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氧化还原实验报告_3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观察氧化还原反应的现象和性质,分析反应机理,探究不同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
实验中使用了铜、锌、铝、铁等金属与酸、碱等溶液进行反应,观察了产生的气体、溶液颜色的变化等现象,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物质的氧化还原性质不同。
一、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常见于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本次实验旨在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性质,观察反应的现象和结果,以及分析其背后的反应机理。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反应中,物质的电荷状态发生变化,其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而另一个物质被还原获得电子。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几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酸与金属的反应、金属的置换反应等。
三、实验步骤1. 酸与金属的反应:a. 取一个试管,加入少量稀盐酸。
b. 将一小块铜片放入试管中,观察反应现象。
c. 记录产生的气体、溶液颜色的变化等观察结果。
2. 金属的置换反应:a. 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稀盐酸。
b. 在一个试管中加入锌片,在另一个试管中加入铝片。
c. 观察两个试管中反应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讨论1. 酸与金属的反应:根据实验观察,当铜片与稀盐酸反应时,产生了一氧化二氮气体,并有明显的溶液颜色变化。
这表明铜被氧化失去了电子,而酸则被还原获得了电子。
2. 金属的置换反应:在本实验中,当锌片与稀盐酸反应时,观察到了溶液颜色变化和气泡产生。
这表明锌被氧化失去了电子,而酸被还原获得了电子。
当铝片与稀盐酸反应时,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
这表明金属的氧化还原性质与其化学活性有关。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的观察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常见于酸与金属的反应、金属的置换反应等。
2. 不同金属的氧化还原性质不同,与其化学活性有关。
六、实验心得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氧化还原反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实验过程中我注意了观察反应现象的细节,并记录了准确的观察结果。
在结果分析与讨论中,我能够结合实验现象和化学原理进行合理的解释。
大一化学实验氧化还原实验报告氧化还原与电化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预习思考题1.为什么KMnO4能氧化盐酸中的Cl-,而不能氧化氯化钠溶液中的Cl-?2.为什么H2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试从电极电势予以说明。
3.若用适量氯水分别与溴化钾、碘化钾溶液反应并加入CCl4,估计CCl4层的颜色。
五、实验心得和建议无机实验报告实验九氧化还原与电化学一、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方向32+结论:?(MnO4/ Mn2+查表:(Fe/Fe) ?(I2/I)?(Sn/ Sn)-4+2+°(MnO4/Mn2+)= ,?°(Fe3+/Fe2+,?°(I2/I-,°(Sn4+/Sn2+,所以氧还方向为。
二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结论:(1)C[H+]增大,?(MnO2/Mn2+)及?(Cr2O72-/Cr3+)(2)C[HCl]增大,?(C12/C1-)值所以,。
三、影响氧化还原反应的其它因素 1、浓度的影响C14FeC13+FeSO4+K1?CC14FeC13+K1?C(CC14层色)(CC14层色)3、生成配合物的影响2+2KC1+I2 (平衡右移,颜色)[FeF6 ]3-(平衡左移,颜色结论:(1)反应1(稀释),3(生成配合物),使电对Fe3+/Fe2+中[Fe3+]降低,从而使反应难进行,即?(Fe3/Fe2+)下降了,Fe3+氧化性减弱。
(2)反应2(生成沉淀),使电对I2/I-中[I-]降低, ?(I2/I-)值升高。
五、酸度对氧-还反应速率的影响六、原电池上述原电池中,各电极的反应式为:。
2、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在上述的Cu-Zn 原电池中:+2CuSO4+2NH3·HO(浓)=Cu(OH)2 SO4(s)+2NH4 +SO42-(色)2-2+Cu(OH)2 SO4(s)+8NH3·H2O(过量)=2[Cu(NH3)4]+SO4 +2OH+8H2O 电动势为ZnSO4 +2NH3·H2O(浓)=Zn(OH)2 (s)+(NH4)2 SO4 (色)Zn(OH)2 (s)+4NH3·H2O=[Zn(NH3)4]2++2OH-+4H2O结论:电极电势随离子浓度改变而,在原电池中,正极离子浓度降低,值值,前者使电动势,后者使电动势。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方法。
3、学会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氧化数发生变化的反应。
氧化数升高的过程称为氧化,氧化数降低的过程称为还原。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总是同时发生的。
氧化剂是在反应中能够使其他物质氧化,自身被还原的物质,其氧化数降低;还原剂是在反应中能够使其他物质还原,自身被氧化的物质,其氧化数升高。
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类型有: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
例如,锌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Zn + CuSO₄= ZnSO₄+ Cu在这个反应中,锌(Zn)的氧化数从 0 升高到+2,被氧化,是还原剂;铜离子(Cu²⁺)的氧化数从+2 降低到0,被还原,是氧化剂。
三、实验用品1、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
2、药品:稀硫酸(H₂SO₄)、铜片、锌片、铁钉、氯化铁溶液(FeCl₃)、碘化钾溶液(KI)、淀粉溶液。
四、实验步骤1、铜与稀硫酸的反应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约 2 mL 稀硫酸。
放入一小块铜片,观察有无明显现象。
实验现象:铜片表面无明显变化。
解释: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位于氢之后,不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所以不发生反应。
2、锌与稀硫酸的反应另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约 2 mL 稀硫酸。
放入一小块锌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锌片表面产生大量气泡。
解释: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能置换出稀硫酸中的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Zn + H₂SO₄= ZnSO₄+ H₂↑,锌被氧化,氢离子被还原。
3、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加入约 2 mL 硫酸铜溶液。
放入一枚洁净的铁钉,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解释: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能将铜离子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Fe + CuSO₄= FeSO₄+ Cu,铁被氧化,铜离子被还原。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2. 掌握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学会运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
3. 熟悉溶液酸度、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掌握相关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获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电势是指电极与其所对应的标准氢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它反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倾向性。
电极电势越大,氧化还原反应的倾向性越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烧杯、量筒、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等。
2. 试剂:0.5 mol·L-1 Pb(NO3)2、0.5 mol·L-1 CuSO4、0.5 mol·L-1 ZnSO4、0.1 mol·L-1 KI、0.1 mol·L-1 FeCl3、0.1 mol·L-1 KBr、0.1 mol·L-1FeSO4、1 mol·L-1 H2SO4、6 mol·L-1 HAc、0.01 mol·L-1 KMnO4、6 mol·L-1 NaOH、0.1 mol·L-1 K2Cr2O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4、酚酞溶液、Na2S2O3、红石蕊试纸等。
四、实验步骤1. 配制溶液:按实验要求配制相关溶液,注意溶液的浓度和体积。
2. 电极电势测量:将电极插入溶液中,用导线连接伏特计,通过盐桥与标准氢电极连接。
测量电极电势。
3.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
4. 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以及溶液酸度、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极电势测量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图。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报告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物化学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探究其基本原理和应用。
实验一:金属与酸的反应首先,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金属(锌、铜、铁)和酸(盐酸、硫酸)进行反应。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金属片分别放入不同的酸溶液中,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锌与盐酸反应产生了氢气的气泡,并伴有溶液变绿的现象。
这是因为锌具有较活泼的还原性,能够与酸中的氢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而铜与盐酸反应则没有明显的反应产物,因为铜的还原性较差,不易与酸发生反应。
实验二:氧化剂与还原剂的反应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几种常见的氧化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和还原剂(亚硫酸钠、亚硝酸钠)进行反应。
实验过程中,我们将氧化剂溶液和还原剂溶液混合,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高锰酸钾与亚硫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由紫色变为无色,产生了气体的释放。
这是因为高锰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而亚硫酸钠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两者反应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钾被还原为无色物质,同时释放出气体。
而过氧化氢与亚硝酸钠溶液混合后,溶液发生了剧烈的气体释放,产生了气泡和白色的沉淀。
这是因为过氧化氢是一种较强的氧化剂,而亚硝酸钠是一种较强的还原剂,两者反应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产生了气体和沉淀。
实验三:电化学反应电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电化学池,将金属电极(铜和锌)分别浸入盐酸溶液中,通过连接电极与电源,观察其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铜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铜,同时伴有氢气的气泡产生。
而锌电极发生了还原反应,溶液中的氢离子被氧化为气体的形式,同时伴有溶液变绿的现象。
这是因为铜的还原性较差,容易被氧化,而锌的还原性较好,容易被还原。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中一类重要的反应类型,涉及到物质的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
2、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
3、学会通过实验现象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并能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在反应前后元素的氧化数具有相应的升降变化的化学反应。
这种反应可以理解为在化学反应中,电子从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导致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具有氧化性,能够接受电子,使自身的化合价降低;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能够提供电子,使自身的化合价升高。
常见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KMnO₄)、重铬酸钾(K₂Cr₂O₇)等,常见的还原剂如亚硫酸钠(Na₂SO₃)、碘化钾(KI)等。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仪器:试管、试管架、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托盘天平2、药品: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01mol/L 硫酸亚铁溶液01mol/L 碘化钾溶液3mol/L 硫酸溶液淀粉溶液新制氯水四、实验步骤1、高锰酸钾与硫酸亚铁的反应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 2mL 01mol/L 硫酸亚铁溶液。
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加 2 滴 3mol/L 硫酸溶液,然后再滴加 2 滴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向另一支试管中先滴加 2 滴 01mol/L 高锰酸钾溶液,然后再滴加 2 滴 3mol/L 硫酸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2、氯水与碘化钾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 2mL 01mol/L 碘化钾溶液。
向试管中滴加 2 滴新制氯水,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再向试管中滴加 2 滴淀粉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五、实验现象及分析1、高锰酸钾与硫酸亚铁的反应先滴加硫酸再滴加高锰酸钾的试管中,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黄色。
这是因为硫酸亚铁中的二价铁离子(Fe²⁺)具有还原性,高锰酸钾中的高锰酸根离子(MnO₄⁻)具有氧化性。
在酸性条件下,高锰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二价锰离子(Mn²⁺),二价铁离子被氧化为三价铁离子(Fe³⁺),溶液颜色由浅绿色(Fe²⁺)变为黄色(Fe³⁺)。
大一化学实验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体验和清楚地表达活性室的定义及其体系。
实施实验环节:
1.分别将三种不同浓度的氧浓度溶液(一滴5%、一滴10%、一滴20%)分别配置到四
个烧杯中,加入同等体积的硝酸银及活性碱溶液,用火焰照烧,记录反应现象。
2.将反应现象记录下来,并把配置的解决方案重新放置回烧杯中,将其中的某一种替
换为相同浓度的溴水,再次用火焰照烧,记录反应现象。
3.将所有的反应现象比较起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
结果分析环节:
在第一部分实验中,火焰照射每个烧杯中的溶液,其中5%O2浓度溶液产生白色烟雾,10%O2浓度溶液没有出现反应,20%O2浓度溶液则产生了蓝绿色的火花等反应。
结论: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中,氧化剂是指在此反应中氧化趋势,而还原剂则是指在此反应中还原趋势,由于氧浓度会影响反应的结果,因此活性室可以以
火焰烧灼某种浓度的氧溶液来表示,任何一种特定浓度的氧溶液,只有满足活性室的浓度
条件,才会产生氧化还原反应。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氧化和还原的概念。
2. 掌握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3. 研究介质浓度、温度等因素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4. 学习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基本操作及原理。
5. 通过实验加深对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从一个物质转移到另一个物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质被氧化(失去电子),而另一个物质被还原(获得电子)。
电极电势是衡量氧化还原反应进行方向和程度的重要参数。
根据能斯特方程,电极电势与反应物和产物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仪器:- 酸度计- 烧杯- 量筒- 导线- 灵敏电流计- 铜片- 锌片- 胶头滴管试剂:- 0.1mol/L KI溶液- 0.1mol/L FeCl3溶液- 1ml CCL4- 酚酞溶液- 红石蕊试纸四、实验步骤1. 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实验:- 在0.5ml 0.1mol/L KI溶液中加入2-3滴0.1mol/L FeCl3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加入1ml CCL4,震荡后观察CCL4层的颜色。
2. 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实验:-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KI溶液和FeCl3溶液。
- 在KI溶液中插入铜片,在FeCl3溶液中插入锌片,中间以盐桥相通。
- 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
- 在KI溶液中加入饱和氯水,观察电压变化。
- 在FeCl3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 逐渐加入NaOH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实验:- 加入FeCl3溶液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绿色,说明Fe3+被还原为Fe2+。
- 加入CCL4后,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I2被氧化为I2-。
2. 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实验:- 加入饱和氯水后,电压增大,说明Cl2的氧化能力增强。
- 加入酚酞溶液后,溶液呈红色,说明Fe3+被还原为Fe2+。
大学氧化还原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大学氧化还原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和反应特征,了解常见氧化剂、还原剂、氧化酸、还原酸的特点和反应规律。
实验材料和仪器:氢氧化钠、过氧化氢、硫酸、酒精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夹、塑料笔尖。
实验原理: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存在电子的转移现象。
在该反应中受到氧化作用的物质被称作氧化剂,而受到还原作用的物质则被称作还原剂。
一般来说,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一方失去电子(氧化),而另一方获得电子(还原)。
具体而言,该反应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表示:氧化剂 + 还原剂→ 氧化物 + 还原物在该方程式中,氧化剂和还原剂都是反应物,而氧化物和还原物则是生成物。
反应中的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都是通过电子的移动来实现的。
实验步骤:1. 实验前先进行试管的消毒。
2. 取5个试管,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硫酸溶液、过氧化氢溶液,每种试管中的试液应该保持在同样的水平线。
3. 在试管中分别加入不同颜色的酒精,之后用试管夹将试管放置在酒精灯上稍作加热。
4. 当试管中的酒精开始燃烧时,将试管迅速倒置,然后将塑料笔尖放入试管中。
5. 观察试管内发生的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实验中氢氧化钠与过氧化氢的反应使得溶液从最初的透明变成了淡黄色,表示过氧化氢发生了不完全分解的现象;硫酸和过氧化氢反应时溶液呈现出烟雾状,表示产生了氧化性介质的氧。
试验中,酒精燃烧时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CO2和水,同时试管中的氧会被消耗,从而使得塑料笔尖的颜色由橙色变为深蓝色。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证明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特征和反应机理,并掌握了一些重要的氧化剂、还原剂。
通过该实验,我们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有关化学反应的知识,更好地掌握化学分析的基础知识。
大一氧化还原实验报告
(文章一):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实验十二氧化还原反应(一)、实验目的1.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和介质、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2.加深理解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变化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3.进一步理解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 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电池、电解及电化学腐蚀等知识。
[实验用品] 仪器:低压电源、盐桥、伏特计药品:0.5 mol·L-1Pb(NO3)
(2)、(0.
(5)、1 mol·L-1)CuSO
(4)、0.5 mol·L-1 ZnSO
(4)、0.1 mol·L-1KI、0.1 mol·L-1FeCl
(3)、0.1 mol.L-1KBr、0.1 mol·L-1FeSO
(4)、(
(1)、3 mol·L-1) H2SO
(4)、6 mol·L-1HAc、(2 mol·L-
(1)、浓)HNO
(3)、(0.0
(1)、0.1 mol·L-1)KMnO
(4)、6 mol·L-1NaOH、0.1 mol·L-1K2Cr2O
(7)、饱和KCl、浓NH3·H2O、饱和氯水、I2水、Br2水、CCl
(4)、酚酞溶液、Na2S2O
(3)、红石蕊试纸材料:导线、砂纸、电极(铁钉、铜片、锌片、碳棒)
(二)、实验内容(一)电极电势和氧化还原反应1.2Fe3++ 2I-= 2Fe2++ I2 I2易溶于CCl4,CCl4层显紫红色2.Fe3++ Br-不起反应,CCl4层无色3.Cl2+ 2Br-= 2Cl-+ Br2 Br2溶于CCl4,CCl4层显橙黄色(二)浓度和酸度对电极电势影响1.浓度影响在两只50m L 烧杯中,分别注入30mL 0.5mol·L-1 ZnSO4和0.5mol·L-1 CuSO4,在ZnSO4中Zn片,CuSO4中Cu片,中间以盐桥相通,用导线将Zn 片Cu片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
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压。
现象:伏特表指针偏到E=0.80处解释:(-):Zn2++2e-=Zn (+):Cu2++2e-=Cu CuSO4溶液中加浓NH
3.H2O到沉淀溶解为止,形成深蓝色溶液;Cu2+ + 4NH3 = [Cu(NH3)4]2+ [Cu2+]下降, E变小,E=0.45V ZnSO4溶液中加浓NH 3.H2O至沉淀溶解为止; Zn2+ + 4NH3 = [Zn(NH3)4]2+ [Zn2+]下降, E 变大,E=0.76V 最后达到平衡, E=0.8V接近初起值. 2x.酸度影响在两只50mL烧杯中,分别注入FeSO
(4)、K2Cr2O7溶液。
FeSO4溶液中Fe片,在K2Cr2O7 溶液中C 棒,将Fe片、C棒通过导线分别与伏特表的负极和正极相接,中间用盐桥连接,测量两极电压。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现象:测得E=0.61V 解释:(-) Cr2O72-+ 6e- + 14H+ = 2Cr3++ 7H2O (+) Fe2++ 2e- = Fe 在K2Cr2O7中,慢慢加入
1mol·L-1H2SO4,再加入6mol·L-1NaOH。
加H+后E =
1.1V 加OH-后E = 0.36V (三)浓度、酸度对氧化还原产物的影响1.浓度对产物的影响Zn + 4HNO3(浓) = Zn(NO3)2+ 2NO2↑(红棕色)+ 2H2O 4Zn + 10HNO3(稀)= 4Zn(NO3)2+ NH4NO3+ 3H2O 2.酸度对产物的影响KMnO4+ H+→Mn2+肉色(无色)KMnO4+ H2O → MnO2↓棕黑KMnO4+ OH-→ MnO42-绿色(四)浓度、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影响。
1.浓度影响2Fe3++ 2I-= 2Fe2++ I2 Fe3++ 6F-= [FeF6]3- I2易溶于CCl4呈紫色,加入Fe2+反应向逆方向进行、CCl4层颜色变浅;加入F-,生成[FeF6]3-,[FeF6]3-不能氧化I-,CCl4层无色。
2x.酸度影响I2+ 2AsO33-+ 2H2O = 2I-+ 2AsO43-+ 4H+ AsO33-+ H2O - 2e- = AsO43-+ 2H+ 2I- - 2e- = I2 (五)酸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2MnO4-+ 16H++ 10Br-== 2Mn2++ 5Br2+ 8H2O [H+]越高,反应越快。
硫酸是强酸,[H+]浓度高,反应速度快;醋酸是弱酸,[H+]不能全部电离出来,反应慢。
(三)、注意事项1.加CCl4观察溶液上、下层颜色的变化;2.有NO2气体生成的反应,应在通风橱中做;3.注意伏特表的偏向及数值。
(文章二):实验14氧化还原反应(文章三):氧化还原反应实验报告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熟悉几种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原理:? 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与物质的本性有关,氧化还原能力通常根据电对的电极电势的高低来判定。
?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次序、程度,可
以根据氧化剂和还原剂所对应的电对电极电势的相对大小来判定。
?E = E氧化剂电对电势-E还原剂电对电势0反应能自发进行?E = E氧化剂电对电势-E还原剂电对电势=0反应处于平衡状态?E = E氧化剂电对电势-E还原剂电对电势t; 0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氧化还原反应总是优先在电极电势差值最大的两个电对所对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进行。
? 电极电势差值较小的两个电对所对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能否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应考虑浓度的影响。
实验过程:在Na3AsO4与I- 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 有H+, 与OH- 参加,因此介质的pH值将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由于AsO4 / AsO2与I2 / I的氧化还原电对的值相近, 因此, 可以通过改变溶液的酸碱性改变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反应可在同一试管中进行,先在酸性中观察Na3AsO4与KI的反应(为了便于观察碘单质的生成与,常加入CCl4萃取碘),观察碘单质的生成,然后再加入碱溶液使反应液呈碱性,观察碘单质的消失。
试验中,酸的加入量应控制在使反应进行即可,应避免加入过量的酸。
由于含砷的化合物有较高的毒性,反应的废液应回收到指定的回收瓶中,统一处理。
如果不慎试液滴在皮肤上,应立即冲洗。
3--- AsO4 3-2 I-2H+AsO2-I22OH- 实验结论: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与其它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沉淀或形成络合物,从而大大改变了氧化态或还原态物质的浓度,此时,电对的电极电势有较大的变化,应通过奈斯特方程式计算或查表确定其电极电势,再判定氧化还原的反应进行的方向。
? 对于有H+, 或OH-参加电极反应的电对,介质的pH值将
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
?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的大小和反应进行的快慢并不一定一致。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是对该化学反应一个热力学上的量度,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快慢是对该化学反应一个动力学上的量度。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快慢要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固液反应时的接触面积。
因此,常加入催化剂加快反应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