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
- 格式:docx
- 大小:24.36 KB
- 文档页数:3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者: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诗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欧阳修《采桑子》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采桑子》
宋·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栏杆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群芳:各种各样的花草。
狼藉(jí):散乱。
残红:指落花。
飞絮:飘荡着的柳絮。
春空:春天消失了。
帘栊(lóng):窗帘。
栊,窗棂。
【大意】
烂漫的百花凋谢之后,颍州的西湖还是那样美好。
飘零的花瓣散落在地上,轻飞的柳絮像是蒙蒙的细雨,和风整天吹拂着栏杆旁的柳丝。
音乐和歌声随着游人的离去而消失,这才让人感觉到春天已快要逝去。
我正要慢慢地放下窗帘,却看到一双燕子在细细的春雨中飞回来了。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八年级上册采桑子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原文:
采桑子
宋代: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轻舟:轻便的小船。
短棹:划船用的小桨。
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绿水:清澈的水。
逶迤:形容道路或河道弯曲而长。
隐隐:隐约。
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琉璃:指玻璃,这里形容水面光滑。
涟漪:水的波纹。
沙禽:沙洲或沙滩上的水鸟。
【米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岀“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岀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岀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岀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岀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岀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岀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岀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岀不凡的艺术功力。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6篇)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6篇),希望大家喜欢。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精选五篇)第一篇:《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赏析《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鉴赏: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
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
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下片“笙歌散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
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欧阳修这首词的最后二句,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译文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明知此次分别之后再无相见的机会,还是勉强约定将来相会的日期。
像这样一别,一待梨花落尽,月亮又会悬系在西天。
注释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凄迷:凄凉迷乱。
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赏析《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该词上片描写自己与表妹之间只是一种错,抒发了自己凄迷的心情。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
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采桑子•欧阳修】【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顿觉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赏析】这首词写颖州西湖暮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寄情湖山的闲淡自适的胸臆。
格调清丽明快,平易自然。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
“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
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
作者通过热情赞扬残春之美,写出退居时闲适、恬静心情。
下片写游人散去,西湖显得格外幽静,“游人去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的复杂微妙的心境。
“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
“春空”二字创造出空旷、寂静、闲适的意境。
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双燕归来”暗喻了欧阳修的退居颖州,身心获得了官场没有的自然闲适,在寂寞之中让燕子软语呢喃与其作伴聊以慰藉的心境,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
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
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采桑子·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原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桑树叶子尚未凋落,看起来生机勃勃。
哎呀,那些斑鸠啊,不要吃桑葚!哎呀,那些女子啊,不要沉迷于男子!男子如果沉迷,还可以解脱。
女子如果沉迷,就难以解脱了。
桑树叶子已经凋落,变黄飘落。
自从我嫁给你,三年以来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
淇河的水波涛汹涌,水花渐渐沾湿了车上的帷幕。
女子并没有过错,男子却行为不端。
男子的心变化无常,三心二意,道德品质不坚定。
赏析:《采桑子》是一首描写女子对爱情失望与痛苦的文言文诗。
诗人以桑树、鸠鸟、女子、士人等形象,抒发了对爱情执着与失落的感慨。
诗的开头,诗人以桑叶未落、生机勃勃的形象,比喻女子对爱情的期待与向往。
接着,诗人以斑鸠吃桑葚为喻,告诫女子不要沉迷于爱情,以免受到伤害。
这一段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爱情的忠告。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这句话是全诗的核心,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与无奈。
男子如果沉迷于爱情,还可以解脱,而女子一旦沉迷,就难以自拔。
这一对比,凸显了女子在爱情中的被动与无助。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桑叶凋落、变黄飘落为喻,描绘了女子对爱情的失望与痛苦。
淇河的水波涛汹涌,象征着女子内心的波澜起伏。
女子并没有过错,却遭受了男子的背叛,这使得女子更加痛苦。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这句话揭示了男子的薄情与无信。
男子的心变化无常,道德品质不坚定,这使得女子对爱情彻底失望。
整首诗以桑树、鸠鸟、女子、士人等形象,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与残酷。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失望,以及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堪称文言文中的佳作。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不仅要理解诗中的意象和隐喻,还要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这首诗让我们明白,爱情虽美好,但也要懂得珍惜,否则一旦失去,将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采桑子原文及赏析(优秀6篇)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篇一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
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
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
翻译夜深,把油灯拨亮,在红笺上写满思念,却依然感到空虚无聊。
长夜漫漫,时钟滴答作响,即使在梦中与爱人相会也总有所阻隔。
三更了,窗外的雨打在修竹上,一片风雨之声。
将我的思念交付给秋潮,千万不要误了双鱼到谢桥之期。
注释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丑奴儿”“罗敷媚歌”“罗敷媚”等。
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
另有四十八上下片各四句两平韵一叠韵;五十四字上片五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的变体。
红笺:一种制做精美的小幅红纸,常作为题写诗词、请柬等用。
玉漏:玉制的计时器,即漏壶。
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多指菊花。
分付秋潮:谓将这孤独寂寞的苦情都付与此时的秋声秋雨中。
双鱼:代指书信。
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
创作背景该词的具体创作年份未知。
这首词到底是写给谁的已难以确知。
从词意看,像是对某一恋人而发。
赏析纳兰将一首小词写得情谊融融,求而不得的爱情让他感到为难与痛苦时,也令他心中充盈着忽明忽暗的希望。
这首《采桑子》,一开篇便是无聊,写过信后,依旧无聊,虽然词中并未提及信的内容,信是写给谁的,但从“依旧无聊”这四个字中,就已经可以猜到一二了。
纳兰总是有这样的本事,看似在自说白话,讲着不着边际的胡话,却总能营造出引人人胜的氛同,令读词的人不知不觉地沉沦。
纳兰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变为一台表演,读者成为了观众,与他一起沉思爱恋。
词中的“红笺”二字透露出纳兰所记挂的人定是一名令他着迷的女子。
红笺是美女亲手制作,专门用来让文人雅客们吟诗作对用的。
不过,诗词中红笺多是用来指相思之情,只要写出红笺,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
下接一句“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引自秦少游的词句“玉漏迢迢尽,银河淡淡横”。
诗词中,“漏”一向是寂寥、落寞、时间漫长的意象,在这里也不例外。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译文轻舟
欧阳修的《采桑子》是一篇以比喻的方式抒发心情的文章,是他一篇很有代表性的小令,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悲情,希望能把自己藏起来,避开一切物欲和变故,就像采桑子那样。
采桑子
采桑子,唤作采薇,
持舟求之,苦寻无所。
山明水秀,芳草连翠,
心恨途穷,访寻难寻。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行人更少复无言,
唯有花前酒满瓶。
青冥浩荡江山去,
烟波楼台千重深。
我欲与君相知去,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采桑子,被叫做“采薇”,我使船前往寻找它,却苦苦寻觅无果。
山高水秀,鲜花簇簇,而我的心却深恨此途穷至尽头,难有寻觅之时。
一望便可明见,曲山起伏,景象各异。
走在这处,行人更少,也无话可谈,只有花前的酒杯满溢出来。
青冥的天空之中,似乎有江山去向,万重的屋檐和台阁比邻而居。
我只想与您相知,坐上轻舟而渡过千重山。
分析
《采桑子》是欧阳修一篇有代表性的小令,文章以比喻的方式抒发心情,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的悲情,希望能把自己藏起来,避开一切物欲和变故,就像采桑子那样。
具体而言,欧阳修在文章中表现出了特有的抒情寓意,以比喻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厌倦,采桑子就是把自己放进一个调和的风物之中,藏起来,隐逸而绝境。
评价
《采桑子》是欧阳修一篇有代表性的小令,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抒情的意境,以比喻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厌倦和悲情,将自己寄寓在某种美好的地方之中,把自己藏起来,躲开物欲和变故。
文字凝练,押韵自然,语言优美,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内容有深度,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文章。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作者】欧阳修【朝代】宋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翻译: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
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纳兰性德《采桑子》原文、译文及赏析《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哀伤凄美的怀人之作,作者把对爱人的一片深情以及他们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采桑子·而今才道当时错》原文清代:纳兰性德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译文及注释译文现在才知道那时我错了,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
后来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勉强说后会有期,像这样别离,梨花落完了,月亮已经在天的西方。
注释(1)才道:才知道。
语本晏几道《醉落魄》词:“心心口口长恨昨,分飞容易当时错。
”又宋刘克庄:《忆秦娥》:“古来成败难描模,而近却悔当时错。
”(2)凄迷:凄凉迷乱。
(3)红泪,形容女子的眼泪。
当初,魏文帝曹丕迎娶美女薛灵芸,薛姑娘不忍远离父母,伤心欲绝,等到登车启程以后,薛灵芸仍然止不住哭泣,眼泪流在玉唾壶里,染得那晶莹剔透的玉唾壶渐渐变成了红色。
待车队到了京城,壶中已经泪凝如血。
(4)满眼春风百事非:句出于李贺《三月》诗“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
”又宋赵彦端《减字木兰花》词:“满眼春风,不觉黄梅细雨中。
”(5)无计:无法。
“欢期”:佳期,指二人重会相守之期。
(6)落尽梨花月又西:唐郑谷《下第退居二首》之一,“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又宋梅尧臣《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容若此句撇开前人,用“月字”独创出凄迷冷艳的意境。
梨花同月若梅花惹雪,别是一种肌骨。
赏析《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
”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
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3篇)采桑子原文及翻译篇一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欧阳修〔宋代〕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译文及注释译文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
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
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注释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
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
残红,落花。
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濛濛:今写作“蒙蒙”。
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去:离开,离去。
帘栊:窗帘和窗棂,泛指门窗的帘子。
赏析这是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时写的十首《采桑子》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情湖山的情怀。
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
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词中很少修饰,特别是上下两片,纯用白描,却颇耐寻味。
这首词是欧阳修晚年居住的颍州西湖的暮春景象,从而表现了作者异常的、幽微的心理状态。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这首词上阕是说,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丽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飘舞,柳枝在和风中随风飘荡,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西湖花时过后,残红狼籍,常人对此,当是无限惋惜,而作者却赞赏说“好”,确是异乎寻常的。
首句是全词的纲领,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湖上一片实景,笼罩在这篇实景上的是寂寞空虚的气氛。
采桑子原文加翻译采桑子原文加翻译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采桑子原文加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采桑子原文加翻译1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作者:欧阳修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释①西湖:指颍州西湖。
在今安徽省太和县东南,是颍水和其他河流汇合处。
宋时属颍州。
晏殊、欧阳修、苏轼都在颍州做过太守。
欧阳修晚年退休后住在颍州,写了一组《采桑子》(十首)。
②笙歌:指歌唱时有笙管伴奏。
③涟漪:水的波纹。
译文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赏析颍州(今安徽阜阳)西湖在先秦时即已形成,唐代渐成风景名胜。
宋代颍州为东京汴梁的畿辅之地,为南北漕运和商旅要道。
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赵德麟等文人名士先后知颍州,颍州及其西湖遂不断见于文人笔端。
公元1049年(宋仁宗皇祐元年),欧阳修移知颍州,“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是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
迩来俯仰二十年间……思颖之念未尝少忘于心,而意之所存亦时时见于文字也”(《思颍后序》)。
并与梅尧臣相约,买田于颍,以便日后退居。
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欧阳修出知亳州,特意绕道颍州,“盖将谋归休之计也。
乃发旧稿,得自南京以后诗十余篇,皆思颖之作,以见予拳拳于颖者非一日也” (《思颍诗后序》)。
数年后,终于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得以如愿归居颍州。
这组《采桑子》从不同侧面描写了“水深莫测,广袤相齐”(《正德颍州志》卷一)的西湖美景,从中折射出欧阳修挂冠退隐后从容自适的闲雅心理。
采桑子欧阳修原文及译文
原文: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翻译: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
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看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描写四季风景是欧阳修《采桑子》组词的重要内容。
这首名列第一,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读来清新可喜。
描绘了春日的颍州西湖,景色是那样引人入胜,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春风中隐隐传来柔和的笙歌声。
这首词如同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清新可爱,有很强的吸引力。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是宋代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词作。
我们为大家整
理了《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全词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
朝代:宋代
原文: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翻译
人从出生到逝去,都要经历人世间的这段时光。
可岁月悠悠,人生易老。
时光就那样,它只懂得催人老,不相信世间有多情的人。
常常在长亭短亭的离别后而伤感,离别后每次酒后(我)就因思念而泪湿春衫呢。
昨夜西风急,在梧桐锁寒秋的深院里,刮了整整一夜,几次次从梦里把人吹醒,醒来只看到窗外月明,朦朦胧胧,幽幽的,淡淡的。
在我这高楼上,突然不知道从何处传来一声雁叫(更添了夜醒人的凄凉和孤寂)。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注释
(1)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
四十
四字,前后片各三平韵。
别有添字格,两结句各添二字,两平韵,一叠韵。
(2)离亭:古代送别之所。
(3)春衫:年少时穿的衣服,代指衣服。
(4)胧明:微明。
《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原文赏析
此词以轻巧空灵的笔法、深蕴含蓄的感情,写出了富有概括意义的人生感慨,抒发了叹流年、悲迟暮、伤离别的复杂情感。
全词感情悲凉而不凄厉,风格清丽哀怨,体物写意自然贴切,是晏殊词中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采桑子》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4篇)
注释篇一
上巳:节日名,古时以阴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人们多到水边嘻游,以消除不祥。
争道:游人车辆争先而行。
朱轮:漆着红色的轮子。
汉制,太守所乘之车,以红漆涂轮。
钿车:嵌上金丝花纹作为装饰的车子。
这句是说装着朱轮的钿车在绿柳之下驶过。
相将:相随,相携,即手牵手。
醉醒:醉酒的人和酒醒的人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篇二
宋代: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
直到城头总是花。
鉴赏篇三
这首词是写清明时节西湖游春的热闹繁华景象,从侧面来写西湖之美,着意描绘游春的欢乐气氛。
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这一天历来有到水滨踏青的习俗。
《梦梁录》卷二载:“三月三日上已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
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
”《东京梦华录》也记载:“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这就可以看出是郊外人们游春的盛况。
西湖景色迷人,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看绿柳丛中,车如流水马如龙,争相抢道,西湖岸上,游人如织,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赏着大好春光。
词人自己也乘着朱轮钿车加入了这欢乐春游的队伍。
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游图。
下片写游人返归的景象。
日暮时分,酒醒了的、还在醉着的,前后相将归家。
从西湖弯斜的堤岸一直到城头,一路之上,花头攒动。
“直到城头总是花”,这里既指从西湖到颍州城下的路边鲜花盛开,又当指一路上游人皆头上簪花而归。
唐宋时,人们有采花簪头之
俗,无论男女。
如杜牧《九日齐安登高》中即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苏轼《次韵苏伯固主簿重九》说道:“髻重不嫌黄菊满,手香新喜绿橙搓。
”刘克庄《上巳》也有句云:“暮归尚有清狂态,乱插山花满角巾。
”可见,“直到城头总是花”,写的是人们春游而归,头上簪花络绎回城的情景。
清明上巳时节,是古人往水边游玩的时侯。
以这样一个游览的时节,再加上西湖这样一个游览胜地,真可谓良辰美景,两者铸备,热闹景象自是非同寻常。
本词所表现的正是一派盛景,“满目繁华”即为全词的核心。
满目繁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对游者的描写上,这也是作品表现的重点。
游者一是多,二是欢。
游者之多,在词中写道:“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锢车”。
这一句写了两种不同的游者,一种是乘车者,一种是徒步者。
车多,才会引起人们的争相指点;行者多,也才可能出现“争道”的景状。
最后这两句用寥寥数字,展示出了一个毂击肩摩的游览盛况。
另外,下片“喧哗”一词,又从音响的角度突出了游者之多,以西湖这样的敝廓之地,竟有人声鼎沸之感,那行人熙来攘往的情景是可想而知的了。
何以见出游者之欢?从上述行人“争道谁家”车的描写中,已传出一片欢快活跃的气氛,接着写游人日暮归返时的“醒醉”二字,更是道尽了游者各各相异的神态。
这令人想起明代文学家张岱在《西湖七月半》一文中对各种赏月人的生动描写:他们有的“浅斟低唱”,有的“喝呼嘈杂,装假醉”,也有的“呼客纵饮”、“纵舟酣睡”。
本词中“醒醉”二字所激起的正是类似这些景象的联想,从游人归返之态中,似可想见他们有的专意游览,饱享春景;有的就景欢饮,一醉方休,他们各以自己的方式纵情游乐,尽兴而归。
总之,游者云集,笑语连天。
满目繁华,还体现在对西湖自身景色特点的描绘上。
这虽然不是作品的表现重点,但却是组成繁华景象不可缺少的部分。
清明上巳已是暮春时节,但作品中绝无花衰红消的悲凉之意,却呈现出色彩浓艳的一派盛景。
在“绿柳朱轮走钿车”一句中,词人以绿柳和朱轮相对,既写了钿车的豪华,也衬托出柳树的茂盛,色彩鲜明,春意浓郁。
词的结句顺承“游人日暮相将去”的语意,写归途所见的景色,路转堤斜,一路是花。
这是枝上花还是落于地上的花?词人
没有明写,他仅给人留下一个印缘,只觉得满目姹紫嫣红,春花充盈着整个空间。
熙熙攘攘的人流和满地遍野的鲜花汇成一体,气氛是很热烈的。
这使我们想起欧阳修在另一首《采桑子》中所写的词句:“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这一个“空”字,正是从对立的角度表明了词人对本词中所显示的盛况无比深切的感受,也说明了词人和春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所以,本词即抓住这两方面内容共同表现了颍州西湖的繁盛。
此词从开始到结束都贯穿着“繁华”、“喧哗”的节日气氛,把读者也卷入这气氛之中,领受节日的欢乐。
读完这首词,再回头看看第一句:“清明上已西湖好。
”就不难看出,作者是借节日的繁华来赞美西湖好的。
词中每一句都有丰富的内涵,全词构成一幅生动壮美的游春图。
整首词通过朱轮钿车争道、游人簪花而归的特写镜头,形象描绘了一幅颍州西湖清明上巳时期的风情画。
这首《采桑子》写得人欢景艳,别具一格,不乏动人之处。
创作背景篇四
北宋皇祐三年(1049年),欧阳修赴颍州任职。
颍州的西湖是当时的游览名胜,欧阳修被那里的旖旎风光陶醉了,他把颍州选为晚年居住之所,多次来往其地,并一连写下十首《采桑子》吟咏西湖胜景。
这十首词意境优美,风采各异。
这首《采桑子》是其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