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革命史
- 格式:ppt
- 大小:432.00 KB
- 文档页数:23
广东揭阳著名红色故事100字
篇一
1927年南昌起义后,广东起义军根据党中央所制定的“立即南下,占领广东”方针,着手撤离南昌,挥师广东,并将目标直接指向了潮汕与海陆丰一带。
起义军于9月26日进入揭阳,建立起县工农革命委员会。
在经过揭阳汾水村附近时,遇到国民政府陈济棠、薛岳等部约二万多人的攻击,国共两军大战三天三夜,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国共双方在此阵亡约五千人,史称“汾水战役”。
篇二
创建大南山革命根据地
大南山地处普宁、惠来、潮阳交界,是莲花山系南阳山的延续,境内峰峦重會,密林山洞星罗棋布,利于隐蔽,易守难攻。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东江特委在这里领导人民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创建大南山革命根据地。
篇三
揭阳学官
9月27日,起义军接到情报,据说汤坑镇仅有敌军王俊部1000余人。
前敌指挥部遂决定驻扎揭阳的贺、叶部队向汤坑进击歼敌。
但情报有误,事实是国民党第八路军东路军代总指挥陈XX率3个师和潮(州)梅(县)警备部队共1.5万人,打算由丰顺县进击揭阳,寻求与起义军主力决战。
客家·河源河源,别称槎城,广东省地级市、深圳都市圈城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拥有华南最大湖——万绿湖,设有河源国家高新区。
总面积1.5642万平方千米,下辖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东源县、紫金县5个县及源城区1个区,户籍人口372.7万人。
因东江自北向南流经河源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河源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河源市区三面环水,因而得名河源。
历史上,南越武王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佗城治所是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城邑。
河源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冯云山的祖居地,是客家学鼻祖徐旭曾、中国革命的审计创始人阮啸仙、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刘尔崧的故乡,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也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称。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汉时属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南齐(483年)始置河源县;隋唐宋属循州;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立和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始建连平州;清属惠州;清宣统三年(1911年)连平改州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原惠州府永安县更名为紫金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1988年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6个县区。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方之一,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是中共东江特委和中共后东特委的所在地,是东江纵队的革命根据地,是粤赣湘边纵队的活跃地区,是广东最早的解放区,其中龙川县是广东最早解放的县份。
河源是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际绿色生态旅游名城、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史略作者:来源:《源流》2016年第12期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包括现汕尾市海丰县、陆丰市、陆河县、城区,惠州市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河源市紫金县,揭阳市揭西县、普宁市、惠来县,以及后期的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等13个县(市、区)。
这块根据地经历了两度起落的历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三次起义和根据地初创阶段(1927年5月至11月)1927年4月15日,统治广东的军阀继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广州、汕头等地发动反革命大屠杀。
中共海陆丰地委面对严重局势,决定武装起义,成立东江特委和海陆丰救党运动大同盟,作为起义的指挥机关。
5月1日凌晨,海丰、陆丰两县同时起义。
农军统一行动,包围县、区公署,收缴枪支、逮捕反动派。
当天,海丰、陆丰分别举行纪念"五一"群众大会,宣布成立县临时人民政府。
5月9日,军阀部队三个团先后进攻海陆丰,经过激烈战斗,起义群众主动撤出两县城。
虽然起义部队占领县城只有十天,但这是反革命政变后我党领导的最早的一次军事行动,它公开打出了武装起义旗帜,揭开了海陆丰武装斗争的序幕。
7月,敌军三个团撤走,适值夏收季节,海陆丰地委作出坚决抗租、推动武装斗争的决定。
在党的领导下,抗租运动遍及农运基础良好的乡村,从武装截击收租,发展到攻打区镇守敌,农军逐渐控制了海丰的赤石、公平、梅陇,陆丰的新田、金厢等区,成为游击活动的依托。
8月下旬,收到省委改组和中央八七会议文件,海陆丰革命斗争方向进一步明确。
此后,海陆丰地委改组为海陆丰县委,成立了海陆丰暴动委员会。
为策应南昌起义军入粤,县委决定举行海陆丰第二次武装起义。
9月8日,农军攻占陆丰县城,15日占领海丰。
两县克复后分别成立工农临时革命政府,区、乡由农民协会接管政权。
当时,海陆丰县委已认识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需要建立根据地以作长期武装斗争,所以把缴获的大批物资运往两县山区,重点建立海丰、陆丰、惠阳三县交界的黄羌、激石溪、中洞一带山区根据地。
广东河源红色故事1000广东河源自发现粤赣古驿道以来,这里诞生了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位于连平县大湖镇湖东村湖东小学内的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红色革命旧址,昨日正式开始重新修缮。
该校创建于1920年,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原貌是一幢九间廊柱式房屋,现旧址仅剩三间房屋。
这座红色革命旧址留传的红色故事,大湖数万老区人民依然记忆犹新,这些红色故事至今代代相传。
300多年何新屋述说红色革命往事据当地党史记载,1926年底,进步青年邱汉雄来到连平县大湖镇湖东小学开展革命思想的传播,邱汉雄在湖东小学向群众通俗宣传“人人有地耕,人人有饭吃”的共产党政治主张,传播革命言论,播撒革命种子。
据连平县大湖镇党委书记邓斌彬介绍,目前,大湖革命老区现遗存有湖东村的中共连平县第一个党支部旧址和禾子坑马刀队战斗遗址、盘石村的弘毅小学党组织活动旧址和白云楼战斗旧址、油村村的何新屋战斗旧址、湖西村上石板滩反围剿战斗旧址以及五禾村的五果农民协会旧址等10多处革命遗址。
和平县青州镇镇长张海彬称,青州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1926年,赖书祥秘密参加了“新和平青年团”开始接触革命运动,赖树德、丘亚香、刘章甫等十余人参加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战中,刘章甫、刘德洋两位战士壮烈牺牲。
1938年成立“青州农民协会”,同年成立抗日自卫大队,支持抗日战争。
1945年10月2日,东江纵队第三支队在政委曾源、支队长彭沃的率领下,从惠阳县镇隆出发,历经多次战斗,于当年11月1日胜利到达九连山,成立中共九连山区工作委员会,部队番号对外改称“九连山区人民自卫总队”。
东江纵队东三支挺进九连山,粤赣古驿道成为红色通道,当年中共“七大”代表方华(原名罗响)同志,正是从这条古驿道奔向革命圣地——延安。
如今,党史部门认定的青州革命旧址有:九连工委旧址、九连工委军政干部培训班旧址、连和县人民政府旧址等。
邓斌彬称,有着300多年建筑历史的何新屋,村民至今还讲述着一段红色革命故事。
大革命时期惠州工农运动轰轰烈烈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
本报记者巴山摄当年工会罢工时用的旗帜。
本报记者巴山翻拍都市巷13号屋主何如达讲述当年的运动情况。
本报记者巴山摄1925年10月26日,在参加省港大罢工后回乡工人罗汉山、肖鹏魂和朱祺的指导下,惠州成立了第一个工会组织———理发工会。
接着,惠州的船业、车衣、邮差、油业、茶庄、酒楼(制饼)摊业等10个工会相继成立,会员2896人。
为继续推动工人运动的开展,1926年1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在惠州设立办事处,肖鹏魂为主任,领导惠州直属工会及惠属8县(惠阳、博罗、紫金、河源、龙川、和平、连平、新丰)的总工会。
办事处成立后,积极开展工人运动,领导基层工人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增加劳动报酬,处理劳资纠纷,不准东家无理解雇工人等切身利益而斗争,不断取得胜利。
那个阶段是大革命时期惠州工人运动的全盛阶段。
市区都市巷13号曾是惠州工农运动总指挥部记者日前在惠城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杨锦照的指引下,来到位于市区桥西的都市巷。
从商铺林立的中山西路转入都市巷,这里显得格外清静。
都市巷13号,曾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惠阳县农民协会旧址。
在上世纪20年代,这里曾是惠州工农运动的总指挥部,领导惠阳、紫金、博罗、河源、龙川、和平、连平、新丰8县的工农革命运动。
在老屋门墙两侧,还能看到被部分对联遮挡的旧式牌匾。
推开这间古屋的大门,传统建筑特有的木质屏风挡住了视线。
绕过屏风,一间三进式房屋清晰地映入眼帘。
屋内,今年已65岁的屋主何如达正和刚从深圳回来的堂兄叙旧,记者一行人的突然到访并没有让何如达感到意外。
“经常有游客慕名来参观,也有很多省、市的记者来这里采访过,我们都习惯了。
”何如达告诉记者,1925年,他爷爷三兄弟一起花了3200大洋从别人手中购买了该屋,还没入住就让给中华全国总工会、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惠阳县农民协会用作办公场所,直到1927年。
东江三杰——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践行者吴金良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河源地区有三名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革命先驱,他们分别是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史称“东江三杰”。
一、东江三杰简介阮啸仙,1898年出生,原名熙朝,字建备,东源县义合镇下屯村人。
1918年考入广东甲种工业学校。
1921年入党。
1924年起,与毛泽东等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7年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
1928年当选为中央审查委员会委员。
1929年当选为中央审计处处长。
翌年,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长。
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1934年1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
1934年秋,红军主力长征,中央成立赣南省委,阮啸仙任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治委员。
1935年3月6日,在江西信丰县率部突围时中弹牺牲,时年37岁。
刘尔崧,1899年出生,又名福海,字季岳,紫金县城人。
1918年考入广东甲种工业学校。
1921年入党。
1923年出席中共三大。
1924年8月,组建广东“工团军”。
1924年10月,率“工团军”协助孙中山平定了“商团军”叛乱。
1925年6月,领导了沙面罢工。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3天后,刘尔崧在广州被捕。
同年4月19日,刘尔崧被秘密杀害于珠江白鹅潭,年仅28岁。
黄居仁,1904年出生,龙川县铁场镇桥头村人。
1922年考入广东甲种工业学校。
1925年入党,先后任青年团广州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广东区委青委书记兼任团广东区委书记。
1927年任汕头市委书记,9月22日,接应周恩来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入汕,参与建立“潮汕七日红”政权。
随后任中共广东省委特派员、巡视员。
1927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1月任中共惠阳县委书记。
1928年秋在广州被捕杀害,年仅24岁。
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下,他们走到了一起,成为革命战友翻阅有关“东江三杰”的各种历史资料就可发现,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都是广东甲种工业学校(简称“甲工”)的学生,三人是校友,且阮啸仙和刘尔崧是同级。
广东之最1.历史最悠久的古县——河源龙川县(始筑于公元前214年,首任县令赵佗2.最年轻的纯客家人居住县——汕尾市陆河县(公元1988年1月7日设立)3.最高的山——清远“石坑崆”(海拔1902米)4.最早、最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汕尾“海陆丰革命根据地”5.最大的群岛——珠江口的万山群岛(大小的岛屿共有150个左右,大部分归属珠海管辖)6.最大的岛屿——湛江东海岛(面积 428.29平方公里,中国第五大岛)7.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清远市(面积19015平方公里)8.面积最小的地级市——珠海市(面积1504平方公里)9.最大的半岛——湛江雷州半岛(面积为75平方千米)10、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市(国务院1994年4月5日批准)11、人口最多的县级市——汕头潮阳市(217.48万人)12、最出名人气最旺的步行街——广州北京路13、近现代史上涌现最多“将军”的县——梅州梅县(“将军县”、国共两党共计229位将军)14、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墙——潮州古城15、最大的水库——河源新丰江水库(总库容139亿立方米)16、最现代化的城市——深圳市17、史上最出名的广东诗人——韶关张九龄(初唐)18、最早的文状元——封开县莫宣卿(唐文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19、最早的武状元——顺德朱可贞(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20、最古老的人类遗址——韶关曲江“马坝人”(距今12万年)21、最大的渔港——汕尾港(全国四大渔港之一)22、最多华侨的县级单位——江门台山市(祖籍台山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有130多万)23、四大古镇——广州、佛山、陈村、石龙24、最高的建筑物——深圳地王大厦(楼高383.95米)25、最出名的天然湖泊——惠州西湖26、最出名的古桥——潮州湘子桥(与河北赵州桥、北京芦沟桥、福建洛阳桥合称四大古桥)27、岭南四大名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番禺余荫山房、佛山梁园28、岭南四大名山——惠州罗浮山、韶关丹霞山、肇庆鼎湖山、南海西樵山29、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湛江市(长1556公里)30、户藉人口最多的城市——广州市(701万)31、广东(也是中国)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南海区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人陈启源、1872年)32、最大桥梁——东莞虎门大桥(主桥长4.58公里,主航道跨经888米)33、广东唯一的海岛县——汕头南澳岛南澳县34、广东史上第一伟人——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年11月12日—1 925年3月12日)35、最大最长的江河——西江(珠江主要支流)36、广东第一条高速公路——广佛高速公路(1989年、15.7公里长)37、广东第一条铁路——粤汉铁路(1918年9月通车,全长480余公里)广东之最(80条-独家分享):加深对广东的了解来源:杨晓威的日志1.历史最悠久的古县:河源龙川县(始筑于公元前214年,首任县令赵佗)。
在东江之畔的广东河源,得天地之造化,环境宜人,人才济济,可谓“又红又专”。
所谓“专”,是指河源作为客家古邑,有着悠久的中华文明历史,博大精深,系广东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所谓“红”,是指其党史、革命史资源极为丰富,河源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堪称红色经典。
当然,造化再好,也要人力为之。
如果说河源作为客家古邑,得益于南越王赵佗(前237年~前137年)在两千多年前对河源地区所作的不朽之业绩,那么作为红色经典,则是由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在五四运动至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河源人民在“东江三杰”等的组织、领导下为中国革命作出的不可磨灭之功勋。
笔者拟根据收集的资料,对“东江三杰”革命活动及其影响问题稍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东江三杰”其人其事一战后的中国,西方列强掀起重新瓜分的浪潮,中华民族危机日重。
为了爱国自救、民主进步,大批河源志士知难而上,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前仆后继,奋斗不已。
其中,也有不少人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并涌现了“东江三杰”阮啸仙、刘尔崧、黄居仁等一批革命领袖。
下面,笔者简要概述一下“东江三杰”及其革命历程。
1.阮啸仙是广东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的领袖,中共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审计制度的奠基人。
阮啸仙(1898~1935),广东河源县人,原名阮熙朝,投身革命后曾用笑仙、阮比力、肖铣等化名和笔名。
1918年3月考入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
五四运动中,成为该校学生会主要负责人,积极组织领导学生罢课和游行。
192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秋,从学校毕业后随即投身工人运动和青年运动。
1923年6月出席党的三大,后参加国民党的改组工作,任国民党广州临时区党部委员会常务委员。
1925年1月与彭湃、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该所第三届主任。
1926年11月被选为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是中共早期农民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党史回忆:东江红都革命历史概述建立苏维埃在中共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委的安排指导下,11月7日,高潭圩下圩埔举行了上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隆重纪念俄国十月革命10周年。
这次大会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传播了马列主义的革命道理。
晚上,在黄家祠召开高潭区工农兵代表大会的预备会议,通过了由黄星南等人组成的大会主席团,还拟定了大会的议程。
8日,为悼念半年前牺牲的高伟等烈士,高潭数千民众在下圩埔举行追悼大会,安葬烈士骨骸,群情激愤,一致表示要为烈士报仇。
接着两天,在黄家祠隆重举行由各乡、各阶层选出的近百名代表出席的高潭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
会场大门用彩花和树叶妆扮并悬挂大红灯笼,鲜艳的红旗在旗杆上高高飘扬,场内贴满标语和用十字牵线贴着三角彩旗,主席台中央挂着马克思、列宁的画像和国际旗。
东江特委、东江革委和红二师均派代表到会祝贺。
会上讨论了《镇压反革命》《关于没收分配土地》《妇女解放问题》等提案,选举产生了高潭区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黄星南、黄奋分任正、副主席,张佐忠、黄伯梅、马子荣、黄子琦、罗炽卿、江梅、罗玉燕、朱云石、钟金凤、黄潭贵等任委员。
11日,在下圩埔召开万人大会,由黄星南主持并宣读《高潭全区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正式宣布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
接着公布了《关于没收分配土地》等各项决议案,还公布了《关于高潭圩新街、老街分别命名为‘马克思街’,和‘列宁街’的决定》。
东江特委和东江革委的代表到会宣读了贺词并发表演说,各界群众代表也宣读了贺信。
与会群众首次齐声喊出了“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大会在《国际歌》歌声和枪炮齐鸣的欢腾声中结束。
晚上还举行提灯游行庆祝活动,盛况空前。
高潭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高潭农民武装改为赤卫大队,由黄伯梅任大队长,张佐忠任党代表。
还建立中共高潭区委,由黄星南为书记。
区妇女会、工会、商会、学联会等群众团体,亦相继得到恢复和发展。
各乡相继建立乡苏政权或联乡办事处,领导农民焚烧地主的田契并没收土地和浮财,开展破除封建迷信、禁烟禁赌等活动,还镇压了一批反革命分子。
观河源市阮啸仙烈士陵园后感河源,位处广东东北部,属东江流域。
罗浮山与九连山环抱其间,山岭纵横,林木青葱,水源丰富。
虽然不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但这里有一位曾让我们河源人骄傲的人物,革命先烈,东江骄子--阮啸仙。
在滔滔的东江之畔,景致优雅的河源市烈士陵园内,一座用汉白玉雕刻成的烈士塑像,高高地耸立在青松翠柏之中。
那天我参观了阮啸仙烈士陵园,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那座汉白玉雕刻的烈士塑像,它矗立在我眼前,让我强烈感到他的宏伟。
这位东江骄子手拿着书本,带着眼镜,深邃的眼神向前眺望,似乎眺望什么的....我呆呆看着这座雕像许久,思考着这位伟人在眺望着什么?我试图寻找那个答案,我拿着关于阮啸仙的生平的小册子,在听着身边的解说员的精彩解说。
知道了.....他是一位平凡人,但他铸就他不平凡的人生。
时间又拉回上个世纪,回到那个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阮啸仙(1898—1935),广东河源人。
他先后在“洪事书屋”家塾,“闻啸轩’学堂和县城三江高等小学读书。
在县城读书期间。
深受学校进步教师、革命党人李歧山、黄镜仁等人的影响,阮佩仙的思想进步很快。
1918年春考入广东甲种工业学校后,阮啸仙又照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接受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
在陈独秀等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阮啸仙与周其鉴、刘尔崧、张善铭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结成好友,组建了“广东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领导“甲工”和其他学校学生,冲破学校禁锢,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洪流之中、1919年秋,阮啸仙参加了广州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和领导人。
1921年,经冯菊被介绍,阮啸仙参加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党的早期党员之一。
在解说员的解说之下,我们离开那座塑像,边听解说边游览周围陵园的风景;走过各条小径,来到那个陵园的中心博物馆。
在博物馆里,更加深刻感受到他的爱国与爱党,一幅幅壁画,介绍在成党员后一系列工作。
在199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广区委会正式成立,阮啸仙被任为两广团委书记,领导广东、广西和香港等地的团组织,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河源的红色故事
河源是一座充满红色故事的城市。
这座城市曾经是广东省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许多革命烈士在这里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英勇献身。
在河源的梅县区,有一个叫做赤坑的地方,是红色旅游区。
这里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是新四军在粤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据点之一。
赤坑的革命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当时红军在这里进行游击战争,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赤坑,河源的大旺和龙川县也是革命老区。
在大旺,有着一座纪念馆,它是为了纪念大旺起义70周年而建立的。
大旺群英纪念馆里展示了起义的历史和革命烈士的事迹,让人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
在龙川县,有一个叫做韶关战斗的地方,这里是当时中共广东省委的机关所在地。
这个机关的共产党员们在此秘密开展活动,为了革命事业进行了坚强的斗争。
河源的革命历史不仅体现在这些地方,还有许多其他的地方也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
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每个角落都弥漫着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让人们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共同迈向未来。
- 1 -。
浅析河源红色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及其价值摘要:河源,一个美丽的地方。
在大革命时期,在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在河源人民的积极参与下,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
这种文化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
而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其价值愈益凸显。
这些价值包括理论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
因此,我们应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河源红色文化。
让河源红色文化永放光芒!关键词:红色文化;农民协会;苏维埃政府;紫金县;龙川县河源,一个美丽的地方,她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东江的中上游。
就是这么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在大革命时期,在一批革命先烈的率领下,在当地革命群众踊跃参与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建立了早期中国革命的根据地,为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然而,无论是在现有的中共党史教材中,亦或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对于河源的这段革命的历史却鲜少提及。
即使有所涉及,亦仅局限于寥寥数语,语焉不详。
这无疑不利于我们全面、完整地研究与了解早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对此,笔者拟就河源红色文化的形成及其价值作粗浅的分析。
一、河源红色文化的形成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红色是革命的象征。
通常所提及的红色旅游,应囊括这样几个方面内容:革命纪念地、革命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在中国共产党九十年的奋斗史上,创造了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圣地。
从井冈山到黎平,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延安,从延安到西柏坡……一连串的红色圣地,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连串的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
然而,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前后,中国共产党人同样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
其中,地处粤东北的河源就是这样一个地方,一个承载着丰富革命历史的地方,一个具有厚重红色文化的地方,一个值得纪念的地方,一个极富教育意义的地方。
这里不仅存有大量的革命纪念地、革命纪念物,更有极富教育意义的革命精神。
河源地方史一.河源客家史‘客家古域,万绿河源”己经成为河源的一张名片.河源的客家人,是指原箱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而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取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 " 特殊身份 " 的一群居民,在后来的几次迁徒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凡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 .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
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指分布于河源市或原籍河源市的客家人,它是客家体系中一个令人骄做的群体。
现主要分布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上游的河源市,河源市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
二、河源古建筑1.太平古街承载了几代河源人记忆的太平古街始建于清朝,沿街建筑以木骑楼风格为主,局部显露出了西方建筑风格的特征,街道的建筑大多以二至三层高的楼房为主,首层用于经商,二三层用于存货和居住。
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可以清晰感受到街道的古色古风.2 。
龟峰塔始于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历来被列为“河源八景”之首,又享有“东江第一塔"美誉,为广东省首批公布重点保护文物之一。
3。
李焘(tao)故居石狮李屋,始建于明朝嘉举初年,明代建筑风格明显,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 12月列为河源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河源博物馆储藏的恐龙蛋是世界最多的。
三、河源古代史1。
春秋战国时称百越之地,属于楚。
2。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策平百越,置南海郡,在东江中上游流城设置龙川县,首任县令是后来统一岭南,被汉高祖封为南越王的赵佗,县治设在现龙川县佗城镇,县域包括现在的河源市、惠州市、汕尾、(部分)以及兴宁、五华、江西省寻邬县等地。
3.河源地区汉朝属南海郡。
四、河源古代名人1。
赵佗南越王越佗,真定(古越国,今属河北正定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遣任任嚣为主将,越佗为副将,平定百越。
参观河源烈士陵园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概述
暑假期间学校各院组织了弘扬红色精神的社会实践活动,缅怀为了祖国进步和人民的安宁幸福而英勇献身的烈士。
为了弘扬红色基因,培养家国情怀,“铁道游击队”实践小分队组织了一次意义深刻的红色之旅——xxx烈士陵园之旅。
我们在革命先驱的墓碑下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同时还进行了社会调查,通过与游客进行交流,来弘扬民族精神。
二、实践内容
1、游览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激励自我。
2、同老革命老前辈进行交流,学习民族精神。
3、和游览陵园的游客交流,调查游陵园人的想法。
三、实践总结
缅怀烈士、继承先烈的遗志,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新中国建立发展过程的革命历史和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增进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育大家进一步明确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于奉献,自觉为国家和民族服务,增强同学们为社会奉献的意识。
四、实践心得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性,切实感悟到了革命前辈们敢于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
虽然先人已不在,但他们的革命精神仍在一代一代的传承着。
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时刻牢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观河源市阮啸仙烈士陵园后感河源,位处广东东北部,属东江流域。
罗浮山与九连山环抱其间,山岭纵横,林木青葱,水源丰富。
虽然不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但这里有一位曾让我们河源人骄傲的人物,革命先烈,东江骄子--阮啸仙。
在滔滔的东江之畔,景致优雅的河源市烈士陵园内,一座用汉白玉雕刻成的烈士塑像,高高地耸立在青松翠柏之中。
那天我参观了阮啸仙烈士陵园,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那座汉白玉雕刻的烈士塑像,它矗立在我眼前,让我强烈感到他的宏伟。
这位东江骄子手拿着书本,带着眼镜,深邃的眼神向前眺望,似乎眺望什么的....我呆呆看着这座雕像许久,思考着这位伟人在眺望着什么?我试图寻找那个答案,我拿着关于阮啸仙的生平的小册子,在听着身边的解说员的精彩解说。
知道了.....他是一位平凡人,但他铸就他不平凡的人生。
时间又拉回上个世纪,回到那个属于他的那个时代...阮啸仙(1898—1935),广东河源人。
他先后在“洪事书屋”家塾,“闻啸轩’学堂和县城三江高等小学读书。
在县城读书期间。
深受学校进步教师、革命党人李歧山、黄镜仁等人的影响,阮佩仙的思想进步很快。
1918年春考入广东甲种工业学校后,阮啸仙又照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接受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
在陈独秀等人的教育和引导下,阮啸仙与周其鉴、刘尔崧、张善铭等一批进步青年学生结成好友,组建了“广东中等以上学生联合会”,领导“甲工”和其他学校学生,冲破学校禁锢,投入到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洪流之中、1919年秋,阮啸仙参加了广州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和领导人。
1921年,经冯菊被介绍,阮啸仙参加了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党的早期党员之一。
在解说员的解说之下,我们离开那座塑像,边听解说边游览周围陵园的风景;走过各条小径,来到那个陵园的中心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