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dy昼夜交替与时差
- 格式:ppt
- 大小:5.28 MB
- 文档页数:37
高考地理总复习: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 ,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2)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3)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 ,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2)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3)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高一年部必修1第1章第3节第2课时课题:昼夜交替及时差【课标解读】1、理解昼夜交替和时差产生的原因,并分析掌握其规律。
2、了解地方时、时区、区时等基本概念,能够进行地方时、区时以及经度的简单计算。
【自主学习】地球自转与时差产生原因:地球是、的球体昼夜分界线(圈):线(圈)原因:地球不停的1.产生昼夜更替周期:小时(太阳日)昼夜更替意义:制约人类的起居作息;地球表面变化不大,生命有机体得以生存和发展时间的确定:根据同一纬度地区各地看到太阳的迟早而定概念:因而异的时刻经度相差15。
,地方时相差小时经度与地方时的对应关系1。
,地方时相差分钟划分的目的:避免世界各地使用地方时带来的不便。
国际标准:全球共分时区,每个时区跨,东西十二时区,2.地方时区时各跨经度合为一个时区。
计时方法:以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区时计算: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小时;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核心讲解】1、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故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在春秋分时与经线重合。
(2)昼夜交替的产生:由于地球的自转(3)昼夜交替的周期及意义: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4)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
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昼半球的是晨线,按地球自转方向经过晨昏线进入夜半球的是昏线。
如图4-6。
2、产生时差(1)地方时①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
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转,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早。
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②计算1、计算公式: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经度差/1°(符号:东加西减;经度差:同减异加)2、步骤:①定差值:根据经度差定时间差;②定东西:东经永远在西经的东边,即用过零时区的计算方法简便不易出错,直接相加减。
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和时差太阳光是平行线不错啦!但地球表面是圆的呀!一组平行线与一个圆弧相交。
总有一条平行线正好与圆弧切线垂直对吗?这点就是直射点。
黄赤交角是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与赤道面(天赤面)的交角,也称为太阳赤纬角,是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
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
由于地球公转时斜着身子,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66°34′)基本不变,地轴的空间指向(指向北极星附近)基本不变,故黄赤交角(目前23°26′)也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到达的最北界线是23°26′N,即北回归线;最南界线到23°26′S,即南回归线,也就是太阳直射点在23°26′S~23°26′N作周年往返移动。
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这样的变化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变化来。
假设黄赤交角变大,那么太阳的直射点的位置也会相应变动,直射点会超过现在的最北及最南界限(23°26′),同样极线(66°34′)也会向赤道靠近,因此地表获得热量随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
从而使温带范围缩小。
既然极地范围的扩大,那么极昼极夜的范围也会相应增大。
由于地球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夹角,叫黄赤交角。
目前23°26′。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来回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
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是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产生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一、晨昏线的判读和应用晨线、昏线的判别应以地球自转方向为依据。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晨昏线部分为晨线;反之,顺着地球自的方向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所经过的晨昏线部分为昏线。
晨昏线的特点(1) 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由于晨昏线是太阳光线与地球的切线,所以晨昏线所在的平面永远与太阳光线垂直;同一晨昏线上的点太阳高度是相同的,都等于0°;太阳高度在昼半球大于零,在夜半球小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