持续开展的概念,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环境负荷。
结论城市居住区规划是实现城市开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工作。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是基于人们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的综合考虑,旨在提供舒适、安全、环保和高效的生活空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1. 结构合理性原理:住宅区应该有合理的地块划分、道路网格、绿化空间等基础设施布局,以实现良好的交通流动和便利的生活环境。
2. 综合性原理:住宅区应该提供丰富的社区设施,如学校、医疗机构、商业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以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并促进社区的交流和互动。
3. 环保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当注重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的绿化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垃圾分类处理等措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4. 层次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根据不同居民的需求和社会经济条件,提供不同类型、不同价格的住房,以促进社会多元化和共融。
5. 社区感原理:住宅区规划应鼓励建立紧密的社区网络和居民组织,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促进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6. 可持续性原理:住宅区规划应考虑未来可持续发展,通过能源节约、资源利用和碳排放减少等措施,实现住宅区的长期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是以人为中心,综合考虑社会、环境、经济等多方面因素,旨在创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生活环境。
这些原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居住区规划篇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篇在居住区规划中,有哪些常见住宅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城市规划原理住宅类型在居住区规划中,常见的住宅类型包括五大类:一一般有独用的院落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二一般用于多层或高层梯间式内廊式外廊式三层数较低的多层住宅内天井式四多层和高层住宅点式(塔式)五一般用于高层住宅跃廊式独院式+并联式+联排式VOL.1独院式独院式住宅即拥有独立院落的住宅,多数为独院式别墅。
VOL.2并联式两套住宅并联,共用一道分户山墙的住宅。
层数为一至三层,上下均属一户。
每套住宅三面临空,基本具有独立式住宅种种优点,但较经济,也有上下层分别供两户使用的。
每户仍然三面临空,有独立的院子和出入口。
VOL.3联排式将独院式住宅的户型单元拼联增到三户或三户以上,各户间至少能共用两面山墙。
联排住宅分为联排城市住宅和联排别墅。
二#1VOL.4梯间式由公共楼梯间的平台直接进入各户的分户门,一般每梯服务2~4户的住宅型式称作梯间式住宅。
梯间式是最常见的高层住宅类型VOL.5内廊式指内有一条贯穿于整层的公共长廊的住宅。
在多层、高层住宅、大专院校的学生宿舍、工厂的集体宿舍和旅馆、酒店、医院建筑中采用。
#3VOL.6外廊式指由共用楼梯、电梯通过外廊进入各套住房的住宅,在联排式低层住宅,多层、高层的板式住宅和“Y”型、“工”字型的点式住宅中普遍采用。
1VOL.7内天井式在住栋内部设置天井的住宅。
天井式住宅增加了住栋内部的临空面,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利用天井采光通风,可以加大栋深,减少每户面宽,做到节地和节能。
VOL.8点式住宅点式住宅在进深、面阔、方向、尺寸大体相当,在住区规划图上好似一个点,故称点式住宅。
若为多层又称墩式住宅,若为高层又称塔式住宅。
一般仅由一个单元组成,它四面临空,故体型比较活泼,朝向广,视野宽。
VOL.9跃廊式住宅通过一层水平共用走道,联系两层或三层楼面各套住房的住宅。
跃层式及跃廊式住宅采用小楼梯作为层间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