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概论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教学课时:教学设计:课堂讲授,安排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从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能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以后,毛泽东率先提出要“以苏为鉴”,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一)为什么要进行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1.总结了“一五计划”(1953-1957)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第一,不能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第二,经济建设要量力而行。
第三,保证重点建设。
以重点为中心。
第四,经济建设与生活提高的关系,第五,增产节支,提高效益。
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毛泽东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6年4月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指出:“民主革命时期,我们走过一段弯路,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革命的胜利。
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二)《论十大关系》的出台1956年4、5月间,毛泽东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先后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和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地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一、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阐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围绕着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索;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结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制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方针政策.二、主要内容(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又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向全党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伟大任务。
2、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历程毛泽东率领全党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和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中共八大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都对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正确与错误两个发展趋向(1)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取得的积极成果一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二是1956年9月,中国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问题。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明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加深对毛泽东思想的全面理解,对本章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
为此,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再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思想提出的背景——从全面学习苏联到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期间正是运用了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但是,后来的是实践证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动荡。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的摆在共产党人的面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指出,苏共20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吸取教训,他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中国国情,制定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理论成果教案:发展革命思想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向。
2.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掌握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
3.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实践经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培养学生舍我其谁的革命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基本方向。
2.掌握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
3.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这一话题进行初步了解,并带入本节课的内容。
2.教学正文1)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
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国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根本变革,包括对土地、资本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转变。
而这一转变,需要一系列的理论武器和拓展身手的革命精神。
2)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主要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是建立新中国像的理论基础,而且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深入发展阶段中起着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在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时,才能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
同时,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革命理论体系,并将这种思想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实现了中国革命的转折性发展。
3)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发展革命思想的主要途径,毛泽东思想之能够得以发展和深化,正是因为毛泽东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毛泽东认为中国必须实行经济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原则,必须加强政治建设,实行积极国际战略。
3.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背景和历史条件,了解了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主要理论成果,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涵,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揭开了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序幕。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原因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面临如何在中国这样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课题国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极不平衡→全新的课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强国?2、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既取得了重大成就,也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就:一五期间的五年中,我国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1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近6000项。
我国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重型机器和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业,也有很大发展;新建成的宝成、鹰厦、集二等铁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江上架起了武汉长江大桥,连结了中南地区南北的交通。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铺到了“世界屋脊”。
问题:选择了苏联模式。
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是必要的,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必要的:①“一五计划”是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全面展开的。
1952年8月,为争取苏联对“一五计划”援助,周恩来率团访苏。
期间,苏联共派遣3000多名专家,带来的资料重量达600多吨,共完成156个重点工程项目。
②工业化起步阶段,需要集中力量打基础③我们缺乏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不满意:苏联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①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关系失调(重太重,轻太轻,农无足轻重)②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重积累、轻消费)③管理体制过分集中统一④所有制结构过分单一3、直接的导火线: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最后一天,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
《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の理論成果》課程教案授課題目: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の理論成果教學時數:3學時授課類型:★理論課□實踐課教學目の、要求:1.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の理論成果。
2.熟悉:黨對社會主義認識の曲折發展。
3.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の曆史過程。
教學重點:1.重點分析“大躍進”前後取得の初步理論成果及失誤。
2.認識社會主義建設の規律必然要經曆一個過程。
3.事實求是地對待“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の曆史。
教學方法和手段:以課堂討論、課堂講授方法為主,並輔以多媒體手段。
教學條件:多媒體教室參考資料:教學內容及過程(4學時)旁批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以後,黨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重要思想成果。
由於各種複雜原因,探索走了彎路,出現了失誤。
這些彎路和失誤同探索中取得の成功經驗一起,成為我們前進の寶貴財富。
學習本章內容,有助於全面理解毛澤東思想,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曆史時期の關系。
第一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の重要思想成果一、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の思想如何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の東方大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是黨面臨の一項嶄新課題。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是學習蘇聯經驗,這在當時是必要の,也取得了一定の成效。
但是,後來の實踐表明,照抄照搬蘇聯模式不符合中國國情,需要積極探索適合中國特點の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論十大關系》の報告確定了一個基本方針,就是“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の一切積極の因素,直接の、間接の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為了貫徹這一方針,報告從十個方面論述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重點把握の重大關系。
“十大關系”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各方面。
前五條主要討論經濟問題,著眼於從經濟工作の各個方面調動各種積極因素。
其中前三條講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の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の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の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