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乘法(第一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8.90 MB
- 文档页数:24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有理数的乘法》(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3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学生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以及实数的概念后,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的乘法,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而总结出规律,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法、乘除法,对于实数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学生对于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思考来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能够熟练运用。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对于特殊情况的处理,如负数的乘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有理数的乘法,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有理数乘法法则,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入和解释有理数的乘法。
2.准备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出有理数的乘法。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果有理数a和b,如何计算它们的乘积?2.呈现(10分钟)呈现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法则的规律。
让学生尝试解释乘法法则的意义和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第7节《有理数的乘法》教学设计与反思(第1课时)一、学情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本节课要在小学已掌握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要使正数乘正数(或0)的规律在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时仍然成立,那么运算结果应该是什么”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会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与加法法则一样,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也要从符号和绝对值来分析.由于绝对值相乘就是非负数相乘,因此,这里关键是要规定好含有负数的两数相乘之积的符号,这是有理数乘法的本质特征,也是乘法法则的核心.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2、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过程与方法:1、通过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推导,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通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乐于了解数学、应用数学的学习态度.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应用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正确的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2、难点: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符号确定的理解.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的区别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本课要以正数、0之间的运算为基础,构造一组有规律的算式,先让学生从算式左右各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并得出规律,再以问题“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为引导,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规律下,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个负数相乘各应有什么运算结果,并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总结出规律,进而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规定的合理性.上述过程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什么叫“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等,都会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在“如何观察”上加强指导,并明确提出“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看规律”的要求.五、教学过程设计1、新课引入:由已学过的内容“用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解决P49的“水库水位变化问题”,并通过解决该问题的过程,引入新课.提出问题:甲水库的水位每天升高3厘米,乙水库的水位每天下降3厘米,4天后,列式计算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是________.乙水库水位的变化量是________.如果规定用正数表示水位升高,用负数表示水位下降,上面问题的答案你得到了吗?你能明确加法与乘法的联系吗?与同伴交流。
1.4.1有理数的乘法(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2、 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3、能计算多个有理数相乘。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稳固:〔1〕有理数包括哪些数?〔2〕计算: 3X2= 3X0= 3X = X =2、引入负数后,有理数的乘法有几类?又应该怎么计算?〔揭示课题〕二、探究新知1、在数轴上,向东运动2米,记作+2米;向西运动2米,记作-2米。
例:(1):2x3其中2看作向东运动2米,“x3〞看作沿此方向运动3次,用数轴表示如下:2361230 1 2 3 4 5 6结果怎么样呢?〔向西运动了6米〕所以2x3=6[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按照〔1〕的方式完成〔2〕—〔5〕(2)〔-2〕x3(3)2x(-3)(4)(-2)x(-3)(5)(-2)x0 ,0x3 , 0x(-3) , 2x0〔学生小组汇报〕2、从上面一组题中,同学们觉得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有没有规律可行?建议大家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1)积的符号与两个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2)积的绝对值与两个因数的绝对值又有怎样的关系?〔学生活动时间〕学生答复,老师完善,得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利用数轴不仅前后知识加以联系,还形象的表达出有理数的乘法,并通过小组合作,加深理解,同时锻炼同学们的观察能力以及合作表达交流的能力。
)活动1:1、确定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
〔教师任意说出一个算式,让学生口答这个算式的积的符号,最后归纳计算步骤。
〕2、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出题计算,初步熟悉运算法则。
三、稳固练习1、计算6×(-4)= (-8)×(-1 )=(-0.5)× = (-3)×(- )=教师说明:在最后一个运算中我们得到了(-3)×(--)=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