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十七年小说(
- 格式:ppt
- 大小:126.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二章十七年文学创作的风貌与特征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1.语境: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郭沫若《新华颂》⏹2.革命浪漫的情绪:歌颂方式⏹3.主题: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4.思想揭示: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艺术风尚: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义二、人物⏹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B.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绝对的观念⏹C.“歌颂”表达方式第三章“十七年”文学时期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一)概述⏹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1.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
⏹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娟的《百合花》⏹2.抗日战争和20、30年代的革命斗争作为小说的题材⏹孙犁《风云初记》、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3.反映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路翎《洼地上的“战役”》(二)《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革命成长主题叙事:《青春之歌》、《红旗谱》革命斗争题材:《红岩》、《小城春秋》一、关于“英雄史诗”⏹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
二、《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高纲0865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78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江苏教育学院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考试要求1.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发生与发展的主要过程、历史分期以及各个时期文学的基本面貌、主要创作成就,进而把握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2.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文学思潮、文艺思想论争以及文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状况,全面而客观地总结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
3.学习并掌握中国当代文学各个历史时期的创作概况,特别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主要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其创作成就、历史地位和文学贡献。
二、考试内容引言1.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形态特征。
2.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特点。
3.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情况以及“三分法”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十七年的文学运动1.掌握一次文代会的基本情况、重要作用及历史意义。
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2.了解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大体情况;这场运动的消极影响。
3.了解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主义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4.了解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5.掌握“双百”方针的提出及文艺界所出现的新气象的基本情况。
6.了解文艺界的“反右派”斗争的大体情况。
7.了解“大跃进”时期的文学运动的大体情况;文艺“大跃进”的问题和弊端。
8.了解“两结合”的提出与讨论的大体情况。
9.了解对“修正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的大体情况。
10.掌握20世纪60年代初期党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以及文艺界出现新的转机的基本情况。
11.了解八届十中全会后文学运动的大体情况。
12.对十七年文学运动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一、十七年小说创作发展概述1.了解十七年期间长篇小说的主要作品。
了解1959年前后长篇小说创作进人高潮的原因。
掌握十七年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2.了解十七年期间中篇小说的主要作品。
3.了解十七年期间短篇小说的主要作品,十七年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收获。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第一节十七年小说概观一、小说家的分化1、“现代”的小说作家,在进入50年代之后,其写作情况发生了许多变化。
主动或被动的放弃了小说创作。
(沈从文、张爱玲、徐訏、钱钟书)2、另外一些小说家,开始了他们在取材、艺术方法、作品风格上的改造,以适应新的文学时代的需要。
(老舍《龙须沟》、萧军在被整肃之后创作《五月的矿山》))二、小说体裁的状况1、两极分化现象:长篇和短篇。
2、出现分化的原因:长篇可满足史诗情结和表现伟大的时代的需要,短篇能迅速、敏捷地反映生活。
对长篇和短篇的重视,各有其“功能”上的根据。
三、小说题材的分类和等级1、题材的分类作为分类的尺度,有社会生活“空间”上的工业、农业、军队、学校等,有时间上的历史题材、现实生活题材等。
这一分类,在实质上包含着“阶级”区分的类别背景,同时,也表现了以社会群体的政治生活(而非“个人日常生活”)作为题材区分的根本性依据。
2、等级的确立不同的题材类别,被赋予不同的价值等级;即指认它们之间的优劣、主次、高低。
类别的严格区分,与等级上的清楚排列,是紧密关连的。
划分等级的原则:工农兵生活优于知识分子或非劳动人民的生活,公共生活优于私人生活。
3、小说创作情况在50年代初期,长篇小说创作显得较为沉寂。
《铜墙铁壁》(柳青)、《风云初记》(孙犁)、《保卫延安》(杜鹏程)等,是比较重要的几部。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长篇出版的数量大为增加,且出现了一批体现这一时期小说创作水准的作品。
因此,这个阶段,常被当时和后来的批评家称为长篇小说的“丰收”(或“高潮”)期。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保青山(林)”另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姚雪垠的《李自成》浩然的《艳阳天》等四、十七年小说特点——形态的单一化趋向1、内容的单一化A在40年代后期,对言情、侠义等主要类型的现代通俗小说的批判,使“通俗小说”在当代失去其存在的合法性。
B体现对“最积极”的生活现象(如英雄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评价的小说,处于最值得肯定的位置上。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特点: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危害: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骂街。
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
丈夫李克,妻子张英。
小说中“张同志”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第一节“十七年文学”时期一、文学环境1、文学组织和体制:高度组织化:“作协”和“文联”作家的经济生活:工资+稿酬文学刊物:人民文学文艺报2、作家的整体性更迭:?一些作家边缘化,甚至消失?新的中心作家的构成:3、文学的传统继承和外来影响:重点翻译介绍苏联的文艺理论和作品有选择的接受:中国古典、西方古典、西方近现代文学?总体倾向:文化上的“闭关锁国”二、主要的文艺政策和文艺论争:1、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和总方向的确立:1949年7月,第一次文代会的意义。
延座讲话精神。
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普及第一。
1953年9月,第二次文代会。
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
2、1950年代初的三大文艺批判: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951):创作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1954):学术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1952-55):理论3、“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反右斗争扩大化(1956-1957)1956年5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限制的)文艺出现短暂繁荣:理论创作1957年4月,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严重失误。
给文艺带来严重破坏。
4、“新民歌运动”与1960年代初的政策调整:1958年,大跃进。
“新民歌运动”。
两结合。
违背了艺术创作规律。
19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期。
文艺环境相对宽松。
1963年开始,新的文艺斗争浪潮--文艺整风第二节“文革文学”时期一、文化大革命的发生1958年,“新民歌运动”。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开始了对新的文艺形态的构想。
1963年以后,大范围的文艺批判运动。
对50年代以来的文学的否定。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文化批判转向政治斗争。
文化大革命的前奏。
1966年2月,以《纪要》为纲领和宣言,文化革命激进派全面控制文艺界。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爆发。
二、文学环境:1、文学的完全政治化:创作。
批评。
2、作家:大规模的政治迫害。
第一章十七年文学思潮●第一次文代会1、这次会议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体制,第一次文代会建立起来的由各种团体所组成的文艺体制一直延续至今。
2、它通常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开端,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为代表的延安文学方向被确立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
局限性:(1)第一次文代会“团结的局面”虽然很“宽广”,但也有突出的排异性。
(2)即使是在文学体制的内部,也有着相当明显的等级关系。
●《武训传》的讨论:1951年开展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反对所谓“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危害:1、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2、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红楼梦》事件(1954年)人物:俞平伯、李希凡和蓝翎特点:1、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
2、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
3、“彻底清算胡适流毒”,才是这场批判事件的真正目的。
●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突出的理论是“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创伤说”,主张创作方法大于世界观,属于主观型现实主义。
在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危害:1.败坏了学术风气,扼杀了文学精神。
2.在这些批判中,低下的人身攻击、粗鄙的信口谩骂开始大量出现,其批判文章直如泼妇骂街。
此种话语方式此后形成风气,在“文革”中则严重影响了“红卫兵”一代。
第二章十七年小说●《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写于1949年秋,短篇小说,发表于1950年的《人民文学》上。
小说共分5节,每节都有一句话的开篇语。
丈夫李克,妻子张英。
小说中“张同志”也就是“我的妻”,是一个崭新的形象,具有较强的典型意义。
“我们是来改造城市的;还是让城市来改造我们”作者不仅写了“根正苗红”、“苦大仇深”、负有改造城市重任的“革命者”被城市微妙地改造,而且还是以赞赏的语调写了被改造。
第二章十七年的小说创作教学目标与要求:1.大概了解本时期小说创作的情况。
2.理解本时期小说的两大题材:农村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
3.了解在频繁的文艺运动与斗争的空隙下出现的小说《百合花》等在写作上的突破。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农村题材小说代表作梁斌的《红旗谱》思想与艺术成就。
2.本时期少有的知识分子题材的长篇《青春之歌》3.短篇小说《党费》《黎明的河边》《百合花》艺术成就。
教学手段: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合。
第一节本时期小说概述本期小说创作继承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又从中国古典小说和外国著名小说中吸取了营养,以新的态势在新中国文苑中成长着。
其间经过解放初的适应、了解过程,1956年前后与1960年代初呈现蓬勃喜人之势。
这一时期,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生活的,写农村土改与社会主义革命题材的作品数量较多,成就较高。
总体说,长篇小说创作之成就显得比较突出,短篇小说创作次之,中篇小说创作在这一期显得相当薄弱,其原因可以研究探讨。
思考:长、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何出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第二节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红旗谱》一、生平与创作梁斌(1914-1997),河北蠡县人。
全书由三部长篇合成《红旗谱》、《播火记》和《烽烟图》,而以第一部《红》成就最高。
《红旗谱》与《青春之歌》变革了小说的写作模式,以主人公的“成长”作为小说的基本线索,以此反映出一种历史主体的生长过程。
“成长”的进入,并非仅仅意味着小说技巧上的变化,它还涉及到小说最基本的范畴——时空观念的改变,这实际上可理解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野。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描写“中国农民的成长史”的《红》与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史”的《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真正上的现代小说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诞生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进入到一个艺术形式更为完备的“当代文学”时期。
《红》是“十七年文学”的标志性作品。
这部旨在揭示“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自发革命走向自觉革命斗争历程的小说,对于20世纪的中国小说而言,其重要性是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