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氨基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 细菌在接触到氨基苷类抗生素后产生钝化 酶使后者失去抗菌作用,常见的有乙酰化 酶、腺苷化酶和磷酸化酶,这些酶的基因 经质粒介导合成,可以将乙酰基、腺苷酰 基和磷酰基连接到氨基苷类的氨基或羟基 上,使氨基甘类的结构改变而失去抗菌活 性;
• 其他酶类: • 细菌可产生氯霉素乙酰转移酶灭活氯霉素; • 细菌可产生酯酶灭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金黄色葡糖球菌产生核苷转移酶灭活林可
• 6、交叉耐药性:
• 指致病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 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也产生 耐药性。
总之
•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 • 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微生物
细胞新陈代谢的某些环节或某些酶系统来 实现的 • 细菌可通过突变使药物作用靶位的结构发 生改变来降低药物与细胞靶位的亲和力,引 起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 由于这种主动流出系统的存在及它对抗菌 药物选择性的特点,使大肠埃希菌、金黄 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 菌、空肠弯曲杆菌对四环素、氟喹诺酮类、 大环内酯类、氯霉素、β-内酰胺类产生多重 耐药。
• 5、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
• 细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菌粘附于固体或有机 腔道表面,形成微菌落,并分泌细胞外多糖蛋 白复合物将自身包裹其中而形成的膜状物。
• 当细菌以生物被膜形式存在时耐药性明显 增强(ro一1000倍),抗生素应用不能有效清 除BF,还可诱导耐药性产生。
• 渗透限制:生物被膜中的大量胞外多糖形成分子 屏障和电荷屏障,可阻止或延缓抗生素的渗入, 而且被膜中细菌分泌的一些水解酶类浓度较高, 可促使进入被膜的抗生素灭活。
• 营养限制:生物被膜流动性较低,被膜深部氧气、 营养物质等浓度较低,细菌处于这种状态下生长 代谢缓慢,而绝大多数抗生素对此状态细菌不敏 感,当使用抗生素时仅杀死表层细菌,而不能彻 底治愈感染,停药后迅速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