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一 第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3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高一第六章一、地理必修一第六章概述地理必修一的第六章主要介绍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运动对于地理现象的影响,深入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周期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对地理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地球的自转造成了昼夜交替现象。
当地球的某一地区处于太阳直射时,该地区将出现白天,而其他地区则处于夜晚。
其次,地球的自转还导致了地球的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的划分。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轨道做椭圆形运动,周期为365.25天。
地球的公转同样对地理现象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地球的公转引起了季节变化,这是由于地球轨道上的离心率导致了地球和太阳之间距离的变化。
其次,地球的公转还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这也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地球的倾斜度和赤道等分圈地球的倾斜度是指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法线的夹角。
地球的倾斜度主要影响了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球表面的太阳照射角度和照射面积,进而影响了地球的气候变化和季节现象的产生。
赤道等分圈是地球表面上等候线的一种特殊线型,是指赤道上分布的各个纬度线按相等角度分割地球表面的情况。
赤道等分圈的存在也是地球倾斜度的一个重要表现。
四、地球的地理经度和地理纬度地理经度是指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将地球表面分为东经和西经两个半球的方式来度量地球表面的角度。
地理经度的存在与地球的自转运动密切相关,它对于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一地点的位置非常重要。
我们通常使用经度来表示某一地点的东西距离。
地理纬度是指以赤道为基准,将地球表面分为北纬和南纬两个半球的方式来度量地球表面的角度。
地理纬度的存在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有关,它对于确定地球表面上某一地点的位置同样至关重要。
我们通常使用纬度来表示某一地点的南北距离。
五、总结通过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对于地理现象的影响非常重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章第1节“地质灾害的类型与成因”,第6章第2节“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和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地质灾害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重点: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特点及其防治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地图、地质模型。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地质灾害防治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地质灾害案例视频,引发学生对地质灾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及成因。
(1)教师讲解:结合地图和地质模型,讲解地质灾害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分析各类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某地区的地质灾害为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类型: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分布:山区、地震带防治: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避难措施2. 地质灾害的影响与防治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防治措施:监测预警、工程治理、生态修复、科普宣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质灾害的类型及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质灾害类型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震等,成因主要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以某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地质灾害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授课主题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授课目标第六章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学习重难点掌握各种灾害形成因素以及影响教学内容【知识点一】气象灾害1.洪涝灾害1.1定义:是因或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1.2影响因素:主要受因素和因素影响1.3分布地区:从气候因素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从地形因素来看,主要分布在、地区。
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广大山区也会收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1.4危害:(1)对人员及财产的危害:淹没农田、聚落,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2)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引起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如2021年7月河南郑州洪涝灾害)(3)经济损失程度: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损失越大。
【即学即用】下图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我国分布最广的是()A.冰雹B.洪涝C.台风D.干旱2.我国华南地区纬度位置较低,但春季有时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试分析主要自然原因。
2.干旱灾害2.1 干旱:因或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2 干旱灾害: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3 主要分布地区: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的旱灾最为严重。
我国:(降水季节变化、年季变化大);华南、华北、西南和江淮地区(最为频繁、最严重)2.4 危害:(1)对种植业的危害: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2)对畜牧业的危害: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3)对水资源的危害: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引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4)引发其他灾害: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3.台风灾害3.1台风:或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涡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级已上。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教案地质灾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自然灾害”中的地质灾害部分。
具体内容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我们将重点探讨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常见的地质灾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提高学生的灾害防范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学会分析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质灾害的种类、成因、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难点: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质灾害图片、地图、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笔记本、文具、地质灾害防治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质灾害图片,引发学生对灾害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1)地质灾害的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危害。
(2)分析地震成因,引导学生学习地震防治措施。
4. 例题讲解:(1)分析某地区地震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2)探讨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
5. 随堂练习:(1)列举三种地质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2)简述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
六、板书设计1. 地质灾害2. 内容:(1)地质灾害种类:地震、泥石流、滑坡等。
(2)地质灾害成因: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
(3)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山区、地震带、沿海地区等。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加强监测、科学规划、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
(2)分析某地区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答案:(1)地震成因:地壳运动、断层活动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六章教案第六章:地球的水资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掌握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利用状况;(2)了解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3)能够分析地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2.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惜水资源的意识;(2)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3)激发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2)地球水资源的利用状况;(3)地球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2. 教学难点(1)地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的分析;(2)如何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地图,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
2. 学习(1)地球水资源的利用状况讲解地球水资源的利用状况,包括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方面。
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2)地球水资源的保护措施介绍地球水资源的保护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展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推广节水技术等方面。
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 拓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当前地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利用状况和保护措施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观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水资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地球水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高一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六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对于我们理解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的运动以及地图的制图原理与应用。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三维几何体,它的北半球略呈圆形,南半球稍扁,而赤道则是最宽的部分。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6公里。
地球被一层薄薄的大气包围着,这层大气对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
地球的自转给我们带来了昼夜交替和地球上的时区。
2.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变化和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3.倾斜:地球的轴倾斜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的太阳直射角度和光照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季节的变化。
三、地图的制图原理与应用地图是用比例尺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绘制到平面上的工具,制图原理和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地图资源和空间信息。
地图制作需要考虑比例尺、投影方式和符号等要素。
1.比例尺:比例尺是地图上距离的尺度关系。
常见的比例尺有比例分数、语词比例尺和图幅尺等表示方式。
2.投影方式:地球是一个三维的椭球体,而地图是将其展示在平面上,为了消除地图上的形状、面积和方位的失真,人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投影方式,如等经纬度投影、等距离投影、等面积投影等。
3.符号:地图上使用了各种符号来表示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如颜色、线条、文字和图例等。
符号的使用应准确、简洁,便于读者理解。
地图的应用十分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分布和地理关系,为决策、规划和学习提供了基础数据。
总结:通过学习第六章的知识点,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了解了地图的制图原理和应用。
地理知识不仅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也是我们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解与思考的基础。
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从气候因素看主要是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的地势低洼地区我国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还有广大山区直接危害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间接危害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1、分布:世界: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
中国: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地区类型成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东北、华北地区以春旱为主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尚未到达,降水稀少;春季正值东北农作物播种期和华北冬小麦返青生长发育关键期,需水量大,故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人口和工农业生活、生产用水量大;长江中下游等江淮地区以伏旱为主7、8月份,雨带北移,降水少;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高温晴朗;正值作物生长期;人口、工农业生活、生产用水量大;华南地区夏秋旱纬度低,气温高,蒸发量大;雨带北移,降水少;人口、工农业生活、生产用水量大;西南地区以冬春连旱为主冬春季降雨少;冬春季受冷空气影响小,多晴天,蒸发较强;大面积种植桉树、橡胶树等吸水量大的树种;工农业用水量大危害表现影响种植业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影响畜牧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诱发其他灾害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三、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分布:世界: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西北太平洋),多发于夏秋季节;3、影响:(1)不利:(2)有利:台风带来丰沛的降水;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