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 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4
第章霍乱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什么是霍乱弧菌?霍乱弧菌是一种引起霍乱的细菌,属于弧菌科(Vibrio cholerae)。
霍乱是一种生命威胁较高的疾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
霍乱弧菌从人体排出,并在水体中繁殖,可能会污染整个水源。
霍乱弧菌的感染通常会导致胃肠道炎症,引发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如果不及时治疗,甚至会导致死亡。
霍乱弧菌的分类霍乱弧菌按其外膜多糖的血清分为200多个血清型,其中弧菌O1群和弧菌O139群是最常见的致病血清型。
弧菌O1群和O139群都属于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的一种亚型,其主要引起霍乱的能力取决于细菌外膜多糖的形式和数量。
弧菌O1群主要引起第1和第4种霍乱,而弧菌O139群主要引起第2型霍乱。
霍乱弧菌的传播途径霍乱弧菌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包括自然传播和人类活动传播。
自然传播霍乱弧菌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主要存在于淡水和海水中。
在适宜温度下,霍乱弧菌可以长期存活在水体中,并在受到污染的情况下繁殖,例如,当污水和废水倾倒到河流或湖泊时,就会使得这些水源污染。
霍乱弧菌也会通过感染动物,如鳄鱼和龙虾,从而感染人类。
人类活动传播人类活动传播主要是指在人类活动中引起霍乱弧菌传播的情况。
例如,当感染霍乱弧菌的人们使用公共厕所或在公共场所吃饭时,就有可能将霍乱弧菌传播给其他人。
此外,霍乱弧菌也可以通过受污染的海鲜、蔬菜和肉类传播。
霍乱弧菌的预防和治疗预防霍乱弧菌感染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喝不干净的水或吃未熟透的海鲜和肉类。
此外,也可以通过注射霍乱疫苗来提高免疫力。
对于感染霍乱弧菌的人们,需要降低体温、补充水分、调整电解质水平、改善营养和使用抗生素等方法来进行治疗。
什么是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属于弧菌科(Vibrio vulnificus),是一种可以在海水中繁殖的革兰阴性菌。
副溶血性弧菌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海产品或暴露在污染的海水中感染人类,引发副溶血性弧菌病(vibrio vulnificus infection)。
1微生物学——弧菌弧菌(Vibrio)⏹ 霍乱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生物学形状⏹ 形态:☐ 弧形或逗点状,呈“鱼群”状排列。
芽孢(-),菌毛(+),鞭毛(+,单)。
⏹ 染色性:☐ 革兰氏阴性⏹ 培养特性:☐ 营养要求:低,兼性厌氧,适合在碱性环境下生长。
☐ 菌落: 圆形、透明、无色、扁平菌落,在TCBS 培养基上为黄色。
⏹ 生化反应:发酵葡萄糖、甘露醇、蔗糖、产酸不产气。
⏹ 抗原构造☐ H 抗原:弧菌属共有抗原。
☐ O 抗原:分群依据,分为155个血清群,引起霍乱的是O1型和O139型。
⏹ 古典生物型⏹ El Tor 型⏹ 抵抗力☐ 对热、酸、消毒剂敏感。
☐ El Tor 生物型生存能力较强,水中可存活1~3周。
☐ 对氯敏感,可用漂白粉处理患者排泄物。
致病性⏹ 致病物质:☐ 鞭毛☐ 菌毛 ☐ 多糖假膜☐ LPS 决定因子☐ 肠毒素:⏹ 腹泻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毒素。
⏹ 由1个A 亚单位和5个B 亚单位构成。
所致疾病⏹ 所致疾病:霍乱,人类唯一易感。
⏹ 特征:米泔水样便。
摄入大量细菌→多数细菌被胃酸杀灭,少数到达小肠→利用鞭毛穿过肠壁粘液层,并黏附定植→繁殖并产生肠毒素→机体大量损失水、电解质→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肾功能衰竭、休克、死亡免疫性⏹ 特异性体液免疫为主。
⏹ 感染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 各群之间无交叉免疫。
黏附、抗吞噬微生物学检查⏹原则:☐烈性传染病、及时准确诊断并上报。
⏹标本:☐及时接种,保存。
⏹直接镜检:☐图片:革兰氏阴性弧菌。
☐悬滴法:细菌呈穿梭样运动。
⏹分离培养鉴定:☐确定血清型。
防治原则⏹及时隔离病人,彻底消除呕吐物和排泄物。
⏹保护水源。
⏹疫苗预防。
⏹大量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应用敏感抗生素。
副溶血性弧菌(V. parahemolyticus)生物学性状⏹形态:☐弧形、杆状、丝状,鞭毛(+)。
⏹染色性:☐革兰氏阴性⏹培养特性:☐嗜盐,无盐不能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