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写作的叙事角度
- 格式:pdf
- 大小:464.07 KB
- 文档页数:4
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叙事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随着市场化的进程,过去政治性为主的所谓“正统”新闻由于其表现的模式化和语言的公文化,传播效果逐渐衰落,现在,各类叙事性新闻成了大众传播的重要内容,媒体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形式讲述新闻的趋势正在风靡传媒界。
新闻是正在或者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当事实构成新闻的本源和主题时,叙事也就成为了对事实陈述的主要手段。
现在,我们所关注的用叙事学的角度进行的新闻报道,不管是新闻产生的写作环节,还是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的前端环节,都受到叙事学的影响,新闻需要讲究叙事艺术,遵循叙事规律,掌握叙事技巧。
新闻人在进行新闻叙事的时候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即通过叙事手段知道如何挖掘新闻的背后的内涵,增强新闻的真实性、深刻性,吸引读者注意力,使其实现传播的最大化。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近年来,各类叙事性新闻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采用生动形象的叙事性形式和话语进行新闻报道,贴近民生,增加了新闻的可读性,为读者所喜闻乐见。
本文力求从新闻叙事的起源、新闻的叙事内容、新闻的叙事特质、新闻的叙事技巧和对新闻叙事的一些现实思考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多维审视叙事学视野下的新闻写作。
内容提纲:1.叙事学的产生和发展1.1叙事学的产生1.2叙事学和新闻传播的联系2.新闻叙事学的缘起2.1.新闻叙事学的产生2. 2新闻叙事的本质2.2.1新闻叙事与文学叙事的异同3.叙事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内容3.1叙事学视角下结构的连贯性3.1.1新闻视角聚焦的线索3.1.2新闻叙事时间的艺术3.2叙事学视角下内容的亲民性3.2.1关注普通大众,服务民生3.2.2关注生存环境,促进和谐3.2.3关注社会文明,传承文化3.3叙事学视角下形式的故事化3.3.1过程的细节化3.3.2主体的隐身化3.4叙事学视角下语言的生动性3.4.1用词的口语化3.4.2句式的简洁化3.4.3风格的轻松化4.叙事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弊端的现实思考4.1新闻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悖论4.2新闻深刻性与故事流俗化间的博弈拟解决的问题:叙事化的手法使新闻写作生动、形象,更为读者所喜爱。
新闻报道中叙述类作品的视角选择作者:王宝德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10期摘要:对记者而言,把握叙述类新闻报道的写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能。
叙事作品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决定了情节的组织、意蕴的传达和结构的安排。
文章结合新闻报道的具体实例,分析和探讨新闻叙述视角的主要类型及其选择技巧,从而有助于新闻从业人员挑选最有效的视角,优化新闻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新闻报道;叙述视角;选择技巧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231-02当今信息时代,新闻信息量日益增大,新闻媒体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新闻信息交叉覆盖和选题内容趋同的现象更加突出,获得独家新闻的机会越来越小,过去那种几家新闻媒体垄断信息资源的格局被打破。
这种情况迫使各新闻媒体只能在新闻叙述方式和角度选择上用力,从而大大提升新闻叙事的价值和地位,因此,有业内人士称当下是新闻的“讲述时代”。
重视精心选择新闻话语的叙述视角,讲究新闻叙述技巧,正是在新闻“讲述时代”增强新闻传播效果和媒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笔者认为主要采用的叙述视角有全知叙述视角、固定式限知叙述视角、转换式限知叙述视角和纯客观叙述视角四种类型。
本文拟结合具体实例,从叙述学的角度分析新闻报道选择叙述视角的艺术,以探讨新闻写作的叙事技巧。
一、全知叙述视角的新闻报道全知叙述视角是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叙事作品惯用的一种视角,这种视角由于叙述者没有固定的观察位置即没有视角限制而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叙述者以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全知全能者”身份,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高高在上鸟瞰全貌,也可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知道所有人物的言行和心理,还能够了解过去、预知未来,叙述者甚至可以直接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
这种全知视角使叙述者具有无限广阔的视野,他能“全知”地观照一切、讲述一切,从这个意义上看,这种视角似乎是没有缺陷的,然而,它的局限却正在于此,这种叙述视角往往会使人怀疑:这样的“全知”叙述可信么?特别是对于视客观真实性为生命的新闻报道,采用这样的视角往往容易导致新闻失实和主观倾向性。
新闻的叙事视角分析作者:韩晓梅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2期【摘要】新闻是一种向受众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叙述。
本文主要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事方面入手,借用有关叙事视角理论,对采用第一和第三人称叙事的新闻作品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分析为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与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闻叙事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在叙事学的研究中,小说的叙事性早已为人熟知,许多叙事学著作研究也有关于小说的叙事本质、特征和方法等内容。
新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叙事”,因此也应该具有叙事性。
可是新闻与小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就提示我们新闻的叙事性与小说定有较大差异,如此一来对新闻的叙事性和叙事视角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闻的叙事性按照通常解释,叙事就是对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真实或虚构事件进行叙述。
所谓“事(事件)”是指有目的的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及其结果。
而历史就是将无数的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组合,对历史的部分或全体描述就为历史叙述。
因此历史叙述和新闻叙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都是对真实事件的记述,只不过,历史是记述过去的事件,新闻是记述最近发生的事件。
可以说,今天的新闻有可能就是以后的历史。
从以上关于叙事的解释我们可以认为新闻就是一种“叙事”,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对公众来说有知晓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
这里的“报道”当然建立在叙述之上,或者就是叙述。
所不同的是,新闻的叙事往往要求按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来进行,文学可以虚构故事,而新闻必须恪守真实这一生命线,真实性是新闻叙事与虚构性叙事的本质区别。
二、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分析就当下而言,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多采用第三人称的方法叙事。
也就是说通过隐藏了的“我”来对受众传播自己的观点或者所掌握的信息。
采取隐藏的“我”来讲述新闻时,记者多是以一种较为客观、较为清醒的旁观者角度来描述对象,是典型的限知叙事类型。
因为采用的是一种旁观者的角度,所以第三人称叙事能够在纪实性的文本(如新闻)中增加文本的可信度,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主观判断带来的偏颇,同时也让读者能够信任记者所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新闻角度是新闻记者寻找、挖掘和叙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角度的不同决定了观察事物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
因此,法国叙述学家托多洛夫认为“角度具有第一位的意义”。
当下新闻媒介的竞争并不完全是信息快慢和多寡的比拼,更多地是新闻角度的竞争,角度的不同往往是新闻文本最大的不同。
对于新闻角度,不应该简单地作为一个静止的概念来理解,或者说,它并不仅仅是新闻文本最终呈现出来的叙事角度,而应该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把握,惟有如此,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判断和选择新闻事实,创造出新闻报道的“文本价值”。
新闻记者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大体上分为三步:立意、选材、叙事,为此衍生出三个步骤的角度选择:立意角度、选材角度、叙事角度。
这三个角度是层层深入、不断明确的整体,并直接导致了新闻事实的最终呈现结果。
立意角度:新闻主题的选择新闻立意是新闻记者对某种新闻事实或者新闻现象产生深刻认识或者感受而形成的新闻主题,而新闻立意角度则是确定新闻主题的视角选择。
对于同一新闻事实,从不同的新闻角度切入,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新闻主题,并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
因此,新闻立意角度,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应该如何把握新闻立意角度呢?首先,紧扣党和政府的路线、政策、方针,是新闻立意角度的首要选择。
我国的新闻立意总是要与我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当前工作紧密联系,惟有如此,才能导引社会舆论,指导当前工作。
比如扬州瘦西湖的“大学生船娘”的新闻之所以引起轰动,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各大新闻媒介竞相报道,就在于新闻主题切合促进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生就业观改变等。
其次,追求真善美,是新闻立意角度的永恒胚胎。
坚持真理,忠于事实,追求真实的生命存在与意义,是新闻立意的“真”;表现善良人性和博爱社会,追求正当与正义,捍卫真理与知识,是新闻立意的“善”;书写至真至善,表现社会和谐,实现美好事物或者心灵的澄明境地,是新闻立意的“美”。
张扬真善美,鞭笞丑陋与邪恶,是新闻立意的永恒胚胎,也是实现协调关系、监视环境、传播文化等媒介功能的主要途径。
2015年第9期因为社会传媒的不断发展,传媒界的新闻理念和新闻视角以及新闻叙事方式都在随之发生着新的变化。
新闻传媒以及作为记者或是编辑的从业者们的新闻视角也在发生着变化。
众所周知,因为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所以新闻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这正符合叙事的定义。
正如新闻人穆青所说:“新闻是一种叙事文。
”虽然新闻也是叙事文,但作为一种通讯文体,新闻还有自己的独特性,由于新闻的特性是必须通过描述事件过程来揭示事情的真相,它的叙事结构、叙事方式等都区别于传统的叙事,因此新闻的叙事视角也不同于传统叙事视角。
一、新闻的叙事性特点“叙事又称为文学的叙事,就是用话语来描述生活的过程,叙事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或社会的事。
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性作品则是直接的传达客观的事件。
”①但是由于对事件发生过程描述的把握程度不一,因而描述结果显示的真实性就不一样。
因此文学性的叙述和新闻叙述大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文学性的叙述加入了主观思想建构了一个虚构的空间,而新闻叙述必须是客观真实,当下发生之事。
叙事以它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使得新闻更容易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新闻所具有的叙事性就是运用文学性的写作描写手法,将新闻的事实以叙述叙事的文学性写作方式展现给读者,赋予新闻报道一定的美感效应的新闻表现形式。
”②新闻叙事的本质是新闻信息的传递,新闻的真实性、显著性、接近性等特点使得新闻报道必须要将新闻事实当做一个叙事叙述出来。
“新闻的叙事性,既是新闻报道的文本显示的一种特点又是新闻报道的一种存在状态和一种新闻传播的态度,新闻所具有的叙事性是新闻媒介为了跟随社会发展得以生存和改革需要而对自身的进行的一种调整。
”③如对8·12天津爆炸事件的报道,除了对爆炸事件的时间、地点、伤亡情况、爆炸发生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叙述,还增添了爆炸的细节描绘、爆炸场景的再现以及爆炸背景的交代。
使其更加通俗化和平民化,满足了新闻受众的心理需求。
浅析《人民日报》新闻叙述视角的变迁新闻学院10级黄怡楹摘要《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自从创刊以来到现在都在中国新闻领域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关键位置,作为中国政府的喉舌,该报中的文章对中国社会影响重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社论更是被称为中国政治的风向标。
社会的变化影响新闻写作方式的变迁,而新闻的叙述视角往往是新闻写作方式变迁的风向标,它从侧面反映新闻写作方式的变化和特点。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不同时期的代表文本写作叙述视角的分析,总结阐释中国报业新闻叙述视角的变迁规律,并从中发掘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最后对新闻写作方式未来变化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闻写作方式叙述视角。
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1简述新闻叙述视角1.1什么是新闻叙述视角1.2新闻叙述视角的几种分类分类2 从《人民日报》看新闻叙述视角变迁2.1 《人民日报》简介2.2 不同时期的新闻视角3总结:客观视角是新闻叙事视角的趋势参考文献正文1.1什么是新闻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
新闻其本质也是特殊的语言与文本,所以我们可以把新闻叙述视角概括为:新闻的叙述视角就是新闻语言对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
1.2新闻叙述视角的几种分类对叙述视角研究得比较精细的,是结构主义的批评家们。
他们对叙述视角的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法国的兹韦坦·托多洛夫把叙述视角分为三种形态: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但新闻作为特殊的语言尤其是新闻的文本相比较普通的文本有其一定的特殊性,普通语言视角的划分对新闻叙述视角来说难免过于宽泛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不利于研究的方便,所以我们在此参照复旦大学新闻学黎明洁教授的划分方式,按照她的观点将新闻叙述视角划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全知全能视角该视角类似与托多洛夫的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是对这一视角的型象概括。
新闻特写常用的写作方法
新闻特写是一种对人物、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入报道和观察的新闻报道形式。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新闻特写写作方法:
1. 描述细节: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现场的氛围和人物的情感。
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细节,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2. 采访报道:通过与相关人物的采访,直接引用他们的话语,展现他们的观点和情感。
采访报道可以呈现多个视角,让读者对事件有更全面的了解。
3. 并列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观点,突出特写报道的主题。
通过对比,更好地展示出人物的特点或事件的矛盾和争议。
4. 个案分析: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个案,通过深入分析个案中的细节,展示出普遍性的问题或现象。
通过个案分析,能够更好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 叙事手法:采用叙事的方式讲述事件或人物的经历,通过叙事的张力和节奏,吸引读者的兴趣。
叙事手法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6. 观点评论:在特写报道中,作者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要注意客观公正。
观点评论能够给读者提供思考的角度,并指导读者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
7. 图片和图表配合:在特写报道中,可以加入一些图片或图表,通过视觉形式进一步展示现场情况或统计数据。
图片和图表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和加深对事件的理解。
总之,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有多种,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使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的关注,并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