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量长度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3
《量长度》教材分析测量物体的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测量。
测量物体的长度本质上是测量线段的长度。
看与问第一环节,先认识线段。
一根拉直的线、桌子的边、门框的边等都是线段的形象。
四年级将全面地认识线段,这里不需要介绍线段的概念,也不需要说明线段与直线的区别、线段有两个端点等。
教学时,可以直接出示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线段,并提出我们如何测量它们的长度。
只要学生能把握住线段是“直”的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就可以了。
测量线段时,先让学生经历完整的测量物体长度的认知过程,再概括出一些测量的基本要点。
如“对齐”即线段的一端与尺子的刻度起点对齐,“紧靠”即直尺的边紧挨着被测量的线段,“读数”即看线段另一端所对的刻度读出线段的长度。
由于学生年龄小,初次学习用尺子测量长度,要求不宜太高,允许有一些误差。
测量后,要重视引导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
第二环节,看图说出线段的长度,一方面可以巩固使用尺子测量与读数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丰富长度单位的表象。
第三环节,对实物的测量比对线段的直接测量要求要高一些,原因是尺子的摆放起点与终点不准确,容易产生较大的误差。
这样的练习,不必要求测量十分精确,可以告诉学生,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这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测量手指宽度,对于建立厘米的表象有好处。
在测量手掌的宽度和1拃的长度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估计,以检验学生对长度概念的建立情况。
在估计时,要让学生说出估计的方法。
和上题一样,不要求测量十分准确,但可以引导学生记住这些长度,因为这些人体身上的长度,实际上就是随身携带的“尺”。
练与用第1题,根据手掌宽度或鞋子长度测量物体的长度。
这种测量操作方法,是把“标准”(手掌或鞋子)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的。
测量时,要引导学生把“标准”一个紧挨一个地摆放,再根据摆放的次数算出物体的长度。
第2题,先估计张开的食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再把它当作“尺”来测量课本的边长。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
3.尝试估计物体的长度。
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尺、1厘米长的小吸管、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多样的度量长度方法提问:我想要知道数学书短边的长度,怎么办?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想到尺。
师:对有尺,我们可以很容易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但是在古代尺子还没有发明出来,那时候的人们是怎么测量长度的呢?请看大屏幕。
出示图片(1)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这么长是一拃。
比如这个长方形的长边长是两拃。
(2)如果是这么长的绳子,一拃一拃的量还方便吗?于是古人又想到的这样方法。
张开双臂,两手之间的长度是一庹。
比如这面墙壁长五庹。
(3)可是如果想知道这段路有多长,你觉得一拃一拃或者一庹一庹的量还方便吗?我们古人很聪明,想到了用步长来量。
(4)后来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古人又想出了用小棒来量。
比如要量这段绳子的长度,他们用同样长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搭上去,看,这段绳子有几根小棒长?二、统一长度单位形成尺1.设疑师:像这样用小棒来量,你们会吗?课前,小明和小芳用小棒各自量了一条线段。
男生:我量的线段有5根小棒那么长。
女生:我量的线段有4根小棒那么长。
你们知道谁量的线段长?师:是这样吗?看大屏幕。
谁的长?刚才你们不是说男生的长吗?想要比较线段的长短,还是用小棒来量的话,用的小棒长度要怎么样?(生:一样长才好)师:对,标准统一了才好。
于是人们规定了要是量很短的物体的长度,就统一用这种小棒来量(演示1厘米长的小棒)。
看得清吗?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以这种小棒的长度为测量标准的许多知识。
《认识厘米》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过程,重点是引导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懂得可以根据一定的参照物比较物体的长度。
教材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意在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看与问桌子的长度用不同的物体测量,量得的结果不同;用同一种物体(铅笔)测量,因为长短不同,量得的结果也不同。
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相同的课桌,量得的结果不同?这种矛盾冲突让学生深刻地体验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
怎样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呢?通过讨论这样的问题,引出用尺量更好,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需要测量的实际例子,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背景知识。
做与说出现了测量工具——直尺。
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主要借助表象记忆,教学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表象。
一般可以分以下三个步骤一是观察尺子上的刻度,得出从起点“0”到刻度“1”之间的一大格是1厘米,再通过从尺子上找出其他的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长度的初步表象;二是在生活中寻找约1厘米长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认识;三是用两根手指比划出大约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这样,学生可以对1厘米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形成鲜明的表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事实上,学生只有对长度建立了准确的表象,才能正确运用它进行估测,也容易掌握单位之间的进率。
读出测量的结果,可以让学生观察铅笔、螺钉、羽毛等的长度分别是从“0”开始到几,再说出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教材同时呈现三种物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发现读数的规律,即从“O”开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示没有0刻度的“断尺”,让学生思考怎样测量。
如测量时把起点对准“2”,终点对准“5”,让学生说说长度是多少。
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通用5篇)一年级《长度单位》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观察两条细线,初步感知线段。
在摸一摸,看一看的过程中,体验线段的特性:直和两个端点,并能正确的找出线段。
2、在动手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中,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以及动手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画和量出指定线段的长度。
教学准备弯和直的吸管、铁丝、铅笔、木棒、带刻度的直尺等。
教学方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解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2分钟)1、师:小朋友,我们就要举行一次运动会了,看,这两个小女孩在干什么?生:在帮小男孩量一量,看看他跳了多远。
师:说一说,她们是怎么帮他量的?生:一个女孩把卷尺的一端对准起点,另一个女孩把卷尺的另一端对准在终点。
生:中间的线要拉直。
师:(板书:直,两个端点)把其中的一端看成一个点。
我们把这样的一段叫做线段。
(板书:线段)二、自主探究,认知新知1、看一看,认识线段(2分钟)师:老师在数学王国里发现了很多线段,下面我要考考小朋友的眼力,你发现了什么?师:指名1—2个学生回答。
生1:这条线的两端有两个点。
师:还有吗?生2:两端点之间还是直的。
……师:两个端点之间直的,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把它叫做这两点的距离,也就叫做线段2、找一找线段(4分钟)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线段,看,这里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线段,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3、师:找一找这里有几条线段三、延伸拓展,探究新知1、量一量(6分钟)(1)师:线段和直线不一样,直线是没有长度的,而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在我们量线段的时候,应注意什么?生:从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看物品的右端对着几(若不知道,翻开书本第3页,读一读书本老师说的话)师:下面我们一起来量一量书本第5页的做一做,先示范量第一条线段,然后自己量一量,同桌互相监督,看做得是否对。
浙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优质导言本文档是针对浙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的教案进行整理和优化,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一年级学生设计的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包含了全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
教案的编排科学合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特点- 基于浙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大纲,覆盖了全册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 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 教案重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案结构本教案按照课时进行编排,每一课都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要素。
教案的结构清晰,便于教师准备教学和学生理解研究内容。
- 第一课:课时名称- 教学目标:明确课程目标,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重点。
- 教学内容:介绍本课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
- 教学活动: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包括听、说、读、写、做等。
- 教学评价:检验学生研究效果,帮助教师评估教学质量。
- 第二课:课时名称- ...- ...教案展望本教案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并且提高学生的数学研究成效。
但是教案只是一个指导性的工具,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希望本教案能够为一年级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参考资料- 浙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 浙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大纲。
《认识米》教材分析认识米,侧重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测量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增强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看与问结合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提出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跳了多远,并介绍通常采用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
选择这样的教学情境,暗示学生测量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做单位。
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米尺,帮助学生认识1米的长度,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铅笔、身高、桌面长边比一比,使学生对1米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体验量较长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用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教室里较长的物体长度,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再讨论用什么尺子量比较好。
这样的过程,不仅解决了为什么要用米做单位量长度的问题,而且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量不同的物体应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1米=100厘米”的结论,可以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的实际活动来获得,这种活动的过程,对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有帮助。
做与说第一环节,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应从物体的一个端点开始,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拉紧。
至于测量的结果,只要求大约是几米就行了,不要求精确到厘米。
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积累经验,获得1米的长度概念,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第二环节,用多样化的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实际测量,以检验估计的结果是否接近实际长度,积累估测的活动经验。
第三环节,可以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测量结果既可以用单名数表示,也可以用复名数表示。
测量前,教师先进行示范,或者引导学生看图示。
测量时,要引导学生相互配合,被量的学生要直立,测量的学生先将0刻度线对准被量学生的脚跟,再用三角尺轻压他的头顶,三角尺所对的刻度就是被量学生的身高。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长度》精品教案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小学一年级是学习数学内容的起点,而《认识长度》是数学中重要的一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使用长度单位来描述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学会认识长度,量取长度,并使用长度单位描述物体大小。
本次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从认知方面认识长度及其单位,学会正确测量长度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学习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
2.学习如何测量长度。
3.学会使用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大小。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及方法教学内容:1. 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长度的概念,并对标准长度单位作出解释及描述,如厘米、米等。
(2)使用各种物品,如纸片、小木棍、绳子等,展示各种长度单位,并要求学生拿起手边的物品感受对应长度单位的大小,并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长度单位图形。
2. 如何测量长度(1)展示尺子的形状及度量方法,进行尺子的测量示范,并引导学生探索找出尺子的特点并形成记忆。
(2)要求学生手持尺子,在老师指引下分别测量尺子上标有的长度,并记录其测量结果。
3. 使用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大小(1)老师结合实际物品,如铅笔、本子、椅子等,分别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描述,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应用中更好地理解长度。
(2)在教学结束前,老师与学生通过自己选择物品作为实践应用,练习使用长度单位描述该物体的大小。
教学方法:1. 图像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长度及其单位的概念和特点。
2. 演示法:对于尺子的测量等内容进行演示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
3. 讨论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通过实物和应用实例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 给学生展示几个物品,包括铅笔、本子、椅子等,向学生提问:“这些物品之间有什么相同点?”2. 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长度,并且介绍下一步将要学习到的内容——长度单位和长度的测量。
第二节:学习长度概念和长度的单位1. 使用黑板、幻灯等多媒体教具,向学生展示长度的概念和长度单位等相关概念,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听取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