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_老舍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完整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概述《我的母亲》的内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1.4 教学步骤(1)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介绍《我的母亲》的主题及结构。
(3)引导学生关注老舍的文学风格。
第二章:作品解析2.1 教学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我的母亲》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2 教学内容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结构、语言、情感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4 教学步骤(1)分析《我的母亲》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亮点。
(2)梳理作品结构,帮助学生把握作品的主题。
(3)品味作品的语言,体会老舍的文学风格。
(4)分析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的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亲情观念。
3.2 教学内容通过讨论、分享等方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3.4 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分享对母亲的感受。
(2)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3)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创作练习4.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
4.3 教学方法采用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
4.4 教学步骤(1)布置写作任务,明确要求。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3)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分享和点评。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的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老舍作品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总结《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拓展老舍的其他作品。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及练习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绘,感受母爱的伟大。
2. 分析文中使用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的母亲》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
3. 运用情感教育法,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单介绍老舍及其作品《我的母亲》。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回答相关问题。
3.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讨论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5.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理解能力。
3.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在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艺、写信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与母亲的故事或经历,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情感交流。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如《骆驼祥子》或《茶馆》,了解老舍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写一篇读书笔记,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八、课程进度安排1. 第二课时:继续分析课文《我的母亲》,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第三课时:进行母亲节特别活动,让学生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激之情。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该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分析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领会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和珍贵。
2.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重长辈的美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中对母亲情感的深入剖析,以及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
重点: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引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进而导入新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 讲解课文:a. 分析文章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框架。
b. 讲解文章中关于母亲的事迹,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
c. 分析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表达,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分享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主题:老舍《我的母亲》2. 板书内容:a. 文章结构:总分总b. 母爱主题:伟大、无私、珍贵c. 语言特色:朴实、真挚、感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b. 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分析其语言特色。
2. 答案:a. 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对母亲的敬爱、感激、愧疚、怀念。
b. 精彩片段语言特色分析示例:文章第五段,通过描述母亲为家庭付出的辛劳,展现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语言朴实无华,真挚感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布置一篇以“我的母亲”为主题的作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一)我的母亲老舍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
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
可是,我也愿意升学。
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
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说升学的话。
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
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
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
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
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我入学之后,三姐结了婚。
母亲对儿女是都一样疼爱的,但是假若她也有点偏爱的话,她应当偏爱三姐,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三姐是母亲的右手。
但是母亲知道这右手必须割去,她不能为自己的便利而耽误了女儿的青春。
当花轿来到我们的破门外的时候,母亲的手就和冰一样的凉,脸上没有血色——那是阴历四月,天气很暖。
大家都怕她晕过去。
可是,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不久,姑母死了。
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学校,家中只剩母亲自己。
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可是终日没人和她说一句话。
新年到了,正赶上政府倡用阳历,不许过旧年。
除夕,我请了两小时的假。
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
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
今天,又想起当日孤独的过那凄惨的除夕的慈母。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1本文主要写了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2赏析下列句子⑴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
2儿子除夕回家,母亲笑了。
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楞住了。
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
3一串串的眼泪包含了哪些感情4请谈谈本文写作方法上的特点至少三点5文章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6文中母亲的性格是(二)我长大了①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播放满文军的《懂你》视频导入新课.满文军演唱的这首《懂你》是上世纪中国电影《九香》中的插曲,由宋春丽主演。
该影片歌颂了伟大的母爱,电影中有一幕经典的镜头:母亲舔碗。
一个母亲独自扶养五个孩子,由于生活贫困,连饭都不够,母亲把窝窝头留送给了自己正在上学的孩子,而上学回家的孩子撞见自己的母亲正在舔自己吃完的饭碗。
这首歌娓娓唱出了一种母亲对儿女的爱,以及儿女对父母的心里话。
是目前中国把情感互动做得最好的母爱赞歌。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我的母亲》,感受老舍笔下那位普通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中国现代作家。
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
长篇小说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话剧代表作:《茶馆》《龙须沟》等。
(2)老舍的这篇散文发表在1943年4月《半月文萃》第九、十期合刊上。
老舍自幼丧父,由母亲独自带大,和母亲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老母病逝于1942年夏季,在北平。
当时老舍孤身一人在大后方从事抗战文艺创作和组织工作。
最初家人没敢把母亲病亡的消息立即告诉他,害怕加重他的孤独痛苦。
拖了半年,才在家信里透露。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舍每次接到家信都不敢立即打开,怕有不幸的消息。
这次也是一样。
12月26日收到家,仍不敢拆读,临睡之前,才打开,这时,母亲去世已一年了。
本文便是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三)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1)作者有个什么样的母亲?勤劳、热情、乐于助人、善良而坚强、感情内敛而深厚(2)母亲对“我”产生了哪些影响?a.爱花,爱清洁,守秩序b.养成好客的习惯c.形成了软而硬的性格d.给“我”生命的教育2、重点段落研读(1)第12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①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培养自己尊敬父母、热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大意。
2.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我的母亲》的相关资料,了解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我的母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我的母亲》,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母亲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写作练习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我的母亲》,并完成相关练习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教师提供其他描述母亲的文学作品,如《妈妈》、《母亲》等,让学生对比老舍的《我的母亲》,分析不同作者对母亲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2. 观看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观看改编自《我的母亲》的影视作品,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感受作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七、小组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与母亲的互动,分享感人的故事或回忆。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关于“我的母亲”的海报或PPT,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里的3篇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我的母亲老舍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老舍《我的母亲》公开课教案篇一《我的母亲》是一篇质朴无华、情真意切的回忆母亲的散文。
文章中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
在文中,老舍细细地描述了母亲的性格,她勤劳、热心、疼爱儿女。
母亲给他的是“生命的教育”。
这篇文章的风格是纯朴而清新的。
语言随情而发,自然朴素,字字句句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深之语;结构任性而为,平实流畅。
结尾处,一声沉痛的叹息,明白如话,却是意悲而远,感人至深。
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u1)绰号(chuo4)庶祖母(shu4)吹笙(sheng3)摹画(mo2)眼翳(yi4)舔去(tian3)侮辱(wu3)2、解释下列词语。
责罚:处罚。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
广漠:广大空旷。
宽恕:宽容饶恕。
质问:责问。
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仁慈:仁爱慈善。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二、导入母亲是人生的一位老师。
作者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用朴实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读读这些文字,了解这位学者少年成长的历程,也许对你会有许多启迪。
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教案《我的母亲》是老舍为纪念母亲而写的。
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老舍散文《我的母亲》教案以供大家学习。
老舍散文《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表达方式。
3.会认文中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学、合作探究等方法品词析句,感悟母亲形象,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挚爱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文,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从而提升学生对亲情的珍视,热爱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4.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感受母亲的美好品质,体会作者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
教学步骤: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昨天老师在预习作业中让大家浏览本单元的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会发现本单元全是老舍的文章,和以前的冰心文学单元一样,意在让大家读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从而感受其语言特色和人格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浏览本单元文章,发现单元特点——老舍文学单元,在头脑中建立起初步的学习框架,并培养了学生浏览文章获取信息的能力。
师:关于老舍,你了解哪些?请结合预习作业中你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谈对老舍的初步认识,让孩子们走近作家,引起学文的兴趣。
师:在这个单元里,最先向我们走来的是老舍的母亲。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老舍笔下母亲的形象。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检测预习作业: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在小组内通读全文。
教师相机板书学生遗留的问题。
容易读错的字:撮土供给提倡就寝不易理解的词语:出阁敷衍铜活张罗刮痧筹划2、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抽查每组一名同学在全班读一到两个自然段。
《我的母亲》老舍教案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能够理解课文《我的母亲》的主要内容,体会老舍先生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c.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感受母爱的伟大。
b.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b.增强对家庭、亲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习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a.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b.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a.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节吗?你们是如何表达对母亲的爱意的?2.自主阅读a.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讨论a.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4.学习生字词a.教师出示生字词,请同学们认读并组内交流。
b.学生认读,教师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a.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母亲》,你们对课文有什么感受?2.学习课文写作技巧a.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仿写练习a.请同学们以“我的母亲”为主题,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
b.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第三课时1.检查仿写作业a.教师挑选几篇学生的仿写作业进行展示和点评。
b.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2.拓展阅读a.请同学们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进一步了解老舍先生的写作风格。
b.学生阅读,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小结a.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母亲的作文。
老舍《我的母亲》优质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老舍先生的散文《我的母亲》,出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语言品味、母亲形象分析、作者情感体验和写作技巧探讨。
具体章节为第四单元第二十一课。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情感。
2. 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文章语言,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对亲情的表达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母亲形象,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语言,探讨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3. 精读课文:b. 品味文章语言:挑选文中的精彩句子,让学生品味、分析,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c. 探讨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选材、构思、表达等方面,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母亲的形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母亲形象、文章语言和写作技巧的认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写一段关于自己母亲的文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母亲”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母亲的作文。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母亲的文学作品,进一步感受母爱的伟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更加珍惜与母亲相处的时光,学会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爱意。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母亲形象的分析。
2. 文章语言品味。
3. 写作技巧探讨。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设计。
一、母亲形象分析母亲形象是本文的核心,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是教学难点。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感受母爱,感恩母爱。
教学重点:学习抒情散文的写法,学会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及情感。
教学难点:关注情感,探讨情感,从而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
(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动听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妈妈在那儿,那儿就是最快乐的地方。
(英国)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我们称她——母亲。
有人说,母亲是一首深情的颂歌,古往今来,永唱不衰;也有人说,母亲是一只临行前的行囊,受用一生,取之不竭;更有人说,母亲是一双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了生命,也推动了世界。
而老舍提到母亲,是这样说的:“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
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老舍笔下的母亲,去感受、去品味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母爱!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我的母亲》老舍。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中开始使用的笔名。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五四运动时期开始新文学创作。
1924年旅居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山东大学任教。
(一)梳理结构:
本文主要抒写了深广如大海、温暖似春阳的寻常而又伟大的母爱;还表达了为人儿女者未能尽心报答这种至爱的愧疚之情与母爱永逝不回所引发的深悲剧痛。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1至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交代“母亲”的家庭出身与早嫁多子的情形。
8至14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以“母亲”为中心描述了一系列家庭变故和生活琐事,勾勒出“母亲”勤劳、乐观、善良、忍让、坚毅等可贵品质,展现了她子女为先、牺牲自我的博大母爱。
15自然段至结尾为第三部分,写在外漂泊的“我”对“母亲”的惦念与“母亲”去世在“我”心中激起的无限悲痛。
(二) 作品解读: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时间顺序的句子。
提问学生,找出表示时间顺序的句子。
两到三位同学补充完整。
提示学生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2、读完全文,同学们有没有被这样一位母亲的行为所感动呢?思考一下作品中写了怎样的一位母亲,结合文中的例子,讨论总结出母亲的优秀品质:
A勤劳、吃苦——3自然段
B热情好客——10自然段
C贫而乐施——随份子等
D善良隐忍——对姑母的态度
E乐于助人——11自然段
F坚强——13自然段
3、文中写到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在面对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却曾经流下了四滴眼泪。
为了自己的儿女而流下的四滴眼泪。
下面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母亲为儿女所流下的“四滴眼泪”。
为哥哥流下的眼泪——9自然段
我升学时流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毕业时流下的眼泪——13自然段
我23岁时违背母亲的愿望时流下的眼泪——14自然段
思考这些眼泪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出——“无私的母爱”的主题。
4、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这些影响的所在呢?下面同学们一边阅读一遍课文,以便找出这些句子。
A、9自然段——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B、10自然段——好客的习惯
C、12自然段——软而硬的风格
D、12自然段——做人做事讲原则,做人的道理
E 、17自然段——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三、重点研习第13节的细节描写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13段中细节描写的运用,看看这些细节描写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
(1)先请全班同学有感情地一起来朗读这一段,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这段的主要内容。
(2)生读后回答,师总结(主要是写母亲对子女深挚的爱/母亲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3)那么,在这一段里面,母亲对子女的这种爱是从哪几件事中体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
答案: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
(4)指名回答
(5)现在我们主要来分析第三件事中的细节描写,那么,什么
是细节描写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境,加以生动细致的描写。
主要是细微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
(6)请大家看大屏幕,在这一段文字中,哪些是细节描写?
有一次,幼小的我,忽然走到母亲面前,仰着脸问说:“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母亲放下针线,用她的面颊,抵住我的前额,温柔地,不迟疑地说:“不为什么,——只因你是我的女儿!”(7)下面我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来朗读这一小节。
其他同学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
(8)指名朗读,生评价,师评价。
四、总结: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出关于这篇课文的一、二、三、四、
五、六。
一条线索(时间线索)
两大部分(介绍作者,讲读课文)
三件小事(课文重点13自然段体现母爱的三件小事)
四“滴”眼泪(母亲在文中有四处流泪)
五处影响(母亲对我的“五”处影响)
六大品质(母亲最主要的六种品质)
五、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例如“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
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
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
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白描是中国画传统技法之一,它是不着颜色,只以“墨线”勾勒形象的“轮廓”的一种画法。
作者描写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
“终年”二字突出了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鲜红微肿”则将母亲辛劳的程度逼真地展示了出来,再如“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
”这一处白描从一个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平实的语言中透出几分鲜明和生动。
3、以朴实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
老舍的语言浅显通俗,自然流畅,他善于将那些大白话、大实话调动得千变万化,意蕴丰厚而富有韵味。
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
”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
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
”句中“找饭吃”写得通俗极了。
“可是慈母不会再候盼着我了,她已入了土!”这一句充满了感情,但语言却是大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