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少阳病辨证论治
- 格式:ppt
- 大小:148.50 KB
- 文档页数:58
伤寒论——第三单元少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少阳病本证要点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证【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细目二少阳病兼变证要点一少阳病兼变证大柴胡汤证【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3)【释义】论述少阳病兼阳明里实的证治。
太阳表证已罢,邪已传入少阳,谓之“过经”。
病入少阳,当以和解为主,汗、吐、下之法均属禁忌。
今反二三下之,是为误治,误治可能产生变证。
但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邪仍在少阳,故先与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
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运转,病即可愈。
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变为“呕不止”,此乃邪热不解,内并阳明,热壅于胃,胃气上逆所致;由胸胁苦满变为“心下急”,是邪入阳明,胃热结聚,气机阻滞所致;由心烦而变为“郁郁微烦”,是气机郁遏,里热渐甚。
从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说明邪由少阳误治,化燥成实,兼入阳明。
少阳证不解,则不可下,而阳明里实,又不得不下,遂用大柴胡汤和解与通下并行,双解少阳、阳明之邪。
本方为小柴胡汤与小承气汤合方加减而成。
方中柴胡、黄芩疏利少阳,清泄郁热;芍药缓急止痛;半夏、生姜降逆止呕;枳实、大黄利气消痞,通下热结;大枣和中。
诸药配合,共奏和解少阳、通下里实之功,实为少阳、阳明双解之剂。
例题:大柴胡汤的组成为(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芍药、枳实)伤寒论——第四单元太阴病辨证论治细目太阴腹痛证要点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279)【释义】误下伤脾,脾伤运化失职,气机壅滞则腹满;血脉不和,经络不通则腹痛,因病位在脾,故曰“属太阴也”。
【六经辨证:少阳病】【少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少阳病是半表半里的证候。
少阳病的发生可山它经传来,也可由本经自受发病。
少阳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其主要脉证并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
其病机为病人少阳,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而导致脾胃功能失常之故。
少阳为枢,故少阳病常有兼表、兼里两种病况。
如证见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即少阳兼表未解之证。
证见往来寒热、热结在里,或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兼潮热、不大便等,即少阳兼里热实证。
若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是少阳病表里相兼、虚实错杂之证。
又有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者,则是少阳病兼寒饮内结之证等等。
少阳病表里寒热虚实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少阳病表里证(1)少阳病表证:少阳为半表半里,位居两胁,然从经腑而分,亦有表里之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
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胁痛而耳聋。
”成无己注:“胸胁痛而耳聋者,经壅而不利也。
”而《伤寒论》第264条亦记载了“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等的少阳经证。
(2)少阳病里证:指的是少阳腑证。
《伤寒论》第263条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为邪热入于胆腑,迫使胆汁上溢则口苦,故称为少阳病的里证。
少阳病寒热证(1)少阳病寒证:其证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腹中胀,大便溏,脉弦迟等证。
(2)少阳病热证:其证口苦、心烦、咽干、目眩为主。
少阳病虚实(1)少阳病虚证:少阳病的虚证,如《伤寒论》第100条的“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病,脉本弦,今浮取而涩,沉取而弦,与太阳病的“尺脉迟”意义相同,反映了少阳病挟虚而气血不足之象。
伤寒论纲要~少阳篇第四章少阳篇第一节概说一、少阳病的成因与来路:本经界于太阳经(表)与阳明经(里)之间,不论太阳或阳明经的病邪,或曰表里病邪的进退,都能形成本证。
出现少阳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和脉象。
二、少阳病的机制和性质:少阳经行走于躯体两侧。
主辖机体的半表半里,邪热侵犯本经时,引起胆气横逆,无形热邪与正气相持相搏,则形成典型,少阳症证,因而少阳病(证)的性质为半表半里的阳性实热。
三、少阳病的主证与主脉:主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或发生耳聋耳鸣现象。
主脉:脉象弦细(细为不浮不沉)第二节辨证施治本经的治法:因界于半表半里,在有表证忌下和有里证忌汗的总的原则下,故本经以八法中的和解一法为主,小柴胡汤为了代表方剂。
其次,由于患者体质的强弱和病邪的盛衰,转变不一,在临床上常不强调典型症状具备时,才施用柴胡汤,经云:“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101条)。
尚有古人的经验,若伴有表证可兼用解表法,若伴有阳明的里证可兼用攻下法。
依少阳经半表半里的特性,病邪的进退皆可触犯本经,故在临床上兼夹变证,实较他经为多见,从临证施用小柴胡汤的广泛性,即能得到证,唯经中(伤寒论)所举不多,现将有关的辨证与治法分述于下:一、少阳病的正治法患者有少阳经典型的症状及体征时,以小柴胡汤为主治方剂,若伴随或有症状者,如原文所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96条)除应用主方外,尚需随症加减施治。
其他如原文99、263、266诸条所述,均为小柴胡汤主治之证,全面参考更较完善。
小柴胡汤:柴胡、人参、黄芩、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方义:柴胡黄芩为少阳和解主药,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生津液助正气,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
加减: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实。
胸中痛,去黄芩,加芍药。
第四编:少阳病篇2少阳病纲领第二章少阳病纲领本章为少阳病的辨证纲领和治疗法则。
1、“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此条之解释见上章少阳病概说。
历代医家对此条有不同的解释,用热病论与运气学说的解释是比较容易辨别其是非的。
唯其用经络学说的解释,是因为二者之间确有些雷同的东西,所以要指出其张冠李戴的错误就必须要对《灵枢·经脉篇》与伤寒六经辨证法有个比较深刻的了解,才能知道:经络学说是在针灸实践中形成的理论,而伤寒六经,是在伤寒临床实践中形成的理论,二者是不同质的矛盾,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因而有各自不同的理论,用经络来解释伤寒六经者,由于上述的原因,所以它只能取其形似,而不顾其本质。
例如:钱潢说“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下颈入缺盆。
邪在少阳之经,故目眩而咽干。
”又说:“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
且手少阳脉之支者亦走耳前,至目锐眦,动则病耳聋喉痹。
故少阳之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灵枢·经脉篇》,是长期针灸实践的总结。
从发现一穴一证到发现穴与穴之间,证与证之间的联系形成经络,确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但伤寒六经病是外界生物病原体引起的抗御过程,虽然伤寒六经的一部份证状与经络所发病证相似,但如果说伤寒六经病是引动经络所发生的证状,却不是正确的理论。
因为这一说法既不能阐明伤寒六经病理,又没有临床指导意义,是不足取的。
章太炎先生指少阴病为心疾,说少阴病心脏无不衰弱者;指少阳为三焦病,说少阳病进而为厥阴;说太阳不必为膀胱,阳明为胃肠病,太阴为胃肠虚寒不必脾。
太炎先生对六经病的见解是数百年来可卓然自立的。
确给后人以启示。
陆渊雷先生说:“六经病篇之首,各有之为病一条,说者相承,以为本经病之提纲。
今复考之,惟太阳太阴二条,足以概括本经病状,堪当提纲之名。
其它四经颇不然矣!阳明病提纲胃家实是但举承气腑病而遗却白虎经病也,少阴之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亦不足尽少阴之病状,厥阴病自分两种,其一上热下寒,其一寒热胜复,提纲亦举其一遗其一、本条少阳提纲则举其近似之细者,遗其正证之大者,于提纲中尤为无理。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
口苦咽干目眩也。
(成本。
无为字。
)〔成〕足少阳。
胆经也。
内经曰。
有病口苦者。
名曰胆瘅。
甲乙经曰。
胆者。
中精之腑。
五脏取决于胆。
咽为之使。
少阳之脉。
起于目锐。
少阳受邪。
故口苦咽干目眩。
〔鉴〕口苦者。
热蒸胆气上溢也。
咽干者。
热耗其津液也。
目眩者。
热熏眼发黑也。
此揭中风伤寒。
邪传少阳之总纲。
凡篇中称少阳中风伤寒者。
即具此证之谓也。
〔柯〕太阳主表。
头项强痛为提纲。
阳明主里。
胃家实为提纲。
少阳居半表半里之位。
仲景特揭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盖口咽目三者。
不可谓之表。
又不可谓之里。
是表之入里。
里之出表处。
所谓半表半里也。
苦干眩者。
人所不知。
惟病患独知。
诊家所以不可无问法。
〔程〕少阳在六经中。
查看更多内容典开阖之枢机。
出则阳。
入则阴。
凡客邪侵到其界。
里气辄从而中起。
故云半表半里之邪。
半表者。
指经中所到之风寒而言。
所云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等。
是也。
半里者。
指胆腑而言。
所云口苦咽干目眩。
是也。
表为寒。
里为热。
寒热互拒。
所以有和解一法。
观其首条所揭口苦咽干目眩之证。
终篇总不一露。
要知终篇无一条不具有此条之证也。
有此条之证。
而兼一二表证。
小柴胡汤方可用。
无此条之证。
而只据往来寒热等。
及或有之证。
用及小柴胡。
腑热未具。
而里气预被寒侵。
是为开门揖盗矣。
余目击世人之以小柴胡汤杀人者不少。
非其认证不真。
盖亦得半而止耳。
(入里不解。
则成骨蒸痨疟。
入阴渐深。
则为厥逆亡阳。
)少阳中风。
两耳无所闻。
目赤。
胸中满而烦者。
不可吐下。
吐下则悸而惊。
〔鉴〕少阳。
即首条口苦咽干目眩之谓也。
中风。
谓此少阳病。
是从中风之邪传来也。
少阳之脉。
起目锐。
从耳后。
入耳中。
其支者。
会缺盆。
下胸中循胁。
表邪传其经。
故耳聋目赤。
胸中满而烦也。
然此少阳半表半里之胸满而烦。
非太阳证具之邪陷。
胸满而烦者比。
故不可吐下。
若吐下。
则虚其中。
神志虚怯。
则悸而惊也。
〔汪〕补亡论。
庞安时云。
可小柴胡汤。
吐下悸而惊者。
郭白云云。
当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脉弦细。
余秋平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余秋平全面讲解《伤寒论》少阳病(四)2015-10-22 14:20余秋平老师在凭脉辨证,中医会诊ICU危重病例一文中,用经方抢救危重患者并取得很好的疗效医案给了我们很大震撼,他说自己研究《伤寒论》近30年,每读原文,都感觉仲景在对他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把人的生理病理条分缕析地说给他看。
本文是余老师一次讲座的文字整理,是余老师把仲景讲给他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小柴胡汤治疗禁忌再看这一条,小柴胡汤治禁。
98条:“得病六七日”,这不管伤寒中风感冒了,得了六七天,“脉迟浮弱”,你看看迟脉见了,弱脉见了,浮可能是表也可能是里虚的、虚劳的情况,“恶寒,手足温”,手足温说明脾阳还没有衰败的情况,有恶寒、恶风寒,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外感风寒,脾胃阳气甚至脾肾阳气大虚衰这种体质的人,遇到糊涂医生,一下子用了泻药,就出现一个“不能食”,已经不能进食,“胁下满而且痛”,满说明邪陷少阳胆郁的情况;痛呢?说明这不是火是寒象引起来的,这个痛就是寒,“面目深黄”,眼睛和肤色都变黄了,脾胃虚寒、胆郁,这说明是一个阴黄的情况,“颈项僵”,因为太阳表证还没有除,“小便难”,三焦也不畅,小便难就是小便滴滴哒哒排不出去,小便少;这就是西医所说的黄疸,从这个病人来说是阴黄,“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这个是时候你给他小柴胡汤,吃了之后下重。
下重就是想排也排不出来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肝胆郁滞的表现,另一方面脾肾虚,这个黄疸好不了。
同时出现了迟弱脉的病人,要小心,用黄芩要非常谨慎。
吃了之后不仅不好,把人家搞成一个肝炎、肝损害,也可能是一个药物性肝损害,出现一个黄疸,这种病怎么治呢?这个病唯一的办法就是用茵陈术附汤。
谈疏肝药的选择问题——谈柴胡、茵陈与川芎刚才谈到,黄疸属于阴寒的,用茵陈术附汤。
茵陈术附汤也有解肝郁的作用。
我们过去都被老师洗脑了,以为有肝郁的病人都一定要用柴胡,这是有问题的。
柴胡对哪些有用?邪郁少阳,邪要从外面透出去。
少阳病辨证论治1.少阳伤寒典型的脉象特点是A.弦细B.弦大C.浮大D.沉紧E.滑数答案:A2.柴胡证往来寒热,休作有时的产生机制主要是A.血弱气弱,腠理开B.藏府相连,邪高痛下C.邪气与正气相搏于胁下D.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E.邪气与正气相搏于腠理答案:D3.下列诸证,宜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的是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D.太阳病转入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E.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答案:E4.小柴胡汤可用于治疗头痛发热A.伴脉弦细者B.伴汗出短气者C.伴汗出恶风者D.伴小便不利者E.伴大便硬结者答案:A5.大柴胡汤证也可出现下利,其机理是A.湿热下注B.少阳兼阳明,壅热迫津下泄C.胆气下迫D.阳明燥结,热结旁流E.气机下陷,清阳不升答案:B6.血痹的成因是A.感受风邪B.营卫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C.气血虚弱,血行不畅D.肝肾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E.肝肾不足,血行不畅答案:B7.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的治法为A.温阳行痹B.调补阴阳,固经止遗C.温补肾气D.养阴清热E.解毒排脓答案:B8.小柴胡汤证,若病人咳嗽,其加减法为A.去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B.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C.去半夏,加五味子D.去人参、黄芩,加五味子、干姜E.去人参、生姜,加五味子、茯苓答案:B9.应用小柴胡汤时,若病人口渴,其加减药物为A.去半夏,加重人参,加麦冬B.去半夏、黄芩,加栝楼根C.去半夏,加重人参,加五味子、栝楼实D.去半夏,人参加至四两半,加栝楼根四两E.去半夏、黄芩,加五味子、栝楼根答案:D10.下列诸症,不宜用小柴胡汤治疗的是A.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B.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C.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D.太阳病转入少阳,胁下硬满,但不能食,往来寒热,脉沉紧者E.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答案:E11.大柴胡汤的组成为A.小柴胡汤去人参,加大黄、枳实B.小柴胡汤去甘草,加大黄、芍药C.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D.小柴胡汤去生姜、甘草,加大黄、枳实E.小柴胡汤去人参、甘草,加大黄、芍药、枳实答案:E12.患者,男,近两天右胁下满痛拒按,出汗,午后发热,胸闷心烦,恶心呕吐频作,厌食,不大便五天,小便黄,舌稍红,苔白腻,脉弦滑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