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场所消防管理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2
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宗教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制定并严格执行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是一个关于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范例,供参考:一、消防安全责任制度1.本宗教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是XXX,他/她负责全面领导和组织实施消防安全工作。
2.XXX指定消防安全副责任人,负责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开展工作。
3.XXX必须具备相关的消防安全知识和经验,可以合理安排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4.XXX制定消防安全工作计划、方案和制度,组织实施消防安全培训,开展消防演练,并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5.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
二、宗教活动场所消防设施建设管理制度1.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按照实际需要,配备和维护适量、合理的消防设施。
2.消防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消防水源、消防水系统、自动火灾报警系统、消防器材等。
3.消防设施的安装和维护工作必须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业机构或人员进行。
4.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巡检、维护、修缮和消防演练,并留存相关记录。
三、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制度1.宗教活动场所应开展定期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2.对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其熟悉逃生通道、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火灾报警设备的操作等。
3.各种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需要进行培训,确保相关人员了解操作流程和预防措施。
4.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时间、内容和方式应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
四、宗教活动场所火灾隐患治理制度1.宗教活动场所应定期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治。
2.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应立即整改,确保消除安全隐患。
3.宗教活动场所应建立火灾隐患台账,开展火灾隐患整改的跟踪和督办工作。
4.定期进行消防设施的维护和检测,确保其完好有效。
五、宗教活动场所火灾事故应急管理制度1.建立火灾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并进行定期的演练和应急预案的调整完善。
寺院消防安全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寺院消防安全管理,保障信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相关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寺院消防安全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确保消防安全工作的有效开展,落实各项消防措施。
第三条寺院消防安全规章制度适用于寺院内的全部活动场所和建筑物,包括大殿、经堂、禅堂、钟鼓楼、斋堂、住持室等。
第四条寺院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五条寺院应当加强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僧俗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增强应急逃生自救能力,防范火灾事故的发生。
第六条寺院应当按照规定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和火灾逃生的能力,确保火灾事故发生时的迅速处置。
第七条寺院应当与当地消防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定期进行消防安全自查,及时纠正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确保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有效。
第八条寺院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消防管理人员,具有消防安全知识和相关技能,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消防安全工作。
第二章消防设施设备第九条寺院应当按照建筑消防规范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包括灭火器、消防栓、消防水带、疏散指示标识等。
第十条寺院应当定期检验消防设施设备的完好有效情况,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更换损坏的设备,做好维护保养工作。
第十一条寺院应当设置专门的消防通道和疏散通道,保证人员和物品的疏散迅速顺利,增加逃生的时间和空间。
第十二条寺院应当建立完善的火灾报警系统,设置独立的消防报警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测、维护,确保火灾时能够及时报警。
第十三条寺院应当制定消防安全演练计划,定期组织全体僧俗人员参与火灾逃生演练,提高逃生应急能力。
第三章消防安全管理第十四条寺院应当成立消防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住持担任主要负责人,统一领导和协调消防安全工作。
第十五条消防安全管理委员会应当设立消防安全办公室,负责具体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全院的消防安全工作。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保障宗教场所内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宗教场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宗教场所,包括寺庙、教堂、清真寺、道观等。
第三条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保宗教场所消防安全。
第四条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应当做到组织领导、责任明确、制度健全、措施落实、保障有力。
第二章组织领导第五条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宗教场所负责人是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
第六条宗教场所应当成立消防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七条消防安全领导小组职责:(一)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制定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三)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五)制定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六)组织实施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
第三章责任分工第八条宗教场所负责人对本场所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具体职责如下:(一)组织实施消防安全管理;(二)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三)督促落实消防安全整改措施;(四)组织消防安全培训和演练;(五)报告火灾事故。
第九条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一)协助负责人开展消防安全工作;(二)组织实施消防安全检查;(三)督促落实消防安全整改措施;(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五)报告火灾事故。
第十条宗教场所内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消防安全工作负责,具体职责如下:(一)组织实施消防安全管理;(二)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三)督促落实消防安全整改措施;(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五)报告火灾事故。
第四章消防安全检查第十一条宗教场所应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确保消防安全。
第十二条消防安全检查内容:(一)消防设施、器材的完好、有效;(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三)用火、用电、用气等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四)消防安全标志、警示标志的设置;(五)消防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的落实;(六)其他消防安全事项。
宗教活动场所安全消防制度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 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为本场所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
3. 所有进入宗教活动场所的人员,必须遵守本消防安全制度。
二、组织机构1. 成立消防安全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
2. 指定专人负责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培训和演练工作。
三、消防安全管理1. 制定并实施消防安全计划,包括火灾预防、火灾扑救、人员疏散等。
2. 定期对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3. 配置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并确保其处于完好状态。
四、消防设施与器材1. 根据场所规模和特点,合理配置消防栓、灭火器、烟雾探测器等消防设施。
2. 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其正常运行。
五、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1. 定期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2. 组织消防安全演练,提高人员的火灾应急处置能力。
六、火灾应急处置1. 一旦发生火灾,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
2. 及时报警,并配合消防部门进行火灾扑救。
七、人员疏散与安全1. 制定详细的人员疏散计划,明确疏散路线和集合点。
2. 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设置明显的安全出口指示标志。
八、违规处理1. 对违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
2. 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九、制度的修订与完善1. 根据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变化和宗教活动场所实际情况,定期对本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十、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模板性质,具体实施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和规范全县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宗教活动场所火灾危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山西省消防管理条例》、《山西省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依法登记开展宗教活动的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及其他固定处所。
第三条宗教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立足消防安全自查、火灾隐患自除、消防安全责任自负,实行严格、规范、科学管理,着力提升宗教活动场所查改火灾隐患、扑救初起火灾、组织人员疏散逃生和宣传教育培训能力。
第四条宗教活动场所内举办大型宗教活动,应按有关规定进行申报审批,并配合做好活动举办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第五条新建的宗教活动场所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消防技术标准要求。
消防设计文件应当依法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或备案,工程竣工后应当依法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验收或备案。
属于公众聚集场所的,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应当依法申请消防安全检查。
第六条按照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公安消防部门监督管理、宗教部门行政指导、乡镇(街道)属地监管、宗教团体督促协调、宗教活动场所全面负责、教职人员和教群众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二章消防安全责任第七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消防安全管理体系,落实逐级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逐级和岗位消防安全职责、权限,确定各级、各岗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
第八条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负责本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九条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应成立消防安全管理小组,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具体组织实施消防安全工作。
第十条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小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场所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二)按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修理,确保完好有效,检验、修理记录存档备查;(三)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建立防火档案;(四)建立以消防安全管理人或专、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为队长的义务消防队,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熟练掌握消火栓、消防泵、灭火器等消防器材使用方法;(五)定期对本场所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宗教场所消防管理制度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宗教场所的建筑、设施和人员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宗教事务条例》,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宗教场所,包括寺庙、教堂、清真寺等在内的宗教建筑和宗教活动场所。
三、责任部门1. 宗教场所管理员负责全面贯彻执行本制度,组织实施防火工作,保障宗教场所的消防安全。
2. 消防管理部门负责对宗教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指导并监督宗教场所的消防工作。
3. 宗教事务部门、县级以上宗教团体管理部门负责对宗教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和防火宣传教育工作。
四、消防设施和器材1. 宗教场所必须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包括灭火器、消防栓、疏散指示标志、火灾报警器等。
并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2. 宗教场所应当设置合理的消防车辆进出通道,并保持畅通。
五、消防安全管理1. 宗教场所应当建立并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管理程序。
并组织开展消防安全培训。
2. 宗教场所管理员应当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确保宗教人员熟悉火灾逃生自救知识,加强应急处理能力。
六、火灾隐患排查1. 宗教场所应当定期组织对消防隐患进行排查,并制定整改计划,逐项整改,确保消防隐患得到及时清除。
2. 宗教场所应当建立并完善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改台账,并定期报消防管理部门备案。
七、消防宣传教育1. 宗教场所应当借助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加强宗教人员的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宗教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
2. 宗教场所管理员应当在宗教场所醒目位置张贴《怎样逃生》等消防宣传标语和海报,提升信众的自救和逃生能力。
八、应急处置1. 宗教场所应当建立火灾应急预案,明确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处置程序和责任人员。
2. 宗教场所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消防队伍,定期组织消防演练,保障宗教人员的安全撤离。
九、其他规定1. 宗教场所不得违规私自改动建筑结构,不得私自设置油炉、香炉等火源设备。
一、总则为了加强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宗教场所内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宗教场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宗教场所,包括寺庙、教堂、清真寺、道观等。
三、消防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 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消防安全办公室,负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 各宗教场所应设立消防安全管理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具体实施。
四、消防安全管理措施1.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1)宗教场所应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2)宗教场所应利用宣传栏、公告栏等渠道,普及消防安全知识,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2. 消防安全设施(1)宗教场所应按照国家标准配备消防安全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应急照明等。
(2)消防安全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
3. 用火用电管理(1)宗教场所应制定用火用电管理制度,明确用火用电安全责任。
(2)宗教场所应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办公场所、生活场所的用火用电管理,禁止在宗教场所内私拉乱接电线、使用明火等。
4. 烟火管理(1)宗教场所应制定烟火管理制度,明确烟火燃放区域、时间和要求。
(2)宗教场所应加强对烟火燃放的管理,确保烟火燃放安全。
5. 疏散通道(1)宗教场所应确保疏散通道畅通,不得占用、堵塞疏散通道。
(2)宗教场所应定期检查疏散通道,及时清理杂物,确保疏散通道畅通。
6. 火灾隐患排查(1)宗教场所应定期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及时整改。
(2)宗教场所应建立健全火灾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排查治理责任。
五、消防安全责任1. 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
2. 消防安全管理办公室负责宗教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
宗教场所消防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保障宗教场所内信教人士和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提高宗教场所的消防安全水平,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消防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宗教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寺庙、教堂、清真寺等宗教场所。
三、消防责任1. 宗教场所管理者是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严格履行消防管理职责;2. 宗教场所内每个人员都有参与消防工作的责任,必须积极配合管理者做好消防工作;3. 每个宗教场所应设立一名专职消防负责人,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宗教场所的消防工作;4. 每个信教人士和工作人员应参加定期的消防演练,掌握火灾应急逃生知识。
四、消防设施1. 宗教场所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配备消防器材和设施,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2. 各类消防器材摆放位置需明显标注,易于取用;3. 消防设备应配备消防员,确保在火灾发生时可以及时使用;4. 宗教场所内应设有消防通道和疏散楼梯,通道及时清理,疏散楼梯不得占用或封闭。
五、消防安全教育1. 宗教场所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消防安全培训,提高信教人士和工作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2. 案发火灾后应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和学习,总结教训,完善消防安全措施;3. 消防安全知识应在宗教场所内显著位置张贴,提醒信教人士和工作人员。
六、火灾应急预案1. 每个宗教场所应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报警流程、疏散逃生路线、灭火器材使用等内容;2. 宗教场所管理者应定期组织演练火灾应急预案,确保信教人士和工作人员熟悉应对方法。
七、消防检查监督1. 宗教场所管理者应定期进行消防设施检查,确保设施完好;2. 消防部门有权定期对宗教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3. 消防设备故障需及时维修,不能影响正常使用。
八、法律责任对违反本管理制度的宗教场所管理者和责任人员,将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以上为宗教场所消防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希望所有宗教场所管理者和信教人士能够严格遵守,共同维护宗教场所的消防安全。
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有效保障宗教场所的消防安全,维护员工和信徒的人身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二、管理标准1.宗教场所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消防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和管理,确保消防设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2.消防设施的配置和布局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要求,并经消防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宗教场所应当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员工和信徒在发生火灾时能够迅速、有序地疏散和救援。
4.宗教场所应当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消防管理人员,负责宗教场所的消防工作。
消防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消防知识和技能,并接受定期的培训。
5.宗教场所应当建立消防档案,记录消防设施的维护、检测和维修情况,以及消防培训和演练的记录。
6.消防设施的日常维护和定期检查应由专业的消防维保机构进行,确保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和可靠性。
7.所有的宗教场所人员都应参加消防安全培训,了解基本的火灾防范知识和应急处理方法。
8.宗教场所应制定消防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消防安全职责和义务。
9.宗教场所应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存在的隐患和问题。
10.宗教场所应建立与周边单位和社区的消防安全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协作,提升整体防灾减灾能力。
三、考核标准1.每季度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巡查,检查内容包括消防设施是否齐全、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消防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等。
考核结果以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2.每年进行一次火灾应急演练,考核演练过程中员工疏散速度、逃生是否有序、灭火器使用技能等方面的表现,考核结果以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3.每月进行一次消防设施检查,确保消防设施的操作和维护情况。
考核结果以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4.定期组织员工参加消防安全培训,考核培训的效果和员工的学习情况。
考核结果以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种评定标准进行评估。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宗教寺庙消防安全管理,保障宗教活动场所的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宗教寺庙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宗教寺庙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宗教寺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宗教寺庙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明确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消防安全措施,确保消防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宗教寺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六条宗教寺庙消防安全责任人:1. 主持宗教活动的负责人为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寺庙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2. 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督促消防安全措施的落实。
3. 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对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第七条宗教寺庙消防安全管理人员:1. 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
2. 负责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宗教活动场所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3. 负责消防设施的维护保养,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4. 负责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
第三章消防安全措施第八条宗教寺庙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第九条宗教寺庙应当建立健全消防设施,确保消防设施完好有效。
1. 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消防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
2. 设置明显的消防标志,确保消防通道畅通。
3. 配备专职或兼职消防员,负责消防设施的维护和火灾扑救。
第十条宗教寺庙应当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宗教活动场所人员消防安全意识。
1. 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培训,提高宗教活动场所人员消防安全技能。
2. 利用宣传栏、广播等手段,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3. 鼓励宗教活动场所人员参加消防安全知识竞赛等活动。
第十一条宗教寺庙应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
1. 检查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
2. 检查消防通道是否畅通。
3. 检查电气线路、易燃易爆物品等是否存在火灾隐患。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寺庙消防安全管理,保障寺庙内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寺庙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所有寺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寺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第四条寺庙应当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僧侣和信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第五条寺庙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应当接受当地消防救援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消防安全责任制第六条寺庙法定代表人为寺庙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寺庙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第七条寺庙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建立健全寺庙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组织实施消防安全工作;(二)组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僧侣和信众的消防安全意识;(三)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并确保其完好有效;(四)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五)制定火灾应急预案,组织演练,提高火灾应急处置能力;(六)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对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八条寺庙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履行以下职责:(一)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组织实施消防安全工作;(二)负责消防安全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三)组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四)管理消防设施和器材;(五)组织实施火灾应急预案。
第三章消防安全检查第九条寺庙应当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包括:(一)建筑消防设施和器材的完好性;(二)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情况;(三)电气线路、设备的安全状况;(四)火源、电源、可燃物等火灾隐患;(五)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措施落实情况。
第十条消防安全检查应当由消防安全责任人或者消防安全管理人组织实施,并形成检查记录。
第十一条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整改措施应当明确、具体、有效。
第四章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第十二条寺庙应当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僧侣和信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寺庙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一、目的与原则为确保寺庙及其文物的安全,防止火灾事故的发生,制定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的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寺庙火灾防控能力,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寺庙应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负责消防安全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监督。
2. 消防安全委员会下设消防安全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3. 各殿堂、部门负责人为本区域消防安全的第一责任人,负责落实消防安全措施。
三、消防安全措施1. 制定并实施年度消防安全计划,包括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演练等。
2. 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
3. 明确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的位置,并保持畅通无阻。
4. 禁止在非指定区域内使用明火,严格控制火源。
5. 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
四、消防安全教育与培训1. 定期对寺庙工作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2. 利用宣传栏、横幅等形式,加强对香客、游客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3. 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全员消防演练,确保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有效地进行疏散。
五、火灾应急处理1. 一旦发生火灾,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疏散,并拨打火警电话报警。
2. 消防设施操作人员要迅速启动消防设施,尽力控制火势。
3. 事后要对火灾原因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情况修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六、监督与考核1. 消防安全委员会定期对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2. 对于消防安全工作突出的个人或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3. 对违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对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寺庙消防安全委员会所有。
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寺院消防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寺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寺院内所有建筑物、设施、场所及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管理。
第三条寺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确保消防安全。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寺院成立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寺院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制定寺院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和演练。
(三)监督检查消防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四)处理消防安全事故,组织开展火灾调查。
(五)定期向寺院主要负责人报告消防安全工作情况。
第六条寺院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职责:(一)负责寺院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二)负责消防安全设施的检查、维护和保养。
(三)负责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
(四)负责消防安全应急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五)负责消防安全记录的整理和归档。
三、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第七条寺院应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僧众和信教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
第八条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内容包括:(一)消防安全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常识。
(二)火灾事故案例及警示教育。
(三)消防安全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四)消防安全应急疏散和逃生知识。
第九条寺院应利用宣传栏、横幅、电子屏幕等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四、消防安全检查第十条寺院应定期对消防安全进行检查,确保消防安全设施设备完好有效。
第十一条检查内容:(一)消防设施设备是否完好、有效。
(二)消防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
(三)电气线路、设备是否老化、破损。
(四)易燃易爆物品存放是否符合规定。
(五)消防安全制度、预案是否完善。
第十二条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整改,确保消防安全。
五、消防安全设施设备第十三条寺院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
宗教活动场所消防管理制度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维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保障信教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和《消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宗教活动场所应当成立以负责人为组长的消防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岗位消防安全职责,确定各岗位消防安全管理人员,防患于未然。
第三条宗教活动场所要配备一定的消防器材及工具(如灭火器、消防锨、消防桶等),并及时更新;严禁私拉乱扯电线,电器要按照规定使用,保持照明设备和电门开关的清洁。
第四条宗教活动场所至少要设置两条安全通道,通道上不得堆放杂物及安装栅栏等障碍物,进行宗教活动期间通道不得上锁,确保畅通,并制作标志牌悬挂于明显处,便于及时疏散人群。
第五条至少每半年要组织一次信教群众学习《消防法》等法律法规,有条件的耍组织演练,以增强消防意识。
第六条制定活动场所突发消防安全事件预案,确保组织有力、措施有效。
一旦发生火灾,立即拨打火-警119求救,报告宗教事务部门,并积极组织扑救。
第七条要积极配合宗教事务部门和消防部门的指导、监督、检查。
第八条场所消防工作小组要坚持每日自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第九条要建立防火安全检查记录簿,每次检查后应及时填写,并由检查人员和场所负责人共同在检查记录上签字。
第十条对未按规定履行本制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视情节轻重,予以责令改正、撤换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撤销场所登记。
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场所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宗教活动场所的所有建筑物、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
二、消防安全组织与管理第四条成立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第五条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一)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二)制定和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三)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四)组织消防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五)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六)组织消防应急演练;(七)及时处理火灾事故。
第六条宗教活动场所消防安全责任人:(一)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由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担任;(二)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本制度的各项规定,确保消防安全;(三)消防安全责任人定期向消防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汇报消防安全工作情况。
三、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第七条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宗教活动场所工作人员和信教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第八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包括:(一)消防法律法规;(二)火灾预防知识;(三)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四)火场逃生自救技能;(五)火灾事故案例分析。
四、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第九条宗教活动场所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消防设施设备,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第十条消防设施设备管理要求:(一)消防设施设备应保持完好有效,不得擅自改动或拆除;(二)消防设施设备的操作人员应熟悉操作规程,确保能够熟练使用;(三)消防设施设备的维修保养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进行;(四)消防设施设备的检测、检验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
五、消防安全检查第十一条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火灾隐患。
第十二条消防安全检查内容:(一)建筑物、构筑物的防火间距是否符合要求;(二)消防设施设备是否完好有效;(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四)电气线路是否老化、破损;(五)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
宗教场所消防管理制度
一、遵守消防法律、法规,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履行消防安全职责,保障消防安全。
二、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负责人是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场所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
场所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消防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实施和组织落实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三、组织管理人员和信教群众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加强防火常识和逃生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信教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识灾能力。
四、保持疏散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制定消防应急预案,凡500人以上信教群众聚会的活动场所每年要进行一次防火安全疏散演练,训练紧急状态下撤离和灭火方法。
五、场所内的电灯、电线安装要规范,不得随意拉扯和乱接,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六、完善防火设施,各场所要建立消防池,购置必备的防火器材,置放在明显位置,要组织人员懂得和学会消防器材的性能和使用,遇到紧急问题,人人都能随时处理。
非火警时,任何人不准擅自动用消防器材,对造成严重后果者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七、在场所内烧香点纸,要在有人看管的指定地点进行,严禁在场所内燃放烟花炮竹,更不得燃放高空燃爆物品,如不按规定执行造成事故的,要追究当事人和责任人的责任。
八、建立安全防火制度,接受宗教局、公定局和消防等有关部门的指
导和监督,落实火灾隐患整改措施,及时处理涉及消防安全的重大问题,对不符合整改要求的,要追究场所负责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