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字形结构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7
一、汉字的特点(六个特点)①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汉字②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③汉字记录的语音单位是汉语的音节④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
⑤从汉字自身来看,汉字数量多,字形结构复杂⑥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二、汉字字体的演变①字体(不同于书法上的艺术流派)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 ↓ ↓ ↓ ↓殷商→西周→战国时秦国→秦朝→秦朝—三国→魏晋以后②甲骨文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成批的成体系的较为成熟的文字,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时代通行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
又因1899年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商朝遗址中被发现的,所以又叫殷墟文字。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字形由细瘦的线条构成,多直笔,拐弯处多是方笔,棱角分明,外形参差不齐,字的大小也不统一,这是因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刻的,而且龟甲和兽骨质地坚硬,所以,甲骨文又称殷契、契文。
虽然甲骨文不带表音成分的字占绝大多数,图画特征比较明显,而且文字尚未经过统一,结构尚不定型,偏旁不固定,异体字较多。
但它已是相当发达的文字了,可以用来记录较为复杂的内容,有些文字已经带表因成分,有了假借字。
甲骨文的内容主要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也就是卜辞。
③金文因浇铸或刻在青铜器上而得名金文,又因青铜器以钟鼎为最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其文辞被称为铭文。
金文主要流行于西周时代。
由于金文是浇铸而成的,所以壁画肥大厚实,丰满圆浑。
在结构和性宽上,金文更趋于整齐、匀称、方正,图画特征减少,文字的符号性增强,但异体字依然较多。
可见,金文也还是典型的古文字。
④篆书篆书有大篆和小篆之分。
大篆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指先秦时期的所有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春秋战国时代通行于六国的其他文字。
狭义的大篆专指春秋战国时秦国的文字。
狭义的大篆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代表。
籀文传说是《史籀篇》里的字,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石上而得名。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汉字的形体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
在此后的三千多年中历尽沧桑而沿用至今。
其间汉字形体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发展有几次大的变化,即篆变、隶变、楷化、简化。
正体、俗体之分,始终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全过程。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代表文字,从字形方面说:甲骨文是块体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从构形特点上说:甲骨文构形存在着上下、左右等多种构形方式,并且字形的相对位置也体现一定的意义;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字无定格,存在相当数量的合文。
金文:从字形特点上说:其一,早期金文中有明显的块体,后来这些块体逐渐线条化;其二,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其三,注重字形美化。
从构形特点上说:其一,部分构件趋于统一定型,相对于甲骨文减汉字形体演变概述少了异体字;其二,后期的金文合文现象不再像早期那样常见。
籀文:这些大篆由于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基本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特点: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结构工整,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混用的异体字得到统一。
六国古文:从文字形体看,简帛文以毛笔书写,笔画圆转流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文字构形来看,笔画的简化与繁化并存。
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
另外一种说法是,六国文字,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六国文字最可靠的资料是解放后出土的战国文物,主要有五种:战国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器文字、简帛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多字图示字形演变过程组图字例演示汉字从图画到文字、从繁到简的发展过程,看起来非常有趣呢!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是一种形体和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随着文化的发展,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逐渐从具象走向抽象,符号化,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
从有文字实物的殷商开始,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多个阶段。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
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也是一部别有风味的中国文化史。
这里面有传说的神秘,君王的意志,文人的情怀,艺人的奇想,还有无数人民的大智慧。
我们不妨沿着这条汉字铺就的古道,品一品那历史的意蕴。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汉字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仓颉造字传说:惊天地泣鬼神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甲骨文;祖先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
汉字教学中的字形演变与字义演变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汉字的教学中,字形演变与字义演变是关键的内容之一。
通过了解汉字的字形演变和字义演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字。
一、字形演变字形演变指的是汉字在漫长的历史中由于各种因素而发生的外形变化。
虽然汉字的基本组成结构没有改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字形也随之发展演变。
字形演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图形象形演变:汉字最初是象形文字,在其演变过程中,一些具体物体的形状逐渐简化,并形成了象征性的图形。
例如,最早的字形中的“人”,就是人的侧面形象,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人”字。
2. 结构变化演变:汉字的字形也因为结构的变化而演变。
例如,最初的“木”字由两个简单的横杠组成,后来逐渐演变为上横下竖的结构,并且出现了一些附加的笔画。
3. 简化演变:汉字的繁体字形有时会变得复杂,难以书写和识别。
为了方便书写和阅读,一些繁体字经过简化演变成了简体字。
这种演变在现代汉字教学中十分重要,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常用的字形。
字形演变的了解对于学生的汉字教学非常重要。
通过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演变过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字形,提高汉字书写的准确性和美感。
二、字义演变字义演变是指汉字在使用过程中,随着社会、文化、语义等方面的变化而产生的字义变化。
汉字的字义演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本义与引申义:汉字的本义是指最初的含义,而引申义则是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衍生出来的新义。
例如,“心”字的本义是指人的心脏,后来引申为情感、思想等。
2. 反义与近义:有些汉字在演变中出现了反义或近义。
反义指的是本义与字义相反的含义,而近义则是与本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
例如,“大”字的反义词是“小”,近义词有“巨大”、“庞大”等。
3. 褒义与贬义: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评价也会发生变化,有些字义赋予了褒义,而有些字义则带有贬义含义。
例如,“聪明”是褒义词,而“狡猾”是贬义词。
汉字的演变过程顺序
1.甲骨文阶段:大约从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
元前11世纪。
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形体记录,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字形多为直线组成,具有象形和指事性质。
2.金文阶段:大约从周代初期至西汉中期,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
前2世纪。
金文是汉字的另一种古文字形式,主要出现在铜器上,字形逐
渐演变为笔画结构复杂的形式,有更多的象形和会意字。
3.考古文字阶段:大约从西汉至东汉,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
考古文字是指出土的汉字形态,包括篆书、隶书等多种字形。
这一阶段出
现了汉字的繁草书写形式,字形开始趋于简化。
4.隶书阶段:大约从东汉至北魏,约公元2世纪至6世纪。
隶书是一
种工整的汉字书体,字形更加规范和工整。
在这一阶段,字形逐渐由繁到简,开始出现了一些楷书的特征。
5.楷书阶段:大约从唐代至现代,约7世纪至今。
楷书是现代汉字书
写的主要形式,字形规整、平衡,逐渐形成了现代常用汉字的基本形态。
在这一阶段,汉字的结构和笔画逐渐趋于稳定,字形也更加统一和规范。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实际上每个阶
段都有相应的变化和细分,汉字演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
汉字的结构与构造汉字是中国书法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系统,汉字的结构与构造非常独特,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本文将从汉字的基本结构、构造原理和演变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汉字的基本结构汉字的基本结构分为“形旁”、“声旁”和“义旁”三个部分。
形旁是汉字中表示形状的部分,它通常出现在字的上部或左部,用于描绘物体的外形特征。
例如,汉字“山”中的三个点表示山峰的形状;“木”字则用木头的形状来表示。
声旁是汉字中表示发音的部分,它通常出现在字的右部或下部,用于表示该字的读音。
例如,“日”字的右边就是一个声旁,读音为“rì”。
义旁是汉字中表示意义的部分,它通常出现在字的中间,用于表示该字所代表的实际含义。
例如,“人”字中就包含了“人”的意思。
二、汉字的构造原理汉字的构造原理可以归纳为“象形原理”、“指事原理”、“会意原理”、“形声原理”和“转注原理”。
象形原理是指利用图形来直接描绘物体的外形特征。
这类汉字常常由一些基本的笔画组成,通过简单的造型来表示概念,具有直观性和表现力强的特点。
例如,“日”字表示太阳的形状,“月”字表示月亮的形状。
指事原理是指利用一些抽象符号来表示事物的特征和概念。
这类汉字不再直接描绘物体的形状,而是通过一些抽象的符号来表示相关含义。
例如,“上”字表示高处,“下”字表示低处。
会意原理是指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基本的意义相近的汉字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
即通过将两个或多个字的意义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字,表示与原字意义相关的新概念。
例如,“好”字由“女”和“子”组成,表示美好的意思。
形声原理是指通过在字的结构中同时包含形旁和声旁来表示某种意义。
形旁表达字义,而声旁则表示字的读音。
例如,“听”字由“耳”和“王”组成,表示用耳朵聆听声音。
转注原理是指通过改变原有字的形状或构造来表示不同的概念。
通过调整字的结构或加入一些新的笔画,形成新的字形,用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汉字间架结构九十二法要想练好字,必须掌握字的间架结构和每笔的走向。
学习书法,分软笔和硬笔,软笔指毛笔,硬笔指钢笔。
不论任何笔的书法,其主要都是汉字的结体和笔峰的运用,而笔锋的运用上大都是藏锋、中锋、侧锋、回锋和勾锋。
如果硬笔书法,只有钢笔可以做到,铅笔还可以,圆珠笔(包括水性笔)无法做到,因此,要学好硬笔书法,建议要用钢笔。
汉字间架结构九十二法一﹑重心平稳重心平稳,就是要将字写得平正、均衡,把整个字稳定在支撑点上,不失重心。
在汉字形体中成轴对称形只是少部分,而大部分则是不对称形,在书写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达到重心平稳。
(一)左右对称这类字左右两部分几乎完全相同,以平分线为中轴对折,可以重叠。
1、中平水未幸常这类字主笔是正中的长竖或竖钩,书写时把主笔定在中心不偏不斜,支撑点对正中心。
2、大天父谷爽这类字撇捺为主笔,书写时把撇捺的交点落在中心,撇捺的高度、斜度基本相同、对应。
3、伞全金余舍这类字上部人字头撇捺的交点落在中心,下部的竖或竖钩对准撇捺交点4、只贝共具典这类字下部两足分开,以其脚点支撑整个字,重心在两支点正中,书写时两个交点落地要齐平,切勿一高一低。
5、王皿亚旦豆这类字主笔是下部托底的长横,要把长横的中点落在中心位置,左右长短一致。
上部的中竖或中心与其对正。
6、六立亩言容赛这类字上部有点,须把与在中心位置,下部的中心要与上点对齐。
7、英茶幕这类字为上下或上中下结构,书写时把中部撇捺的交点、下部的竖或竖钩与上部草字头的中心对齐。
(二)、左右不对称这类字为左右结构或半包围结构。
它们有的左小右大,有的左长右短,有的主笔不位于字的中心,左右不对称。
书写中其重心的平稳须要根据字的结构,调整安排。
1、巧吟珍晓峰魄这类字左部偏旁短小,书写时要将左偏旁写在中部偏上位置,否则重心则不平稳。
2、加仁扫阳杠徊这类字右部偏旁短小,书写时要将右部写在中部偏下位置,以使重心平稳。
3、红细初叔取甜这类字写时不仅要使右部居中而靠下,同时下部左右要齐平,该字重心方稳。
汉字是中国最古老和最具有特色的文字之一,其字形和字义的变化和演进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甲骨文时期。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仅反映了汉族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记录了汉字使用者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字形主要是象形字,即通过图像来表示事物的形状和特征。
例如,古代的字形“皇”就是画的一个“人”字在头上加上一撇,表示戴着顶冠的皇帝。
这种字形的构造简单直观,容易记忆,但缺乏灵活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形逐渐演进为指事字和会意字。
指事字是通过一种半抽象的方式来表示事物或概念,例如古代的“山”字就是表示三个山峰的连续形状。
会意字则是通过合并不同的象征符号来表示新的概念,如“家”字就是将“豕”字和“宀”字合并而成,表示人在屋里的概念。
汉字的字义变化也是演进的重要方面。
在最初的几个字义中,汉字通常只有一个基本的含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字义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例如,“言”字最初只有说话的含义,后来又引申为语言和文字的概念。
类似地,“走”字最初只表示行走的动作,后来衍生出仓促、离开的意思。
在宋代,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出现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称为“宋刻本字义”。
通过系统梳理和归纳汉字的义项和释义,这次改革使得汉字的字义更加规范和准确。
此后,汉字的字义变化逐渐趋于稳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的概念和词汇不断涌现,汉字的字义仍在不断演化和拓展。
现代汉字的字形和字义演变主要体现在新字的创造和汉字的简化。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汉字不断创造出新的字形和字义。
例如,“手机”这个概念在古代并不存在,但通过创造新字“手”和“机”,就可以准确地表达这个概念。
同时,为了方便使用和书写,汉字也进行了简化。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推行了一次汉字简化的大规模改革,将部分复杂的字形简化为笔画较少的形式,使得汉字的书写更加便捷。
总之,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和演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汉字的字形和字义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七体汉字的七体是指汉字经过6000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中国汉字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商)(周)(秦)(汉)(魏晋)(唐)整体趋向是简化,然则简化后少了汉字的文化内在。
汉字的演变重要履历以下几个进程:甲骨文甲骨文首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前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期最早、系统较为完好的笔墨。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现代文字,被以为是当代汉字的初期情势,有时刻也被以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主要的古汉字资料。
尽大部门甲骨文发明于殷墟。
这些甲骨根基上皆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载。
占卜所用的质料主如果黑龟的背甲、背甲战牛的肩胛骨。
凡是先在筹办用来占卜的甲骨的后背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类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辰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是甲骨概况发生裂缝。
这类裂缝叫做"兆"。
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模样。
处置占卜的人就按照卜兆的各类外形去判定休咎。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其时的汉字已开展成为可以或许完全及在汉语的文字系统了。
在已收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呈现的单字数目已达4000摆布。
此中既有年夜量指事字、象形字、会心字,也有许多形声字。
这些文字和我们此刻利用的文字,在形状上有庞大的区分。
可是从构字办法来看,两者根本上是分歧的。
甲骨文献的内容触及那时天文、历法、景象形象、天文、方国、世系、家属、人物、职民、挞伐、刑狱、农业、畜牧、野猎、交通、宗教、祭奠、徐病、生养、灾难等,是研讨中国古代出格是商朝社会汗青、文明、说话文字的极为贵重的第一脚材料。
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题目:汉字的字形结构变化研究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专业:日语
年级: 093
姓名:陈玮
学号: 06
指导教师:
年月日
内容提要
众所周知,汉字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迄今考古文物发掘的情况判断为始于八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
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
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追寻八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
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
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故本文就从汉字字形结构的概念、特征与变化规律来研究汉字字形结构,来体会汉字字形结构美得原因
关键词:字形概念特征变化规律
一、什么是汉字字形结构
汉字的形体结构可以分为汉字、部件、笔画三个层次。
汉字是最高层次,部件是中间层次,笔画是最低层次。
二、汉字字形结构分析
汉字的形体结构,是指汉字的构造方式,即体现造字意义的字形结构。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汉字的结构,如“章”字,从书写结构讲,分为立、早两部分,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立早章”。
古汉语讲汉字的结构,主要是从造字角度讲的。
章是由音、十两部分组成,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云:“乐竟为一章。
从音,从十。
十,数之终也。
”书写结构只能告诉人们一个字的写法,造字结构则能体现一个字的本来意义。
“乐竟”是指音乐告一段落。
先人造字之初,就是根据事物的一定意义来造字的。
清代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说:“许君之立说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义,继有字声,乃造字形,故其说义也,必与形相比附。
”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头脑中,先有对某种事物形成的观念,即意义;然后有词的语音形式,即字的读音;最后才依据意义和读音造字,即字的形体结构。
所以,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都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的。
二、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规律
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繁化和简化。
汉字是华夏民族用来记录语言和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
因此,要求文字必须能够准确地体现语言且易于理解。
一句话,易于交流。
于是,繁化和简化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
1、繁化,是指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意义或读音,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再加上表意构件或表音构件。
如骨头的骨,本来写作冎,后来加肉,成为骨,表意就更清楚了。
又如采,本来从手从木,后来又加提手旁,表意也更明确了。
齿,甲骨文象口中有牙齿之形,后来又加声符止,成为一个形声字。
再如益,本来表示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
后来被借作利益和副词的益之后,于是又加水旁,成为溢字。
尉字,根据许慎的解释就是熨的意思。
由于借为古代军队职官名用字,于是又加个火,成为熨字。
且字的结构类型也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形声字了。
繁化与简化一样,贯穿着汉字形体发展演变的始终。
2、简化,是指将原来结构繁复的字变为相对简单、易写易认的字。
简化既包括字体形态方面,也包括字形结构两个方面,是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
因为人们发明创造文字的目的,就是为了生活实际的使用。
简化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将原来形体复杂的图形文字线条化、符号化。
这种简化方式常用在古文字里。
一些描绘事物实体形状的字,本来就象那个客体对象的形状,如马、羊、鹿、象、鱼、风(凤)、雀等字,后来也都线条化了,成为纯粹的文字符号了。
又如更字,小篆的写法从攴丙声,本义“改也”,简化以后就分析不出它的形体结构了;又如年字,甲骨文从禾人,象人抱禾回家,正是丰收之象,因而有年成、成熟的意思。
许慎说是从禾千声,恐非是。
二是删去一些装饰性的符号即羡文,或删去用来表示多数的相同的形体,只保留能体现文字本义的基本部分。
这种简化方式主要在古文字里常用。
例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车字,就象一辆车子的形状,结构很复杂,后来简省为只用一个车轮和辖来代表车。
再如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都有个装饰性的部分,到西周中期以后就简省为于了。
又如小篆集字,上部本从三个隹,下从木,以表示群鸟积聚的意思,后来也简省为集。
金文雷字,下部本从三个,后来也简省为雷。
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
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
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
例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部分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
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
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
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
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二)分化与同化。
普通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
一个新事物产生,就会有一个相应的新语词来表达它。
新词语不断产生,就要求文字作相应的增加。
汉字的增加,有时并不需要完全从新创造新字,往往是在原有相关字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表意形旁,或者改变某字原来的写法就可以了。
这就是汉字的分化现象。
例如:白,有白色的意思。
《说文》:“西方色也。
”分化出皎,《说文》:“月之白也,从白交声。
《诗》曰‘月出皎兮’”;晓,《说文》:“日之白也,从白尧声”;皙,《说文》:“人色白也,从白
析声。
”的,《说文》:“明也,从日,勺声。
”的本从日,后来改从白,白色也有明亮的意思。
它,本是蛇的象形字,后来改变写法分化为它和也两个字。
匕,《说文》:“相与比叙也,从反人。
”后来分化出比、妣二字,分别表示亲密、母妣的意思。
又如刀,随着读音的改变而分化为刀、刁二字。
《韵会》:“《说文》刀,兵也,都牢切,又丁聊切。
本一字而二音,后人作刁以别之而已。
”汉字经隶变以后分化出很多写法,梁东汉先生在《汉字形体学》一书中有详细的分析说明。
同化,指本来不同的写法,由于同化作用也变得相同了。
同化现象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更表现为偏旁的同化。
就是说,本来不相同的部首,隶变以后变得写法相同了。
比如部首月,实际上是由月、肉、舟、动物的嘴如龙、熊、蠃(细腰蜂)等由同化而来。
(三)讹变。
讹变是指汉字在流传过程中,尤其是隶变以后,某个字发生错写的现象。
例如,射,本来从弓从矢,或从寸,寸是手。
由于古文字身和弓的写法相近,于是在隶变过程中就隶变为从身了,以后就一直错下来。
再如舜字,小篆从匚炎,从舛,本是一种开白花的蔓地草,隶变后讹作舜了。
《说文》:“舜,艸也。
楚谓之,秦谓之蔓,蔓地连华。
从舛,舛亦声。
”《诗·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有女同车,颜如舜央。
”舜华、舜央,都是舜花的意思。
当然,因讹变而致误的汉字只是极少数。
参考书目
《现代汉语通论》,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语法答问》,朱德熙,商务印书馆
《语言理论》,彭泽润、李葆嘉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