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的工作流程
- 格式:docx
- 大小:3.74 KB
- 文档页数:3
火电厂工艺流程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是一个能量转换的过程。
通常将燃料运至电厂,经输送加工后,送入锅炉进行燃烧,使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并传递给锅炉中的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通过管道将压力和温度都较高的过热蒸汽送入汽轮机,推动汽轮机旋转作功,蒸汽参数(压力、温度)则迅速降低,最后排入凝汽器。
在这一过程中,蒸汽的热能转变为汽轮机转子旋转的机械能。
发电机与汽轮机通过联轴器连成一个整体,以3000r/min的转速旋转,发电机转子中的磁场在转动的过程中将汽轮机的机械能转变成电能。
发电机产生的电能,经变压器升压后送人输电线路送入电网提供给用户。
基本原理:电磁感应理论:任何变化的电场都要在其周转空间产生磁场,任何变化的磁场都要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电场。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可以变为功,功也可以变为热,消耗一定的热量时,必产和相当数量的功,消耗一定量的功时,必出现相当数量的功。
热力学第二定律:高温物体的热能可以自动传递给低温物体,而低温物体却不能自动地传递给高温物体。
机械能可以自动转化为热能,而热能却不能自动转化为机械能。
能量转换过程:化学能转变为动能:通过锅炉完成。
动能转变为机械能:通过汽机完成。
机械能转变为电能:通过发电机完成。
三大主机及辅助系统:1、锅炉锅炉设备是火力发电厂中的主要热力设备之一。
它的任务是使燃料通过燃烧将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并且以此热能加热水,使其成为一定数量和质量(压力和温度)的蒸汽。
炉膛、烟道、汽水系统(其中包括受热面、汽包、联箱和连接管道)以及炉墙和构架等部分组成的整体,称为“锅炉本体”。
2、汽轮机汽轮机本体是完成蒸汽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汽轮机组的基本部分,即汽轮机本身。
它与回热加热系统、调节保安系统、油系统、凝汽系统以及其他辅助设备共同组成汽轮机组。
汽轮机本体由固定部分(静子)和转动部分(转子)组成。
固定部分包括汽缸、隔板、喷嘴、汽封、紧固件和轴承等。
转动部分包括主轴、叶轮或轮鼓、叶片和联轴器等。
火力发电厂的工作流程、主要工作原理、热力系统划分火力发电厂是指使用化石燃料(即煤炭、石油和天燃气)通过燃烧放出热能加热工质,再通过热力原动机驱动发电机发电的方式。
火力发电的原动机主要是蒸汽动力机械,即锅炉和汽轮机,其次为外燃燃气动力的燃气轮机,只有很小部份使用内燃机。
简单的说就是把热能转变为机械能再由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并为保证正常的运行、提高效率、节约能源和保证安全、改革环保而采取一系烈的辅助系和措施。
一、热力循环:从一个热力状态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又回到原来的热力状态所完成的封闭的热力过程。
热力循环过程:除氧器→给水泵→高加→省煤器→汽包→水冷壁→低温过热器→屏式过热器→高温过热器→主蒸汽管道→主汽门→高压缸→再热蒸汽冷段→低温再热器→屏式再热器→再热蒸汽热段→中压缸→低压缸→凝汽器→凝结水泵→低加→除氧器。
除氧器:回热系统中能除去给水内溶解气休的混合式加热器。
气体在水中的的溶解度与此气体在气水界面的分压成正比,加热时气水界面上的分压成正比,加热时气水界面上的不蒸气的分压境加,气体的分压降低,容于水中的气体不断析出。
当加热到饱和温度时气水界面上的水蒸气分压接近于液面上的全压,所有的气体的分压接近于零,这时水中的各种气体将全部解析出来。
锅炉: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或其他热能加热给水或其它工质以生产规定参数和品质的蒸汽、热水或其它工质的机械设备。
用于发电的锅炉称为电站锅炉。
在电站锅炉中,通常将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释放的热能,通过受热面的金属壁面传给其中的工质----水,把水加热成为具有一定压力的和温度的蒸汽。
所产生的蒸汽则用来驱动汽轮机,把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汽轮机再驱动发电机,再将机械能变为电用供给用户。
锅炉、汽轮机、发电机合称火力发电厂三大主机。
锅炉的工作原理:包括主机及辅机两部份。
本体主要由汽包、水冷壁、过热器以及再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燃烧器、排渣装置、阀门附件、锅炉构架、与锅炉炉墙等组成。
发电厂工艺流程发电厂工艺流程发电厂是将能源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目前常见的发电方式主要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能发电和风力发电等。
不同的发电方式有不同的工艺流程,下面我们以火力发电为例,介绍一个典型的发电厂工艺流程。
首先,火力发电厂的工艺流程分为燃烧系统、蒸汽系统和发电系统三个主要部分。
燃烧系统是发电厂的核心部分,它主要负责将燃料燃烧后释放的热能转化为热力能。
在燃烧系统中,煤炭是常见的燃料之一。
煤炭进入锅炉后,在高温和高压下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烧产物。
这些燃烧产物经过烟气处理系统,去除其中的烟尘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再经过烟囱排放到大气中。
而剩余的烟气则通过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将其中的热能转化为蒸汽能。
蒸汽系统是燃烧系统产生的热能转化为蒸汽能的部分。
热能通过火电锅炉中的水管,将水加热为蒸汽。
这些蒸汽通过蒸汽管道输送到汽轮发电机组。
蒸汽在汽轮发电机组中作用于汽轮机叶片,使得汽轮机叶片旋转,从而驱动发电机转子转动。
同时,将蒸汽中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通过转子和发电机传输到发电机组发电。
发电系统是发电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负责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发电机组中的发动机和转子通过传动系统连接,使得转子旋转,产生交流电。
交流电经过变压器升压后,输入到输电系统,通过输电线路输送到用户。
除了以上的三个主要部分,火力发电厂还有许多辅助工艺。
例如,除尘系统负责去除烟气中的颗粒物;气体脱硝系统用于去除烟气中的氮氧化物;给水系统负责向锅炉供水;冷却水系统负责冷却和循环锅炉的冷却水等。
总的来说,火力发电厂的工艺流程从燃烧系统开始,通过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热力能,再将热力能转化为蒸汽能,最后将蒸汽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
整个过程中,还需要各种辅助工艺的配合,确保发电厂的安全、高效运行。
发电厂的工艺流程是复杂而精细的,需要高度的自动化和控制技术来监控和调控整个过程。
热力发电厂以煤为燃料火力发电厂生产流程煤在锅炉内燃烧,将锅炉里的水加热生成蒸汽,然后将来自锅炉的具有一定温度、压力的蒸汽经主汽阀和调节汽阀进入汽轮机内,依次流过一系列环形安装的喷嘴栅和动叶栅而膨胀做功,将其热能转换成推动汽轮机转子旋转的机械能,通过联轴器驱动发电机发电。
膨胀做功后的蒸汽由汽轮机排汽部分排出,排汽至凝汽器凝结成水,再送至加热器、经给水送往锅炉加热成蒸汽,如此循环。
也就是蒸汽的热能在喷嘴栅中首先转变为动能,然后在动叶栅中再使这部分动能转变为机械能。
工作原理就是一个能量转换过程,即热能--动能--机械能--电能。
最终将电发送出去。
煤炭的热能通过锅炉转化为高温高压的水蒸气,高温高压的水蒸气通过汽轮机转化为转子的旋转机械能,机械能再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火力发电厂的生产过程在现代火电厂中,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是在复杂热力循环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循环使发电厂的热经济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通常将燃料运至电厂,经输送加工后,送入锅炉进行燃烧,使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并传递给锅炉中的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蒸汽,通过管道将压力和温度都较高的过热蒸汽送人汽轮机,推动汽轮机旋转作功,蒸汽参数则迅速降低,最后排入凝汽器。
在这一过程中,蒸汽的热能转变为汽轮机转子旋转的机械能。
发电机与汽轮机是用联轴器相连一同旋转的,汽轮机转子的机械能,通过发电机转变成电能。
发电机产生的电能,经升压变压器后送人输电线路提供给用户。
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系统燃料与燃烧系统:用煤将炉水烧成蒸汽(化学能转化为热能)(1)燃煤制备流程:煤从储煤场经输煤皮带送到锅炉房的煤斗中,再进入磨煤机制成煤粉。
煤粉与来自空气预热器的热风混合后喷入锅炉炉膛燃烧。
(2)烟气流程:煤在炉内燃烧后产生的热烟气经过锅炉的各部受热面传递热量后,流进除尘器及烟囱排入大气。
(3)通风流程:用送风机供给煤粉燃烧时所需要的空气,用吸粉机吸出煤粉燃烧后的烟气并排入大气。
(4)排灰流程:炉底排出的灰渣以及除尘器下部排出的细灰用机械或水利派往储灰场。
火力发电一般是指利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能来加热水,使水变成高温、高压水蒸气,然后再由水蒸气推动发电机来发电的方式的总称。
以煤、石油或天然气作为燃料的发电厂统称为火电厂。
火力发电站的主要设备系统包括:燃料供给系统、给水系统、蒸汽系统、冷却系统、电气系统及其他一些辅助处理设备。
火力发电系统主要由燃烧系统(以锅炉为核心)、汽水系统(主要由各类泵、给水加热器、凝汽器、管道、水冷壁等组成)、电气系统(以汽轮发电机、主变压器等为主)、控制系统等组成。
前二者产生高温高压蒸汽;电气系统实现由热能、机械能到电能的转变;控制系统保证各系统安全、合理、经济运行。
火力发电的重要问题是提高热效率,办法是提高锅炉的参数(蒸汽的压强和温度)。
90年代,世界最好的火电厂能把40%左右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大型供热电厂的热能利用率也只能达到60%~70%。
此外,火力发电大量燃煤、燃油,造成环境污染,也成为日益引人关注的问题。
热电厂为火力发电厂,采用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利用皮带传送技术,向锅炉输送经处理过的煤粉,煤粉燃烧加热锅炉使锅炉中的水变为水蒸汽,经一次加热之后,水蒸汽进入高压缸。
为了提高热效率,应对水蒸汽进行二次加热,水蒸汽进入中压缸。
通过利用中压缸的蒸汽去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
从中压缸引出进入对称的低压缸。
已经作过功的蒸汽一部分从中间段抽出供给炼油、化肥等兄弟企业,其余部分流经凝汽器水冷,成为40度左右的饱和水作为再利用水。
40度左右的饱和水经过凝结水泵,经过低压加热器到除氧器中,此时为160度左右的饱和水,经过除氧器除氧,利用给水泵送入高压加热器中,其中高压加热器利用再加热蒸汽作为加热燃料,最后流入锅炉进行再次利用。
以上就是一次生产流程。
火力发电厂的基本生产过程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生产系统包括汽水系统、燃烧系统和电气系统,现分述如下:(一)汽水系统:火力发电厂的汽水系统是由锅炉、汽轮机、凝汽器、高低压加热器、凝结水泵和给水泵等组成,他包括汽水循环、化学水处理和冷却系统等。
火电厂火电厂thermal power plant利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固体、液体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换为动能以生产电能的工厂。
按燃料的类别可分为燃煤火电厂、燃油火电厂和燃气火电厂等。
按功能又可分为发电厂和热电厂。
发电厂只生产并供给用户以电能;而热电厂除生产并供给用户电能外,还供应热能。
按服务规模可分为区域性火电厂、地方性火电厂以及流动性列车电站。
区域性电厂装机容量较大,一般建造在燃料基地,如大型煤矿附近。
又称坑口电厂。
其电能通过长距离的输电线路供给用户。
地方性电厂多建在负荷中心,需经长距离运进燃料,它生产的电能供给比较集中的用户。
火电厂还按蒸汽压力分为低压电厂(蒸汽初压力约为0.12~1.5兆帕(MPa))、中压电厂(2~4MPa)、高压电厂(6~10MPa)、超高压电厂(12~14MPa)、亚临压力电厂(16~18MPa )和超临界压力电厂(22.6MPa)。
在全世界范围内,火电厂的装机容量约占总装机容量的70%,发电量约占总发电量的80%,1989年,中国火电厂的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74.27%,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79.7%,预计到2000年仍会保持相近的比例。
可见火电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起着重大作用。
1875年法国巴黎北火车站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电厂并开始发电,采用很小的直流电机专供附近照明用电。
美国、俄国、英国也相继建成小火电厂。
1886年,美国建成第一座交流发电厂。
1882年,中国在上海建成一座装有1台12KW直流发电机的火电厂,供电灯照明用。
燃料构成火电厂的燃料构成决定于国家资源情况和能源政策。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火电厂的燃料主要是煤。
1987年,火电厂发电量的87%是煤电,其余1 3%是烧油或其他燃料发出的。
有烟煤资源或依赖进口煤的国家,其火电厂主要燃用烟煤,因其热值高、易燃。
其他煤种占较大比重的国家,有用褐煤(德国、澳大利亚)、无烟煤(前苏联、西班牙、朝鲜等)的;中国燃用煤一半以上是烟煤,贫煤次之,无烟煤在10%以下。
火力发电厂的工作流程
火力发电厂是一种利用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的设施。
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力供应方式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火力发电厂的工作流程。
一、燃料供给
火力发电厂的第一步是将燃料供给到燃烧室。
常用的燃料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燃料一般经过破碎、筛分和干燥等处理后,通过输送系统送入锅炉的燃烧室。
二、燃烧过程
燃料在燃烧室内与空气进行充分混合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
燃烧室内的燃烧过程需要保持适当的氧气含量和燃料供给量,以确保燃料能够完全燃烧,并且不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
三、锅炉和热交换
燃烧产生的高温燃烧气体通过锅炉,使锅炉内的水转化为高温高压蒸汽。
锅炉内的水通过循环系统不断循环,从而保持锅炉内的水位和温度稳定。
四、汽轮机发电
高温高压蒸汽通过输送系统进入汽轮机,驱动汽轮机转动。
汽轮机是火力发电厂的核心设备,其运转方式分为凝汽式和过热式两种。
汽轮机的转动驱动发电机发电,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五、发电系统
发电机产生的交流电经过变压器升压后,通过输电线路输送到变电站,再经过变电站的升压、配电等处理,最终供应给用户使用。
六、余热回收
火力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火力发电厂通常会安装余热回收装置,将发电过程中的余热用于供热、供蒸汽或其他用途。
七、废气处理
火力发电厂的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其中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火力发电厂需要进行废气处理,采取脱硫、脱硝等技术手段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八、水处理
火力发电厂在发电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包括锅炉补水、冷却塔补水等。
为了保证水质符合要求,火力发电厂需要进行水处理,包括除盐、软化等工艺。
九、运行维护
火力发电厂需要进行日常的运行维护工作,包括设备巡检、设备维修、设备更换等。
这些工作的目的是确保发电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发电效率和可靠性。
总结起来,火力发电厂的工作流程包括燃料供给、燃烧过程、锅炉和热交换、汽轮机发电、发电系统、余热回收、废气处理、水处理以及运行维护等环节。
这一系列环节的有序进行,最终实现了燃料能源向电能的高效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