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389.26 KB
- 文档页数:49
物理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1篇)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你知道怎样写报告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理实验报告篇1实验课程名称:近代物理实验实验项目名称:盖革—米勒计数管的研究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了解盖革——弥勒计数管的结构、原理及特性。
2、测量盖革——弥勒计数管坪曲线,并正确选择其工作电压。
3、测量盖革——弥勒计数管的死时间、恢复时间和分辨时间。
二、使用仪器、材料G-M计数管(F5365计数管探头),前置放大器,自动定标器(FH46313Z智能定标),放射源2个。
三、实验原理盖革——弥勒计数管简称G-M计数管,是核辐射探测器的一种类型,它只能测定核辐射粒子的数目,而不能探测粒子的能量。
它具有价格低廉、设备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用于放射测量的工作中。
G-M计数有各种不同的结构,最常见的有钟罩形β计数管和圆柱形计数管两种,这两种计数管都是由圆柱状的阴极和装在轴线上的阳极丝密封在玻璃管内而构成的,玻璃管内充一定量的某种气体,例如,惰性气体氩、氖等,充气的气压比大气压低。
由于β射线容易被物质所吸收,所以β计数管在制造上安装了一层薄的云母做成的窗,以减少β射线通过时引起的吸收,而射线的贯穿能力强,可以不设此窗圆柱形G-M计数管计数管系统示意图在放射性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计数管电极上的电压,由定标器记录下的相应计数率(单位时间内的计数次数)可得如图所示的曲线,由于此曲线有一段比较平坦区域,因此把此曲线称为坪特性曲线,把这个平坦的部分(V1-V2)称为坪区;V0称为起始电压,V1称为阈电压,△V=V2-V1称为长度,在坪区内电压每升高1伏,计数率增加的百分数称为坪坡度。
G-M计数管的坪曲线由于正离子鞘的存在,因而减弱了阳极附近的电场,此时若再有粒子射入计数管,就不会引起计数管放电,定标器就没有计数,随着正离子鞘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的电场就逐渐得到恢复,当正离子鞘到达计数管半径r0处时,阳极附近电场刚刚恢复到可以使进入计数管的粒子引起计数管放电,这段时间称为计数管的死时间,以td来表示;正离子鞘从r0到阴极的一段时间,我们称为恢复时间,以tr表示。
姓名实验课题实验器材次数123456次数123456M ′/g 8.110.312.214.116.218.3(M +m )/Kg 0.21000.22000.23000.24000.25000.2600a0.380.490.570.690.730.861/(M +m )4.8 4.6 4.4 4.2 4.0 3.9a0.750.720.670.660.620.60表一(小车质量一定 M =208.3g)表二(桶和砂的总质量一定 M ′=16.0g)由图3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这就说明了研究对象所受作用力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实验日期实验步骤及结论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砂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再做5次实验。
将每次桶和砂的总质量填入表一中。
6.算出每条纸带对应的加速度的值并填入表一中。
结论:由图2知,图线为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这就说明了研究对象质量不变时其加速度与它所受作用力成正比。
2.按图1所示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砂,用天平测出桶和砂的总质量M ′并记录下来。
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批阅日期7.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 ,横坐标表示作用力,即桶和砂的总重力M ′g ,根据表一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作图线,如图2。
8.保持砂和小桶的质量不变,在小车上加放砝码m ,重复上面的实验,并做好记录,求出相应的加速度,用纵坐标表示加速度a,横坐标表示小车和车内砝码总质量的倒数1/(M +m ),根据表二在坐标平面上描出相应的点并作图线,如图3。
高中物理必修一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力学运动的周期实验
实验目的:1. 验证太阳系内天体运动的周期性;2. 比较摆的惯
性和重力的影响;3. 观察运动定律;4. 研究能量守恒定律。
实验原理:根据物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动能会在物体间交换而不
会消失,所以当把物体释放时,受其初速度以及重力影响,物体会一
直运动下去,直到其能量消耗殆尽,变为怠速或者受另外一个力使其
落入最低能状态。
实验过程:1. 准备仪器:悬挂式木杆、摇摆、支架等;2. 预先
校准好摆的角度和绳子的长度;3. 将摆放放到弦支架上,并将木挂杆
的一端放在中心,另一端放在摆的节点;4. 用尺量测出摆的节点到弦
支架的距离,并记录;5. 以手或小型电机启动摆,短时间内观察摆的
运动,记录物体的运动数据;6. 根据数据重复实验,并观察此运动是
否为周期运动。
实验结果:通过此实验,观察到了摆的周期性运动,当物体受到
惯性和重力双重影响下,运动呈现一定的律动,从而证明了天体运行
的周期性和能量守恒定律。
实验总结:从此次实验中可以看出,物体受到惯性和重力影响时,运动会形成规律,我们可以利用这种规律来研究物体的运动特性。
而
实验中也观察到,物体的运行是存在一定的波动性的,因此也证明了
能量守恒定律的存在。
高中物理实验总结第一篇: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实验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实验是高中物理实验中的一项重要实验。
该实验基于洛伦兹力的作用机理。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电子束在不同强度的磁场中的偏转情况,验证了洛伦兹力的存在和电子荷质比的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当电子在磁场中运动时,它所受到的洛伦兹力为F=q(v×B),其中F为电子所受到的洛伦兹力,q为电子的电荷量,v为电子的速度,B为磁感应强度。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在磁场中,电子的运动轨迹会被打偏。
如果电子束的速度、电荷量和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都已知,那么通过测量电子束的偏转角度就可以计算出电子的质量。
实验步骤1.将阴极和阳极接通电源,使阴极发射电子束。
2.在电子束发射器的出口处放置一个铁环,其作用是增强磁场强度。
3.在电子束传输管中放置一个磁铁,这个磁铁的作用是在管内产生一个横向的匀强磁场。
4.测量电子束在磁场中的偏转角度。
5.根据偏转角度和其他参数计算电子的质量。
实验注意事项1.需小心操作,防止高压和射线辐射的危害。
2.铁环和磁铁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避免相互干扰。
3.实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小外部干扰。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电子荷质比的近似值为:e/m = 1.76×10^11C/kg。
结论本实验验证了洛伦兹力的存在和电子荷质比的测量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电子的质量非常小,电子所受到的洛伦兹力很大,这也是电子在磁场中偏转的原因之一。
此外,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源如温度变化和实验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尽量控制这些误差因素。
实验名称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实验人 1 2指导教师日期实验目的: 1.研究自由落体运动2.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
实验器材: 铁架台、学生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导线、纸带、重锤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v 与时间t 满足关系v=gt,v-t 图像是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重力加速度g 值。
由h=1/2 gt2,经过0.02s 纸带下落的位移约为2mm,所以,实验中选前两个点间距为2mm 的纸带进行研究。
实验步骤:1.把铁架平台放在桌面边缘上,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铁架台上,注意打点计时器的安装要使两个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少摩擦阻力。
2.纸带下端挂重物、穿过打点计时器,上端用夹子夹好,并调整纸带顺利穿过限位孔,用手托住重物。
3.接通电源,待打点稳定后打开夹子,释放纸带;4.纸带离开打点计时器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5.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6.在纸带下端重新换上另一重物,重复上述操作,打完后立即关闭电源。
7.换上新纸带,重复操作三次。
8.选取两条比较好的纸带将所得纸带中各点的速度计算出来填入下列表格中:实验数据处理:根据下表50g钩码的数据在坐标纸上绘制速度—时间图像:织带粘贴处:50g钩码100g钩码123456实验结论:1、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是_______,速度方向__________;位移h与时间t的平方成____________;2观察图像特点,总结出物体在重物的牵引下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得出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g=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弹簧的伸长与弹力的关系实验人 1 2指导教师日期实验目的:探究弹簧的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
实验器材:铁架台,金属横杆(带铁夹),弹簧(带指针),钩码,米尺。
实验原理:用悬挂砝码的方法给弹簧施加拉力,用直尺测量弹簧的伸长或总长,根据实验所测量实验数据,探索弹簧弹力和弹簧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定量关系.实验步骤:(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让其自由下垂。
篇一:高中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名称:
篇二: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新干中学学生物理分组实验报告
注:一级指标:实验态度的评价20﹪,实验效果60﹪,完成实验报告情况10﹪,实验设计的创新与性合理10﹪.二级指标:1熟悉实原理,相互协作,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实验完毕后自觉整理仪器。
2操作规范,数据采集即时,结论正确。
3实验报告能真实反映实验过程,实验报告书写规范。
4实验设计的创新与性合理.(优、良、差)
篇三: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单(样本)
弥勒四中高中物理实验报告单
班级:姓名:小组成员:
指导教师签字:
20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验证重力加速度的存在。
2. 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3. 探究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 重力加速度: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2. 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根据牛顿第二定律,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3.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量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时间,从而计算重力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1. 自由落体装置:包括铁球、细线、滑轮、铁架台等。
2. 秒表:用于测量物体下落时间。
3. 刻度尺:用于测量物体下落的高度。
4. 计算器:用于计算重力加速度。
四、实验步骤1. 将铁球用细线固定在滑轮上,将滑轮固定在铁架台上。
2. 将铁球从一定高度释放,开始计时,当铁球接触地面时停止计时。
3.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每次实验的铁球下落时间。
4. 测量铁球下落的高度。
5. 计算重力加速度。
五、实验数据1. 铁球下落时间(t):t1 = 1.2s,t2 = 1.3s,t3 = 1.4s,t4 = 1.5s,t5 = 1.6s2. 铁球下落高度(h):h = 0.5m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根据公式 g = 2h/t^2,计算重力加速度:g = 2 0.5 / (1.2^2 + 1.3^2 + 1.4^2 + 1.5^2 + 1.6^2) ≈ 2.3m/s^22. 分析:(1)实验结果与理论值2.95m/s^2存在一定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测量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2)通过实验验证了重力加速度的存在,并测量了其大小。
(3)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正比,即质量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七、实验结论1. 重力加速度的存在得到了验证,其大小约为2.3m/s^2。
2. 重力加速度与物体质量成正比。
3. 实验过程中存在误差,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提高实验精度。
八、实验心得1.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重力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高中生物理研究报告全集10篇1. 光的折射现象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
利用斯涅尔定律和折射率的概念,对光的折射现象进行了解释。
同时,研究了折射率与介质性质的关系,以及光的色散现象。
2. 电磁感应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电磁感应现象。
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解释了电磁感应电流的产生和大小。
同时,探讨了电磁感应的逆过程,即电流产生磁场。
3. 力学中的能量守恒定律本研究通过对力学系统的观察和分析,验证了能量守恒定律。
通过实验和理论推导,说明了力对物体做功和物体动能、势能的变化关系。
同时,探讨了能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重力加速度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分析,研究了重力加速度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推导了重力加速度的表达式。
同时,探讨了重力加速度与地球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5. 热力学第一定律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讨了热力学第一定律。
说明了系统内能的变化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和系统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研究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6. 电流的热效应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电流的热效应。
利用焦耳定律,解释了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导体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系。
同时,探讨了电流的热效应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7. 电容器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电容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
利用电容器的定义和公式,解释了电容器的电容和电压、电荷的关系。
同时,探讨了电容器在电子电路中的应用。
8. 交流电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研究了交流电的基本性质和测量方法。
利用交流电的瞬时值、最大值、频率和相位等概念,解释了交流电的变化规律。
同时,探讨了交流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9. 分子运动论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探讨了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原理。
说明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温度与分子平均动能的关系以及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2份含答案一、实验名称:用平衡法测定物体的重量实验目的:1.了解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2.熟悉平衡法测量重量的操作过程;3.掌握误差的分析方法实验器材:测力计、试验台秤、测试物品实验原理:测量物体重量常采用的方法有弹簧法和平衡法两种。
平衡法是利用力的平衡条件来测量物体重量。
在水平框架的两端,以弹簧挂钩分别挂上两个重物,并将悬挂的两个重物间挂上测力计,调整测力计读数为零。
此时,在框架的一端,挂上被测量物品,使框架平衡,即所加的力F等于测量物品所产生的重量W。
实验步骤:1.在试验台秤上放置测试物品;2.将测力计的盘钩连接后,盘钩下降,将其钩到测试物品上;3.测量测试物品的重量;4.重复3次,取平均值。
实验结果:测试物品重量为X克。
实验误差分析:实验误差包括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在本次实验中,如果台秤读数不准确,或读数受灯光等外部环境干扰,则会导致系统误差。
而在测量时手不稳或测力计误差等因素也会导致随机误差。
二、实验名称:焦距的测量实验目的:1.掌握测量静态物理量的实验方法;2.通过实验,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焦距的测量方法;3.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器材:光学台、凸透镜、物屏、像屏、测微尺、透明平面尺、小环实验原理:凸透镜是一种典型的像方转移器,具有两个重要的物理量,即光焦距和物距。
在凸透镜的上、下、中三条光线交于一点的位置,称为凸透镜产生的实际像。
焦距是凸透镜的一个基本参数,是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征。
凸透镜的焦距可以测定,测量元件为凸透镜,被测物是物屏,成像物是像屏。
实验步骤:1.在光学台上放置物屏、凸透镜和像屏,使凸透镜与物屏间隔一段距离;2.调整凸透镜的位置,使物屏、像屏的位置在光学中心线上;3.以一定角度倾斜物屏,放置小环使其穿过光轴,使凸透镜的像位置与实际位置重合;4.用透明平面尺靠近物屏测量小环位置的物距si;5.用透明平面尺靠近像屏测量小环位置的像距so;6.重复3次并取平均值,计算焦距。
高中物理实验报告(3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精选3篇)高中物理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①参与实验操作过程,熟悉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探究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中的误差问题,领会实验中的设计思想,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②深入理解实验原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联系,探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教学方法,提高师范技能。
③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中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1.5V干电池、开关、导线若干条。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油酸—水溶液、注射器、带方格的塑料水盆、痱子粉。
三、实验原理(1)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测定1.安阻法如图1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流表的示数,并记录数据。
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设电流表的内阻RA可忽略,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R+r)。
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流的值Ii和接入的电阻箱的阻值R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R1、I1和R2、I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1(R1+r)(1)E=I2(R2+r)(2)联立(1)、(2)可得EI1I2(R1R2)I1R1I2R2r,I2I1I2I1将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取平均值。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I(R+r),将其转化为1REr(3)I1根据实验所得数据作出R曲线,如图2所示,此直线的斜率为电源电动势E,I对应纵轴截距的绝对值为电源的内阻r。
2.伏阻法如图3所示连接好电路,改变电阻箱R的阻值,测出不同阻值时对应的电压表的示数,并记录实验数据。
设被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分别为E、r,电压表U的内阻RV可忽略,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E(Rr)R处理数据时的方法有两种:①计算法在实验过程中测得一组电压的值Ui和接入的电阻箱的阻值Ri。
设其中两组分别为R1、U1和R2、U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3(2)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对于物质分子大小的测量,利用现代技术,像离子显微镜或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观察到物质表面的分子。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10篇及分析实验一:简单机械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简单机械实验,探究摩擦力和力的平衡。
实验步骤:
1. 将一块物体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
2. 在物体上加上一块具有一定质量的重物,测力计测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3. 将物体放在平衡辐射光滑斜面上,调整斜面的角度,直到物体静止不动。
4. 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并记录测得的力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当斜面的角度增加时,物体在斜面上的质量也随之增加。
这说明斜面的倾斜角度会影响物体的平衡状态。
另外,实验中测得的力值也可以用来计算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以及力的平衡情况。
实验二:电路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电路实验,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性。
实验步骤:
1. 将两个电阻器连接在一起,并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流和
电压的数值。
2. 将两个电阻器改为并联连接,并再次测量电流和电压的数值。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串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同,而电压的数
值相加;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数值相加,而电压的数值相同。
这说
明电阻器的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对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有影响。
这些结果对于电路的设计和分析非常重要。
......(继续编写其他实验报告和分析)。
物理实验报告【8篇】物理实验报告(精选8篇)物理实验报告篇1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来了解弧光放电的原理实验原理:给存在一定距离的两电极之间加上高压,若两电极间的电场到达空气的击穿电场时,两电极间的空气将被击穿,并产生大规模的放电,形成气体的弧光放电。
雅格布天梯的两极构成一梯形,下端间距小,因而场强大(因)。
其下端的空气最先被击穿而放电。
由于电弧加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就越易被电离,击穿场强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气也被击穿,形成不断放电。
结果弧光区逐渐上移,犹如爬梯子一般的壮观。
当升至一定的高度时,由于两电极间距过大,使极间场强太小缺乏以击穿空气,弧光因而熄灭。
简单操作:打开电源,观看弧光产生。
并观看现象。
(注意弧光的产生、移动、消逝)。
实验现象:两根电极之间的高电压使极间最狭窄处的电场极度强。
巨大的电场力使空气电离而形成气体离子导电,同时产生光和热。
热空气带着电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经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梦中见到的天梯。
注意事项:演示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进入保护状态,自动断电,稍等一段时间,仪器恢复后可继续演示,实验拓展:举例说明电弧放电的应用物理实验报告篇2实验目的:观看水沸腾时的现象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纸板、温度计、水、秒表实验装置图:1.按装置图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参加温水,水位高为烧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并观看.(观看水的温度变化,水发出的声音变化,水中的气泡变化)描述实验中水的沸腾前和沸腾时的情景:(1)水中气泡在沸腾前,沸腾时(2)水的声音在沸腾前,沸腾时3.当水温到达90℃时开始计时,每半分钟记录一次温度。
填入下表中,至沸腾后两分钟停止。
实验记录表:时间(分)00.511.522.53…温度(℃)4、观看撤火后水是否还继续保持沸腾?5、实验结果分析:①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依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②请学生表达实验现象。
物理必修二实验报告《物理必修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探究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定律和规律。
实验一:测量重力加速度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测量自由落体物体的下落时间和下落高度,可以计算出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内选择一个合适的高度,准备一个计时器和一个测量高度的仪器。
2. 让一个物体自由落下,同时启动计时器并记录下落时间。
3. 重复多次实验,取平均值作为下落时间。
4. 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计算重力加速度的数值。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重力加速度的数值约为9.8m/s²,与理论值相符。
实验结论: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上物体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其数值约为9.8m/s²。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基本定律。
实验二:测量杨氏模量实验原理: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弹性特性的重要物理量,通过实验测量材料的伸长量和受力面积,可以计算出杨氏模量的数值。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细长的金属丝,测量其长度和直径。
2. 在实验室内用一台拉力机施加不同的拉力,测量相应的伸长量。
3. 根据杨氏模量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杨氏模量的数值。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和计算,得到金属丝的杨氏模量的数值约为2×10^11N/m²,与材料的理论值相符。
实验结论:杨氏模量是描述固体材料弹性特性的物理量,其数值反映了材料的硬度和柔韧性。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杨氏模量的测量方法的准确性。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物理学中一些基本定律和规律,并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验证了这些定律和规律的正确性。
这些实验不仅增强了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也培养了我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精神。
希望通过这些实验,能够激发更多同学对物理学的兴趣,进一步探索和发现物理世界的奥秘。
物理实验报告什么是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是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
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2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实验报告(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理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三、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计算公式、画出电路图或光路图四、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五、数据记录:实验中测得的原始数据和一些简单的结果尽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并要求正确表示有效数字和单位六、数据处理:根据实验目的对测量结果进行计算或作图表示,并对测量结果进行评定,计算误差或不确定度.七、实验结果:扼要地写出实验结论八、误差分析:当实验数据的误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求对误差进行分析,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九、问题讨论: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及可能的解释,分析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和实验方法的改进提出建议,简述自己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回答实验思考题.物理探究实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技能准备:弹簧测力计,长木板,棉布,毛巾,带钩长方体木块,砝码,刻度尺,秒表。
知识准备:1.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平衡。
2.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状态,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数值可从弹簧测力计上读出,这样就测出了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
探究导引探究指导:关闭发动机的列车会停下来,自由摆动的秋千会停下来,踢出去的足球会停下来,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
物理实验报告物理实验报告14篇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
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实验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实验报告篇1一、演示目的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五、讨论与思考雷电暴风雨时,最好不要在空旷平坦的田野上行走。
为什么?物理实验报告篇2(一)实验目的1.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
3.会利用纸带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4.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二)实验原理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1)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若加速度为a,在各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发生的位移依次为x1、x2、x3、?、xn,则有:x2-x1=x3-x2=?=xn-xn-1=aT2,即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相等。
可以依据这个特点,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班级姓名日期成绩实验名称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实验原理:将打点计时器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纸带系重物穿过计时器。
启动计时器后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一串小点,通过纸带可研究重物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纸带、打点计时器、铁架台、重物实验步骤:(1)按上图实验装置固定电磁打点计时器,并接好电路。
(2)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竖直向上提着纸带,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3)接通电源,然后松开纸带,让重锤带着纸带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4)更换纸带,重复作3~4次实验。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0121416180.250.300.350.400.45Y A x i s T i t l eX Axis Title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m=0.025kg 小桶质量m 0/表一: m= 0.025 Kg F= m /g= (m 0/+ m X /)g次数 a F 110.10.252 12.1 0.3 3 14.2 0.35 4 15.9 0.4 518.00.45表二:F= 0.4 N24681012141618051015202530354045a1/m次数m(kg)a(m/s 2) 1/m(1/kg)1 0.025 15.9 402 0.075 5.3 13.3 3 0.125 3.2 84 0.175 2.3 5.7 50.2251.84.4注意事项:(1)要使重物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 /<<m )(2)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小桶,应连着纸带且通过打点记时器的限位孔 (3)调节木板上的滑轮使拉小车的细线要与长木板平行(4)起始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处,且先接通电源后再放开小车 (5)注意不要让小车撞到定滑轮实验结论:研究平抛运动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班级姓名日期成绩实验名称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验目的:1 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实验原理:利用向心力公式测量向心力的大小,利用圆锥摆的合力计算公式F合=mgtanθ求出F合,比较两者的大小。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实验步骤: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实验桌上,连接电源。
2、把纸带穿过限位孔,复写纸压在纸带上。
3、先通电等待1~2s,释放物体。
4、先切断电源,后取下纸带。
5、再取2~3条纸带,重复2~4步2~3次.。
6、选取纸带,找一个适当小点作为起始点。
7、选测每隔5个时间间隔的时间T,在选好的起始点上标下标0第6点标1,第11点标2以此类推,记相邻两个测量点的位移分别为、、…用刻度尺测量距离,记录数据,保留纸带。
8、整理实验器材。
9、计算出个测量点的瞬时速度,做出v-t图像,完成实验报告。
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班级姓名日期成绩实验名称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分析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实验原理:将打点计时器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纸带系重物穿过计时器。
启动计时器后让重物自由下落,计时器在纸带上留下一串小点,通过纸带可研究重物的运动情况。
实验器材:纸带、打点计时器、铁架台、重物实验步骤:(1)按上图实验装置固定电磁打点计时器,并接好电路。
(2)把纸带的一端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用手竖直向上提着纸带,使重物靠近打点计时器。
(3)接通电源,然后松开纸带,让重锤带着纸带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列点,关闭电源,取下纸带。
(4)更换纸带,重复作3~4次实验。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表1 每隔相同的时间间隔取一计数点,时间间隔=∆t 0.1s位置 相等时间内的位移x (cm )相邻相等时间的位移差(cm )x ∆1 1x =54.82x -1x =9.72 2x =64.53x -2x =9.63 3x =74.14x -3x =9.64 4x =83.75x -4x =9.755x =93.4由实验发现,连续相当时间间隔内位移差相等且有:x ∆==9.65cma==9.65m/注意事项:1、当我们打开打点计时器时,要保持纸带和重锤静止,保证纸带上的第一个点清晰。
2、要先通电后才放开手让重锤自由下落。
实验结论:自由落体运动实际上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0121416180.250.300.350.400.45Y A x i s T i t l eX Axis Title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m=0.025kg 小桶质量m 0/表一: m= 0.025 Kg F= m /g= (m 0/+ m X /)g次数 a F 110.10.252 12.1 0.3 3 14.2 0.35 4 15.9 0.4 518.00.45表二:F= 0.4 N24681012141618051015202530354045a1/m次数m(kg)a(m/s 2) 1/m(1/kg)1 0.025 15.9 402 0.075 5.3 13.3 3 0.125 3.2 84 0.175 2.3 5.7 50.2251.84.4注意事项:(1)要使重物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m /<<m )(2)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小桶,应连着纸带且通过打点记时器的限位孔 (3)调节木板上的滑轮使拉小车的细线要与长木板平行(4)起始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处,且先接通电源后再放开小车 (5)注意不要让小车撞到定滑轮实验结论:研究平抛运动班级姓名日期成绩实验名称研究平抛运动实验目的:(1)描绘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2)求出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实验原理: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⑵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其速度等于平抛物体的初速度;⑵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利用有孔的卡片确定做平抛运动的小球运动时的若干不同位置,然后描出运动轨迹,测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x和y,利用和可求出平抛运动初速度实验器材:斜槽、小球、木板、白纸(可先画上坐标格)、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实验步骤: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并使其末端保持水平;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铅垂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且靠近,固定好木板;3.坐标轴: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O即为坐标原点,再利用铅垂线在纸上画出通过O点的竖直线,即y轴4.确定小球释放点:选择一个小球在斜槽上合适的位置由静止释放,使小球运动轨迹大致经过白纸的右下角;5.描绘运动轨迹:把笔尖放在小球可能经过的位置上,如果小球运动中碰到笔尖,用铅笔在该位置画上一点,用同样的方法,从同一位置释放小球,在小球运动路线上描下若干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00.020.040.060.080.100.120.14hXBH/m x/m /m/s 0.138 0.025 0.49 0.126 0.035 0.48 0.111 0.045 0.50 0.081 0.059 0.51 0.039 0.0730.49=0.494m/s注意事项:1、应保持斜槽末端的切线水平,钉有坐标纸的木板竖直,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坐标纸但不接触;2、小球每次必须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无初速度滚下,在斜槽上释放小球的高度应适当,使小球以合适的水平初速度抛出,其轨迹在坐标纸的左上角到右下角间分布,从而减小测量误差;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
实验结论:平抛运动的运动路径是一条曲线。
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班级姓名日期成绩实验名称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验目的:1 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实验原理:利用向心力公式测量向心力的大小,利用圆锥摆的合力计算公式F合=mgtanθ求出F合,比较两者的大小。
由匀速圆周运动合力提供向心力可知,向心力大小应该等于物体的合力,在试验允许误差范围内,发现所测量的这两个力总是近似相等,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的正确性。
实验器材:铁架台、实心小铁球、细绳、画有同心圆的白纸、刻度尺、托盘天平实验步骤:1.先用天平测量小球的质量,做好记录。
2.将细绳连接的小球一端固定铁架台上。
3.将画有同心圆的白纸平铺在桌面上,调节铁架台的支架,使小球竖直悬挂静止时刚好位于同心圆的圆心。
4. 带动小球,让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圆周运动。
当运动相对稳定时用秒表测量钢球运动若干圈所用时间(一般测量5圈左右)。
同时从铁架台的上方竖直向下观察小球的圆周运动与哪个同心圆重合,标记下这个圆。
5.用直尺测量标记圆的半径r ,利用测量的时间求出圆周运动的周期nt T =,带入公式:2224Tr m r v m F π==向 6.根据由重力与绳子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的原理,由受力分析计算拉力与重力的合力。
如图:F 合=mgtan θ ,质量已经测量,重力加速度取g=9.8m/s 2。
Tan θ可以测量小球距离悬挂的的长度和圆周运动的半径,利用22R L h -=,Tan θ=LR L Lh 22-=。
代入公式LR L mg F 22-=合 7.重复上述实验过程,比较合F 与向F 的大小。
8.得出试验结论: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的关系班级姓名日期成绩实验名称探究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的关系实验目的:1 探究弹簧弹性势能与形变关系实验原理:让弹性势能转换为物体的动能,然后通过测量物体的动能来比较原来弹性是能带饿大小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等。
实验步骤:1、把两弹簧一端与滑块连接另一端固定在导轨的两端。
在滑块上装上一个挡光框,待滑块静止后,将光电门放在平衡处,使挡光门正好挡住光线。
2、毫秒计的功能开关置档,时间选择开关用最小的一档,使滑块偏离平衡位置10.0cm,由静止开始释放,滑块经过光电门时,毫秒计记下挡光时间t,如果挡光框两前沿之间的距离为d,则滑块经过光电门的速度v=d/t。
若滑块质量为m,则滑块的动能=。
3、改变滑块偏离平衡位置的距离x,重复操作2,得到若干组(x,)值。
4、作图。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M=0.1kgd/m 0.05 0.05 0.05t/s 0.1 0.08 0.069x/m 0.1 0.12 0.150.01 0.0144 0.02251.25 1.82.790.0240.0220.0200.0180.0160.0140.0120.0101.2 1.4 1.6 1.82.0 2.2 2.4 2.6 2.83.0与成正比关系。
注意事项:1、在改变滑块位置时要注意保持在弹簧弹性限度之内。
2、2、时间开关选至最小一档。
实验结论: 作图,得到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它的行变量的平方成正比。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班级姓名日期成绩实验名称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得出质量一定时,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的动能关系。
实验原理:小车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弹出,沿木板滑行当我们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时,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保持一致,那么,第2次、第3次、……实验中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就是第-次的2倍、3倍、……如果把第一次实验时橡皮筋所做的功记为W各次做的功就是2W、3W……由于橡皮筋做功而使小车获得的速度可以由纸带和打点计时器测出,也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这样,进行若干次测量,就得到若干组功和速度的数据,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为纵坐标,小车获得的速度为横坐标,以第一次实验时的功W为单位,作出W-v曲线即功一速度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可以得知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获得的速度的定量关系,实验器材:橡皮筋、打点计时器、小车、纸带、复写纸、电源、导线、刻度尺、木板、钉子,实验步骤:1.按图组装好实验器材,由于小车在运动中会受到阻力,把木板略微倾斜,作为补偿.2.先用一条橡皮筋进行实验,把橡皮筋拉伸一定长度,理清纸带,接通电源,放开小车.3.换用纸带,改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第2次、第3次……实验,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都相同.4.由纸带算出小车获得的速度,把第1次实验获得的速度记为v1,,第2次、第3次……记为v2、v3……5.对测量数据进行估计,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然后以W为纵坐标,以v2(或v,v3,v)为横坐标作图.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橡皮筋条数 匀速车速 W/v W/ W/1 0.460 2.174 4.725 10.273 1.4742 0.665 3.008 4.523 6.800 2.452 3 0.835 3.594 4.304 5.153 4.283 4 0.938 4.261 4.536 4.831 4.1275 1.057 4.726 4.466 4.221 4.861 61.140 5.2594.609 4.0385.617注意事项:1、木板的倾斜程度应满足重力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分力等于小车受到的阻力.2、增加橡皮筋时要保证每根橡皮筋的有用长度相同实验结论:W 与v 成正比1234561 2 3 4 5 6 789 10 11 Y Axis TitleWVW/v W/W/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班级姓名日期成绩实验名称电场中等势线的描绘实验目的: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一个平面上的等势线.实验原理:利用导电纸中的恒定电流场模拟真空中的静电场,当在场中与导电纸接触的两探针尖端的电势差为零时,与探针相连的电流计中电流强度为零.从而可以通过探针找出电流场中的等势点,并依据等势点描出等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