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
- 格式:ppt
- 大小:6.98 MB
- 文档页数:61
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焊接热影响区(HAAZ)是在焊接过程中由于热输入而受到热影响的区域。
在焊接过程中,瞬态温度变化导致了材料的相变和微观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在HAZ中发生,并对HAZ的组织和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下面将详细讨论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
HAZ的组织主要受到瞬态温度变化的影响。
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和周围材料会受到高温热源的加热,使材料达到或超过其变形温度。
在这种高温环境下,材料的晶粒会发生生长、形状改变和巨大的奥氏体晶化。
当焊缝冷却时,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晶粒迅速长大并恢复到正常的晶粒尺寸。
这种急剧的温度变化导致了晶粒的细化和球化,称为冷却受限效应。
此外,还可能发生再结晶现象,即材料的原始晶粒会被新的细小晶粒所取代。
HAZ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的相组成和晶粒细化程度。
HAZ之所以存在多种不同的相,是因为热输入导致了材料的相变。
例如,在一些金属中,由于快速冷却,奥氏体晶体可能无法完全转变为马氏体,从而在HAZ内形成马氏体残余;在一些合金中,冷却速率过快可能导致奥氏体中的碳无法扩散到马氏体中去,形成残余奥氏体。
这些残余相的存在会对材料的硬度、韧性、强度和耐腐蚀性等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由于冷却速率的不同,HAZ的晶粒细化程度也会发生变化。
晶粒细化可以提高材料的强度和韧性,但过度细化可能导致材料的脆性增加。
在HAZ中,还可能发生残余应力的积累。
由于焊接过程中的瞬态温度变化,材料会经历瞬时的热膨胀和收缩,导致HA在冷却过程中产生残余应力。
这些残余应力可能对材料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分布,进而导致裂纹和变形的产生。
因此,在焊接设计和工艺控制中,需要考虑到HAZ中的残余应力情况,以确保焊接件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受到瞬态温度变化的影响。
热输入导致了晶粒的细化和相变,从而影响了材料的硬度、韧性、强度和耐腐蚀性等性能。
此外,残余应力的积累以及晶粒的冷却受限效应也会对HAZ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材料成型理论基础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for Materials Processing二、课程编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809554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必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56学分:3.5四、先修课程工程材料学、传热学、流体力学、材料成形工艺基础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供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电子封装技术专业学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让学生对液态成形、连接成形、固态塑性成形及高分子材料成形的基本过程有较全面、深入的理解,掌握其基本原理和规律。
2.了解液态金属的结构和性质;掌握液态金属凝固的基本原理,冶金处理及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3.掌握材料成形中化学冶金基本规律和缺陷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及防止措施。
4.掌握塑性成形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的基础理论,金属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5.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组织转变及流动、成形的基本规律。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本课程以材料成形工艺的理论基础为主线,根据成形加工过程中材料所处或经历的状态,分为液态凝固成形、固态塑性成形、连接成形、塑料注射成形等几类,学习材料在成形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性能、形状随外在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的规律性知识。
2)本课程着重利用前期所学的物理、化学等基础理论,以及传热学、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液态成形、塑性成形、连接成形等基本材料成形技术的内在规律和物理本质,包括共性原理,同时也要注重个性规律性认识。
3)课程将重点或详细介绍三种主要材料成形方法中的主要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阐述这些现象的本质,揭示变化的规律。
而对次要成形方法的基本原理或发展状况等只作简要介绍或自学。
4)重点学习的章节内容包括:第4章“单相合金与多相合金的凝固”(6学时)、第5章“铸件凝固组织的形成与控制”(6学时)、第7章“焊缝及其热影响区的组织和性能”(6学时)、第8章“成形过程的冶金反应原理”(6学时)、第11章“应力与应变理论”(4学时)、第12章“屈服准则”(6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