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2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报告【篇一:实验十一免疫电泳】免疫电泳技术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在沉淀反应中,呈一定的分子比例。
不同抗原和抗体之间的分子比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现可见的沉淀。
所以沉淀能否出现并不完全反映抗原和抗体是否存在和发生结合。
抗原结合多个抗体分子,称抗原为多价;抗体一般只能结合两个抗原分子(igm类抗体分子通常可以结合5个抗原分子)的抗原决定法簇,故为二价。
只有在彼此的结合价饱和时,才出现大量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
当抗原与抗体的比例合适时,即二者结合价彼此饱和,就可形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称为等价带。
若比例不合适时,抗体或抗原过量,则虽有抗原、抗体的结合,但不能大量形成网状结构的大分子复合物,沉淀量很少,甚至不出现沉淀。
在抗原、抗体数量关系曲线中,抗体过剩区域称为抗体过剩带,抗原过剩区域称为抗原过剩带。
如图1所示,在等价带的反应液中加入过量的抗原或抗体,沉淀复合物就会有部分溶解,甚至全部溶解的现象。
这是由于新加入的抗原或抗体竞争地结合相应的抗体或抗原,使网状大分子结构破坏,形成小分子复合物,致使沉淀出现溶解,沉淀量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在沉淀反应中,由于抗原过量而不出现沉淀的现象,称为前带现象。
此时不能误认为无沉淀就是无抗原存在,为了检测就必须稀释抗原。
抗体过量时,称为后带现象,同理需要稀释抗体进行检测。
图1的位置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依赖于两者分子结构的互补性,故其特异性高。
这种结合也是相当稳定的。
在一定条件下(过酸、过碱或浓盐存在下),二者可以分开,即结合是可逆的。
解离后的抗原、抗体的活性一般保持不变。
双向免疫扩散测定法原理双向扩散法(double diffusion)又称琼脂扩散法,是利用琼脂凝胶为介质的一种沉淀反应。
琼脂或琼脂糖凝胶是多孔的网状结构,大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这种分子的扩散作用可使分别处于两处的抗原和相应的抗体通过扩散相遇,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比例合适时出现沉淀。
免疫固定电泳报告解读免疫固定电泳(immunofixation electrophoresis,IFE)是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定血液中蛋白质异常的常用实验方法。
它是将血液或尿液样品通过电泳分离,在分离好的蛋白谱上运用特异性抗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从而确定和鉴定异常的蛋白质。
免疫固定电泳报告通常包括样品信息、蛋白质电泳图谱、蛋白质特异性抗体反应条带图谱、结果解读等内容。
首先,样品信息部分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体重等)和样本信息(如采样日期、样本来源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后续结果解释和对疾病的分析。
其次,蛋白质电泳图谱是IFE报告中的重要部分,它显示了分离出的蛋白质在电泳中的迁移情况。
通常有两个图谱,一个是粗合成的蛋白质电泳图谱,一个是膏状电泳图谱。
粗合成的蛋白质电泳图谱显示了总蛋白的分布情况,它通常包括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几个部分。
膏状电泳图谱则更加清晰地显示了不同蛋白质带的迁移情况,有助于各种异常蛋白的鉴定。
第三,蛋白质特异性抗体反应条带图谱也是IFE报告中的关键内容,它用于分析和确定存在于蛋白带中的异常蛋白。
通常使用多个特异性抗体进行反应,例如抗人IgA、IgG、IgM、κ轻链和λ轻链等,以确保对多种异常蛋白的检测。
根据反应条带的位置、强度和特异性,可以确定异常蛋白的类型和数量,如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和多克隆免疫球蛋白。
最后,结果解读部分是IFE报告的关键内容之一。
根据蛋白质电泳图谱和特异性抗体反应条带图谱的结果,对异常蛋白的鉴定和分析进行解释。
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症状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等,综合判断异常蛋白的意义和可能的疾病诊断。
例如,M蛋白的检测可能与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等恶性血液病相关。
参考内容可以包括相关医学文献、专业书籍和学术期刊等。
例如,可以参考以下文献:1. Kyle RA, Rajkumar SV. Monoclonal gammopathies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 a review. Immunol Rev. 2003;194:112-139.2. Oyama K, Fryman J, Loewenstein JE, et al. The immunofixation technique. A sensitive, specific, and quantitative assay for immunoglobulin. N Engl J Med. 1977;297(6):291-194.3. Landoni F, Costa A, Belli L, et al. Different patterns of HCV SVR in patients with baseline cryoglobulins treated with direct-acting antivirals. J Viral Hepat. 2021;28(4):725-732.总的来说,免疫固定电泳报告是通过分析蛋白质电泳图谱和特异性抗体反应条带图谱来确定和鉴定血液中蛋白质异常的一种实验方法。
实验二: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报告实验者:毛寰宇 时间:2015年3月25日 合作者:周鹏、张国栋一、实验原理对流免疫电泳是双向琼脂扩散与电泳分析的结合产物。
CIEP 是一种加速的免疫双扩散技术。
在琼脂糖凝胶平板的两个孔中分别加入抗原和抗体,抗体侧连接电源正极。
通电后,带负电荷的抗原向抗体孔方向移动,而抗体则由于电渗作用被带向抗原孔侧。
两者相遇时形成沉淀物。
可用于检测抗原,但敏感性较低。
在pH8.6的缓冲液中,大部分蛋白质抗原成分(等电点约3~5)常带较强的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而作为抗体的IgG ,等电点偏高(约为5~6),在pH8.6时带负电荷较少,再加上分子量较大,移动速度慢,所以它本身向正极移动缓慢甚至不移动,这样它就会在凝胶的电渗作用下,随水流向负极,电渗引向负极移动的液流速度超过了IgG 向正极的移动,因此抗体移向负极,在抗原抗体最适比处形成沉淀线。
二、实验材料1、抗原 & 抗体2、微量可调加样器、加样头、玻片3、打孔器、针头、打孔样纸(均放平皿内)4、电泳液、电泳槽、电泳仪、标签纸5、1.2%琼脂糖(加热溶化)、5ml 刻度吸管、吸耳球三、实验步骤1、制版与打孔:取洁净玻片,将1.2%融化的琼脂3~4ml 均匀浇注于玻片上,厚度约1.5~2.0mm 。
待琼脂凝固后,放置于打孔样纸上,按样纸上图形打孔。
2、用水倍比稀释抗体:原液、1: 2、1: 4、1: 8。
3、加样:在加样孔中加入5 μl 待测抗原样品(人IgG )和抗体(羊抗人IgG 血清)。
靠近负极的孔中加入抗原,正极端的孔中加入抗体,玻片标记抗原抗体方向。
4、电泳:将已加样的琼脂板平放于电泳槽内,以纱布为桥,电压为100v ,时间约30min 。
四、实验结果图1:实验电泳结果A.原液、1:2、1:4稀释抗体条件下均可见沉淀线;1:8稀释度不能见沉淀线。
B.抗体稀释到1:2后,可见沉淀线向抗体侧移动。
1:2和1:4条件下沉淀线位置差异较小。
免疫固定电泳报告解读免疫固定电泳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领域。
通过将待检测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后进行电泳分离,可以对蛋白质分子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本文将针对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方法和报告解读进行详细介绍。
**一、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免疫固定电泳是结合了免疫学和电泳技术的一种生物化学方法。
其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结合的特异性,在电泳条件下可以将待检测的蛋白质分子进行分离和检测。
具体步骤如下:1. 样品制备:待检测的蛋白质样品首先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电泳分离:将样品加载到电泳凝胶中,施加电场进行电泳分离。
抗原-抗体复合物根据大小和电荷的差异在电场作用下发生迁移,完成分离。
3. 免疫检测:电泳结束后,将凝胶转移到膜上,并进行免疫检测。
通过特异性的抗体标记,可以定量和定性检测抗原的存在。
**二、免疫固定电泳的方法**免疫固定电泳的方法主要包括样品制备、电泳分离和免疫检测三个步骤。
具体操作如下:1. 样品制备:将待检测的蛋白质样品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通常采用预实验确定最佳的抗原-抗体比例,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2. 电泳分离:将样品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施加电场进行电泳分离。
根据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大小和电荷差异,进行分离。
通常采用双向电泳,以获得更好的分离效果。
3. 免疫检测:电泳结束后,将凝胶转移到膜上,进行免疫检测。
通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放射免疫沉淀分析(RIA)等方法,通过特异性抗体标记进行检测。
**三、免疫固定电泳报告解读**免疫固定电泳的报告通常包括电泳图谱和免疫检测结果,解读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1. 电泳图谱分析:通过电泳图谱可以观察到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分离情况,包括带电率、分子量等信息。
根据复合物的迁移位置和带电率,可以初步判断抗原的存在和性质。
2. 免疫检测结果:通过免疫检测可以定量和定性地检测抗原的存在。
血清免疫电泳结果解读
血清免疫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分析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分子量和分布情况,包括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等。
通过血清免疫电泳,可以了解患者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异常情况,从而协助诊断某些疾病。
以下是血清免疫电泳结果的解读:
1. 正常结果:正常血清蛋白电泳图谱中,可以看到明显的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和γ球蛋白区带,各区带比例正常。
这表明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含量和分布处于正常状态。
2. 异常结果:如果血清免疫电泳结果出现异常,可能是由于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导致。
例如,如果γ球蛋白区带显著增强,而其他区带减弱,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免疫性疾病所致;如果α1球蛋白区带增强,可能是慢性炎症、肝病等;如果α2球蛋白区带增强,可能是恶性肿瘤、肝病等;如果β球蛋白区带增强,可能是急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需要注意的是,血清免疫电泳结果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某种疾病,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此外,血清免疫电泳结果也会受到实验条件和操作方法的影响,因此解读结果时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对流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探究对流免疫电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其在分析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方面的优势。
对流免疫电泳是一种结合了电泳和免疫学原理的新技术,通过对样品进行电泳分离,并利用抗体特异性识别目标蛋白质,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实验中,我们首先准备了样品,包括目标蛋白质和其他可能存在的干扰物质。
然后,我们将样品加载到对流免疫电泳仪中,通过电场力和对流效应使样品在凝胶中进行分离。
接着,我们使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蛋白质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
在电泳结束后,我们进行染色和成像,观察并记录样品的分离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对流免疫电泳技术能够有效地分离出目标蛋白质,并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与传统的凝胶电泳相比,对流免疫电泳技术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分析样品中的蛋白质成分,同时避免了凝胶电泳中可能出现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
此外,对流免疫电泳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
通过对样品中蛋白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理解生物学过程,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因此,对流免疫电泳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的来说,对流免疫电泳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分析方法,具有许多优势,包括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分析速度等。
在未来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条件,拓展对流免疫电泳技术的应用领域,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免疫固定电泳报告解读免疫固定电泳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的方法,通过固定在凝胶上的蛋白质与抗体的结合来实现特定蛋白质的分离和定量。
本报告将对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意义。
**一、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免疫固定电泳的原理基于蛋白质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待测样品中的蛋白质会在凝胶上进行电泳分离,然后凝胶会被特定的抗体处理从而固定住其中的蛋白质。
接着,使用标记有荧光物质或酶的二抗或其他探针来检测特定抗体/蛋白质的存在与否。
这样,就可以通过检测荧光强度或酶活性来分析蛋白质的含量和定量。
**二、免疫固定电泳的方法**1. 样品制备:待测样品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如离心、裂解等,以获取纯净的蛋白质溶液。
2. 电泳分离:将处理后的样品加载到凝胶上进行电泳分离,根据蛋白质的大小和电荷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凝胶类型和电泳条件。
3. 免疫固定:将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固定在凝胶上,可以使用特定的抗体或亲和素等物质来固定。
4. 探针检测:使用二抗或其他荧光物质或酶来检测特定抗体/蛋白质的存在与否,并进行定量分析。
**三、免疫固定电泳的应用**1. 蛋白质定性与定量:免疫固定电泳可以用于对待测样品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通过定位和定量特定的蛋白质得到关于其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信息。
2. 免疫印迹:该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特定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情况,从而进行免疫印迹及相关实验。
3. 药理学研究:免疫固定电泳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蛋白质表达和/或结构的影响,有助于药物研发和药理学研究。
4. 临床诊断:在临床诊断中,免疫固定电泳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异常表达,如肿瘤标志物、免疫球蛋白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结语**免疫固定电泳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广泛应用于科研和临床领域。
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对蛋白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了解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免疫固定电泳结果解读
免疫固定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析方法,它可以用于检测血清中
的抗体和其他免疫球蛋白。
在该方法中,蛋白质样品被电泳分离后,
与特定的抗体结合,然后用染色剂着色以观察样品中是否存在特定的
免疫球蛋白。
以下是对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的解读。
在分析免疫固定电泳结果时,首先要注意每个电泳谱图上的“蛋白带”数量和密度。
蛋白带的数量代表样品中存在的免疫球蛋白的种类数目,而蛋白带的密度则反映了免疫球蛋白的浓度。
其次,要注重寻找与已知免疫球蛋白相符的蛋白带。
免疫固定电泳谱
图上的每个蛋白带代表一个特定的蛋白质分子,因此,与已知免疫球
蛋白相符的蛋白带通常具有与之相似的密度和位置。
最后,需要注意蛋白带的迁移速度和排列顺序。
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具
有不同的电荷和大小,因此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速度和顺序也不同。
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谱图来确定迁移速度和顺
序是否存在差异,这有助于识别免疫球蛋白的种类和数量。
总之,解读免疫固定电泳结果需要综合考虑蛋白带的数量、密度、迁
移速度和排列顺序等因素,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免疫球蛋白的特定种
类和数量。
同时,也需要结合临床病史和其他实验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免疫电泳的实验报告
《免疫电泳的实验报告》
免疫电泳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的方法,它结合了电泳和免疫学的原理。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免疫电泳来检测特定抗体对特定抗原的结合情况。
首先,我们准备了样品,包括抗原和抗体。
然后,我们将它们加载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并进行电泳分离。
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会根据其大小和电荷移动到凝胶中的特定位置。
接下来,我们使用特定的抗体标记物来检测抗原和抗体的结合情况。
这些标记物可以是放射性同位素、酶或荧光物质。
通过观察标记物在凝胶上的位置,我们可以确定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情况。
通过免疫电泳实验,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特定抗体对特定抗原的结合情况,从而帮助我们了解免疫反应的机制和疾病的发生。
这种方法在医学诊断、生物学研究和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总之,免疫电泳是一种强大的实验技术,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免疫反应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途径。
通过不断改进和应用,免疫电泳将在生命科学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免疫电泳实验免疫电泳是将免疫扩散和电泳相结合的一种免疫学分析技术,由Grabar与Williams于1953年创立。
此项技术由于既有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又有电泳分离技术的快速、灵敏和高分辨力,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一项免疫学基本技术。
【实验原理】将蛋白质抗原在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样品中不同的抗原成分因所带电荷、分子量及构型不同,电泳迁移率各异,而被分离成肉眼不可见的若干区带。
停止电泳后,在与电泳方向平行的琼脂槽内加入相应抗体进行双向免疫扩散。
分离成区带的各种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在琼脂中扩散后相遇,在二者比例合适处形成肉眼可见的弧形沉淀线。
根据沉淀线的数量、位置和形状,即可对样品中所含成分的种类及其性质进行分析、鉴定。
【主要试剂与器材】1. 0.05mol/L pH8.6巴比妥缓冲液。
2.12g/L琼脂凝胶用0.05mol/L pH8.6巴比妥缓冲液配制,置4℃冰箱保存备用。
3.小鼠全血清。
4.兔抗鼠血清。
5.电泳仪、电泳槽、37℃温箱。
6.载玻片、吸管、打孔器、毛细滴管、挖槽刀、湿盒、水平台等【实验方法】1.取已溶化的1%离子琼脂倾注于玻片上制成琼脂板。
孔直径3ml2.冷却凝固后,按照模板于挖槽线上下两侧各打孔一个,并分别用微量加样器加入待检血清及1%的溴酚兰各15μl。
3.置电泳槽内,注意电泳标本近孔端连接负极“―”一侧。
并将已浸透缓冲液的滤纸一端覆盖于琼脂板两侧各约0.5mm,另一端浸于电泳液中。
4.接通电源。
电压、电流及时间应视仪器性能而定。
100v恒压电泳。
5.电泳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琼脂板。
按模板位置用解剖刀挖横槽,用热的1.2%的琼脂封底,加入抗血清抗体。
6.置湿盒中,于37℃温箱中扩散24小时,观察结果。
【结果】根据沉淀弧的位置及形状,参照免疫球蛋白迁移范围示意图,识别主要Ig。
准备实验材料:1:小鼠全血清(取活鼠,麻醉后心脏去血。
37度放置整夜,第二天吸取上层血清。
分装,将暂时不用的放于-20度冻存,其余放置于4度)兔抗鼠血清-20度冰箱中取出,实验时可能PBS 稀释部分10倍巴比妥缓冲液(先将0.46g 巴比妥置于三角瓶中,加入50ml蒸馏水,加热溶解后加入巴比妥钠2.575g,最后加蒸馏水至250ml)琼脂凝胶:称取1.2g 琼脂粉至250ml三角瓶中,加巴比妥50ml,沸水浴中溶解后,再加上述巴比妥缓冲液50ml,(混匀后置于4度冰箱保存备用)。
免疫电泳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运用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等方法测定抗体的效价。
关键词:抗体效价测定;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1 前言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单向免疫扩散、双向扩散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微量免疫电泳、免疫火箭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几种方法。
其中比较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火箭免疫(rocket immunoelectrophoresis),该方法是在琼脂板内掺入适量的抗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定量的在含适量抗体的离子琼脂中泳动,当走在前面的抗原遭到琼脂板内的抗体时,形成抗原体复合物而沉淀出来,走在后面的抗原继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泳动,在向前泳动过程中,遇到了前面抗原所沉淀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原的增加造成抗原过量时复合物沉淀溶解,并一同向正极移动而进入新的琼脂板内与未结合的抗体结合,有形成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出来,这样不断地沉淀—溶解—再沉淀,直到全部抗原与抗体结合,当比例合适时,可在短时间内出现锥形沉淀线,此沉淀线形似火箭,故称火箭电泳,抗原含量越高所形成的火箭峰愈长,因此依据火箭峰的长度,与标准抗原比较精确地计算抗原的浓。
微量电泳,该方法的原理是不同蛋白质颗粒所带电荷不同,在同一电场中,因泳动速度不同而发生分离,用于抗原、抗体纯度测定,以及临床诊断。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ison),根据出现沉淀线时抗体的最高稀释度来计算抗体的效价,或者依据沉淀线的出现定性抗原,检测疾病。
2 材料与方法2.1 材料抗体,抗原,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1.5%琼脂糖凝胶,7%醋酸,电泳仪,温箱,玻璃板,打孔器等。
2.2 方法2.2.1 火箭电泳法配制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制备1.5%琼脂糖凝胶,煮沸至完全溶解;取琼脂糖凝胶约15ml,置55 ºC水浴中降温,并加入抗体200μL,共同孵育;将二者混匀,铺火箭电泳板,放置冷凝倍比稀释抗原抗体;电泳板打孔(6孔),加入已稀释的抗原(约10 μL/孔);电泳3~4h,电流:30mA/块,电压:100~120V;待火箭电泳结束,用0.1%氨基黑染色10min,7%醋酸脱色至条带清晰。
免疫固定电泳报告解读
免疫固定电泳是一种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可以用于诊断和监测一些免疫相关的疾病。
在免疫固定电泳的报告中,会列出每个样本中检测到的蛋白质带的数量、位置和强度。
正常情况下,免疫固定电泳的结果应该呈现为几个清晰可辨的蛋白带,代表着血浆中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如果在某个蛋白带的位置出现异常增加或减少的带,则可能提示存在一些疾病或异常情况。
例如,如果报告中显示某个蛋白带的强度增加,可能暗示着存在某种蛋白质过剩、炎症反应、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等问题。
另外,如果某个蛋白带完全消失,可能表明该蛋白质在体内缺失或减少,这可能与一些遗传性疾病或肾功能异常相关。
然而,免疫固定电泳的报告仅仅是一种初步的筛查方法,不能作为最终诊断的依据。
如果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异常,通常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来综合评估,并由专业医生进行终诊。
综上所述,免疫固定电泳的报告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并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终诊,以确定是否存在疾病或异常情况。
免疫电泳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运用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等方法测定抗体的效价。
关键词:抗体效价测定;火箭电泳;微量电泳;双向免疫扩散
1 前言
免疫电泳(immunoelectrophoresis)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单向免疫扩散、双向扩散电泳、对流免疫电泳、微量免疫电泳、免疫火箭电泳、免疫固定电泳等几种方法。
其中比较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火箭免疫(rocket immunoelectrophoresis),该方法是在琼脂板内掺入适量的抗体,在电场的作用下定量的在含适量抗体的离子琼脂中泳动,当走在前面的抗原遭到琼脂板内的抗体时,形成抗原体复合物而沉淀出来,走在后面的抗原继续在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泳动,在向前泳动过程中,遇到了前面抗原所沉淀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由于抗原的增加造成抗原过量时复合物沉淀溶解,并一同向正极移动而进入新的琼脂板内与未结合的抗体结合,有形成新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出来,这样不断地沉淀—溶解—再沉淀,直到全部抗原与抗体结合,当比例合适时,可在短时间内出现锥形沉淀线,此沉淀线形似火箭,故称火箭电泳,抗原含量越高所形成的火箭峰愈长,因此依据火箭峰的长度,与标准抗原比较精确地计算抗原的浓。
微量电泳,该方法的原理是不同蛋白质颗粒所带电荷不同,在同一电场中,因泳动速度不同而发生分离,用于抗原、抗体纯度测定,以及临床诊断。
双向免疫扩散(double immunodiffuison),根据出现沉淀线时抗体的最高稀释度来计算抗体的效价,或者依据沉淀线的出现定性抗原,检测疾病。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抗体,抗原,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1.5%琼脂糖凝胶,7%醋酸,电泳仪,温箱,玻璃板,打孔器等。
2.2 方法
2.2.1 火箭电泳法配制巴比妥钠-HCl缓冲液(pH8.6,0.4M);制备1.5%琼脂糖凝胶,煮沸至完全溶解;取琼脂糖凝胶约15ml,置55 ºC水浴中降温,并加入抗体200μL,共同孵育;将二者混匀,铺火箭电泳板,放置冷凝倍比稀释抗原抗体;电泳板打孔(6孔),加入已稀释的抗原(约10 μL/孔);电泳3~4h,电流:30mA/块,电压:100~120V;待火箭电泳结束,用0.1%氨基黑染色10min,7%醋酸脱色至条带清晰。
2.2.2 微量电泳法用移液管取煮沸的琼脂糖凝胶铺板(7.5×2.5cm),共2块,每块约铺3ml凝胶(双扩同样方法,铺3块);给微量电泳板打抗圆孔、抗体槽,并在抗原孔内分别加入阳性抗原和阴性抗原(约10μL);电泳约40~60min ,(电压:4~6V/cm;电流:1~5mA/cm);电泳结束后,取出抗体槽的凝胶,加入15 μL抗体,置37 ºC温箱过夜。
2.2.3 双向免疫扩散法铺2块板,同微量电泳;给双扩板打孔(梅花形),每板打2组,一块板中央孔加入未稀释的抗原,每组周围6孔加入倍比稀释的抗体;置于37 ºC温箱孵育24~48hr,测定抗体效价;另一块板中央孔加入未稀释的抗原,每组周围6孔加入倍比稀释的抗体。
置于37 ºC温箱孵育24~48hr,测定抗原效价。
3 结果
3.1 火箭电泳法表:抗原浓度对应的电泳峰值(cm)
Ag(x) 1 0.5 0.25 0.125 0.06125 0.030625
峰值(cm) 1.75 1.55 1.4 1.35 1 0.87
3.2 微量电泳法实验结果表明,1/16抗原孔出现沉淀弧,说明了抗原在此浓度下与抗体反应最为敏感。
3.2 双向免疫扩散法实验结果表明靠阴性抗原处出现沉淀弧,表明了阴性抗原与抗体反应最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