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二)模板共2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3.87 MB
- 文档页数:27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原文鉴赏引导语:陶渊明是被称为‘田园山水’诗人,《归园田居》就是他的经典之作,下面是关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与其三,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归园田居其二》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墟曲中一作:墟曲人)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作品赏析其二(1)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2)。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3)。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4)。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5)。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6)。
常恐霜需至,零落同草莽(7)。
〔注释〕(1)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
诗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2)野外:郊野,指乡居。
罕:少。
人事:指世俗交往。
穷巷:“僻巷。
寡:少。
轮秧(yang 央):代指车马。
轮指车轮,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偏僻的巷子里,很少有车马来往。
(3)掩:关闭。
荆扉:柴门。
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4)时复:常常。
墟曲:偏僻的村落。
犹“墟里”。
曲:隐僻的角落。
披:拨开。
共来往:指和村里人相互来往。
(5)杂言:世俗尘杂的言谈。
但道:只说。
(6)日:一天天地。
我土:指自己开垦的土地。
(7)霰(xian 线):小雪珠。
草莽:草丛。
〔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南山:指江西庐山。
晨兴:早上起床。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2)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2) 网址:时间:2013-10-26 整理: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
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
与充满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
这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
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
而在这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元好问曾说:此
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美的理想天地。
第一部分:《归园田居》简介一、《归园田居》创作背景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
《晋书》《宋书》均谓其为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长于诗文辞赋。
诗多描绘田园风光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隐寓着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对太平社会的向往;也写及对人生短暂的焦虑和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人生观念,有较多哲理成分。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有《陶渊明集》。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从此他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
他蔑视富贵,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给后代有进步理想的作家作出了榜样。
他们在反抗权贵和腐朽政治的斗争中从陶诗中汲取了力量。
另一方面,陶渊明乐天知命、安分守己的思想和逃避现实斗争的态度,也给后代诗人以消极的思想。
二、《归园田居》主要内容《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
第一首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农村生活的舒心愉快,流露了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表达了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
归园田居其二赏析对于古诗的阅读,要懂得其中蕴含的道理。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二》赏析以供大家阅读。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赏析一:本篇是《归园田居》第二首,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先是从正面写“静”。
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造访。
正因为没有俗事俗人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那虚掩的柴门,那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喧嚣俗念都远远地隔绝了。
不过,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常与乡邻们共话桑麻。
然而在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民披草来往,不是世俗的“人事”;共话桑麻,也不是“杂言” 。
与充满机巧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别有洞天。
——这是以外在的“动”写出内在的“静”。
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乐悲欢。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然而这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
相反,这单纯的喜惧表示着乡居劳作使诗人的心灵明净了,感情淳朴了。
——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或从正面说,或从旁说,让读者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和自己心境的恬静。
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诗人在这衷正是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
《归园田居其二》赏析二: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
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
《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
归园田居其二赏析
《归园田居·其二》是东晋时期的诗人陶渊明所作,全文如下: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这首诗的意思是:住在郊野很少与人交往,巷子深处很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总是紧闭着柴门,空房中也没有世俗的思虑。
偶尔在村落中散步,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见面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桑麻一天天长高,我开垦的土地也一天天宽广。
总是担心霜雪突然降临,庄稼会像草莽一样凋零。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描绘了他在田园中与村民交往的情景,以及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纷扰的厌倦。
同时,诗中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归园田居》(其二)《归园田居》(其二)《归园田居》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以下是《归园田居》(其二),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
相见不谈世俗之事,只说田园桑麻生长。
我田桑麻日渐长高,我垦土地日渐增广。
经常担心霜雪突降,庄稼凋零如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注释:(1)这首诗写诗人归隐田园后的生活情趣。
诗中表现出对纯朴的田园劳动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对世俗仕宦生活的鄙弃。
(2)野外:郊野,指乡居。
罕:少。
人事:指世俗交往。
穷巷:“僻巷。
寡:少。
轮秧(yang 央):代指车马。
轮指车轮,鞅是套在马颈上的皮套子。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住在郊野,很少与世俗交游往来;偏僻的巷子里,很少有车马来往。
(3)掩:关闭。
荆扉:柴门。
绝尘想:断绝世俗的念头。
(4)时复:常常。
墟曲:偏僻的村落。
犹“墟里”。
曲:隐僻的角落。
披:拨开。
共来往:指和村里人相互来往。
(5)杂言:世俗尘杂的言谈。
但道:只说。
(6)日:一天天地。
我土:指自己开垦的'土地。
(7)霰(xian 线):小雪珠。
草莽:草丛。
《归园田居》(其二)赏析: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悦和宁静。
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生命。
拓展阅读:作者陶渊明简介早年生活渊明曾祖或为陶侃(尚存争议,但二者的亲缘关系是肯定的)。
外祖父孟嘉,晋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
祖父做过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说,或名岱或名茂),父亲是个“寄迹风云,寘兹愠喜”的人,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归园田居·其二》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二首。
全诗主要叙述农村日常生活的片段,表现了乡村的幽静及诗人心境的恬静,创造出一种宁静谐美的境界。
作品原文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⑤。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⑥。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⑦。
作品注释①野外:郊野。
罕:少。
人事:指和俗人结交往来的事。
陶渊明诗里的“人事”、“人境”都有贬义,“人事”即“俗事”,“人境”即“尘世”。
这句是说住在田野很少和世俗交往。
②穷巷:偏僻的里巷。
鞅(yīng央):马驾车时套在颈上的皮带。
轮鞅:指车马。
这句是说处于陋巷,车马稀少。
③白日:白天。
荆扉:柴门。
尘想:世俗的观念。
这两句是说白天柴门紧闭,在幽静的屋子里屏绝一切尘俗的观念。
④时复:有时又。
曲:隐僻的地方。
墟曲:乡野。
披:拨开。
这两句是说有时拨开草莱去和村里人来往。
⑤杂言:尘杂之言,指仕宦求禄等言论。
但道:只说。
这句和下句是说和村里人见面时不谈官场的事,只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
⑥这两句是说桑麻一天天在生长,我开垦的土地一天天广大。
⑦霰(xiàn现):小雪粒。
莽:草。
这两句是说经常担心霜雪来临,使桑麻如同草莽一样凋零。
其中也应该含有在屡经战乱的柴桑农村还可能有风险。
作品译文乡居少与世俗交游,僻巷少有车马来往。
白天依旧柴门紧闭,心地纯净断绝俗想。
经常涉足偏僻村落,拨开草丛相互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