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第四章十七年短篇小说第一节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一、关于孙梨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小说家、散文家。
孙梨小说以秀雅隽永、清新自然和散文化、诗化追求成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代表作,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二、《荷花淀》分析(一)战争时期的非战争、非冲突构思小说以另一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了战争,即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追求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诗化的纯美境界①景物的纯化②情节的淡化③情调的浪漫化(三)人物形象的群像化特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
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形象。
三、《山地回忆》分析(一)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小说采用倒叙的笔法,由故人相逢引起联想、回忆,进而引出根据地人民热爱和关心八路军的动人故事。
通过河边“争吵”、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纯朴、热情的“山地女孩子”唱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二)先抑后扬的人物塑造技巧作品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妞儿”,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一出场就责备“我”弄脏了河水,那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开朗、爽快、泼辣的个性。
通过“争吵”到“硝烟”散尽,她性格的另一面又逐渐显露出来。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异峰突起,“我给你做”尽显真诚。
一个外表伶牙俐齿、大胆泼辣,而内心火热真诚、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通过“贩枣”得利,“妞儿”却提出了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一个侧面写出她勤劳、质朴的美德。
孙梨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
《十七年》是一本以十七年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十七年的生活,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本文将概述《十七年》的情节,并探讨小说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从十七岁起到三十四岁,他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和早期成年期。
小说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描绘了他在这十七年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和挑战。
这些事件包括他的学业、工作、家庭关系和爱情等方面的经历。
通过这些描写,读者可以看到主人公在十七年中所经历的成长和发展。
主人公的成长和变化在小说中被描绘得非常真实和生动。
他在学业上面临挑战,努力学习,取得了一些成绩。
他在工作上也经历了起伏,成功和失败。
他的家庭关系也经历了许多变化,他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演变。
在爱情方面,他经历了爱情的起伏,与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情纠葛。
这些经历使他逐渐成熟起来,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的十七年生活,探讨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主题,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经历成长和变化。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读者可以看到一个人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成长过程。
小说中也展现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人们可以逐渐成长并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
除了成长和变化的主题之外,小说还涉及了其他一些重要的主题,比如时间、人际关系和爱情。
时间在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象征着人们的成长和变化。
人际关系也很重要,人们的情感和关系会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变化。
爱情是一个复杂的主题,它涉及到人们对爱的追求和渴望,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十七年》是一部以十七年为主题的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十七年的生活,展现了他的成长和变化。
小说涉及了成长、变化、时间、人际关系和爱情等多个重要主题,通过这些主题的探讨,读者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十七年短篇小说概述短篇小说是十七成绩比较突出的文学门类,作品数量多,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创作的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十七年中我国的政治,经济人情风俗上发生了变化,往往在短篇小说中得意体现,短篇小说创作和文艺运动,文艺思潮之间的关系比文学其他门类显得更为密切。
一、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1.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之情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影响。
《党费》写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的故事。
2.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最架大都来自农村,对农村有天然的情切感。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写乡村中木匠黎老东和铁匠傅老刚的友情和友情的破裂。
两家曾又婚约和媒约,铁匠的女儿九儿于木匠的儿子六儿。
战争后木匠家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不满于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两家关系破裂。
这种破裂,深刻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农村各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变化涉及有关农村两条道路的主题。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针对1958年农村浮夸风而作,作品塑造了一歌塌实肯干,实事求是的干部老田。
马烽1922年生,山西孝义县人。
小学未毕业参加了八路军,战争期间从事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线合写了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专》电影剧本《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记文学《刘胡兰》3. 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用今天的眼光看这类作品更又价值,它反映了十七年的社会状况,在创作上哟扑所突破,可分两歌主题: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
当代文学·十七年短篇小说第四章十七年短篇小说第一节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一、关于孙梨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小说家、散文家。
孙梨小说以秀雅隽永、清新自然和散文化、诗化追求成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代表作,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二、《荷花淀》分析(一)战争时期的非战争、非冲突构思小说以另一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了战争,即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追求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诗化的纯美境界①景物的纯化②情节的淡化③情调的浪漫化(三)人物形象的群像化特征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
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形象。
三、《山地回忆》分析(一)散文化的叙事方式小说采用倒叙的笔法,由故人相逢引起联想、回忆,进而引出根据地人民热爱和关心八路军的动人故事。
通过河边“争吵”、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纯朴、热情的“山地女孩子”唱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二)先抑后扬的人物塑造技巧作品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妞儿”,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一出场就责备“我”弄脏了河水,那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开朗、爽快、泼辣的个性。
通过“争吵”到“硝烟”散尽,她性格的另一面又逐渐显露出来。
“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异峰突起,“我给你做”尽显真诚。
一个外表伶牙俐齿、大胆泼辣,而内心火热真诚、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通过“贩枣”得利,“妞儿”却提出了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一个侧面写出她勤劳、质朴的美德。
孙梨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本章概述:
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
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
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
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
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
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
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
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
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
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
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
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四、十七年小说的当代评价;
十七年小说作为十七年文学最主要的反映载体,一样存在从属于政治的弊病。
从属于错误的政治的文学作品固然应该否定,但十七年的政治并非都是错误,而且文学都是现实的反映,对于反映和歌颂当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文学作品,也仍然需要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应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否定。
我们要看到十七年政治的核心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个大方向是不能否定的,反映在当时长篇小说中,无可厚非。
即使是那些全部或部分地歌颂了错误的政治的作品,比如对当时很多政治路线和观点的小说式图解,也还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
如果其中有的作品在艺术创造方面,超越于前人,对文学的艺术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那也不能全盘否定。
文学作品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宣传品。
作家在作品中如果生动地真实地描写了现实生活,即使政治倾向有错误,也不能就简单地一笔抹煞。
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列宁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分析,在指出他们政治立场和思想倾向方面的错误与局限的同时,又充分地肯定和赞扬了他们在艺术创造方面的伟大成就,这为我们做出这种有分析的科学评价树立了典范。
五、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
以往对十七年小说的探讨与研究往往局限在旧有的定论之中,因此造成观点陈旧,观念老化,几乎是几十年一贯,致使人们对它失去了兴趣,于是关于这部分的文学的研究常常被人们忽视甚至放弃,造成了文学艺术的巨大浪费与损失。
那么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提倡标新立异,丢弃不合时宜的陈词旧调,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方式、新的标准来看待和分析十七年小说,只要在分析研究中给它注入新的血液,以新代旧,定会使老树开出新花。
要做到以新代旧就要求首先掌握大量的文学艺术的新知识,了解当今文学批评的新思想、新手段,并以现实人生、现实眼光重新关照十七年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在历史的文学与现实的文艺之间搭上一座桥梁,使历史与现实接轨,那样我们才能重新认识十七年小说的价值。
重点难点:
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是其史诗性。
史诗性的文学作品往往都具有概括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并描述重大的历史事件,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分析研究此类作品,首先要抓住背景,这是充分了解作者创作意图和小说主题等宏观把握作品的关键;其次十七年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往往以其结构的严谨宏伟和情节发展的迅速造成宏大的气势,一般都讲究结构严密,前后照应,完整统一,雄伟壮观,这也值得注意;再次,十七年小说非常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常以众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来突出其史诗性的特征。
总之,要分析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必须要在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表现手法、以及结构组织、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进行细致的分析。
教学指导:
讲授
本章讲授的重点是十七年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主要特征以及艺术上的得失,并且教会学生在特定的政治历史背景下正确评价当时文学创作,不拘泥于定论,以新的观念、思维方式和标准来看待和分析十七年小说。
本章练习:
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表现形式上,十七年小说基本上都属于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作为创作的基调,同时或多或少地融进革命浪漫主义的因素。
在表现手法上主要运用传统的手法与技巧,往往借鉴中国古代章回小说的形式,在一个章节中相对集中的叙述一个事件,描写一个人物,而整篇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又有连续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也大都是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肖像等传统型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又常以英雄人物作为主人公,以革命英雄的高大完美的形象作为审美的主要对象,并对英雄的主人公进行突出的集中的描绘。
而次要人物的配置则常常是以突出和衬托主人公为目的的,为表现主人公服务的,是众星捧月式的。
在语言表达上,十七年小说基本上都以民族化、大众化、生活化、口语化为主要审美特征,追求语言的凝炼、生动、质朴、醇厚,采用大量的方言和人民群众的语汇,强调语言的民族色彩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