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杜牧的简历与生平经历
- 格式:docx
- 大小:21.54 KB
- 文档页数:5
杜牧杜牧(公元803-公元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一、出身显赫,家道中落家庭显赫:(京城学区房!!)《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这一年,杜牧不到20岁。
23岁,写下名篇《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极尽笔墨描摹阿房宫的雄壮繁华,然而繁华盛大的景观背后却是无视百姓以血肉之躯铸就的帝王的宫殿!)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描摹宫殿中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荒淫的生活,悲叹宫女凄惨的命运)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杜牧简介与生平杜牧简介与生平导语: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排行十三,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杜牧简介与生平,欢迎大家参考!杜牧志向:他秉性刚直,有政治抱负,但屡受排挤,终身不得志,最终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世勋。
因政治失意,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祖居,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以意为主”之论,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诗风豪爽清丽,独树一帜,尤工绝句。
诗学杜甫而有独创,骨气豪宕,风神俊朗,尤擅七律七绝,为晚唐大家。
他最推崇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著有《樊川文集》,《全唐诗》存诗八卷。
杜牧简要生平: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祖父杜佑为唐朝宰相。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
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唐文宗大和二年二十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十月起历任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宣歙观察使崔郸及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
武宗时,会昌二年(842)以后,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
宣宗时,大中三年(849),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
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官终中书舍人。
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被誉为“小杜”。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牧出生于陕西长安(今陕西西安),祖籍山西太原。
他的家族世代为官,父亲杜审言曾任监察御史。
杜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勤奋好学,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的学问。
他的文学才华很早就显露出来,十四岁时就开始创作诗歌。
杜牧的一生经历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的兴衰变迁。
他早年游历各地,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等。
他在游历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灾荒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深感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既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又有婉约柔美的意境。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他的诗歌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夕》、《泊秦淮》、《江南春》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以描绘秋天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国家民族的忧患意识;《秋夕》则以抒发离别之情为主题,展现了作者对亲情、友情的深厚感情;《泊秦淮》以描写江南水乡为题材,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感悟;《江南春》则以描绘江南春天的景象为线索,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杜牧的诗歌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中之杰”,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他的诗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人墨客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诗歌创作技巧和精神风貌。
同时,杜牧的诗歌也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除了诗歌创作,杜牧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
他的文学评论作品《樊川文集》对后世文学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文学应该关注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他的文学评论观点对后世的文学评论产生了极大的启示,许多文学评论家都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文学评论方法和精神风貌。
唐朝诗人杜牧的简历与生平经历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杜牧简介,欢迎大家了解。
杜牧的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杜牧的简介资料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其婉约的诗风和独特的笔墨著称于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牧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803年),出生于一个世家子弟之家。
他的父亲是唐明宗时的太常寺博士杜审言,祖父是唐元和年间的泾阳郡守杜光庭。
杜牧自小聪明好学,有志于诗文之道。
他年少时即以才华横溢而闻名,非常得到家族的重视和期望。
杜牧自幼聪明好学,跟随父亲杜审言学习诗文,受益匪浅。
唐宪宗时,他考中进士,成为士族之一。
在进士的一生中,他深受当时文学风气的熏陶。
在贞元年间,他考中进士,职官拜秘书郎,后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期间历经辽西军篡位、唐宣宗復辟、黄巢起义、上元起义等重大事件。
杜牧以其婉约的诗风和独特的笔墨著称于世。
他的诗歌清新婉约,充满了忧愁和哀怨的情感,常以写景抒怀为主题,表达个人抑郁情绪,被誉为“抒情唐人之冠”。
他的代表作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江南春行》等。
其中,他的《夜雨寄北》被誉为其代表作之一,包含了他对悲伤和失意的思考。
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诗写出了诗人因思忆而感到悲伤与失望的情感,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引发了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和对命运的思索。
此外,杜牧还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他的散文风格独特,言简意赅,富有哲理和思考。
他以浓墨重彩的笔触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世态,并运用巧妙的比喻和讽刺,以批判时弊及愤懑情感。
杜牧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他还是唐代重要的政治家之一。
他曾担任秘书省的官职,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建议,并在政治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他主张修复国家疆土,提倡文风教育,推动社会进步,备受赞誉。
然而,杜牧的一生并不被赋予很大的官职和机会。
由于时政动荡,唐朝面临内外的压力,杜牧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并没有完全实现。
在晚年,他淡出政治舞台,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和教育工作。
杜牧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年(832年)去世,享年五十岁。
唐代诗人杜牧简介及代表作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唐代诗人杜牧简介及代表作,欢迎阅读。
杜牧简介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代表作杜牧绝句代表作品《过华清宫绝句》《清明》《赤壁》《泊秦淮》《山行》《秋夕》《江南春》《题乌江亭》《寄扬州韩绰判官》《赠别(其一)》《遣怀》《过勤政楼》《念昔游三首(其一)》《念昔游三首(其二)》《念昔游三首(其三)》《沈下贤》《长安秋望》《齐安郡后池》《题齐安城楼》《初冬夜饮》《屏风》《屏风绝句》《秋浦途中》《题桃花夫人庙》《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题木兰庙》《读韩杜集》《兵部尚书席上作》《送隐者一绝》《南陵道中》《叹花》《金谷园》《有感》《怅别》《紫薇花》《七夕》《登乐游原》《鹭鸶》《书怀》《叹花》杜牧律诗代表作品《早雁》《九日齐山登高》《润州二首(其一) 《梅》《题扬州禅智寺》《村行》《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感怀诗》《宣州送裴坦判官往》《登九峰楼寄张祜》《齐安郡中偶题二首》《送国棋王逢》《商山麻涧》《题武关》《卢秀才将出王屋,高步名场,江南相逢赠别》《送刘三复郎中赴阙》《羊栏浦夜陪宴会》《送杜顗赴润州幕》《河湟》《旅宿》杜牧散文代表作品《阿房宫赋》《罪言》《守论》《原十六卫》《李贺集序》《上安州崔相公书》《答庄充书》《上周相公书》《战论》《上李太尉论边事启》《上昭仪刘司徒书》《上司徒李相公论用兵书》、《注孙子序》《唐故岂府巡官裴君墓志铭》《礼部尚书崔公行状》《黄州刺史谢上表》杜牧人物评价李商隐《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刻意伤春复伤别,短翼差池不及群。
杜牧一、整体感知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人物生平1、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
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大和七年(833年),杜牧被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职,后转为掌书记,负责节度使府的公文往来。
这时杜牧居住在扬州,特别喜欢宴游。
大和九年,杜牧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
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市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大和九年(835年),杜牧三十三岁,由扬州赴长安就任监察御史。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州团练判官。
开成四年(839年),年底杜牧离开宣州,去长安任左补阙、史馆修撰。
杜牧简介
(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作品:《山行》《清明》《秋思》《江南春》《泊秦淮》《阿房宫赋》《战论》《感怀诗》等。
杜牧的个人简介杜牧的个人简介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字牧之。
是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时期人。
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杜牧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资料《杜牧的诗》。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堪称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课外阅读】杜牧简历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
字牧之。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
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生平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起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
23岁时写成《阿房宫赋》,以秦朝的滥用民力、奢逸亡国为戒,给本朝统治者敲了警钟。
关于杜牧生卒年,钱大昕《疑年录》据杜牧大中六年《自撰墓志铭》推断,生年为贞元十九年(803),卒年为大中六年(852)。
但也有学者考证其卒年在大中七年以后。
大和二年(828)进士及第,制策登科,授弘文馆校书郎。
同年十月离开长安,到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府署中担任幕僚,后转入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和宣歙观察使崔郸幕中任掌书记、判官等职。
十数年间奔波各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他进一步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于"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多所探究,尤喜议政谈兵。
在淮南幕府中写的政论文《罪言》等,对修明朝政、削平藩镇提出了切中时弊的见解。
著名的《张好好诗》,也写在这一时期。
开成四年(839)回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
会昌二年(842)以后,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
在地方官任上,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
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
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
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大中三年(849),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复出为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从而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
杜牧生平简介与诗词赏析杜牧生平简介与诗词赏析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宰相杜佑之孙。
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宣歙、淮南诸使幕作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生活很不得意。
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
李德裕失势,内调为司勋员外郎。
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其《阿房宫赋》为千古名篇。
杜牧的诗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境深远。
杜牧的散文以议论见长,逻辑严密,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杜牧的诗歌创作活动主要在晚唐时期,是晚唐诗坛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牧的文学成就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他以才华横溢、才思敏捷的诗才,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牧的诗歌作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富有哲理和人生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诗歌创作,杜牧还擅长书法和绘画。
他的书法以行书见长,笔力遒劲,风格潇洒。
绘画方面,杜牧擅长画山水、花鸟,以写实手法描绘自然美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牧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
他曾多次担任地方官员,为百姓谋福利,治理有方。
他关注民生,注重民生,为官清正廉明,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杜牧生活在唐朝晚期,他见证了唐朝的衰败。
他的诗歌作品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迁和历史风貌。
在杜牧的诗中,他关心时政,忧国忧民,对于唐朝政治腐败、社会风气颓废,他深感忧虑,但又无能为力。
杜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的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他与许多著名的诗人、文士结交,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杜牧的一生也充满了坎坷。
他虽然才华横溢,但仕途并不顺利。
他曾多次受到排挤,政治上失意,一生郁郁不得志。
晚年的杜牧更是失意和苦闷。
杜牧的长文引言杜牧(803年-858年),唐代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字牧之,号杜陵,原籍华阴(今陕西华阴市),祖籍汝南郡(今江苏泗洪县)。
他是唐代文学才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被誉为“杜工部”。
杜牧的诗作以悲凉忧愁、婉约细腻而著称,被后人称为“唐宋之际第一流派”,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本文将详细介绍杜牧的生平、作品特点和影响,以及评价与思考。
一、杜牧的生平杜牧是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八年(803年),出生地是华阴(今陕西华阴市),而他的祖籍是汝南郡(今江苏泗洪县)。
杜牧的父亲本姓杜,为汝南杜氏后裔,“具谱不详”(《中国古代文化大辞典》),他的母亲早逝,杜牧由祖母抚养长大。
杜牧年轻时就显露出文学才华和政治天赋。
他曾经应试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未能成功。
后来,杜牧背井离乡前往长安,在人才辈出的唐朝,他结识了许多文化名流和政治家。
他曾经担任郎官职务,后来升至拾遗、在官场上崭露头角。
但由于不满于朝廷腐败的现状,杜牧选择了辞官归隐,追求他的文学梦想。
在隐居期间,杜牧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专注于文学创作。
他和好友刘禹锡一起守山渔樵,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自然景物、社会风俗、人情世故等各个方面,充满了忧愁和惆怅的情感。
直到晚年,杜牧仍然坚持不懈地写作,直至去世。
二、作品特点与影响1. 作品特点杜牧的作品风格深受《楚辞》和《古文尚书》影响,情感深沉,多表达个人的忧愁和无奈。
他的诗作通常采用豪放的写作手法,运用对偶和象征手法,以及新颖的意象和抒情手法,使作品在形式上显得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杜牧的作品题材广泛,既有山川田园的自然景物描写,也有社会烦恼的抒发,同时还有对故乡思念的表达。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许多自传性的作品,如《秋夕》、《江南春》等,这些作品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极具感染力。
2. 影响杜牧的诗歌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被后人称为“唐宋之际第一流派”,对唐宋之际的诗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杜牧在诗歌创作中大胆创新,开启了后来的文人诗社风潮,对唐代以后的文人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诗人杜牧及其作品分析导言在中国文学史上,唐代被誉为“诗歌的黄金时代”,许多杰出的诗人相继涌现。
其中,杜牧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了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本文将对杜牧的生平事迹进行简要介绍,并详细分析他的代表性作品。
I. 杜牧简介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出生于河南开封府鄭州市陈留县(今河南省卫辉市)。
他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杜牧擅长吟游四方,以才子佳人形象而闻名。
他曾参与过多次重要政治活动,担任过吕王府谏议参军等职位。
II. 杜牧作品分析1.《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是杜牧的一首抒发孤独之情的诗作。
通过描绘秋景及传说中的牵牛织女,诗人巧妙地营造出一种寂寞和伤感的氛围。
他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出夜晚的凉爽和宁静,同时表达了对远离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登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楼》是杜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事业追求不尽、勇往直前的精神态度。
诗中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壮丽景色以及无穷无尽向上攀登的决心,给人以励志和激励。
3.《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杜牧写给出征边塞军队的士兵的慰问诗作。
通过诗中写出了历史上边塞战争的残酷和壮丽,表达了对战士们英勇奋斗和胜利的期待。
这首诗豪迈激昂,意境深远。
结论杜牧是唐代备受推崇的一位伟大诗人,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学才华和创作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对杜牧几首代表性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丰富多样的创作风采。
无论是抒发孤独情愫、励志向上,还是歌颂军队英勇奋斗,杜牧都能将心灵与文字完美融合,给读者带来思考和共鸣。
杜牧的豪放情怀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唐代豪放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然意象和豪放情怀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杜牧的生平背景、豪放情怀的表现形式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展现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成就。
一、杜牧的生平背景杜牧出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803年),他的家族有着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杜牧的祖父是安史之乱前著名的政治家杜佑,曾在唐宪宗年间担任过要职。
这种家庭背景为杜牧的学业和仕途打下了坚实基础。
杜牧自幼聪明好学,对文学艺术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
他的才华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展现,十分出色。
在进入长安后,他开始接触当时的文化名流,结交许多才子佳人,也深受他们的赞赏和推崇。
他的诗词在文坛上逐渐崭露头角,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喜爱。
二、豪放情怀的表现形式豪放情怀是杜牧诗歌的重要特征,他的诗作展现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在杜牧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描绘和情感抒发,表达出豪放不羁的心态。
首先,杜牧在诗中经常以丰富的意象描绘自然景物。
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通过运用生动的描写手法,将景物形象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他在《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这样的描绘,他巧妙地将秋夕的美景展现出来,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其次,杜牧在诗中抒发了自由奔放的情怀。
他追求自由,渴望摆脱束缚,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约束的反抗。
比如他在《秋夜将晓》一诗中写道:“萧条独宿舟,百声竹叶中。
”这种自由奔放的情怀,在后世影响了很多诗人,成为了豪放派诗歌的重要题材和表现手法。
三、杜牧对后世的影响杜牧以其独特的豪放情怀和诗歌表现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作被广为传颂,被后人视为豪放派诗歌的代表之一。
对后世诗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他的诗歌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
唐朝诗人杜牧的简历与生平经历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人杜牧简介,欢迎大家了解。
杜牧的简介杜牧(公元803-853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
”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
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
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
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生平事迹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生于世代官宦并很有文化传统的家庭。
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先后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著有《通典》二百卷。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早逝。
杜牧对自己的家世很自豪,他说:"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
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
杜佑的樊川别墅在长安城南,其地有林亭之美,卉木幽邃,杜枚常在园中嬉戏。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
穆宗长庆二年(822),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3岁写《阿房宫赋》。
文宗大和二年(828),26岁进土及第。
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冬季,入江西观察使沈传师幕,后随其赴宣歙观察使任,为幕僚。
大和七年(833),淮南节度使牛僧孺辟为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颇好宴游。
大和九年,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
开成二年,入宣徽观察使崔郸幕,为团练判官。
旋官左补阙、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员外郎。
武宗会昌二年(842),出为黄州刺史。
后任池州、睦州刺史。
为政能兴利除弊,关心人民。
宣宗大中二年(848),得宰柏周墀之力,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大中四年,出为湖州刺史。
次年,被召入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
第三年,迁中书舍人。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
他在《郡斋独酌》里说自己:"岂为妻子计,未在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商。
"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其"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的气概很像后来岳飞的《满江红》。
他在《燕将录》里褒扬谭忠,是因为他能劝说河北诸镇不反抗朝廷。
为了实现这些抱负,他主张读书应留心"治乱兴亡之迹,财赋甲兵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他强调知兵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主兵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则必树立其国也;壮健击刺不学之徒,则必败亡其国也。
然后信知为国家者兵最为大,非贤卿大夫不可堪任其事,苟有败灭,真卿大夫之辱,信不虚也"(《注孙子序》)。
为此,他写了《原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和《孙子注》。
由于怀才不遇,他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往往在生活上放旷不羁。
这些都影响到他的创作。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
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
细读杜牧,人如其诗,个性张扬,如鹤舞长空,俊朗飘逸。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虽不是钟鸣鼎食般的生活,但未受过半点穷。
祖父杜佑不仅官至宰相,而且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学者,著有二百卷的《通典》。
这给了自幼好学的杜牧以深厚的家学功底,早在他参加科举考试之际,就曾以一篇《阿房宫赋》传诵于文士之间。
太学博士吴武陵击掌称好,甚至跑去向主考官登门直荐。
杜牧确实有才华,而且政治才华出众。
他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
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十年,江山易帜。
“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
“高人以饮为忙事”,“但将酩酊酬佳节”,“半醉半醒游三日”……杜牧喜欢酒,即便在清明祭祀先人的路上,冒着丝丝细雨,也不忘向牧童寻问酒家。
杜牧诗中,饮酒之句俯拾即是,他甚至情愿“一世一万朝,朝朝醉中去”。
刚刚“乞酒缓愁肠”,却不料又是“得醉愁苏醒”。
酒浸肝肠,愁萦心间,唉,醉也不是,醒也不是,杜牧又发出“醺酣更唱太平曲,仁圣天子寿无疆”的梦话来。
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连同满腹的经纶,交付青楼佳人,交付红颜知己,及时行乐,来个春满人间。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
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
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
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
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杜牧的文学成就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