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67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825年以来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推荐理由: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科研人员的必备观念。
作为石油特色鲜明的学校里的一名工科生,如果想在科技技术领域有所成就,必然涉及到对于科学技术本质的探寻。
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本章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思想指引,系统的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技术论,并对技术辩证性质给出了解答,这正是从事科研工作人员所必备的人文知识素养。
马克思主义社会技术观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从事科研工作起步阶段的研究生需要理性认清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解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技术输出和技术引进,才能解释在技术转移中的条件和限制。
2.认清技术的种种属性对于探寻科研大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课程之前,从没有这么认真的思考过技术本质如何,总是模模糊糊的对技术概念有些似有似无的认知。
课程给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认知世界,从此我知道了原来技术本质的奥秘有那么多。
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中立性和价值性等等。
经典的论断,至今言犹在耳:我们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迎头赶上,重点跟踪,有所突破,同时又要扎实地、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包括做好重要的及细小的技术改良。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近代科学对目的论的祛除,遮蔽了事物的意向结构,导致了技术中立论,并且技术中性论是有局限的。
3.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重要性日益突显。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工程活动以自然界发生的改造自然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与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它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以及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和核心。
科学技术应该以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盲目追求自身发展。
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服务于整个社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技术观中还强调了人的创造性和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自于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应用,是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果。
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们的劳动创造了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提升。
二、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促进、相互支撑。
首先,科技进步是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智能的工具和装备,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科技进步也为生产力创造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科学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改变和创新,从而掀起了新的生产革命。
科学技术还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它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促进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首先,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鼓励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创新。
其次,需要加强科技研发与产业生产的结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科技进步能够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