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骨科大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38.87 KB
- 文档页数:1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
骨科手术中的自体血回输技术是指将术中失血的血液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回输给患者的
一种术中输血技术。
该技术可以避免大量输血对患者健康的负面影响,也能有效地降低医
疗费用。
在骨科手术中广泛应用后,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康复效果。
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术中输血方式,可减少血源的浪费,降低了医疗
事故的风险。
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较广,特别是在骨科重建手术、脊柱术、关节置换术等手术中都有大量的应用。
自体血回输技术操作流程如下:
1、手术开始前采集术前自体血;
2、手术中控制失血量;
3、术中回收失血血液;
4、回收血液进行特定处理(如洗涤、离心、加药等);
5、回输经处理后的血液。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优点在于:一是减少输血方案,避免了输血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良
反应,降低了输血的风险;二是避免患者全血浓度下降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以及防止输血
引起感染的危险;三是减少了血源的浪费,节约了医疗资源。
骨科手术中广泛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手术开始前采集术前自体血,处理过并回输,避免术后输血的危险。
此外,骨科手术过程中有大量的出血情况,使
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术中失血,降低术后的并发症风险。
在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可以提高手术成
功率和患者的康复效果,减轻了患者和家属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总之,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术中输血方式。
在骨科手术中的广
泛应用,降低了医疗风险,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康复效果,对未来的医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自体血回收和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运用与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究自体血回收和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运用效果及相关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我院骨科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自体血液回输,对照组采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血浆红细胞、血红蛋白相比没有明显差异,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不明显,组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输血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低血压、心悸、胸闷等输血反应,也无感染病例发生。
结论:在骨科手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收与回输安全、有效、经济,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自体血回收,血液回输,骨科手术自体血液回输是指在手术前采集手术前后患者自身流失的血液,通过滤过、洗涤后重新输回患者体内的方法[1]。
由于骨科手术对患者造成较大创伤,术中输血量较多,为了维持机体血液循环、保证重要脏器正常血样供应,需要及时补充术者的血容量。
然而,异体输血不仅受到血液资源短缺的限制,还会增加传染性疾病、异体输血反应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自体血液回输的方式应运而生[2]。
为了探究自体血回收和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运用效果,并总结相关护理体会,本文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对我院近期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并取得较满意的结果,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48例,女性32名;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36.5±7.4)岁;按手术类型划分,65例股骨干骨折手术,2例肩关节置换术,腰椎骨折手术13例。
所有患者手术前心、肾、肝等重要脏器功能、出凝血时间、血常规以及各项生命体征均正常,排除有高血压、凝血障碍、肿瘤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生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类型等基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是指将患者自身的血液回输到患处,用于骨科手术中的术前备血和术中补血。
它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输血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本文将介绍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包括适应症、操作方法、临床效果和注意事项等方面。
一、适应症1、血友病患者和其他出血性疾病患者;2、术中预计出血量大于500ml的患者;3、术前贫血(血红蛋白浓度<9g/dl)或心、肺等系统功能不佳患者;4、拟行主动脉-肺动脉分流手术、心脏移植手术、肾移植手术等的患者;5、对定期进行献血的患者法案不适用(如以前有过输血反应等)的患者。
二、操作方法1、术前备血术前备血是指在手术前将患者自身的血液储存起来备用。
备血前需要进行多种检查,并确定可用回输血的数量,一般大小约50-100ml。
备血时间应早于手术时间2-4周,以确保血例正常,符合要求。
若患者术前检查发现有慢性贫血或其他严重疾病,备血需要提早或取消。
2、术中回输血术中回输血是指在手术过程中,将患者采取的自体血回输到患处。
术前备血与回输血可以分开或者同时进行。
回输血的方法可以选用双腔管和回输器两种方式。
(1) 双腔管:双腔管是由一条导管和一个回收袋组成,通过导管将回收袋和患者储存的血液连接起来,从而将血液回输到患处。
(2) 回输器:回输器是指由一条导管和一个回收器组成,回收器中含有一种抗凝剂,可以使血液在其中保存较长时间,从而可以不间断回输。
3、术后疏通血管术后疏通血管是为了避免回输血后发生血液凝结。
在术后,需要重新建立血流,并进行血栓预防。
术后第一天,需要按照预定程序进行疏通血管和血栓预防。
如果回输血造成了血液凝结,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静脉注射肝素等。
三、临床效果四、注意事项在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检查需要充分、细致,以保障备血质量和术后效果。
2、自体血回输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和术后进行疏通血管和血栓预防,以保证回输血的顺畅。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骨科手术是一种需要大量血液供应的手术,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输血以满足手术所需。
但是,输血有很多不利影响,如输血反应、传染疾病风险等。
因此,在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颇受欢迎的方法,来减少患者接受外源性输血的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
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采集患者自己的血液,在手术期间回输给患者使用的一种技术。
它有助于缓解因输血而出现的副作用,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有关治疗费用以及患者手术后发生的心理紧张程度。
在骨科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也是可行的。
在骨科手术中,自体血需要在手术前准备。
根据手术类型的不同,医生需要确定需要采集的血量。
一些常见的骨科手术类型包括人工关节置换手术、骨折修复、颈椎手术以及脊柱手术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手术,自体血采集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通常需要在患者自己的股骨头或腓骨采集血液。
而在脊柱手术中,则采集血液的部位通常是脊椎神经丛。
无论是采集血液的位置,还是采集血量的计算,都需要手术医生和护士积极参与,以确保采集和回输计划的准确性。
采集到自体血后,血液需要进行处理,以使其适合在手术期间回输。
在处理血液之前,需要进行血液化学和微生物学检测,以确保血液安全。
处理血液的过程通常涉及血浆的分离和过滤。
处理后的血液会在手术期间作为输血的替代品使用。
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有许多好处。
最主要的好处之一是减少了患者接受外源性输血的需求。
外源性输血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输血反应和感染风险等。
通过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骨科手术可以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让患者更加安全。
此外,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有关治疗费用。
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还可以减少出血风险,帮助手术更好地进行。
在骨科手术中,出血是常见的问题,可能会导致手术失败或延迟。
通过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帮助减少出血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总之,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在骨科手术中广泛应用的技术,能够减少外源性输血的需求,并改善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康复状况。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术后感染率和血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手术中的血液需求,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包括技术原理、适应症、操作流程、优势和注意事项等方面。
一、技术原理自体血回输技术是指在手术前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通过特殊的处理和保存方法后,在手术中或术后再次输回患者体内。
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利用患者自身的血液来满足手术中和术后的血液需求,避免外源性输血带来的风险,同时减少感染和免疫反应的发生。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实施需要依靠血液自体回输设备,包括自体血回输机和自体血回输袋等。
二、适应症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适用于各类骨科手术,尤其是关节置换手术、骨折固定术、脊柱手术等需要较大量血液支持的手术。
骨科手术常常需要大量的术中输血,而且手术后也需要一定的术后输血支持,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外源性输血引发的感染、免疫反应和其他并发症。
三、操作流程1. 术前准备:在手术前,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血液检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自体血回输。
还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术中出血量来确定需要采集的自体血液量。
2. 自体血采集:在术前数周,医护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集一定量的自体血液。
采集后的血液需要进行特殊的处理和保存,以确保在手术中再次输回患者体内。
4. 术后监测:术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观察自体血回输的效果,确保患者的术后恢复顺利。
四、优势3.1 减少感染风险:外源性输血可能带来输血反应和感染的风险,而自体血回输可以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更加安全。
3.2 降低免疫反应:自体血回输避免了体内异种血液的输入,减少了免疫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恢复更有利。
3.3 完全满足患者的血液需求:自体血回输可以确保患者在术中和术后的血液需求得到完全满足,有利于手术效果的达到。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
首先介绍了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然后探讨了其在骨科手术中的优势,包括减少感染风险和提高手术成功率。
接着分析了自体血回输技术在不同骨科手术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并总结了其临床效果评估和注意事项。
结论部分展望了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前景,并强调了其重要性和对患者的益处。
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案,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骨科手术、自体血回输技术、临床应用、原理、方法、优势、应用、临床效果评估、注意事项、前景展望、重要性、患者益处1. 引言1.1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通过利用患者自身的血液,在手术前采集和处理血液,然后在手术中或术后再次输回患者体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输血需求,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这种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相对简单,但却具有显著的优势。
避免了异体血液的使用,减少了感染和免疫排斥的风险。
通过回输患者自身的血液,可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手术后出血的风险,加速术后恢复。
在不同的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论是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还是骨折固定手术,都可以通过这种技术来减少输血需求,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通过临床效果评估可以看出,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这种技术时还需要考虑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过敏反应、感染风险等。
2. 正文2.1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通过采集、处理和重新输注患者自身血液的方法,在骨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原理和方法如下:患者在手术前通过血液采集装置将一定量的血液抽取出来。
这些血液样本中含有丰富的血小板、血浆和白细胞等成分。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利用现代医疗技术将术前患者自身的血液采集、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的操作。
这个技术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骨科手术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骨科手术常常伴随大量的术中出血,而血液的丢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
传统的血液替代品如全血或红细胞悬液的使用不免存在代用血液所带来的风险,而自体血回输技术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实施步骤如下:1. 术前采集自体血:术前可通过静脉穿刺从患者体内采集一定量的血液,一般约占患者总血量的10%左右。
2. 血液处理:采集到的血液会在专业的血液处理设备中进行加工处理。
处理结果可以分为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三个部分。
3. 术中回输:术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手术需要将处理好的血液回输给患者。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前后这部分血液要得到妥善保存,避免血液细胞的降解。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优势和临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输血反应:由于自体血回输的血液是从患者自身采集的,所以与患者的血型完全匹配,大大降低了输血反应的风险,减少了术中和术后的不良反应。
2. 减少传染风险:自体血回输避免了传统血液替代品的使用,避免了替代血液中潜在的传染病风险,如艾滋病、乙肝等。
3. 优化手术效果: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确保手术过程中恢复患者足够的血液容量,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少出血情况,保护患者血液供应,减少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4. 提高患者满意度:自体血回输的应用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和医疗团队的信任感,增强他们对手术结果的满意度,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在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骨折固定术、关节置换术、脊柱手术等高风险手术中。
在关节置换术中,术前预留的血液可以在手术中回输给患者,保证手术过程中的血液供应,减少血液代用品的使用。
结合现代骨科手术的微创特点,自体血回输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个体化的治疗需求,提高手术效果。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摘要】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应用技术。
本文从概述了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意义入手,介绍了其在骨科手术中的广泛适用范围和具体的临床应用案例。
操作流程和技术优势方面详细介绍了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优势和操作步骤。
结论部分讨论了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前景,并进行了总结。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应用为骨科手术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效减少了患者术后感染和血液减少的风险,有望成为未来骨科手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骨科手术、自体血回输技术、临床应用、手术、血液、技术优势、手术风险、术前准备、适用范围、血液配型、手术安全、操作流程、患者安全、医疗进步、自体血液、骨科手术前景。
1. 引言1.1 概述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应用技术,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恢复速度。
随着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骨科手术都开始采用这一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意义、适用范围、临床应用案例、操作流程和技术优势进行详细介绍,以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并掌握这一重要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前景,为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意义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优势包括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等方面。
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传统的术中输血往往需要使用外源性血液制品,而这些制品可能存在细菌、病毒等感染因素。
通过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避免这些潜在的感染风险,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外源性血液制品的使用可能引发输血反应、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甚至有可能传播疾病。
而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则避免了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不必要的痛苦和并发症的治疗成本。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
随着手术技术和手术器械的升级,骨科手术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安全、有效的方法来治疗骨科疾病。
然而,骨科手术涉及到大量的术中出血,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的手术中,如关节置换术和骨折手术中,术中出血更加剧烈。
为了减少术中出血和手术后输血,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自体血回输技术是指在手术前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并在手术中回输给患者。
这种技术最早应用于心血管和脑血管手术中,后来逐渐应用于骨科手术中。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可以减少输血相关反应和传染病的风险,同时还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恢复速度。
1. 预存自体血。
在手术前,患者可以提前几周到医院进行血样采集,并将血液储存到血库中。
在手术中需要输血时,可以使用这些预存的自体血液。
2. 术中自体血回输。
在手术中,通过专门的自体血回输器,将手术中失血的血液经过过滤器和洗涤器处理后回输至患者体内。
这种方式可以减少输血相关的传染病和过敏反应。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外源血液输注对患者的影响,同时减少了患者感染的风险。
但是,这种技术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用。
对于某些患有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自体血回输可能会增加二次感染和免疫反应的风险。
此外,自体血回输技术还需要专业的设备和专业的操作技术,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总之,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和手术后输血的需要,并避免外源血液输注导致的传染病和过敏反应。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酌情决定是否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
首先介绍了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原理及优势,包括减少输血相关的风险和传染病的可能性。
随后详细阐述了自体血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手术操作和术后恢复的影响。
同时也提出了自体血回输的注意事项,如术前的准备和操作规范。
结尾指出了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前景广阔,强调了自体血回输对促进骨科手术疗效和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实际应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骨科手术、自体血回输、临床应用、原理、优势、具体应用、手术操作、影响、术后恢复、作用、注意事项、前景、促进疗效、患者康复。
1. 引言1.1 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临床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在骨科手术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其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经过特殊处理后再输回患者体内,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避免输血相关的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患者康复速度。
这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骨科手术带来了很多好处。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原理及优势、在骨科手术中的具体应用、对手术操作的影响、在术后恢复中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项,并探讨骨科手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前景和其对促进手术疗效和患者康复的重要性。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对手术质量和患者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自体血回输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2. 正文2.1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原理及优势自体血回输技术是一种在骨科手术中广泛应用的治疗方法。
其原理是通过提取患者自身的血液,经过特殊处理后再输注给患者,以达到减少手术过程中出血量、降低感染风险、促进愈合和恢复的效果。
自体血回输技术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输血传染病风险:自体血回输完全避免了外源性血液输注可能引发的传染病风险,如乙肝、艾滋病等。
术中血液自体回收表格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血液回收表格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1年11月180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将自体血回收的操作步骤、内容进行准确排序,并制定成表格,按照此表格进行护理操作,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回收血量、平均回输血量、平均异体输血量。
结果:观察组平均回收血量、平均回输血量、平均异体输血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术中自体血回收;手术;护理;表格式;效果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1.11.005由于血液资源紧缺,自体血回收可防止输异体血并发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并由此获得及时、平安、免除或减少异体血的使用,因此,术中自体血回收的价值备受重视[1-4]。
但血液回收机的使用需要巡回护士、洗手护士、麻醉师的协调配合,操作和观察内容较多,要求严格,为了使手术室护士熟练、准确地掌握此操作,我院设计自体血液回收表格并应用于100例骨科手术患者,效果满意。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选择2021年7月~2021年11月18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111例,女69例。
脊柱手术47例,髋关节置换术56例,严重闭合性骨折77例。
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2方法观察组应用血液自体回收表格进行操作,对照组按自体血回收常规护理操作即按照自体血液回收机使用指南由值班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护士或麻醉师进行操作,由于无法固定专人,有时出现操作不够准确、漏项、甚至操作失误。
随着自体血回收病例增加,本研究结合临床实践将整套操作进行标准。
具体过程如下:2.1设备及材料自体血液回收机,一次性使用的配套物品1套,包括吸引管、抗凝药袋、储血器、血液回收罐、清洗液袋、浓缩血袋、废液袋,肝素注射剂数支,生理盐水数瓶,负压吸引装置1套。
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血回输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应用全自动血液回收机,收集手术野出血,经处理后回输给患者。
结果应用自体血回收,使75.8%的患者避免了术中、术后异体血的输入,术后血液检测及凝血功能指标正常。
结论自体血回输可使需输血的骨科手术患者避免了异体输血带来的潜在危险,节约了血资源。
【关键词】自体输血;血液回收机;手术近年来随着骨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术数量增加,血液需求量也逐渐加大,血源紧张现象凸显,而手术过程中的大量失血得不到回收和利用也造成血液资源的浪费。
当前输血界面临的两大困扰是异体输血可能引起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和血源短缺现象[1]。
因此术中自体血回收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2]。
自身血液回输可以避免因异体输血引起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提高输血安全性,节约血资源。
2004年10月至2007年5月,本院153 例骨科大型手术中应用了回收式自体输血,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共153 例,其中男89 例,女64 例;年龄9~87 岁,体重28~84 kg。
全髋关节置换术121 例,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8 例,腰椎管狭窄和腰椎间盘手术24 例。
术前考虑此类手术复杂、手术时间长、且术中出血多,故采用术中血液回收。
1.2 麻醉及监护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116 例,静脉与吸收复合全麻37 例。
术中监测ECG、HR、BP、SPO2,麻醉前静脉补充平衡液,术中维持补液,保持循环稳定,CVP维持在6~10 cmH2O,尿量保持150 mL/h。
1.3 方法采用Cell Saver全自动血液回收机,术前将其与无菌一次性管路连接,采用负压(80~100 mmHg)吸引为宜,通过管路将术野内的出血,包括术中出血、伤口渗血、手术纱布上残留的血液及术野盐水冲洗液等收集到储血滤过器中,在吸收血液的同时加入含肝素的生理盐水抗凝(500 mL生理盐水内含肝素1.25×106 U),开始吸血前快速向储血罐中注入肝素盐水200 mL,其后滴速为60滴/min。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在骨科大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3-08-12T14:36:56.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7期供稿作者:朱卫华[导读] 外科手术中骨科大手术所需操作时间最长,出血最多,创伤也最大,很多时候必须进行输血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朱卫华(广西北海市中医医院 536000)
【中图分类号】R826.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7-0044-02
【摘要】目的总结骨科大手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需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术中使用回收式自体输血,对照组则根据需要输入异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血红蛋白)、Hct(红细胞压积)、术中出血量、输入异体血量与比例。
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Hct值以及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输入异体血量(255.1±19.5)ml及比例4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能避免或减少输异体血,降低输异体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回收式自体输血骨科大手术
外科手术中骨科大手术所需操作时间最长,出血最多,创伤也最大,很多时候必须进行输血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众所周知,手术中输入血库中预存的异体血存在很多安全隐患,而且偶尔还会遇到血源紧张供不应求的情况,这些都不利于手术的顺利完成及术后康复[1]。
近几年兴起的回收式自体输血能缓解这种矛盾,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现将我院回收自体血液后回输技术在骨科大手术中的应用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需行骨科大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88岁,平均(46.8±1.2)岁。
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36-76岁,平均(43.8±0.9)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凝血障碍、高血压及肿瘤患者。
1.2 方法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自体血液回收机对术中出血进行回收处理。
术前先应用肝素生理盐水充满管道,手术开始切皮后即启动负压回收血液。
回收时合理调节负压,控制抗凝剂滴入量:回收血液量=15:100,设置定量收集,到达设定量后由机器自动开始洗涤和过滤,之后注入专用贮血袋,再回输给患者。
对照组患者则直接吸除出血,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输异体血。
两组患者术中都给予严密体征监测。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计量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差异在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Hct变化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Hb与Hct值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Hb、Hct变化(-x±s)
注:1)组间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2.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输入异体血量、比例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输入异体血量(255.1±19.5)ml及比例4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以及异体血输入量及比例
注: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t=94.5557,P<0.05);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X2=16.4835,P<0.05)。
3.讨论
一般骨科大手术中患者出血量较多,术中输血需求大[2],多数只能靠血库库存血液进行补充,由此不仅加大了血库的存血负担,也增加了患者自身的经济负担[3],即使这样异体血输入后还存在血源性疾病传播隐患,增加了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何避免或减少异体血输入需求现已成为骨科手术中的重大课题之一[4]。
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技术采用先进设备回收术中出血,经过洗涤过滤再回输给患者自身,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血库负担与患者的经济负担,还避免了血液疾病传播,避免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5]。
本组研究资料结果证明虽然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Hb、Hct值以及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但观察组患者输入异体血量和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综上所述,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大手术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安全性,减轻了社会及患者的负担,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海辉,于巍,陈远声,黄文斌,张子江.控制性降压联合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大手术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9,23(23):3560-3561.
[2] 李行勇,李乔.择期大手术联合应用预存式自体输血与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2,33(14):2146-2147.
[3] 韩福旺,林彤.回收式自体输血在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2,13(6):67-69.
[4] 顾观金,吕一.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大手术中应用的新体会[J].中医正骨,2012,24(11):37-38.
[5] 刘昌举.回收式自体输血在骨科手术中180例应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8):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