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烤烟烘烤技术规程

烤烟烘烤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烤烟烟叶成熟采收、烘烤、烤后回潮及堆放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烤房、密集式烤房烤烟。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8771.1烟草术语第一部分:

烟草栽培、调制与分级

3术语和定义

《GB/T

18771.1烟草术语第一部分:

烟草栽培、调制与分级》确立的以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烘烤curing techique

指由田间成熟采收的鲜烟叶以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加工设备(称为烤房)内,人为创造适宜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使烟叶颜色由绿变黄的同时不断脱水干燥,实现烟叶烤黄、烤干、烤香的全过程。通常划分为变黄阶段、定色阶段、干筋阶段。

为烤烟生产中烘烤加工烟叶的专用设备。包括各种建筑材料与结构、热源与供热形式、进风洞和天窗形式的自然通风气流上升式烤房、自然通风气流下

降式烤房,以及有机械辅助通风、热风循环和温湿度自控或半自控装置的烤房。

3.3密集式烤房bulk curing-barn

为烤烟生产中密集烘烤加工烟叶的专用设备,一般由装烟室、热风室、供热系统设备、通风排湿和热风循环系统设备、温湿度控制系统设备等部分组成。基本特征是装烟密度较大(为普通烤房装烟密度的2~3倍),使用风机进行强制通风,热风循环,实行温湿度自动控制。按建造形式分有卧式和立式,按气流方向分有气流上升式和气流下降式,按供热设备的位置分有供热设备外置和内置,采用烟竿、烟夹或散叶装烟等多种形式。

3.4烘烤温湿度白控仪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uto-controlled appartus 用于检测、显示和调控烟叶烘烤过程工艺条件的专用设备。通过对烧火供热和通风排湿的调控,实现烘烤温湿度自动调控。由温度和湿度传感器、主机、执行器等组成,在主机内设置有烘烤专家曲线和自设曲线,并有在线调节功能和断电延续功能。

3.5采收成熟度collecting leaf maturity

指采摘时烟叶生长发育和内在物质积累与转化达到的成熟程度和状态。

3.6欠熟unripe

烟叶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不具备或少具备成熟特征。

3.7尚熟mature

烟叶基本完成了生长转化过程,已部分具备较多可辨认的成熟特征。

3.8成熟ripe

烟叶生长发育和干物质转化适当,具备明显可辨认的成熟特征。

3.9完熟mellow

指营养充足,发育良好的上部叶在达到成熟之后进一步进行内部物质转化,叶面有较多“老年斑”,有时还伴随赤星病等斑块。

3.10过熟overmature

烟叶生长发育超过成熟的要求,干物质过多的转化消耗。

3.11假熟premature

指由于各种因素(营养不良、光照不足、天气严重干旱或涝渍等)影响,使烟叶在没有真正达到成熟之前就表现出外观上的黄化。

3.12xxleafage

指烟叶自发生(xx2cm左右,宽

0.5cm左右)到成熟采收时的天数。

3.13烟叶变化leaf change

指烘烤进程中烟叶的变黄程度与相应的干燥形态变化。一般以烤房内挂置温湿度计棚次的烟叶变化为主,兼顾其他各层。

3.14变黄程度yellowing degree

指烟叶变黄整体状态的感官反映,以烟叶变为黄色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表示(“几成黄”)表示。通常涉及应用到的有:

五到六成黄:

叶尖部、叶边缘变黄,叶中部开始变黄,叶面整体50%~60%变黄。

七到八成黄:

叶尖部、叶边缘和叶中部变黄,叶基部、主支脉及其两侧绿色,叶面整体70%-80%变黄。

九成黄:

黄片青筋叶基部微带青,或称基本全黄,叶面整体90%左右变黄。

十成黄:

烟叶黄片黄筋。

3.15干燥程度drying degree

指烟叶含水量的减少反映在外观上的干燥状态。通常以叶片变软、充分凋萎塌架、主脉变软、勾尖卷边、小卷筒、大卷筒、干筋表示。

叶片变软:

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20%左右。烟叶主脉两侧的叶肉和支脉均已变软,但主脉仍呈膨硬状,用手指夹在主脉两面一折即断,并听到清脆的断裂声。

主脉变软:

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30%~35%。烟叶失水达到充分凋萎,手摸叶片具有丝绸般柔感,主脉变软变韧,不易折断。

xx边:

烟叶失水量相当于烤前含水量的40%左右。叶缘自然向正面反卷,叶尖明显向上勾起。

小打筒:

烟叶失水量为烤前含水量的50%~60%。烟叶约有一半以上面积达到干燥发硬程度,叶片两侧向正面卷曲。

大打筒:

烟叶的失水量相当烤前含水量的70%~80%。叶片几乎基本全干,更加卷缩,主脉1/2~2/3未干燥。

干筋:

烟叶主脉水分基本全被排除,此时叶片含水量5%~6%,叶脉含水量7%~8%。

4成熟采收

4.1烟叶成熟特征

4.1.1下部xx

烟叶基本色为绿色,稍微显现落黄,茸毛部分脱落,采摘声音清脆、断面整齐、不带茎皮。叶龄50~60天。

4.1.2中部xx

烟叶基本色为黄绿色,叶面2/3以上落黄,主脉发白,支脉1/2发白,叶尖、叶缘呈黄色,叶面时有黄色成熟斑,茎叶角度增大。叶龄60~70天。由于施肥或天气原因(如干旱或降雨过多)导致烟叶成熟过程不正常情况下,参考叶龄采收。

4.1.3上部xx

烟叶基本色为黄色,叶面充分落黄、发皱、成熟斑明显,叶尖下垂,叶边缘曲皱,茎叶角度明显增大。叶龄70~90天。

4.2采收原则与方法

4.2.1原则

4.2.

1.1下部烟适时早收,中部烟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每次每株采摘2~3片,最顶部4~6片叶成熟后集中一次采收。每株烟采收5次左右完成。

4.2.

1.2通常在早上或上午进行采收;若烟叶成熟后遇短时间降雨要在停雨后立即采收;较长时问降雨导致烟叶出现回青时,待烟叶再次呈现成熟特征采收。

4.2.2方法

每次要采收同一品种、同一部位、同一成熟度的烟叶。

4.2.3采后堆放

烟叶采后放置在荫凉处,叶尖向上叶基向下排放,平放堆放时高度30cm左右,避免挤压、摩擦、日晒和热烫伤,不损伤和搅乱烟叶的堆放层次。

4.3特殊烟采收

假熟烟、病害烟要结合生产实际及时采收。

5编(夹)烟、装烟

5.1编(夹)烟

5.1.1鲜烟分类编(夹)烟前事先将烟叶按照成熟度差异(欠熟烟、尚熟烟、成熟烟、过熟烟、假熟烟)、叶片大小、病残叶等分类。

5.1.2分类编(夹)烟在鲜烟叶分类基础上,分别编(夹)烟,同

竿同质。

5.1.3编(夹)烟数量

5.1.

3.1普通烤房:

1.5m长的烟竿一般编烟90~120片,下部叶和含水量大的烟叶90~100片,上部叶和含水量小的烟叶110~120片。

5.1.

3.2密集式烤房:

使用烟竿编烟时,每竿烟重量10~15kg;使用烟夹夹烟时,要使烟夹饱满夹紧。夹(编)烟不得过量或欠量。

5.1.4编烟方法

4.1叶基对齐,叶背相靠,编扣牢固,束间距离均匀一致。

5.1.

4.2普通烤房编烟2片一束,烟竿两端各留lOcm空竿;密集式烤房编烟3~4片一束,烟竿两端各留5cm 6cm空竿。

5.1.

4.3编烟要用麻线或棉线绳。

5.1.

4.4编烟在荫凉处进行,避免烟叶沾染泥土;已编竿烟叶应放在荫凉处,避免日晒,防止损伤烟叶。

5.2装烟

5.2.1分类装烟。同一烤房要装品种、栽培管理条件、部位、采收时间一致的烟叶。

5.2.

1.1气流上升式烤房:

变黄快、成熟度略高的鲜烟叶及轻度病叶装在底层,成熟度表现正常的鲜烟叶装在中层和上层。

5.2.

1.2气流下降式烤房:

变黄快、成熟度略高的鲜烟叶及轻度病叶装在顶层,成熟度表现正常的鲜烟叶装在中层和底层;观察窗周围装挂具有代表性的烟叶。

5.2.2装烟密度

2.1普通烤房:

装烟时上下层竿距均为一致,装烟竿距为20cm左右,含水量多或阴雨时竿距23cm~25cm,含水量少或天气干

旱时竿距17cm~18cm。

5.2.

2.2用烟竿的密集式烤房:

相邻两个烟竿之间中心距离8cm~9cm。

5.2.

2.3用烟夹的密集式烤房:

相邻两个烟夹之间近距离5cm~7cm左右。

5.2.

2.4密集式烤房装烟必须装满,不留空隙。

当天采收的烟叶,要当天编(夹)烟、装烟,并点火烘烤。

6烘烤操作

气流上升式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干湿温度计(温湿度自控仪传感器)挂置在烤房内底棚烟叶环境中;气流下降式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干湿温度计(温湿度自控仪传感器)挂置在烤房内上棚烟叶环境中。

烤烟温湿度监控仪(自控仪)要按照其说明书安装使用。用烤烟温湿度控制仪实施烘烤操作时,当若烟叶变化程度与温湿度要求有偏差时,要及时对温湿度进行在线调节。

6.1正常烟叶烘烤

6.1.1变xx阶段

6.1.

1.1烟叶变化要求:

在下部烟变黄程度达八成黄;中、上部烟叶变黄程度九至十成黄,且凋萎塌架,主脉变软。

6.1.

1.2干球温度和湿球温度控制:

装烟后关严进风口(地洞)、排湿口(天窗)和门窗,烧小火将烤房温度提高到35℃左右,保持湿球温度33℃~34℃,至叶尖变黄后,将干球温度以每2小时1℃升至38℃,稳温延长时间,控制湿球温度34℃~36℃,使烤房内挂温度计棚次的烟叶80%左右达到7~8成黄,同时叶片发软(失水量30%左右)。之后再升温到41℃~42℃,保持湿球温度36℃~37℃,使烟叶达到黄片青筋微带青,凋萎塌架、主脉发软。

6.1.

1.3风机操作:

风机先高速(单相2900r/min或三相1450r/min)运转2小时~4小时,然后低速(单相1450r/min,三相560r/min或960r/min)连续运转。烘烤水分过大烟叶时,装烟后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运转风机8小时~12小时,之后点火,在2小时-3小时内升温到39℃~40℃保持稳定,湿球温度保持在36~C~38℃,当烟层明显发热后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风机。

——普通烤房湿球温度过低时及时给烤房内地面水补湿;湿球温度高于要求标准时要及时开启排湿口排湿。

6.1.2定色阶段

6.1.

2.1烟叶变化控制:50℃以前使烟叶达到黄片黄筋小卷筒,54℃稳温到烟叶大卷筒。

6.1.

2.2干球温度控制:

干球温度先以平均每2~3小时1℃的速度升至45℃~48℃(一般下部叶45℃左右,中部叶45~47℃,上部叶47℃~49℃)保持稳定,延长时间,使烟叶烟筋变黄,失水达到小卷筒,然后以1小时~2小时1℃的速度升温至54℃~55℃,稳温8小时~12小时,达到叶片干燥。

6.1.

2.3湿球温度控制:

随着干球温度上升,湿球温度逐步上升且稳定在37℃~39℃。

6.1.

2.4风机操作:

密集式烤房风机连续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当各层的叶片已基本干燥后,可转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运转。

6.1.3干筋阶段

——烟叶变化要求:

烤房内全部烟叶主脉干燥。

——干球温度控制:

以每小时1℃的速度由54℃升温到65℃~68℃保持稳定,直到烟叶完全干燥。

——湿球温度控制:

在干球温度达到6012以前,保持湿球温度39℃~40℃;60℃以后逐渐关小进排湿口,减小通风量,保持湿球温度40℃~43℃。——风机操作:

密集式烤房风机由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变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连续运转,直至烘烤结束。

6.2含水量多的烟叶烘烤

6.2.1变xx阶段

关严进排湿口,风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到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运转,在于球温度38℃~40℃,保持湿球温度36℃左右,使烟叶变五成黄,叶片变软;之后升温到42℃~43℃,逐渐开启进排湿口,风机连续运转,保持湿球温度稳定在36℃左右,使烟叶变至八成黄左右,主脉变软。

6.2.2定色阶段

加大烧火,逐渐开大进排湿口,密集式烤房要高速(单相电机2900r/min或三相电机1450r/min)连续运转风机,以平均每2小时~3小时1℃的速度将干球温度升至45℃~48℃,使房内烟叶全部变黄,50℃达到小卷筒,54℃~55℃稳温到大卷筒。保持湿球温度36℃~38℃。

6.2.3干筋阶段同6.1.3。

6.3含水量少的烟叶烘烤

6.3.1变xx阶段

关严进排湿口,风机低速(单相电机1450r/min,三相电机560r/min或960r/min)运转,在于球温度34℃~36℃、湿球温度33℃~34℃稳定,使烟叶叶尖变黄,之后升到39℃~40℃,保持干湿球温度差2℃左右,使烟叶变黄到9成后升温到42℃,保持湿球温度37℃左右,到主脉发软。普通烤房湿度不足时及时给烤房内泼地面泼补湿。

6.3.2定色阶段

逐渐开启进排湿口,风机连续运转,加大烧火,温度以平均每3小时~4小时1℃的速度升至47℃~49℃,保持湿球温度37℃~38℃,拉长时间使房内烟叶全部变黄,50℃达到小卷筒,54℃~55℃稳温到大卷筒。

6.3.3干筋阶段同6.2.3。

6.4回潮和堆放

6.4.1回潮

6.4.

1.1方法

自然回潮:

烤烟季节空气湿度小的情况下,在烟叶干筋后停止加热,待烤房温度降低到45~50℃时打开装烟门和进排湿口,使烟叶自然吸潮达到要求的水分标准,或将烟叶出房放置于地面使其回潮。自然回潮适用于普通烤房和密集式烤房。

密集式烤房人工回潮:

烤烟季节湿度小的情况下,在烟叶干筋后,烤房温度降低到40℃~45"C 时,向烤房和加热室地面泼水,然后开风机通风,并用水管向炉顶,、炉壁及散热管外壁上慢速喷注清水,使所产生的蒸汽回潮烟叶。若回潮当时火炉火管已明显回冷,要用柴草重新烧一段时间的中小火促进水的汽化。约经2小时左右实现烟叶回潮。

地窖(潮房)回潮:

将烤干后烟叶出房后挂置于地窖(潮房)内,密闭保持房内较高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必要时要向地面洒水),使烟叶吸水回潮达到要求的水分标准,防止回潮过度。

6.4.

1.2水分要求:15%~17%。

6.4.2堆放

6.4.

2.1堆放地点

烟叶堆放地点要干燥,不受阳光直射,远离化肥、农药等有异味物质。烟堆下部要架设防潮层。

6.4.

2.2堆放方法

不同烤次、不同部位的烟叶分开堆放。

不同炕次(房次)、不同部位堆放在一起时,要作明显的标记。

堆放时叶尖向里,叶基向外,叠放整齐,个别湿筋或湿片烟叶必须剔除。

堆好后用塑料薄膜、麻布等盖严,并覆盖遮光物。

烟垛长宽根据需要确定,高度不超过

1.5m。

6.4.

2.3烟堆检查

定期检查烟堆内温度,若堆温超过37℃必须打开烟堆,将烟叶放在通风荫晾处降低水分,然后再行堆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