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秋兴八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秋兴八首》,使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秋天的赞美和表达。
2.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朗读和背诵《秋兴八首》。
二、教学重点:1. 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秋兴八首》中的意境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以及《秋兴八首》的文本。
2. 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问学生关于秋天的特点和他们的喜好,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然后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
步骤二:欣赏和理解(10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秋兴八首》的文本,并向学生朗读诗句,让学生跟读。
2. 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诗句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意义。
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诗句的理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
4. 教师解读诗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步骤三:朗读和背诵(20分钟)1. 分发《秋兴八首》的印刷版给学生,并让学生独立阅读。
2.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强调发音和语调的重要性。
3. 将全班分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背诵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
4. 鼓励学生背诵《秋兴八首》,并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比赛。
步骤四:创作和写作(10分钟)1. 提示学生思考和表达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2. 让学生尝试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鼓励他们运用《秋兴八首》中的诗句。
3.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个人对秋天的理解和喜爱。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向学生概括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1. 课后要求学生在《秋兴八首》中选择一首进行背诵。
2. 要求学生按照课堂上的提示完成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小诗。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秋兴八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了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教学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
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
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
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秋兴八首(其一)-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1.1 教材背景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感人的季节。
《秋兴八首》是唐代咏秋诗的经典之一,作者呈现了秋季的多重景色和人们对秋的多种情感。
此篇诗文恰当地表现了唐代文人的秋日情怀,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深刻与洒脱。
1.2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及意义;2.理解秋兴的意象与描写手法;3.发现秋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4.学习审美鉴赏的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诗中的描写手法;2.分析作者的情感;3.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2.1 教学内容2.1.1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全面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
2.1.2 教学活动1.教师讲解、分析、演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形式、意义等方面;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外了解和阅读,准备相关资料;3.课堂上进行小组或个人演说,自由评论。
2.2 教学过程2.2.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的诗歌背景,引导学生思考秋天的特点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2.2.2 讲解诗歌内容教师讲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本文共八首,旨在歌咏秋日的美景和人们对秋的情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描写手法:以多个比喻、隐喻和对比的手法来描绘秋的美好,如“清露滴初秋,丹枫落叶满”、“发愁最是关东,潇洒须看山西”,且用虚词烘托秋天的寂静和深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2.感情色彩:诗人善于用咏物抒情来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慨和想象,如“人情好似秋天蓝,慰寂寥心泪点鲜”,“幽独兰峰秋水澄,卧看红杏枝头舞”,准确而深刻地描绘了秋天的寂静和深沉;3.深刻主题:咏秋的诗篇常常是一种反思与思考,通过对秋天风景的描绘,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洗涤自己的灵魂,增强自己的生命力。
如“有客无人寂寥处,寒山转色木叶落”,“忧愁别国出天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通用5篇)高中语文秋兴(其一)教案 1一、教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诵读诗歌,进入诗境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到脱口而出,自然成诵。
突出诗歌诵读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吟诵诗歌,抑扬顿挫,韵味无穷,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诗歌意境的美,形象的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
与朗读相比,诵读更强调个人体验,更强调内化。
诵读应该是古代诗歌教学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在我国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情和景是不可分的。
那些流传千古的名诗、名词、名句,情和景确实是“妙合无垠”的。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巅峰,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杜甫诗歌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秋兴八首就是其中典范的代表之作。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我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画面素描,用细腻的语言再现情景;第二,情景交融,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的。
3、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写作4、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5、教学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歌曲《春天里》,由学生感兴趣的歌曲导入杜甫写的一首“秋天里”——《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重点难点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一、诗人简介1.生平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在内容主旨止,杜甫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
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
《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
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活动2【讲授】二、关于《秋兴》组诗1.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案标题: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理解古代诗人张籍的诗歌作品《秋兴八首(其一)》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3. 培养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
3. 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韵律和格律的把握
教学准备:
1. 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课文和注释
2. 课堂PPT或图片资料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感受和印象,激发学生对于秋天的情感和情绪。
2. 学习诗歌:讲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和作者,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3. 诗歌韵律:讲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音韵之美,引导学生朗读和体会诗歌的韵律之美。
4. 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重新诠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写作练习: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写一首与《秋兴八首(其一)》相关的诗歌或散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古代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格律,培养了学生对于秋天的感受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交流。
秋兴八首其一优秀教案【篇一:《秋兴其一》公开课教学设计(肖培东)】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摧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较沉重,是杜甫晚年代表作,七律的高峰。
表象和内涵结合来教可能较好。
杜甫说他诗作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后人剖析较多。
是否可以稍微扩展一下此风格的外延,从“声调”“气色”“情感”三方面来解剖此特点。
1、声调〔读感〕:以读入文。
设计:学生来读读此诗。
老师从学生阅读轻重快慢中介入,你读此诗有什么感受,和一般的诗歌有什么不同。
〔最好能引到“别扭、拗口”这些词儿上就对了〕杜诗就是要拗口的读,这恰恰是他风格的表达〔引出“沉郁顿挫”〕。
如果我们理解这四个词是指向声调的,应该怎样读?〔字词要重读、字词要适当滞涩〕举例子〔哪些词要读的重一点沉一点?哪些地方要滞涩一点〕。
老师泛读。
学生齐读。
2、气色〔感兴〕:由读入意几个问题探讨:“玉露凋伤枫树林”句出自李密《感秋》诗“金风荡佳节,玉露凋晚林”,“晚林”改成“枫树林”色调上起什么变化?“凋”改成“凋伤”呢?〔效果完全不一样了。
“玉露凋晚林”,只是简单地道出露珠滴落在晚林里,使晚林渐渐凋零、枯萎。
“玉露凋伤枫树林”则是说秋天的枫林颜色似火,与白露的清莹恰形成强烈的比照,一火红一晶莹,给人的视觉触动非常之大。
马德富说:“虽没有颜色字,但玉露的洁白和枫叶的斑斓形成比照,其色彩效果却不难想见。
”“伤”字亦极有味道,指受伤了,是一种痛感,是人才有的感受,杜甫却说“凋伤枫树林”,意即枫树林在白露的浸染下像人受伤那样,感受到了痛感,在这种痛感的刺激下,它的叶子便慢慢凋零了,那么在凋零的同时,整个画面的颜色也渐渐黯淡下去,与起初的红艳形成了鲜明的比照,多么凄美,多么让人沉痛。
〕“巫山巫峡气萧森”句的“萧森”习惯会说“萧瑟”,这又有何区别?〔“萧瑟”荒凉萧条枯涩意,“萧森”荒凉阴沉意。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一、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必修一、必修二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四的诗歌鉴赏打下基础。
从诗词本身的文学价值来看,《秋兴八首( 其一)》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的代表作品,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本课选学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思乡之事。
从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册的第二单元主要是指导学生鉴赏唐代诗歌。
杜甫最高的成就是律诗,本单元精选的杜甫律诗就3首,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将居无定所思念家乡之感和身世凄凉之情表达到极致。
二、学情分析1.高二的学生,他们通过对以前教材选录诗歌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但这是较为浅显的层面。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对诗歌的学习,应该在朗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表达技巧等方面,从中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在教材中的地位,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学生理解诗歌中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法。
同时学会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去鉴赏诗歌。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漂泊、思乡的情绪。
可以结合初中学过的杜甫诗歌,引文互证的方式:如《望岳》《春望》等。
因此可作纵向比较,看看杜甫前期诗歌和晚年诗歌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三、教学方法1.教法教师的教主要采取如下方法,即创设情境法、诵读教学法、讲析法和点拨法、分析讨论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2.学法就学而言,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多读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分小组探究预留问题。
四、教学环节设计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即复习激趣导入、直觉感知、感受深化、拓展学习、课堂总结。
公开课秋兴八首教案一、引言公开课是教师展示教学风采、与同行交流的重要机会。
本次公开课的主题是《秋兴八首》,旨在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本教案将详细介绍公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了解《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
b. 了解并掌握《秋兴八首》的意境和主题。
c. 掌握《秋兴八首》中的一首诗,包括词句的理解和朗读。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情感体验和表达能力。
b. 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1. 《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秋兴八首》的意境和主题分析。
3. 选取一首诗进行深入学习和朗读。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演示: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 合作学习: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讨论和交流,促进合作学习和思维的碰撞。
3. 集体朗读: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对诗歌的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a. 利用一幅描绘秋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
b. 出示《秋兴八首》的标题,让学生猜测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2. 正文:a. 介绍《秋兴八首》的背景和作者,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b. 利用多媒体演示,分析《秋兴八首》的意境和主题,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理解。
c.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d. 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一首诗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逐句解析、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e. 集体朗读: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读,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和语音语调。
3. 总结与评价:a. 结合教学目标,向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与要点。
b.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
《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简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教案旨在针对人教版高一必修《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教学设计。
本教案将通过分析诗歌的主题、语言特点、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情境,提出几个教学方案。
诗歌主题《秋兴八首》系苏轼晚年所作,共八首,此处的《秋兴八首》指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秋游山水的心境,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将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首两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现出深秋夜景色的静谧感和清幽,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则将诗歌情景转移到了户外,表现出作者随性自由的秋游心境。
整首诗通过抒发自然景色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语言特点苏轼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流畅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秋兴八首》第一首也不例外,在词汇、修辞等方面也有独特的语言特点:1. 以景入诗、以物寄情诗中景色美妙,清淡自然,阔达舒展。
作者把灯光、夏日的风、村中远屋,乃至点心和茶叶等微小事物纳入景色,使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受;而作品则又为这些景色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2. 运用对仗、夸张等修辞手法《秋兴八首》主要运用了对仗、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更好地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
比如“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银烛秋光”和“冷画屏”、“轻罗小扇”和“扑流萤”都是平仄相对,配合各自的意象,使句子更加清新而亮丽。
诗歌结构及韵律运用《秋兴八首》第一首为七言古诗,分四句。
头尾各成一对,单句对仗。
本诗采用仄平相间的韵律。
其中,“银烛秋光冷画屏”和“轻罗小扇扑流萤”为平仄相对的第一、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牛郎织女星”也是平仄相对的第二、四句。
教学方案1.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后,独立思考全诗的主旨和作者决定采用七言古诗来表达这种主旨的原因。
然后,让每个学生加入一个小组,讨论其独特的见解和学习成果。
秋兴八首其一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秋兴八首》•学习解读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二、教学内容•《秋兴八首其一》的作者和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秋兴八首其一》的分析和解读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和作者–说明该诗歌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解释《秋兴八首》是一组描写秋天景色和人情的诗歌集合2.引发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提问学生: 你们对秋天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秋天有哪些特点和景色?步骤二:学习文学鉴赏基本方法和技巧1.解释文学鉴赏的定义和重要性–文学鉴赏是指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理解作品中的意境、情感和艺术形式,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2.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和技巧–主题分析:通过分析作品的核心主题,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描写分析:解读作品中的描写手法,感受作者对景物和情感的表达–语言分析:解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运用,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和艺术效果步骤三: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1.教师给出《秋兴八首其一》的全文–以展示诗歌的内容,提醒学生不要抄袭诗歌,只做阅读理解和分析2.学生独立阅读《秋兴八首其一》–学生用心理注释法在诗文中标注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词语和段落–学生尝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思考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3.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成小组,分享自己对《秋兴八首其一》的理解和感受–同组学生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比较各自的理解和观点4.整体讨论和–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一起讨论《秋兴八首其一》,集中各种观点和解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教师学生的观点和解读,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主题和意境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2.写作作业评估: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分析和解读《秋兴八首其一》,评估学生对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和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五、教学拓展1.给学生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如杜甫的其他诗歌或其他唐诗宋词等,扩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范围2.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学者来班级做文学讲座,提供更专业的文学鉴赏指导和交流机会3.组织学生举办文学朗诵或作品分享活动,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接触和理解深度。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秋兴八首(其一)》是《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其基本格调是悲秋,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这也是杜甫诗中的特色。
教学时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作的深刻含义。
同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意境的分析发掘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品古诗之精华。
二、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参照课下注释及课后题,疏通文意。
②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③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自主诵读、讨论交流发挥想象力,理解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②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把握诗歌意象与情感之间的联系,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
四、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古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悲秋,当然也出现了颂秋的作品。
同学们能说出哪些关于秋天的诗句,我们一起感受一下。
我们今天再欣赏一首关于秋天的诗《秋兴八首(其一)》。
(二)诗人简介1、生平(根据课下注释及学过的知识请学生来介绍杜甫,教师补充)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其人有“诗圣”之誉,其诗有“诗史”之称。
2、作品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
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等。
(三)创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于是写下这组诗。
(四)初读诗歌,把握字音、节奏,体会情感1、教师播放名家朗读,展示朗读节奏2、分小组诵读,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小组代表评价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老师评价(五)再读诗歌,解析诗歌1、理解词语(课前预习)2、翻译全诗(课前预习)3、解析诗歌(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解析一联,先找出意象,再说明这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
《《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一)|秋兴八首教学设计》摘要:今天语编带是《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起品鉴下吧,《秋兴》首是组诗领起作八诗纲领,以上就是语编分享《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全部容更多语请到语今天语编带是《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起品鉴下吧教学目标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写作手法感受诗人深沉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伤世忧国忧民爱国情怀教学重难把握诗歌象和诗歌情感有机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写作手法教学课课教学步骤、诗人简介生平杜甫(公元7770)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三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我国唐代伟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有诗圣誉其诗有诗史称容主旨上杜甫胆揭露当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罪恶作了较深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情善选择具有普遍义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政治腐败定程上表达了人民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向分裂衰微历史程故被称诗史艺术上杜甫善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主;语言精练具有高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以优良学传统成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重要作用《兵车行》、《京赴奉先县咏怀五》、《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着较浓厚忠君思想作品杜甫生写了许多诗现存千四多首收集《杜工部集》里其著名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京赴奉先县咏怀五》、《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二、关《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避安史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使严武等亲友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依凭是伴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徙湘鄂公元770年冬死由长沙到岳阳条破船上题寓居夔州两年头里杜甫年五十五岁已处人生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秋风萧瑟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秋兴》是他旅居夔州写下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首《秋兴》首是组诗领起作八诗纲领(《杜心》云首八诗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结起寄托己故国思;又用滔滔不尽江把今昔异代系起寄寓己抚今追昔感诗那无所不秋色笼罩了无限宇宙空;而它年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然岁华摇落宇宙光如流人世生命不永三、赏析课理词语①玉露白露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③萧森萧瑟阴森④兼天连天兼连思⑤塞上这里指夔州山⑥两开二次开放这里是指二次看到杜甫年秋天云安今年秋天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双关谓菊花开又言光流走⑦接地阴风云盖地⑧他日往日指多年艰难岁月⑨系()系舟上岸⑩寒衣冬天衣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⑿急暮砧黄昏急促捣衣声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用裁剪衣砧(zē)捣衣石翻译全诗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波浪兼天涌峡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系故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故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急促捶布声3诗歌评析①首短短里那满目衰飒秋景森森逼人寒气使人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奠定了悲凉基调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伤悲、凄苦落寞情怀②颔用手法紧承首气萧森语描绘望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阴云匝地这里老杜明写对江波浪、塞上风云感知实写老杜对局担忧骇浪滔天似暗寓了局动荡不安和心潮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命运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阴沉郁闷可谓石二鸟巧妙至③颈入了对己身世感伤倾诉思乡衷曲借泪托出焦灼无奈思乡情;用孤传说出漂泊无依苦况以丛菊两开、孤舟系图景表现出思乡情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无奈与凄伤④尾写户户捣布声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担忧对人乡思念古候每到秋天人要远方游子或戌边将士制作寒衣因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用裁剪衣)声是人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国事担忧对人乡思念四、总结全诗诗以描绘秋景外行线以抒发悲愁情作连通各络以情感起伏流贯穿次展开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体主旨境这是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作悲然秋更是悲人生秋和国运衰落秋充溢着苍凉身世感和国秋诗人由深秋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原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前途卜担忧艺术技巧①情景相生融汇无情因景生景因情活粗略看诗首、颔、尾写景颈抒情其实全诗始至终情和景依托、相生发融会体密不可分全诗首写秋色秋气颔颈两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绾合景色人事缝合细密结构谨严无以复加②语言练达句法奇异对偶工稳气流荡杜甫十分重诗歌语言锤炼曾表示语不惊人死不休愿该诗更是如如颔兼接二即极练达而传神尾白帝城高缀以急暮砧出人表却有着含蕴无穷深长余韵突出是颈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系故心上句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春秋;又下启泪暗示两年都盼东归故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上、下两句还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又见出光流走;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故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错综对偶工稳而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是顿挫五、背诵全诗以上就是语编分享《秋兴八首》教学设计(其)全部容更多语请到语。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感受其沉郁顿挫的风格。
3.了解杜甫的创作风格和历史地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会。
2.难点:沉郁顿挫风格的赏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播放关于秋天的音乐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秋兴八首(其一)》。
2.杜甫简介
介绍杜甫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
3.诵读诗歌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4.诗歌内容解读
(1)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2)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如思乡、忧国、感慨等。
5.艺术特色赏析
(1)赏析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如情感深沉、语言凝重等。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对比等。
6.主题探讨
(1)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家国之思、人生感慨等。
(2)讨论诗歌主题的深刻性和普遍性。
7.课堂总结
总结诗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和主题,强调杜甫的文学成就。
8.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写一篇关于《秋兴八首(其一)》沉郁顿挫风格的赏析短文。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秋兴八首》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2. 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意表达及核心主题;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艺术特色;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作者、文学成就、诗歌结构、修辞手法、艺术特色;2. 教学难点:情感理解、文学鉴赏。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引入相关诗人、作品或文学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归纳法:利用阅读理解、诗歌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归纳知识点;3.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诗歌、语境、历史时期的异同,来帮助学生理解、鉴赏诗歌。
四、教学步骤1. 阅读导入,介绍秋兴八首作者和其文学成就,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滂的生平及创作理念;2. 通过课文输入、语言点拓展和语境延伸,给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的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3. 分析《秋兴八首(其一)》的诗歌结构,包括诗句、诗行、韵律等方面,并通过阅读大段诗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其整体架构;4. 探讨《秋兴八首(其一)》的修辞手法,如反复、排比、夸张等,以及每个诗句、段落可能蕴含的意义;5. 带领学生深入解读和鉴赏《秋兴八首(其一)》,从意境、意象、情感、象征等角度分析诗歌的韵美、美感和审美价值;6. 综合素材分析,邀请学生分组或个人演讲,从历史、文学、文化等方面对《秋兴八首(其一)》进行比较分析。
五、教学案例背景介绍:《秋兴八首》是元代大诗人毛滂的杰作,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了欧洲;而作为这组诗的第一首,《秋兴八首(其一)》旨在展现“物我两忘”的境界。
课文输入:“秋天”的景象、天地万物在这个特别的季节里面所感受到的变化,包括风、云、露、霜、气温和物质世界等等;同时,意识到内心世界也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有着某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并对其形式、内容以及意义进行分析。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通过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能够理解《秋兴八首》(其一)的基本情节和主题,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和手法;•能够掌握杜甫的写作方法,体会其诗歌的诗意与哲理感;•能够根据诗歌的情节和意义,进行诗歌创作,拓展文化素养。
教学准备•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电子设备教学过程第一步:了解背景在学生熟悉杜甫的诗词之前,先为学生介绍《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背景。
作为唐朝的大诗人之一,杜甫对唐朝的政治和社会状况非常关注。
《秋兴八首》是杜甫写于唐懿宗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的长诗,其中以《秋兴八首》(其一)最为著名。
这首诗以唐朝政治的动荡为背景,用诗意来表达对政治黑暗时期的感慨。
本诗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篇章。
第二步:课文阅读让学生细读《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和情节。
要求学生重点关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用词的品质。
第三步:诗歌分析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手法,通过对整体和局部的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杜甫的写作方法。
1.主题与情节《秋兴八首》(其一)诗歌的主题是关于士人在难以忍受的时代所面对的痛苦和无奈的。
杜甫致力于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一时期的回忆和对政治黑暗时期的反思。
诗歌中的情节,从士人的困境开始,通过诗歌的描写展现出士人的痛苦和无奈。
2.形式与手法《秋兴八首》(其一)的组成由七节组成,每节四句,共有28句。
杜甫在形式上开创出一种新的诗体。
这首诗的韵脚使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歌朗朗上口并且优美,很好地表达了杜甫的意义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仿写诗歌《秋兴八首》(其一),练习诗的写作技巧,通过诗歌创作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学生写出以“爱国主义”、“个人成长”、“环保”等主题为中心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