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19讲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
- 格式:docx
- 大小:27.44 KB
- 文档页数:11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辛凉解表之麻杏石甘汤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简称为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
这个方从它的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全面地说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现在我们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了,所以主症现在作为肺热咳喘,是主要的了,应该是主症。
原来这个方出在《伤寒论》,它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
由表入里过程当中,要化热,邪正斗争化热。
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
这个导致的邪热壅肺,从温病来讲也用麻杏石甘汤。
温病的原因,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
但这个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的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
表邪,表证的尾巴还有,所以叫未尽。
应该说不重,但运用这个方要针对表邪,有没有?有多少?还是要灵活运用的。
所以说麻杏石甘汤,虽然出在《伤寒论》,那实际上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使用。
不管是寒邪,还是温邪侵犯人体,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归,都可以导致邪热壅肺。
当然来的,起源的这个伤寒啦,寒邪也好,温邪也好,它们程度和后来的病情影响、变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从这种基本病机的形成,都是殊途同归的,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热,造成以内热为主了,兼有表证。
但整方的用药,因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凉清里相结合。
辛和凉,辛凉透表,意义是麻黄是辛散,石膏是寒凉,相结合辛凉。
同时从病机,完整病机是表里同病,还是外寒内热,尽管以内热为主。
所以还是辛和凉的结合,所以把它归在这个辛凉解表剂里面。
从这个证的形成这两种可能最后都是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了。
所以它最后内热形成了,表邪未尽,是这样一个特点。
表邪未尽可以看得出浮脉了。
那总体上里热为主了,脉数了,所以浮数的脉。
中药配方:银翘散和桑菊饮■银翘散药物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后下)、荆芥穗10克、牛蒡子15克、桔梗10克、芦根15克、生甘草5克。
■桑菊饮药物组成:桑叶15克、菊花15克、薄荷10克(后下)、连翘15克、芦根15克、桔梗10克、杏仁10克、生甘草5克。
治甲型流感中药“金花清感方”源于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附1:麻杏石甘汤组方: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类别: 解表剂,辛凉解表功用: 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
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银翘散配方:【组成】连翘一两(30g) 金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ag) 竹叶四钱 (12s) 生日早五钱(15s)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牛蒡子六钱(18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附录】:广东省卫生厅、省中医药局防治甲流专家组成员、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介绍,该院在治疗甲流患者时,通过中药、漱口、泡脚,患者咽痛症状改善很明显,普通市民不妨试下这两个中药方。
漱口方:岗梅根颗粒30克、土牛七颗粒30克、桔梗颗粒10克、甘草颗粒10克。
咽痛不适为主,每天1剂,加温水250m l溶解,用药液漱口。
泡脚方:麻黄粉15克、桂枝粉15克、防风粉15克。
体温大于38℃者,无汗出。
给予中药泡脚。
中药泡脚,40~45℃药液泡双足,每次30分钟,每天2至3次。
注:热症的流感患者,可在感冒初期用冬瓜、陈皮、鸭煲汤。
寒症的流感患者,可在感冒初期用黄豆、瘦肉、姜片煲汤,半小时加入新鲜的苏叶、薄荷叶、葱段。
附2:甲型H1N1流感(以下简称甲流)发病有季节性,起病急速,症状长幼相似,传染性强,属于中医学温病中的“时疫”或叫“天行时疫”。
伤寒论中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中医经典的治疗方案。
在伤寒论中,对于风热感冒的治疗方剂有着详细的描述和论述。
本文将介绍伤寒论中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及其配伍应用。
一、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方剂。
该方剂由葛根、黄芩和连翘组成,三者合用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作用。
具体配方为:葛根6克,黄芩6克,连翘6克。
二、桑菊饮桑菊饮是伤寒论中常用的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之一。
该方剂由桑叶、菊花和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功效。
具体配方为:桑叶10克,菊花10克,甘草3克。
三、银翘散银翘散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方剂之一。
该方剂由金银花、连翘和荆芥组成,三者合用可清热解毒、解表散邪。
具体配方为: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荆芥6克。
四、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中常用的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之一。
该方剂由麻黄、杏仁、石膏和甘草组成,具有宣肺、祛痰、解表的作用。
具体配方为:麻黄3克,杏仁10克,石膏15克,甘草3克。
五、银石散银石散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常用方剂之一。
该方剂由银花、石膏和桑叶组成,有清热解毒、宣肺散寒的作用。
具体配方为:银花10克,石膏30克,桑叶10克。
六、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之一。
该方剂由半夏、黄连和生姜组成,可清热燥湿、降逆宽中。
具体配方为:半夏10克,黄连10克,生姜10克。
总结:伤寒论中的治疗风热感冒的方剂包括葛根芩连汤、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石甘汤、银石散和半夏泻心汤等。
这些方剂都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作用,可有效缓解风热感冒的症状。
但是,在应用这些方剂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配和施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方剂治疗风热感冒时,尤其需要重视剂量和用药时间的控制,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此外,患者在服用方剂期间应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适当休息,增加摄入水分。
中医《方剂学》辛凉解表——银翘散(《温病条辨》)一、组成连翘一两(9克)、银花一两(9克)、苦桔梗六(6克)、薄荷六钱(6克)、竹叶四钱(4克)、生甘草五钱(5克)、荆芥穗四钱(5克)、淡豆豉五钱(5克)、牛蒡子六钱(9克)。
二、用法以上诸药共杵为散,每服六钱(9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现代用法:按原方配伍比例酌情增减,改作汤剂,水煎服;亦可制丸剂或散剂服用)。
三、歌括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2.银翘汤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四、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五、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六、方解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汗出不畅或无汗。
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
肺失清肃,故咳嗽。
治当辛凉解表,透邪泄肺,使热清毒解。
吴氏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意,用银花、连翘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具芳香辟秽解毒之功。
臣药有二,一是辛温的荆芥穗、豆豉,助君药开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皆是佐使药。
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豆豉因制法不同而有辛温辛凉之异,但吴氏于本方后有“衄者,去芥穗、豆豉”之明文。
在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汤的方论中又明确指出:“去豆豉,畏其温也。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十六条)所以本方的豆豉还应作辛温为是。
治疗温邪袭于肺卫,发热咳嗽的方剂——银翘散、桑菊饮关于咳嗽的治疗,以前我们讲过,咳嗽七法,肺为娇脏,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当人体受到外感侵袭时,人体会通过打喷嚏或者是咳嗽将外邪宣发出去,这是人体本能的反应,也是肺脏承担的任务,靠的就是肺本身具有的宣发的、向上的能力。
外感初期阶段表证明显,出现打喷嚏,流鼻涕,身体困倦无力,肌肉酸疼,这时我们在治疗时要以解表为主,如果是风寒感冒,患者出现头痛恶寒,鼻塞流清涕,脉浮紧,就要辛温解表,比如桂枝,防风,荆芥,苏叶等辛温发散的药物解表,辅助身体将外邪驱逐出去,常用的方剂麻黄汤,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止嗽散,这样辛温发散解表不会使外邪长驱直入,如果外感不解风热袭表,身体出现咽喉疼痛,咳嗽,口渴,恶风身热,脉浮滑,就要用辛凉解表药,比如桑叶、薄荷、连翘、菊花等辛凉解表清热,最常用的方剂就是桑菊饮,桑杏饮,银翘散等辛凉透表剂。
但很多人在感冒后,表证不解,开始咳嗽,遗留下来延迁性慢性咳嗽,这时疾病已经不单纯在体表了,在这个阶段,身体出现咳嗽,咽干痒咽痛,头闷头疼等症状,舌质红,脉浮数,我们接诊的很多咳嗽患者也多是在感冒后,身体表证未解,郁久化热,伤津动血,成为慢性延迁性的咳嗽,伴有咽干咽痒咽喉不适,口渴,咽痛,头晕头闷等症状,这时在治疗时,单纯用止咳清热药物见效不明显,对于这种慢性延迁性的咳嗽,我最常用的方剂就是银翘散和喉科八味汤和生津四味。
银翘散是温病辛凉解表的代表方,临床多用于温邪袭于肺卫,温者,火之气也,自口鼻而入,内通于肺,所以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与皮毛相合,所以温病初起,多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肺受温热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宿,故咳嗽,治上焦如羽,用药宜轻清宣泄。
银翘散,是辛凉解表的代表方,方中药物金银花我用蒲公英代替,每年春天在田间地头冒出绿盈盈的一片,是很受人们欢迎的野菜,蒲公英也是我最常用到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价廉易得的药物,对于身体由于热毒壅盛导致的疔毒疮肿,比如女性乳腺炎,扁桃体炎都有很好的疗效。
方剂趣味记忆法一、解表(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干妈贵姓2、桂枝汤:桂枝芍药甘姜枣3、小青龙汤:小青龙要下江,细心喂无杏麻黄汤4、大青龙汤:大龙请麻黄汤吃生姜大枣膏。
5、止嗽散:陈庚借钱去百草园治咳嗽。
(二)、辛凉解表:1、银翘散:牛吃芦草和莲花梗叶2、桑菊饮:桑菊根巧接甘核杏3、麻杏石甘汤4、柴葛解肌汤:柴哥秦姐抢着芷要姜草枣膏(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俩胡人直接领俩活熊过江河2、参苏饮:二陈姐神速撬开个钱箱,丢到乌江二、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皇后只是笑2、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二仁笑(硝)3、大陷胸汤:谁大笑(甘遂、大黄、芒硝)(二)、温下温脾汤:干姜大人附子芒归国(三)、润下1、麻子仁丸:2、济川煎:生牛肉当能致泻(四)、逐水十枣汤:甘愿着急三、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生姜芹菜炒大虾仁2、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巧拌猪皮茯上碧玉散(二)、调和肝脾1、消遥散:嘱咐魏生将薄荷当柴草烧2、四逆散:柴草制药3、痛泻要方:(三)、调和肝胃半夏泻心汤:半夏亲人连干姜炒枣四、清热剂(一)、清气分热白虎汤:白虎精食母肝(二)、清营分热1、清营汤:清营水浇地、竹叶连黄花,远丹麦2、犀角地黄汤:水生赤牡丹,席地而坐少扯蛋(三)、清热解毒1、黄连解毒汤:三皇子泻火2、凉膈散:老秦笑柏芝夜翘大(腿)3、仙方活命饮:北国风光甲天下,赤芍没想金银花(四)、清脏腑热1、导赤散:竹杆通地2、龙胆泻肝汤: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3、左金丸:左金连茱六一丸4、苇茎汤:瓜桃已枯萎,一个味5、清胃散:生母当皇帝6、芍药汤:草官要秦香莲当大兵7、白头翁汤:翁伯练琴8、泻白散:干白骨精(五)、清虚热1、青蒿鳖甲汤:母鳖好生蛋2、当归六黄汤:二弟骑着三黄龟五、祛暑剂(一)、祛暑解表香薷散:猴想扁豆酒(二)、祛暑利湿1、六一散:六一拾草2、清暑益气汤:六、温里剂(一)温中祛寒1、理中丸:人参老白干2、小建中汤:桂枝姨背芍药3、大建中汤:姜姨任教4、吴茱萸汤:吴江大人(二)、回阳救逆:1、四逆汤:附子老干姜(三)、温经散寒:1、当归四逆汤:当心桂枝汤用生姜换通草2、阳和汤:熟鹿肉沾老芥麻酱七、表里双解剂(一)、解表清里葛根黄芩黄连汤(二)、解表攻里1、大柴胡汤:大柴指使小柴去人少处拉黄屎2、防风通圣散:八、补益剂(一)、补气1、四君子汤:夫人赶猪2、参苓白术散:四君子联系扁豆要在枣街杀一人3、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4、补中益气汤:黄贵人用橘皮术草升柴火5、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二)补血剂1、四物汤:当地传说2、归脾汤:3、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重黄芪(三)气血双补1、炙甘草汤:阿妈买地,贵大人干生气2、八珍汤:(四)、补阴1、六味地黄丸: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
跟我记方剂3-辛凉解表: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1-2辛凉解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荆芥穗、薄荷、桔梗、竹叶、生甘草、淡豆豉;简介:《温病条辨》中辛凉解表的代表方,用于风温病初期,症状为发热、咽痛、舌红、脉浮数。
原书记载,服用时需用鲜苇根水送下,现在临床为可选项,鲜苇用芦根替代;1)巧记法: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薄荷、牛蒡子、淡豆豉、甘草、连翘、芦根、桔梗、淡竹叶、金银花、荆芥穗)2)汤头歌诀: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补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3)方解记忆法:此方普及度高,其中成药制剂,是老百姓最常用的感冒药之一,这是有其原因的。
方中银花、连翘、淡豆豉、荆芥四味药全都是解表之品,前两者性凉,后两者性温,如此搭配不偏不倚,虽然少了精准度和效率,但只要不是寒、热之邪深重之人,大都会有一定的解表之功。
《温病条辨》在该方原文后注解:“衄者去荆芥、豆豉”。
可见如果有更多的温热病的症状,那就可以将进一步将方子划裁,使其更加精准。
银花、连翘作为君药值得做重点说,其既可以透散风热又可以清热解毒,但在此方中,用量少、不久煎,还是以透散风热为主;由于风热多袭上焦心肺,故用淡竹叶去其心火,用桔梗宣肺化痰;风热常犯咽喉,故用牛蒡子搭配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芦根为可选药多在病患有口干渴的症状时使用,可清热生津,它虽然药性偏寒但又味甘,药性平和不损正气;最后用生甘草调和诸药,又有清热解毒之功。
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芦根);简介:该方有多味药与银翘散相似,但却是《温病条辨》中,专为治疗风温咳嗽所设。
其症状表现比银翘散还轻微:不发热或身热不甚,口微渴而咳嗽。
1)巧记法:为何杏干皆连菊叶(苇根、薄荷、杏仁、生甘草、桔梗、连翘、菊花、桑叶)2)汤头歌诀: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3)方解记忆法:桑菊饮顾名思义以桑叶、菊花为君,二者皆为轻清之品,善于透散上焦风热自不在话下,但其入肺经的同时又都入肝经,有清肝明目之疗效,使得其不仅对于木火刑金所造成的咳嗽有效,也是应对头面部温热症的常用药对;薄荷、连翘除可助君药疏散风热,前者还可以清利咽喉,后者清热解毒;桔梗、杏仁一升一降宣降肺气,用于调理肺部气机的重要药对;芦根清热生津应对口微渴;生甘草调和诸药。
中医方剂学趣味速记歌诀中医方剂趣味记忆歌诀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伤寒论》:麻子炒杏仁。
/干妈贵姓?桂枝汤《伤寒论》:大芍炒姜汁。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秦皇尝百草,细心防枪刺穿胸。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子将要甘心下跪。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加味香苏散《医学心悟》:臣子穿芳草,福将慢戒酒。
止嗽散《医学心悟》:百草园前臣敬接。
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温病条辨》:荷叶杏花,草根更俏。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银翘散《温病条辨》:猪吃金,牛喝银,草根更俏。
葱豉桔梗汤《通俗伤寒论》:猪吃草帘脖子更白。
升麻葛根汤《闫氏小儿方论》:麻哥要草。
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母牛早餐河东柳叶,哥姐馋。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钦差高举枪,白要姜枣草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干妈姓石。
3、扶正解表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独身生活更幸福,何止钱财少。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再造散《伤寒六书》:早起穿少干活,缝织人生幸福。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麦地将割,白吃白睡。
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何猪吃红草更白。
第二章泻下剂1、寒下剂大承气汤《伤寒论》:小黄识谱。
/皇后只是笑。
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二人笑大肚。
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谁大笑。
2、温下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皇子细心。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黄夫人炒姜。
/为姜大人附子干杯。
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三物备急黄豆浆。
3、润下剂麻子仁丸《伤寒论》:布什妈要大白杏。
/二人要小承气。
济川煎《景岳全书》:智者骑马,从容西归。
4、逐水剂十枣汤《伤寒论》:甘愿起早。
/达古愿找谁。
舟车丸《景岳全书》:请陈将军轻骑花牛,干香槟。
疏凿饮子《济生方》:鞋匠上路吃槟榔,嚼姜皮,拎木桶。
5、攻补兼施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猿人皇帝卖姜炒小海龟。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深冬皇帝忙。
第三章和解剂1、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今夏大人走江湖。
/生芹菜炒大虾仁。
辛凉解表温邪侵犯人体的特点1.发病急,传变快。
(风寒相对来说,进度慢,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要动态地看)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易伤津耗气。
(治疗时温病学派强调,保卫气存津液。
伤寒呢,温阳气化津液。
)5.多兼夹秽浊之气。
(蒙蔽心窍及神志方面出现的病变早。
轻则心烦躁扰,重则窍闭神昏。
)一、银翘散《温病条辨》【处方】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备注】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
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
按:本方制成丸剂,名“银翘解毒丸”。
外感风热 / 风邪犯卫→发热、恶寒、头痛、也汗或无汗、脉浮数\ 热蕴成毒→咽痛(本方也能治扁桃体炎这一类)\ 邪犯肺系→咳嗽\ 邪热伤津→口渴\ 表热入里→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治法:辛凉透表。
还是以发散为主。
(银翘散是风热犯卫,桑菊饮是风热犯肺轻浅)方义分析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君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君药,针对主病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臣荆芥、淡豆豉辛散表邪,制约方中诸药过甚寒性(淡豆豉有两类,1.辛凉,用桑叶水加工,2.辛而微温,用麻黄水加工;本方辛而微温)薄荷、牛蒡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薄荷大剂量清热解毒,小剂量疏肝清肝)佐桔梗宣肺止咳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用注意:风寒和湿温病,夹湿的不适合使用。
方剂学19讲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方剂学 19讲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上节课讨论了银翘散的主证分析,功效归纳和方义分析。
从用药分析来看,银翘散的配伍上有两个明显特点。
它是辛凉解表方,中间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指的荆芥、淡豆豉,体现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
这是配伍中的一种技巧。
在后面将要学到的一些方剂里,还有很多去性取用这种方法。
用去性取用方法来增强君药的辛凉发散作用。
整个方是以辛凉透表为主的,但是配了清热解毒的药物,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伍,体现了整个方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疏是疏表,解表。
清是清里,包括清热解毒,是表里兼顾的,照顾了温热病邪发病急,传变快,容易蕴结成毒的特点。
但是全方要注意,还是以疏为主,以辛凉解表为主。
应用辨证要点初起发热重,恶寒轻。
从开始感受风热病邪,或风温初起,可以有微恶寒,但以发热为主。
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后面可以但热不恶寒,是动态的。
咽痛、口渴重要的兼证是咽痛,常见的。
口渴是根据温热病邪入里,反映的明显程度不同。
脉浮数这是使用的辨证的要点。
使用的基本依据。
使用注意风寒和湿温病,夹湿的不适合使用。
服用方法随证加减就是围绕着温热病邪侵犯人体,有可能产生的一些方面,我们说温热病邪发病急,传变快,伤津快,兼夹秽浊,容易蕴结成毒,以及既伤及到肺卫又伤及到肺系,所以这几个方面是常用的加减方法参考。
伤津都加天花粉,《温病条辨》伤津很多地方也喜欢加天花粉;热毒重加马勃、玄参,不仅清热解毒,还能利咽喉,因为银翘散证体现出来的热毒,咽喉是很重要的,是常见的;热伤血络是说发病急,传变快,很快影响到出血,伤血络是指伤血的浅层,所以叫血络,这时候有一定的出血现象,要加白茅根、侧柏叶,或者炒栀子类,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当然这时候里热重了,辛而微温的发散来说,荆芥、淡豆豉减少了,当然这时候一般来讲也不恶寒了,所以入里程度多,深入血分,荆芥、淡豆豉不宜使用。
这也说明一个动态的,荆芥、淡豆豉是不是减量,甚至于不用,要看它入里的状况,用它往往都是口不渴,还有微恶风寒明显的时候使用。
名方,桑菊饮,银翘散1.风热型感冒轻证与银翘散主治的风热感冒比较,桑菊饮主治的感冒程度较轻。
桑菊饮的解表能力比银翘散要弱。
适用于桑菊饮的风热感冒患者可出现发热,但一般热度不高,甚至体温并不升高。
口微渴,可出现头昏、头痛、目赤肿痛或者晨起眼分泌物较多的情况。
一般咽喉症状不突出,可表现为热邪伤及肺络,出现咳嗽。
由于桑菊饮用药温和,临床上有将其应用于妊娠期风热感冒的病例,效果也不错,但还是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才比较安全。
2.感冒后咳嗽桑菊饮有很好的止咳平喘、疏散风热邪气的作用。
因此,对于感冒后期出现的余邪不尽、侵扰肺络及咳嗽气喘,桑菊饮是很好的选择。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感冒经治疗以后,发热、头痛等急性症状消失,却仍遗留有咳嗽未愈或咳嗽较之前加重的情况,会出现很长一段时间的反复咳嗽,尤其对于小孩、老年人及体质比较弱的人群尤为常见。
一般表现为咳嗽频作而剧烈、咳声高亢粗糙或咳声嘶哑,咽喉可出现干燥疼痛、咯痰不爽、痰黄稠而黏,同时可伴有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身热及怕风等感冒症状。
3.皮肤瘙痒桑菊饮可以用于皮肤瘙痒的辅助治疗。
因为其中桑叶、菊花可疏散在表的风热邪气。
风邪侵袭肌表,容易引起皮肤毫毛动摇,出现瘙痒症状。
风邪引发的瘙痒特征:瘙痒游走不定,时发时止,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发病急。
临床上出现玫瑰糠疹、干燥性湿疹、皮肤瘙痒或皮屑脱落等症状时,可考虑使用桑菊饮辅助治疗。
也可以采用桑菊饮熏洗患处皮肤的方法,疏散局部风热,改善症状。
4.电子产品过度使用引起的眼部疾患现在是信息时代,很多人的工作、生活都离不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长时间对着这些电子产品,会导致用眼过度,容易出现眼睛干涩、疼痛,时间过长还可导致视力减退。
电子产品的辐射相当于中医的风热邪气,作用于眼。
肝开窍于目,因此可认为这些眼部病症是一种肝经风热证,使用桑菊饮可以及时解决这种风热邪气对于眼部的影响。
桑菊饮相关中医理论解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这一说法是由与吴鞠通齐名的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的叶天士提出的。
银翘散、桑菊饮临证应用《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渴之有无乃辨内热存在之关键,而渴之甚微可分内热之轻重。
邪犯皮毛者,临证以“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咽微痛,舌边尖红,脉浮数”为特征,首选银翘散;邪气化热伤肺,或肺受外感风热影响,使肺气郁而不宣,化热伤津而失润泽,邪重在于肺者,临证以“但咳”为特征,常见咽痒而咳,伴有口渴,或咳嗽少痰,痰出不爽,甚者伴有咽痛,微发热,脉浮或有微数”症候,首选桑菊饮。
《温病条辨》“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感燥而渴者,桑菊饮主之。
”根据临证经验全身症状明显者,如全身发热、恶寒或头痛,周身身不适,用银翘散;而咽痒而咳,上呼吸道症状明显者用桑菊饮;而有发热、咳嗽、口干、咽痛周身及局部症状明显者,印师以银翘散、桑菊饮合方加减而成清热解表方为临证首选之方(桑白皮9g,桑叶9g,菊花9g,黄芩12g,山豆根10g,鱼腥草30g,枇杷叶9g,芦根30g,生石膏30g先煎)。
方中桑叶、菊花性凉而力能散热,可开散皮毛、微发汗;桑白皮、黄芩能轻泄肺与上焦之热;山豆根、鱼腥草以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且价格实惠而疗效可靠;石膏能清肺热,为解肌清热之要药;芦根、枇杷叶宣肺润肺,以兼顾肺与皮毛之关系;咽痛者加桔梗;咳嗽甚者加杏仁;无汗恶寒者加荆芥、薄荷;身痛明显者加羌活、苏叶。
【验案】病例一杨某,女,28岁。
中期引产后连续发热达10天之久,开始一二日体温高达39℃以上,以后便一直在37.8~38.5℃,身痛汗出恶风,咽痛鼻塞,轻有咳嗽,痰少不爽。
住院医生十分焦急,曾投宣肺、调营卫诸方。
并配合抗菌药物等治疗,病情不减。
因科研任务去该医院诊查病人,乃由该院病房大夫邀请会诊,根据病人表现的一派“上感”症状,如咽痛、鼻塞等,再加上脉数、舌红,有明显的风热在卫见证,乃决意撇却“产后宜温”之论,投以大剂清宣解毒之剂,用习用之桑菊银翘合剂作为基础,重加石膏及清热解毒药物。
温病条辨学习笔记:银翘散与桑菊饮“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桂枝汤方:桂枝(六钱)芍药(炒,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大枣(去核,二枚)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PS:既遵仲景,竟然把用量都给改了。
桂枝芍药不等量伍了,且仲景原书中芍药并未言炒。
清代,按1两=36.9g,1两=10钱计算,这些药总量56钱,按1钱=3.7g计算,约207g,每次服用6钱,也就是总量的约10分之一。
计算出来,大概剂量如下:连翘4g,银花4g,苦桔梗2.4g,薄荷2.4g,竹叶1.6g,生甘草2g,芥穗1.6g,淡豆豉2g,牛蒡子2.4g也就是说一次服药这个量,用新鲜苇根熬汤煎药,香气大出即出锅服用,书中明言“勿过煮”。
关于服用次数,“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重的一天喝4次,也就相当于一日量:连翘16g,银花16g,苦桔梗9.6g,薄荷9.6g,竹叶6.4g,生甘草8g,芥穗6.4g,淡豆豉8g,牛蒡子9.6g。
轻的一天喝3次,也就相当于一日量:连翘12g,银花12,苦桔梗7.2g,薄荷7.2g,竹叶4.8g,生甘草6g,芥穗4.8g,淡豆豉6g,牛蒡子7.2g。
“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
”意思大概是说,同时期,也有人用辛凉解表法治疗这种病情,但是很多效果不太好,可能是病情重药太轻,一看效果不好,就换用其他方法,或者病情自行迁延,变成中下焦病证了。
由此可见,这个方,是非常平和的,以至于可能用了以后,如果剂量不到位,效果就不好;还有可能药劲没上来,病情又变化了。
银翘散、桑菊饮一、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方歌: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速记:荷牛豉草,连根梗叶花穗(想象:河牛吃草,连根梗叶花穗全吃了)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张文选:本方配伍有两个要点:其一,在辛凉甘寒之中配伍了两味辛温药:荆芥穗、淡豆豉,用银翘散取效的关键,即在于这两味辛温药的运用;其二,本方在辛凉疏透宣散的同时,配用了利尿导热的竹叶,是治疗邪郁太阴肺卫表证的要诀。
在辛凉解表剂中,重视辛温药的发散作用,以及竹叶等药的利尿作用,是活用银翘散的窍门。
本方加玄参,可治疗营分热毒郁结引起的发疹,瘙痒等。
(玄参银翘散:凡是风热郁结肺卫,见咽喉红肿疼痛,或银翘散证兼见斑疹等营热证时,用玄参银翘散有更好的疗效。
玄参苦,咸,寒,滋阴凉血,泻火解毒,又善散结。
)本方加栀子,是叶桂透散上焦郁热的常用手法。
辨方证要点:发热恶风、舌边尖红、脉浮数、苔薄白或薄黄。
用治杂病:1、杂病风热蕴郁,内伏不解,或内生热毒夹风,蕴郁于上焦所导致的咳嗽,咽肿,目赤肿痛,耳痛流脓等。
2、热毒夹风郁于皮肤,波及营分所致的发疹、发斑、发痘等病症。
附方:银翘麻黄汤:银花、连翘、麻黄、薄荷、牛蒡子、陈皮、桔梗、甘草。
二、桑菊饮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根。
方歌:桑菊饮用芦桔翘,杏仁甘草薄荷饶,清宣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
摘录:桑叶、菊花并用,具有清肝以防肝胆郁火犯肺的重要作用,这正是桑菊饮组方的特点。
主症:咳嗽、脉浮数、舌边尖红,苔薄白。
用治杂病:1、治风热内郁,夹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
其特点为:阵发性,胸胁疼痛显著,或咳嗽时胸胁牵痛;咳嗽多伴有咽喉不利、咽痒或咽痒则咳。
【解表剂:九味羌活汤、银翘散、桑菊饮】二(一)九味羌活汤1、组成羌活、防风、细辛、苍术、白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
2、用法上九味,㕮咀,水煎服。
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3、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4、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5、方解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
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
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
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
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6、加减应用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7、注意事项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二)银翘散1、组成连翘一两(30g)银花一两(30g)苦桔梗六钱(18g)薄荷六钱(18g)竹叶四钱(12g)生甘草五钱(15g)芥穗四钱(12g)淡豆豉五钱(15g)牛蒡子六钱(18g)2、用法上杵为散。
银翘散与桑菊饮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这个药方是怎么拟定的,吴鞠通没有说明,所以此药方本源甚为可疑,假如吴鞠通是此方原创者,在那个年代理应说明组方之意义。
《温病条辨》: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
吴鞠通认为:加银花辛凉,芥穗芳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
与银翘散相似的药方是桑菊饮,《温病条辨》: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辛凉轻剂桑菊饮方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苦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吴鞠通认为:此方独取桑叶、菊花者∶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春乃肝令而主风,木旺金衰之候,故抑其有余,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菊花晚成,芳香味甘,能补金水二脏,故用之以补其不足。
在吴鞠通看来,银花,芥穗,牛蒡子,桑叶以及菊花等药物都是治肺的,即其所谓的“太阴风温”。
事实上,银翘散此方是以种子(连翘,淡豆豉以及牛蒡子),穗(芥穗),花(银花),叶(薄荷,竹叶),以及根(苦桔梗,生甘草以及芦根)组方。
桑菊饮也是一样的,无非是以菊花替代金银花,以桑叶替代竹叶。
所以银翘散与桑菊饮是以植物整株形态入药,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吴鞠通为什么不说明组方之法呢?现在之人以银翘散治疗头痛发热以及咽喉肿痛之类疾病,这是不正确的。
吴鞠通认为:但热不恶寒而咳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吴鞠通认为,身热而咳,以银翘散或桑菊饮治。
但事实上,身热不恶寒者,不会有显著咳嗽,只会偶然因气虚而咳。
所以现在之人若以银翘散与桑菊饮治咳,必然有误。
解表剂麻黄汤(附麻黄加术汤,麻杏薏甘汤,三拗汤,华盖散)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方中加术治湿痹;去桂加薏亦能医;三拗汤中麻杏草,风寒咳嗽效称奇;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甘草桑陈皮。
桂枝汤(附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和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加重桂枝治奔豚,倍用芍药腹痛松;或加葛根医项强,或加大黄表里通。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加减临时在变通。
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麻桂姜辛五味子,芍药半夏甘草同。
香苏散(附正气天香散)香苏散内用陈皮,香附苏叶甘草齐,寒热头痛胸脘闷,理气解表此方宜;天香正气除甘草,增入乌姜妇人施。
止嗽散止嗽散中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前,陈皮甘草共为末,姜汤调下咳嗽痊。
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风寒轻证最相当。
银翘散银翘散主温热表,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宣剂,风热咳嗽服之消。
麻杏甘石汤仲景麻杏甘石汤,四药组合法度良,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清宣效力彰。
柴葛解肌汤(附程氏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节庵方,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甘桔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程氏除羌桔芷石,加入丹地二母良。
升麻葛根汤闫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效力彰。
败毒散(附荆防败毒散,仓廪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从,生姜薄荷少许服,益气解表有奇功;去参亦名败毒散,加入荆防治亦同;仓廪散加陈仓米,痢疾噤口毒气冲。
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前半夏姜枣宜,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此方施。
麻黄附子细辛汤(附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除去细辛加炙草,少阴发热亦能康。
加减葳蕤汤(附葱白七味饮)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解表功可追;葱白七味葛姜豉,地黄麦冬医血亏。
方剂学19讲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方剂学 19讲银翘散(二)、桑菊饮、麻杏石甘汤上节课讨论了银翘散的主证分析,功效归纳和方义分析。
从用药分析来看,银翘散的配伍上有两个明显特点。
它是辛凉解表方,中间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温之品,指的荆芥、淡豆豉,体现一种去性取用的方法。
这是配伍中的一种技巧。
在后面将要学到的一些方剂里,还有很多去性取用这种方法。
用去性取用方法来增强君药的辛凉发散作用。
整个方是以辛凉透表为主的,但是配了清热解毒的药物,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伍,体现了整个方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疏是疏表,解表。
清是清里,包括清热解毒,是表里兼顾的,照顾了温热病邪发病急,传变快,容易蕴结成毒的特点。
但是全方要注意,还是以疏为主,以辛凉解表为主。
应用辨证要点初起发热重,恶寒轻。
从开始感受风热病邪,或风温初起,可以有微恶寒,但以发热为主。
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后面可以但热不恶寒,是动态的。
咽痛、口渴重要的兼证是咽痛,常见的。
口渴是根据温热病邪入里,反映的明显程度不同。
脉浮数这是使用的辨证的要点。
使用的基本依据。
使用注意风寒和湿温病,夹湿的不适合使用。
服用方法随证加减就是围绕着温热病邪侵犯人体,有可能产生的一些方面,我们说温热病邪发病急,传变快,伤津快,兼夹秽浊,容易蕴结成毒,以及既伤及到肺卫又伤及到肺系,所以这几个方面是常用的加减方法参考。
伤津都加天花粉,《温病条辨》伤津很多地方也喜欢加天花粉;热毒重加马勃、玄参,不仅清热解毒,还能利咽喉,因为银翘散证体现出来的热毒,咽喉是很重要的,是常见的;热伤血络是说发病急,传变快,很快影响到出血,伤血络是指伤血的浅层,所以叫血络,这时候有一定的出血现象,要加白茅根、侧柏叶,或者炒栀子类,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当然这时候里热重了,辛而微温的发散来说,荆芥、淡豆豉减少了,当然这时候一般来讲也不恶寒了,所以入里程度多,深入血分,荆芥、淡豆豉不宜使用。
这也说明一个动态的,荆芥、淡豆豉是不是减量,甚至于不用,要看它入里的状况,用它往往都是口不渴,还有微恶风寒明显的时候使用。
要充分反映出一种动态性使用。
当然要用像过去银翘解毒丸这一类呢,肯定效果就差了,就没有办法针对性的来加减使用。
药物针对不同阶段了。
如果肺系病变,引起咳嗽可以加杏仁,杏仁苦平,平性的,用来降肺气止咳。
兼夹秽浊,有秽浊容易蒙蔽心窍,秽浊本身首先体现兼湿,用藿香,有芳香化湿作用,郁金芳香能化湿,还能开窍,保护心神。
郁金也能使寒凉药凉而不郁,这都是常用的加味方法。
症。
《温病条辨》里讲桑菊饮的主治,〝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咳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但咳,说的当然是绝对的,他把咳当作一个主证,身不甚热,发热较轻,也就是恶寒或者本身比较轻浅,有风热特点,所以恶寒更不明显,微微有点发热,以咳嗽为主证,肺气不宣,有个程度不同的口渴,所以一般热邪不重,口微渴,甚至于做初期可以不渴,因为温热病邪较轻,就算有些入里,也伤津程度不重,脉一般还是浮数,所以从这个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来看,病邪─风热,风温初起,这是轻证,所以表证不重。
侵犯部位─肺络为主。
就是肺系,呼吸道。
(所以出现了肺气不宣,咳嗽为主,发热不重。
)这是病机和主治方面,银翘散和桑菊饮的区别。
这一对是外感风热常见的两个趋向。
一对辛凉平剂,辛凉轻剂,指的是辛凉程度,指它针对的温热病邪的程度。
常做为两个代表。
方义分析既能清肺肃肺,又能清肝平肝。
这里清肝平肝能够帮助肺气正常肃降。
风热以后病人都会有头痛目赤,有肝经风热,或者肝的升发太过的特点。
肝升发太过,肺气降不下来,选择清肺肃肺药的时候,正好这两个药偏偏又有清肝平肝,一举两得多好。
这样使肝升发不至于太过,肺气更容易降下来。
所以方里的考虑是很恰当的。
这个是配伍技巧了。
臣药,杏仁、桔梗是常用的一宣一降,宣降肺气、止咳的常用组合。
这在桑菊饮里反映很突出。
桑菊饮理基本的配伍组合技巧,这两组是体会理解的重点。
因为很多方哩,这些基本配伍组合理解了,将来在临床上组织新方,加减化裁等等使用的时候,可以减少随意性,提高疗效。
佐药,三味药,连翘、薄荷、芦根,这里连翘量和银翘散里连翘量相比,小多了。
少量连翘考虑什么?温热病邪容易入里,蕴结成毒,尽管主治里还没出现热毒证,但是要考虑先安未受邪之地,少量的。
薄荷也能清热解毒,同时能够清利头目,配合桑叶、菊花能清利头目,增加透表作用。
因为整个方辛凉透表作用力量不大,是风热轻证。
用芦根生津止渴,清热生津,它微渴,防止发病急,传变快,伤津快,而从桑菊饮来讲,它的继续发展入里也可以形成大热,所以加味方法里也可以加石膏、知母,由卫分进气分,气氛热甚高,所以用芦根本身可以清热生津,这三味都是佐药。
用甘草作使药,调和药性。
它相应的比如和桔梗相配,轻利咽喉,这个作用还是存在,但这个方里充分体现了一种辛凉透表,宣散作用比较平和,宣降肺气力量较大,针对咳嗽的。
因为桑叶、菊花也能清肝平肝,杏仁、桔梗宣降肺气,是治疗肺气不宣咳嗽,风热引起的咳嗽,这是主证。
银翘散与桑菊饮比较两方皆为辛凉解表方剂,组成中桔梗、连翘、薄荷、芦根、甘草五药相同。
其不同之处是:银翘散解表清热之力强,为「辛凉平剂」;桑菊饮肃肺止咳之力大,为「辛凉轻剂」。
桑菊饮中桑叶、菊花是银翘散里没有的。
再加杏仁。
其它五味银翘散里都有。
银翘散解表透表清热之力强,有荆芥,淡豆豉去性取用,增强发散。
同时它的清里作用,清热解毒作用相对较大,所以把它称为辛凉平剂。
桑菊饮解表清里之力比较小,但肃肺止咳之力强,肃降肺气,称为辛凉轻剂。
轻和平是针对它的辛凉的特点来的,辛凉这个属性大小来分的,也就是解表清热力量,辛凉解表或者清热解毒,清里这个力量,所以叫它辛凉平剂或辛凉轻剂。
配伍特点用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以清头目。
桑叶、菊花、薄荷这些都是花叶类,轻清宣散。
治疗风热轻证。
治头目不利,咳嗽。
用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以止咳嗽。
苦辛宣降,桑叶、菊花之意辛散,桔梗苦平,同时桔梗开宣辛苦平,有这个特点。
杏仁苦降,也是苦平的。
上清头目,又止咳嗽。
这个是药味整个比较,花叶类轻清宣散,同用止咳方面来宣降肺气,这是它的主要用药配伍方面的特点。
这个方的疑点,辛凉解表药很多,为什么选桑叶、菊花?刚才我们讨论过了,今后在讲治风剂的羚角钩藤汤,平熄内风的,以后,可能会体会更多一些。
运用的辨证要点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使用注意1. 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2. 风寒咳嗽,不宜使用3. 不宜久煎临床帮助最大方面就是说热重多少,肺热重的,要加味。
肺热重,里热为主,外兼点表。
热盛阳明,加知母,石膏。
这是常用的一个配伍方法。
不宜久煎,也是轻清宣透为主,不宜久煎。
在这里说到风寒咳嗽不宜使用,我们前面讲到的银翘散,现在讲有时候简称麻杏石甘汤。
病机分析外感风寒,邪热壅肺证。
从病机来看,它治疗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目前古今运用上有一定的差别,总体全面看是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现在使用,邪热壅肺是主要的。
所以主证为肺热咳喘。
原来这个方出在《伤寒论》,是用于外伤寒邪,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由表入里过程当中邪正斗争化热,就造成了伤寒由表入里,由太阳到阳明,郁而化热,导致邪热壅肺。
温病也用麻杏石甘汤,温病的原因,温热病邪侵犯,它由卫分到气分也是由表入里,也可以郁而化热,形成邪热壅肺,但这时候表邪未尽,就是说在这样一个阶段,邪热壅肺已经形成了,但是病邪没有完全入里,表邪,表证的尾巴还有,所以叫未尽。
应该说不重。
但运用这个方要针对表邪,有没有,有多少,还是要灵活运用的。
麻杏石甘汤虽然出在《伤寒论》,但实际上伤寒学派,温病学派都使用。
不管是寒邪,还是温邪侵犯人体,最后由表入里,殊途同归,都可以导致邪热壅肺。
当然起源的寒邪也好,温邪也好,它们程度和后来的病情影响,变化速度,可以有一定的区别。
但从这种基本病机的形成,都是殊途同归的,由表入里的,郁而化热,造成以内热为主了。
兼有表证。
整方的用药呢,因为表里同治,所以辛散、寒凉清里相结合,辛和凉,辛凉透表,意义是麻黄是辛散,石膏是寒凉,相结合辛凉,同时完整病机是表里同病,还是外寒内热,尽管以内热为主,所以还是辛和凉的结合。
所以把它归在辛凉解表剂里面。
这种分类方法,不同的教材、参考书也不一样,有些按五脏分类,比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八十年代使用的自编教材,中医治法与方剂里,就清肺热,清里为主,病机就是邪热壅肺。
这是强调了肺热方面。
二版以后的教材,基本上放在辛凉解表里。
但是要明白有表证没表证,都能用。
不是说一定要有伤寒由表入里,由表这个过程。
温热病邪由卫分到气分的过程。
都两个联合,麻黄之辛,石膏之寒,体现既合作,辛凉,有表邪可以透表,又可以清肺热,宣肺气。
所以麻黄在这里疏散表邪有散的力量,同时宣肺平喘,石膏清热生津,解肌透邪,透热。
石膏有散热、透热作用。
同时清肺热,有能生津。
生津是跟甘草相配了。
杏仁,是降逆肺气,平喘咳的。
这是多次碰到的。
甘草既能益气和中,保护胃气,不受大剂量的石膏影响。
避免石膏寒凉伤胃。
有能调和寒热,调和宣降,说它调和于寒温宣降之中了,调和诸药。
这是分别讨论它们一个关系了。
配伍组合分析麻黄石膏:相辅相成,相制相成(用量 1:2)麻黄杏仁:宣降肺气石膏杏仁:清肃肺气石膏甘草:甘寒生津方里虽然四个药,基础配伍的关系很多,首先石膏麻黄相配,既有相辅相成,又有相制相成。
原方石膏麻黄用量比例是二比一。
相辅相成指的是分工,一个宣肺散表,一个清热(就是解肌透热),而麻黄又能宣肺,有表邪那透表,这是相辅相成。
相制相成,麻黄得到石膏使全方不至于过分温散,不会散之太过了。
得到石膏也可以不会助热,石膏得到麻黄不会过份凉遏,凉遏气机,这是相制相成。
这种配伍在前面大青龙汤已经出现麻黄二石膏的配伍。
这里麻黄一石膏二,所以清宣当中以清为主。
大青龙汤里又有清宣,又有散表,但是以散表实,治疗风寒表实为主。
麻黄杏仁相配,很多方里遇到了,基础方代表是三拗汤,这里也包括麻、甘、杏。
一宣一降也反映一个基本组合。
石膏杏仁相配,何时常用它呢?肺热的咳喘当中,一清一肃,一清一降,清肃肺气,热证的咳喘,肺热咳喘常用了。
石膏甘草相配,甘寒生津,所以后来对石膏的功用,认为也能够清热生津。
石膏是一个矿物药,弄得出什么津液来呢?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生津。
人体津液的生化是在胃,饮入于胃嘛,胃为水榖之海,胃中,肺胃有热,伤津很快,石膏清胃热,可以保护津液,保护胃化生津液的功能。
所以这是一种间接生津。
历来就把这个作用,从临床反映出来的结果,归纳到石膏上。
说它既能清热,又能生津。
这是怎么理解石膏生津。
石膏甘草同用,能够既养胃气,又能帮助胃恢复功能化生津液。
这个都是后世常用的一种基本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