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春节习俗
- 格式:pptx
- 大小:18.15 MB
- 文档页数:6
潮汕传统节日潮汕地区有句话叫:“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
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蕴义。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潮汕传统节日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潮汕传统节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在潮汕地区,过年一般要热闹四、五天。
春节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
吃团圆饭。
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互敬如意。
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
俗称“灯节”,潮汕人叫“正月半”,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
当天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节目主要有:营老爷、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清明节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过纸”。
旧时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号,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
端午节潮汕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潮汕赛龙舟分“真龙”和“假龙”两种。
在包粽方面则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
俗称“七月半”、“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胜会”。
“施姑”当天,潮州人或以村为单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主要节目有:1.芋头祭祖。
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食到畏。
”;2.拜月娘,多数人家会在中秋前一个月精心制作工艺品用以拜月,拜月当晚必不可少的物品还有如八仙桌、“(八仙)宝仔”、大香、各类水果、馅饼等,拜月者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
潮汕地区春节的习俗文化潮汕地区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方,拥有浓厚的乡土文化和独特的春节习俗。
春节,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潮汕人民最盛大、最隆重的庆典。
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潮汕地区的人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仪式,表达对新年的热切期望和祝福。
本文将逐一介绍潮汕地区春节习俗的各个方面。
一、扫尘、贴春联潮汕地区春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都会进行扫尘、贴春联的传统习俗。
扫尘是希望辞旧迎新,将一年的疲惫和不顺顺利利的事情扫除,迎来新的一年的好运。
而贴春联则寓意着新年的欢乐和祝福,春联上的吉祥话语更是让人倍感温馨。
二、烧香拜祭在潮汕地区,春节期间的烧香拜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人们会前往家庙或寺庙,点燃香火,向神灵祈求新年的平安和幸福。
同时,也会祭拜先祖,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祝福。
三、全家团圆饭春节的除夕晚,潮汕人会全家团聚,共享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这一顿饭,不仅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更是家人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凝聚。
美食丰盛、团圆的氛围,让人们倍感温暖与幸福,也寓意了新年新希望、新家庭生活美满的愿望。
四、舞龙舞狮潮汕地区的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表演之一。
舞龙舞狮通常伴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由舞狮和舞龙队伍带领,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间,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祥和。
这个活动不仅能增加节日氛围,也被认为能驱邪避灾,保佑一年平安。
五、放鞭炮在潮汕地区,放鞭炮是传统习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到除夕夜,人们会纷纷点燃鞭炮,炸响鞭炮声,以驱逐邪灵和霉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同时,鞭炮声也象征着欢乐和热闹,给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气氛。
六、拜年祭祖在春节期间,拜年祭祖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祖坟,献上祭品,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幸福。
这是潮汕地区人们重视家族和传承的一种表达,也是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和纪念。
七、年夜饭除夕夜的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盛大的一餐。
潮汕人以海鲜为主要食材,烹制出各种美味的菜肴,如蒸鱼、煮蟹、炖汤等。
这顿饭的意义不仅在于满足味觉上的享受,更是表达对新年丰收和富足的期盼。
潮汕春节习俗
春节是潮汕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里会举行各种仪式和庆祝活动。
以下是潮汕地区的一些春节习俗:
1. 年夜饭:春节的第一天,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这顿饭通常由多道菜组成,代表着家人的团圆和新年的吉祥。
2. 迎财神:在春节的前一天,人们会在家门口摆放一个小桌子,摆上各种水果、糕点和红包,以迎接财神的到来,带来新的财富和幸运。
3. 红包:潮汕地区的春节,人们会将一定金额的钱装在红色的信封中,然后送给孩子、长辈和亲朋好友。
这个传统象征着祝福和吉祥。
4. 舞狮:春节期间,人们会表演舞狮来祈求好运和驱邪。
舞狮表演通常在街头巷尾、商店和庙宇等地进行,吸引了很多人观看。
5.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对方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和家庭幸福。
长辈通常会给晚辈派发红包,以示祝福和关爱。
6. 贴春联:人们会在春节期间在门上贴春联,春联上写有吉祥的寓意和祝福的话语,希望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和顺利。
7. 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人们会去亲戚朋友家拜年,表示关心和问候。
在拜访过程中,互相交流祝福,分享喜悦和祥和。
这些潮汕的春节习俗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吉祥幸福的追求,也传承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无论是团聚、拜神还是享用美食,都展现了人们对新年的热切期待和喜悦心情。
潮汕春节习俗高一(18)金冰莉46号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一、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荼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
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小“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荼、郁垒,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厂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的叙述就更加详细了: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了天条,罪该问斩。
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
泾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弈。
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盹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奏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
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
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或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
潮汕春节风俗有贴门神春联、吃团年饭、送压岁钱等。
具体如下:
1、贴门神春联:在潮汕,每当大年三十日(或者是廿九),每家每户都会上街购买春联,并把春联张贴在大门两侧和上方,对联中常包含“春”字,寓意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2、吃团年饭:除夕这天,在潮汕,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在晚上的时候一家人快乐的吃饭。
而且还要将代表祖宗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祷祝,请祖宗用餐,然后长幼依序跪拜,表现潮汕人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3、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
正月初一的时候,潮汕人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一般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压岁钱,同时说一些祝福的话。
潮汕春节传统习俗与文化庆典潮汕春节是潮汕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国闻名的一大特色庆典。
这里融入了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独特的文化庆典,让人们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体验到独特的潮汕风情。
本文将介绍潮汕春节的传统习俗以及一些备受瞩目的文化庆典。
一、潮汕春节传统习俗1. 家庭团聚潮汕春节期间,人们会努力回到家园与家人团聚。
无论身在何处,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传统。
家人会共同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圆饭,象征着祖辈的祝福和爱意。
此外,孩子们会拜年给长辈,表达对长辈的敬意和祝福。
2. 送红包在潮汕春节期间,长辈会给未婚的年轻人和孩子们赠送红包。
红包里面通常装有现金,寓意着福气和财富的传递。
这个传统习俗既可以表达长辈对年轻一代的关心和关爱,也能够带来喜悦和惊喜。
3. 祭祀祖先潮汕地区重视家族和祖先的崇拜,因此春节期间祭祀祖先是非常重要的传统。
人们会清理祖坟,并准备食品和物品供祖先享用。
这是一种表达对祖先尊敬和感恩之情的方式。
4. 舞狮舞龙舞狮舞龙是潮汕春节期间最引人注目的活动之一。
人们穿着五彩斑斓的龙、狮子服饰,进行舞蹈表演。
这些表演寓意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繁荣。
人们会在街头巷尾展示他们的舞技,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5. 赛龙舟潮汕地区的赛龙舟活动也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组成龙舟队进行划龙舟比赛,场面极为热闹。
不仅体现了勇气和团队合作精神,也是对古老传统的一种延续和弘扬。
二、潮汕春节文化庆典1. 潮剧演出潮剧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戏曲艺术形式,被誉为“南音之母”。
潮汕春节期间,会有大量的潮剧演出活动。
表演者会穿上华丽的戏服,带领观众领略潮汕戏曲的魅力和独特美感。
2. 龙舟节除了传统的赛龙舟比赛,潮汕地区还会举办盛大的龙舟节活动。
这个节日汇集了来自不同地方的龙舟队伍,展示他们的划龙舟技巧,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
龙舟节期间还有其它各类娱乐活动,如龙舟灯展和文艺表演等。
3. 庙会潮汕春节期间的庙会也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文化庆典。
春节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最热闹、最隆重、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
春节为一年之首,古代亦称为“元旦”、“元日”、”等。
历史上各个朝代对春节的不同叫法,名异而实同。
辛亥革命后,将阳历一月一日定为新年,将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今仍沿此节俗。
在潮汕,春节这个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县志也谓之为元旦、元日;广义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时间。
潮人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春节。
一个地方的风俗是由其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因此潮汕地区有很多与中原地区相同或相异的民俗活动。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毫,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由于历代大力提倡,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民间文艺形式,长盛不衰。
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买一副春联,往往要琢磨很久。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其中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团结和睦的特点,像“和睦一家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勤生产五谷丰登,善治家六畜兴旺”等等。
潮汕对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
在潮汕的春联中,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福龛上贴着斗大的一个“春”字。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层表示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一层巧借“春”与“存”潮音的相谐,表达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
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
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它始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汉。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篡权,培植吕氏势力。
潮汕节日风俗在中国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
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
每当年底临近,人们便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办年货了。
因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故此,潮汕地区便有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习俗活动。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茶郁垒。
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
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
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
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南朝•梁•宗憬《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萘,右郁垄,俗谓门神。
”然而,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却不是神茶、郁垄,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
在班固的《汉书•广川王传》中记载:广川王(去疾)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短衣大裤长剑。
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
《西游记》中叙述就更加详细于:径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赌,结果犯厂夭条,罪该问斩。
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
径河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
太宗答应了,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便宣召魏征与之对奕。
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打了一个脯儿,就魂灵升天,将龙王斩了。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
太宗告知群臣,大将秦叔宝贵道: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
太宗应允。
那一夜果然无事。
太宗因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画二将真容,贴于门上。
后代人相沿下来,于是,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
在今天潮汕一些旧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我们还可以见到神茶、郁垒或者两员雄赳赳的战将,形象似乎一样,但是仔细观察,其中一位手执钢鞭,另一位手执铁锏。
潮汕春节拜年送祝福事事顺潮汕地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是一个富有独特文化风味的地方。
潮汕春节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时候沐浴在欢乐喜庆的氛围中,互相拜年祝福,祈求事事顺利。
本文将介绍潮汕春节的传统习俗以及拜年送祝福的方式和内容。
一、潮汕春节的传统习俗1. 除夕夜守岁:潮汕人民相信,“守岁进宝,守寿延年”。
因此,在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守夜守岁,全家团圆,共度除夕。
人们常会准备年糕、果品和糕点等食品,燃放鞭炮,以驱走邪气和病疫,迎接新年的到来。
2. 贴春联: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都会贴春联。
春联是用红纸写上吉祥的对联,挂在门楣上或者家中显眼的地方。
这些春联充满了祝福和吉祥的寓意,如“金鸡报喜、吉祥如意”等。
3. 挂灯笼:城市和乡村的街道上会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照亮夜晚的街道。
灯笼上常常绘有吉祥图案,如花鸟、寿桃等。
这些灯笼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的氛围。
二、拜年送祝福的方式和内容除了以上的传统习俗,潮汕人还通过拜年和送祝福来表达他们的喜悦和祝福。
以下是一些潮汕春节拜年送祝福的常见方式和内容:1. 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对方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一般拜年时,长辈会给晚辈红包,作为祝福和鼓励。
2. 恭祝寿:对于年长的亲戚和长辈,人们也会恭祝寿。
他们会送上寿桃或者寿面,表达对对方长寿和健康的祝福。
3. 送福字:潮汕人还会送福字给亲友,福字通常是以红色为底色,上面有金色的福字。
这是一种向对方传递吉祥和幸福的方式。
4. 赏花灯:赏花灯是潮汕春节的一大特色,人们会一起到花灯展览场所欣赏花灯的美丽。
这也是一种送祝福的方式,希望对方能够享受到美好的时刻。
5. 送贺礼:在拜年过程中,人们也会互相送贺礼,如水果、糕点等。
这不仅是一种礼节,也是表达对方吉祥和幸福的一种方式。
总结:潮汕春节作为潮汕地区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拜年送祝福的方式。
人们通过守岁、贴春联、拜年等方式迎接新年的到来,并在互相祝福中传递着吉祥和幸福的心愿。
潮汕地区春节传统热闹非凡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庆祝方式。
而潮汕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更是热闹非凡,各种传统仪式和活动让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本文将为您介绍潮汕地区春节的传统习俗和庆祝活动。
一、贴春联、挂灯笼在潮汕地区,人们在春节前后会贴春联和挂灯笼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春联是一种对联,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内容吉祥如意,寓意着美好的祝福和希望。
而灯笼则是用彩纸制成,上面绘有各种吉祥图案,灯笼下面点燃蜡烛,夜晚时会映衬出璀璨的光芒,给人们带来温馨的氛围。
二、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潮汕地区春节期间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象征,舞龙的目的是祈求丰收和健康。
舞龙队伍由众多人员组成,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龙服,手持龙头,通过协作的舞动,呈现出一条生动活泼的巨龙。
而舞狮则是由几个舞者分别扮演狮头和狮身,在音乐的伴奏下,表演狮子翻滚、踢球等动作,寓意着驱邪辟邪。
三、游行巡街春节期间,潮汕地区还会举行盛大的游行巡街活动。
游行队伍由各个社区组成,穿着华丽的服饰,载歌载舞地沿街巡游。
队伍中的人们手持各种表演道具,如鼓、锣等,形成一派欢快的场景。
游行巡街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还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快乐。
四、祭拜祖先潮汕地区的人们非常注重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会进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品,如水果、饭菜等,摆放在祖先牌位前,然后燃香拜祭。
祭祀的同时,人们还会诵读祭文,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
祭祀祖先是潮汕地区春节传统的重要一环,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五、赏花灯在潮汕地区的春节期间,会举办各种花灯展览活动。
各式各样的彩灯在夜晚亮起,形成美丽的灯海,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赏。
花灯的形式各异,有动物的造型、人物的形象等,灯光闪烁,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赏花灯是潮汕地区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也是展示传统工艺的重要方式。
综上所述,潮汕地区春节传统热闹非凡,各种庆祝活动让人们充分享受到节日的喜庆和欢乐。
潮汕春节喜迎新年的民俗活动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带,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方。
潮汕春节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家庭团聚和庆祝新年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节日里,潮汕地区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其中包括吃年夜饭、拜年、放烟花等传统习俗。
潮汕地区的春节庆祝活动通常会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
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年夜饭。
年夜饭是潮汕人家庭团聚的时刻,亲朋好友会聚在一起,共同享用丰盛的晚餐。
潮汕的年夜饭有着丰富的菜肴和独特的制作方法,如潮汕烧腊、白切蚝煲、大干贝等。
每一道菜都代表着家人的祝福和对新年的期盼。
除了年夜饭,潮汕春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是亲朋好友互相拜年。
这是一种表达祝福和敬意的方式。
在拜年过程中,晚辈会给长辈拜年,恭敬地送上红包和新年祝福。
同时,长辈也会回礼,并祝福晚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吉祥。
这种传统的互动不仅加深了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传承了尊敬长辈和团结亲朋好友的价值观。
潮汕春节期间,放烟花也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
潮汕人认为烟花爆竹能驱除迷信和邪恶之气,带来好运和吉祥。
因此,每逢除夕之夜,人们就会点燃烟花放鞭炮,欢迎新年的到来。
火药爆炸声和夺目的烟花灯光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氛围,让人们沉浸在喜悦和幸福的气氛中。
除了上述的活动,潮汕春节还有其他许多民俗活动,如夜市、舞狮、舞龙、花车巡游等。
夜市是潮汕人在春节期间举办的传统市集,人们可以品尝各种美食、购买纪念品和小吃。
舞狮和舞龙是潮汕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热情和欢庆。
而花车巡游则是一种浩大的庆祝活动,各种装饰精美的花车穿梭于街头巷尾,为新年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的来说,潮汕春节的民俗活动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欢庆和祝福,同时也彰显了潮汕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
通过年夜饭、拜年、放烟花等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延续,人们不仅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友情的真挚,更重要的是,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潮汕过年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潮汕,春节这个节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是特指正月初一,故府县志也谓之为元旦、元日;广义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时间。
潮人所说的春节通常指的是广义的春节。
潮汕地区便有着很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民俗活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潮汕除夕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潮汕习俗祭祖解放前,潮汕祭祖有族祭和家祭两种。
族祭是祭远祖,在祠堂公厅,家祭在本屋。
族祭多请纸影班、戏班演出,较为隆重。
春节祭拜祖宗的用品“全是斋品:便当的香腐、木耳、瓜碧、腐枝、甜料、柿饼等物,以及除夕自制的各样斋菜。
”到初二还要再次祭祖,这一次才用荤菜,如鱼、猪肉、鹅、鸡、鸭等。
送桔潮汕有句俗谚曰:“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
”讲的是拜年越早越好,越见有诚意。
潮人到亲友家拜年,总要带上潮州柑作为礼物。
多少不限,但一定要偶数,不能奇数。
而主人家的茶几也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潮州柑,另加糖果,迎宾敬客。
因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而桔与吉同音,用谐音会意法,就成了“大吉”。
吃粿粿,米食也。
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
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
这就是“粿”的来历。
这简单的米食,在潮汕人手里,成了主食米饭之外五花八门的东西。
如甜粿、鼠曲粿、朴籽粿、红桃粿等等。
“粿品”制作较为麻烦,以前只是在祭祖时才吃,不过现在平常也很容易吃到了。
舞狮潮汕狮舞有两种:一种是“文狮”,一种是“武狮”。
“文狮”由两个人分别戴上面具扮成笑容可掬的“土地公”、“土地婆”,手执葵扇,引大狮边舞边走路,狮子也不断抖鬃、打滚。
每遇有人在门前燃放鞭炮,舞狮队就得停止行进,向主人拜年。
“武狮”拜年对象是当地有名望的人家和大商行。
当狮队一到,主人便点燃鞭炮,此时锣鼓齐鸣,狮队表演翻滚、腾转、跌扑等动作。
最精采的要算主人给狮子赏红包。
英歌舞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
广东汕头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从古至今,我国一直都保留着一些特有的过年习俗,那么你知道广东汕头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广东汕头人过春节的习俗,希望大家喜欢!广东汕头春节习俗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一,大家都要用红色盘子装满象征“大吉大利”的桔子,放在厅中大桌上,再配以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
这一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过后,一家大小相互串门拜年,大人给小孩发压岁钱,主客之间互致吉祥话,共品工夫茶。
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
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初七爱吃“七样羹”传说中正月初七是始祖“人”的生日,又称“人日”。
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制作用七种蔬菜组合而成的“七样羹”。
潮汕有句俗语说:“七样羹,大人吃了变后生(年轻),奴仔(孩子)吃了脸红润,姿娘(小女孩)吃了像朵花。
”七种蔬菜也是各有寓意,按潮汕话的谐音来说,白萝卜为“菜头”,取其“彩头”之意,韭菜取其“长长久久”,春菜取其“万物回春”,葱也就是“聪,聪明”的意思,芹菜的谐音为“勤快”,厚合、大蒜取其“诸事合算”之意。
而且,过年期间吃惯了大鱼大肉,在正月初七这天吃一顿健康营养的“七样羹”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广东汕头春节景点1.南澳岛南澳岛坐落在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是广东省内最大的海岛,也是广东省内唯一的海岛县,被人称为美丽的海上绿洲。
岛上生长着1400种热带和亚热带植物,有文物古迹50多处,寺庙30多处,大小港湾66处,比较著名的有青澳湾、黄花山、总兵府、南宋古井、太子楼遗址等景点。
2.礐石风景名胜区礐石风景名胜区位于汕头市的达濠区礐石海南岸,与汕头老市区隔海相望,于韩江、榕江、练江等三条江汇合出海处。
南与达濠接连,原为全岛,后因西南面由桥梁连广东省道而成为半岛。
广东潮汕地区过春节的风俗禁忌潮汕地区的春节风俗文化比较浓重,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广东潮汕地区过春节的风俗禁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广东潮汕地区过春节的风俗禁忌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因此春节的时候“禁忌”特别多。
言语方面,凡是“破”、“坏”、“没”、“死”、"光”、“鬼”、“杀”、“病”、“痛”、“输”、“穷”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说出口来。
也忌婴儿啼哭,因为啼哭是“没头彩”,兆示疾病、凶祸。
所以这几天即使有小孩惹了祸,也不能打骂,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为方面,端杯、盘、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坏,不慎打坏时,在取水一俗已经徒有形式而已。
禁扫地这一习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为春节期间燃放鞭炮,人来客往,地上纸屑、垃圾特别多,不打扫一下的确有碍大雅。
因此,从讲究卫生出发,不少年轻人也就对这些传统禁忌习俗不怎么讲究了。
饮食方面,这一天严禁吃药。
否则,被认为会导致一年从头到底病疾缠身,吃药不断。
初一早饭忌吃荤,有几种说法:一种是这一顿吃斋,其功用等于一年;另一种是暗喻指勤俭治家,不可铺张浪费。
忌死人,也忌办丧事,因为这将给家里带来不祥。
同时,忌该天理发,因为人们在这一,天总喜欢把理发同办丧事联系起来。
这一天甚至忌杀生,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东西图个新鲜,为了口腹之快,也就没什么顾忌了。
春节其间债主不许上门讨债,因为人们认为这一天讨债对借贷双方均不吉利。
也忌从别人口袋里掏东西,人们认为,正月初一的口袋让人掏了,可能导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险。
广东潮汕地区人们过的春节的习俗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农历⼗⼆⽉⼆⼗四⽇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
是⽇起,家家户户⼤扫除,⽤物和被帐都⾏清洗,谓之“采囤”。
?“采囤”是潮汕地区的另⼀习俗。
潮汕在年尾家⾥要进⾏⼀次⼤扫除,⽤⽵叶、或榕叶、或⽢蔗尾、或长扫把,对家中天花板、墙壁⾓落进⾏清扫,谓之“采囤”。
“采囤”把家⾥的蛛丝、灰尘清理⼲净,把家具都清洁⼀遍,这⼀民俗寓意把⼀年来的晦⽓都清出去,迎接新春的到来。
潮汕的“采囤”有时间差异,有些地⽅规定在廿四前,有些地⽅规定在廿四后。
除⼣前⼀⼆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
]除⼣⽇外出家⼈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们给孩童、⼦⼥给⽗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缸要贮满⽔,⽶缸要填满⽶,灯⽕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除⼣,亦称“除夜”、“⼤年夜”、“年三⼗”,是流⾏于中国各地的民间传统节⽇。
“除”者,去也,即除旧迎新之义,“⼣”者,晚也,指⼀⽇将尽之时,“除⼣”,即指每年腊⽉“⽉穷岁尽之⽇”的夜晚。
这⼀天,如遇所谓的“⼤⽉”,就是农历⼗⼆⽉三⼗⽇晚上,如逢所谓的“⼩⽉”,则在⼗⼆⽉⼆⼗九⽇夜间。
除⼣,潮汕⼈俗称过年夜。
除⼣和春节相连,风俗内容有别⽽相联系。
潮汕除⼣主题是除旧布新,团圆喜庆。
主要习俗活动有祭祖、贴春联、围炉、送压岁钱、守岁、辞岁等。
⼀、拜神 除⼣节除了祭拜祖宗外,还要祭拜其它神。
例如,当家⾥⽔缸⽔桶打满⽔之后,⽤⽵箶将井⼝盖住,俗称封井,再供上祭品,拜井公井妈,待新年春节才开井。
⼆、贴春联 祭过祖先后,男⼈们便动⼿把⼤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
于是,家中门户,焕然⼀新。
在潮汕春联中,常可见到单扇门⼉或神龛上贴着⽃⼤的⼀个“春”字。
“春”字有两层意义:⼀是表⽰春回⼤地,万象更新,⼀派⽣机;⼆是巧借“春”与“存”潮⾳的相谐,表⽰年年有余的良好愿望。
这与北⽅喜筵上吃鱼,谐⾳“余”有异曲同⼯之妙。
三、贴门神 潮汕民间除⼣除贴春联外,还有贴门神画像之俗。
潮汕春节习俗盘点潮汕春节习俗盘点有人说,潮汕过年是在祭拜中开始,在祭拜中结束。
其实除了祭拜,仍有许多传统风俗保留在潮汕地区,和飞逝的岁月抵抗,在这流转中保留一份真实温馨的真切美好。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潮汕春节习俗盘点,希望有所帮助!潮汕春节习俗盘点1年前准备潮汕人在年三十前,会准备很多供品祭祀祖先。
这些供品主要有三大类:猪肉、鸡、鹅、鸭和鱼组合而成的三牲,红桃粿、发粿(酵粿)、菜头粿、鼠曲粿等组成的粿品和用香菇、木耳、针菜、豆干等组成的斋菜。
潮汕人将准备食物祭拜祖先看成是感恩,而将分享胙肉等祭品当成是纳福。
祭则受福,天经地义。
除夕——团圆饭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早上开始,家里的主妇就开始准备围炉的晚餐,全家团圆一起吃团圆饭(也叫年夜饭)。
团圆饭准备的第一要事是要有鱼,寓意大吉大利的“年年有鱼”;第二是年菜中要有大蒜,将它独自煎炒成二盘也可,或将蒜叶、蒜头混在鱼、虾、肉中蒸煮炒也可,其寓意是祈望来年“有钱可算”,即意味着特有大把大把的'银两或钞票可点算,可收入;其三是必须要有鸡或其它禽类,这其中讲究的意思是“金鸡报晓”或“金鸡报春”,是希望下一年有个好的开头。
拜年——新年柑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至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到亲友家拜年,拜年的人一般会带上两个大桔(即潮州柑,谐音大吉)送给主人,主人也回赠互换两个大桔,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
出门装两个大桔去拜年,在各家各户拜年后,可能这对大桔又会通过别人的拜访,不断转换,又转送到你手上。
因此,有人戏称年初的拜年礼俗为“换柑运动”。
神落天正月初四“神落天”,家家户户要在家中祀拜,迎接诸神降临人间。
祭品有红桃粿,取“开门红”的好兆头;一盘红糖,暗含生活甜蜜;一盘大米,意谓五谷丰登。
广东潮汕过新年有哪些风俗习惯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你知道广东潮汕过新年有哪些风俗习惯吗?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广东潮汕地区春节习俗。
广东潮汕地区春节习俗:除夕夜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
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
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
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
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
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
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
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
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
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
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等。
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广东潮汕地区春节习俗:吃团年饭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除夕将至。
于是,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
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因此,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首先必须“拜老公”(祭祖宗)。
潮汕春节习俗在潮汕地区,春节这个节日不仅指正月初一,实际上是指从正月初一延续到初四这段日子,年初一至初三称为年假,初四称年假开,人们迎接上天众神回归(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围绕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如接神、敬天、放鞭炮、拜年、耍龙灯、舞狮、游大锣鼓等。
1.放鞭炮在潮汕地区,昔时大年初一一早,人们都要在自家门前或阳台祭拜南辰、北斗、天公,以及家中祀奉的神灵,祈求新年平安、行好运。
祭拜神灵之后,便要燃放鞭炮,街头巷尾,噼噼啪啪之声,此起彼落,一派喜庆气氛,此俗称为“开正”,也叫“开春”。
而今,潮汕地区一些城市已禁放鞭炮,仅在郊区、农村一带仍会燃放鞭炮。
放鞭炮2.拜年新年一到,登门拜年,至爱亲朋总要笑容满面地抱拳互贺新年。
在潮汕地区,拜年礼俗主要分为三种:一是家里人之间的拜年。
早晨祭祖以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有下跪行大礼的),祝长辈“新正(新春)如意”“健康长寿”,长辈则祝晚辈“学习进步”或“恭喜发财”。
二是亲朋好友的拜年,一般多在初一、初二。
潮汕人到亲友家拜年,带上的礼品中一定要有潮州柑,一般2~8只,成双成对,绝不能奇数。
潮州柑在当地俗称“大橘”,“橘”与“吉”同音,会意为“大吉”,新年吉祥如意。
如果是亲戚,还要带上自制粿品和肉食类物品,上方还要贴上一小张红纸(有剪成菱形或圆形的),以示吉利。
而主人家的茶几上,总要放着一盘红绿相间的大橘、槟榔(今用橄榄代替),加上糖果,迎客敬客,槟榔与宾郎同音,含有宾客的意思,故“槟榔大橘”谐音便成了“宾临大吉”,是互相致意,互祝吉祥的一种礼节。
宾主互致节日贺语后,主人招待客人喝功夫茶,吃糖果。
客人拜过年临走前,主人要回赠大桔,俗谓“转敬”或“换橘(吉)”。
拜年时若带有小孩,则互送小孩红包(利市)。
三是同事、同行之间的拜年,一般在初三以后,大多是礼节性行为。
大家见面,互致祝贺,多以“升官发财”“诸事合想”为贺语,并致以节日问候。
新年大橘(吉)3.掼春(挑礼盒)大年初一,娘家要给出嫁女儿送礼,俗称“掼(掼,潮音,即提的意思)春”,也叫“担春”,礼物装在一对大“春”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
潮汕年俗风物志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而在我国潮汕地区,春节期间有着许多源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节日民俗。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潮汕春节习俗故事。
剃个雅头过大年
潮谚里说:“有钱无钱,剃头过年”。
潮汕人爱清爽整洁,把理发叫做剃头,有“剃个头,雅三毫”之说。
潮汕旧年俗中,初一十五是不能剃头的,所以在年前,男(特别是小男孩)必剃头,女必“挽面”,以容光焕发迎新年。
“挽面”是潮汕女性理发美容的一种特别手艺,以前,女人只有出嫁或年节时才享受这种待遇。
即请人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
现在,爱美的姑娘只要花上几块钱,经阿婆们一双手、几根线的精心打扮,脸蛋便流溢出青春的光彩。
潮汕人做事碰上了麻烦,常说“头日剃头就遇着个胡须”,因为怕麻烦,所以,潮汕人年前都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自己“雅三毫”,别人见了也“喜三毫”。
除了剃头,小朋友都洗澡试新衣,旧俗传,若年三十晚上忘了洗澡的人,将来就要变成牛。
另外,年三十晚千万不能晾衣服。
因为大年夜晾衣服,今年不干,明年也要干。
故潮谚曰:“三十夜晾衫——今年唔炯(音‘刀’)明年也要炯。
”即迟早都完蛋的意思,这是春节大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