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
- 格式:doc
- 大小:83.51 KB
- 文档页数:2
古代诗歌五首姓名:《登幽州台歌》3.写诗人生不逢时时,怀才不遇的句子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4.写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之间,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1分)(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2分)(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4、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
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
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⑵“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答案:②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望岳》1、《望岳》远望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果然名不虚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望岳》写诗人凝神细望,蕴藏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句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3、诗中有象征意义,表明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群山的气概和雄心的句子(被后人誉为“绝唱”的诗句,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杜甫的《望岳》中写出作者襟怀之浩荡,眼界之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5、《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
6、《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7、《望岳》中包含一切有所作为的人都应具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点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2、“阴阳割昏晓”中“阴阳”是指山北和山南。
“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高大(巍峨)的特点。
3、“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4、“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6、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7、本诗运用对偶表现出五律诗工整的特点的诗句是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6.请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3分)大自然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已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7.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和远大抱负。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1.词语积累:千寻:缘:眼:最高层:1.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
视线。
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指。
现在一般用来比喻。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2.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人生哲理。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4.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5.这是一首哲理诗,其表达特点是。
第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暗写自己之高,为下文。
5. 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形象生动自己的立足点千寻作铺垫6.本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
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之一。
推行新法失败后罢官隐居,病死于江宁钟山,赠太傅,谥号“文”,又称。
被列宁誉为“”。
6.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王荆公改革家“唐宋八大家”王文公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7.“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诗,与王之涣的诗句“,”相似: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句,与苏轼诗“,”也是一脉相承,王安石是从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1、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游山西村》中不仅写出山村山环水绕的美景,而且让人从中悟到:锲而不舍就会产生希望,出现新的境界,且表达积极乐观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游山西村》中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8.请赏析首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在诗句中的妙用。
(2分)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
请你把这个句子中蕴含的哲理写在下面横线上。
(1分)10.古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醇厚品性。
(2分,意思对即可)9.比喻在困境中蕴含着新的希望。
(1分,意思对即可)10.对田园生活由衷的喜爱和不舍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1.请找出诗中赞赏村民热情好客的句子: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
请简要分析。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5.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6.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7.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答案: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2.示例一:“这句诗表现作者正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育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示例二: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
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
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3.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4.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5.“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6.颔联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水环绕的路上,信步而行,道路难辨,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现在生活中常用来比喻在困境中出现希望或转机,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7.村民的热情好客;优美的景色;淳朴的风土人情。
8.①面对困境时。
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二: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纯朴民风的陶醉,对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的喜爱之情。
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
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4、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D)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