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货币所有权归属及其流转规则_对_占有即所有_原则的质疑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1
有关金钱货币物权性质的法律检索一、学界观点1.王利明:《物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所有和占有一致原则'只是一般的民法规则,但是不完全适用于各种复杂的交易关系,尤其是一些特殊的商事关系”2.杨立新:“论货币的权利客体属性及其法律规制”,载《中州学刊》,2008年7月第4期“货币是作为法定支付手段的一般等价物,具有法定唯一性、国家信用性和高度流通性三大特点。
货币电子化并未产生新的法定货币形式。
《物权法》颁布后应该对货币的“占有即所有”规则进行全面审视。
货币不能直接适用绝大多数动产物权制度,在物的分类中也表现出极强的特殊性,应将之作为一般等价物,从传统民法对一般物的分类中抽离出来,适用特殊物格的法律规则。
”3.张庆麟(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副教授,法学博士):“论货币的物权特征”,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5期“货币的通常含义是指充作交换媒介使用的硬币和其他物质,它最早是从物物交换中脱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自产生以来,已由实物货币发展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或信用货币,但这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它们皆为动产。
在法律上货币就属于物的一种,具备物所具有的基本法律特征。
但因其性质与功能的特殊性使得它与其他的动产物又有着大不相同的特征。
”4.周显志(暨南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法律学系主任,博士,教授):“论货币所有权”,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9期“货币是代表一定财产权的凭证,是民法上一种特殊的物。
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货币既可担当物权的客体,又可充当债权的客体。
货币是特殊的种类物,在交易上可以互相替代。
货币所有权,即以货币为标的物成立的所有权。
货币所有人凭借其所有权,可对货币为自由的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
同时,货币因为属于法律上的特殊动产,所以也能成为占有之标的物而成立占有。
货币所有权的法律性质:所有与占有一致。
其特征有以下几点:1.货币的占有的取得,即货币所有权的取得,货币占有的丧失,即货币所有权丧失。
货币所有权归属及其流转规则——对“占有即所有”原则的质疑其木提【内容提要】货币为民法上的特殊......【关键词】货币种类物占有......一、问题的提出在现实生活中,货币现金因人们的买卖、投资、储蓄......我国民商法学界对货币所有权......但近年来,学说多主张该“占有即所有”原则......货币是民法上的特殊动产......二、大陆法系上货币返还请求......在古罗马时代......《德国民法典》第929条规定,动产所有权的移转......《德国民法典》第935......除上述通说外,德国民法上还有......在日本,关于货币的财产属性,立法上的依据为《......但自学说借鉴德国法所主张的......三、英美法系中的货币返还......(一)衡平法上的追及法理在英美法系国家,除了普通法规则以外,还有衡平法......衡平法则不然,衡平法不拘泥于形式上的所有......(二)对丧失的金钱及其代位物的追......依衡平法规则,对于所丧失金钱的代位物,......如前所述,受损人可在拟制信托或优先权之间作出......(三)对混合金钱及其代位物的追及力依衡平法规则,侵占人将其......那么,在侵占人使用混合资金之一部分而取得代位物,......四、货币的物权特征及其流转规则通过前文的梳理可知,我国民......(一)基于法律行为的流转1.移转货币所有权的法律行为。
我国《物权法》......在涉及货币所有权问题时,不得不论及存......2.移转货币占有的法律行为。
首先来看货币现金的......当所有人所丧失的金钱与占有人的金钱相混合......其次来看特定账户资金的占有问题。
在委托、信托、行纪......我国《信托法......我国《合同法......可见,上述商事法律关系,实际上是所......(二)非基于法律行为的流转1.基于事件和法院裁判而发生的......就法院与债权人之间的法律......我国《继承法......2.因事实行为而发生的流转。
内容提要:金钱的高度可替代性并不必然排除其特定性,而金钱之特定包括物理特定和价值特定两个层面。
“占有即所有”原理毫无节制地保护金钱的后续受领人,也不当保护了占有人的债权人,其流通保护功能可为善意取得制度所替代。
金钱占有移转时,原权利人之物权只能依移转所有权的意思而消灭,但金钱占有非因移转所有权的意思而移转时,原权利人也将因金钱丧失其价值特定性而失去物权性保护。
原权利人与占有人的金钱混同后,若能确定原权利人的金钱价值仍为占有人支配,则价值特定性犹存。
若混同金钱全部消耗,则价值特定性丧失。
若混同金钱部分消耗,推定原权利人的金钱价值按比例减少。
为合理平衡原权利人和占有人之债权人的利益,当混同金钱或其替代物价值降低时,原权利人应通过拟制信托按比例分享混同金钱之价值。
价值升高时,原权利人应基于优先权回收其金钱价值。
价值恒定时,可选择拟制信托或优先权对原权利人进行物权性救济。
关键词:金钱;占有即所有;权利流转规则;价值返还请求权目录一、问题之提出二、金钱“占有即所有”之内涵与适用场域三、金钱所有权对传统特定性的超越与升华四、金钱高度流通性的利益衡量及其实现机制五、金钱权利流转规则之重塑一、问题之提出关于金钱权利流转规则,我国法律未设明文。
民法学界通说为“占有即所有”,司法实践也长期奉此为圭臬。
但近年来,质疑该原理之声渐起,学理上出现了限制适用和彻底抛弃等主张,民事审判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之裁判也出现松动迹象。
青岛金赛实业有限公司与河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维明街支行执行异议之诉案中,河北银行维明街支行申请法院冻结了双驼公司的某账户,该账户余额为零,后金赛公司向该账户误汇948000元,维名街支行申请执行账户中存款948012.07元(12.07元系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认为,金赛公司向双驼公司误汇款项为事实行为,双方无移转该笔款项之合意,双驼公司并非该款的实际权利人,维明街支行不得强制执行该款项。
由于金赛公司汇入的款项未与双驼公司的其他资金相混同,本案确立的规则并不具有普适性。
金钱“占有即所有”之例外作者:曾祥菠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2018年第03期摘要:货币所有权流转规则的理论基础“占有即所有”原理因其对交易安全和交易便捷的巨大作用而被立法和理论界广泛接受。
但随着社会生活快速地发展变化和立法的相对滞后,该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出现了很多问题,在学理上也有学者开始对这一原理进行反思。
本文在肯定金钱“占有即所有”原则的基础之上对其例外规则进行探讨,并希望通过对这些“例外”的探讨为“占有即所有”原则的适用划定适宜的边界,从而从一个反向的角度上厘清该原则的适用。
关键词:占有即所有;交易安全;特定化一、前言笔者将从原则和例外两个角度对金钱“占有即所有”原理进行分析,考虑到这个原理所包含的原则性内容已经有很多的相关研究了,所以,本文将重点从例外性的内容出发对这一原理进行分析。
二、金钱“占有即所有”之原则金钱的“占有即所有”原则即指货币的所有权与占有具有一致性。
显然,这一规则较其他财产所有权的变动规则而言是极其特殊的。
对此原则的成因,台湾学者郑玉波先生有精辟的论述:其一,由货币之固有本质所使然;其二,由货币的价值所使然;其三,由于交易上的需要所使然。
由此可见,作为原则性的“金钱‘占有即所有’原理”具有深厚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动摇的理论基础,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地明晰一些此原则下的例外情况,并以“例外”来更好地划定原则适用的边界。
三、金钱“占有即所有”之例外“货币的所有与占有一致”规则在适用中的例外在实践中争议较大的主要是某些专用资金帐户中的钱款。
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军用资金账户、国家办公经费资金账户等具有特殊性质的专用资金账户,此类专用资金账户因其性质特殊,应当由专门的立法进行管理规范,另一类则是保证金账户、信托账户等商业性质的专用资金账户,这类型的专用账户中所适用的货币流转规则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下面以一则案例入手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069当代思潮论货币“占有即所有”的立法冲突问题的提出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货币所有权流转的权威性研究相对较少,在这些相对较少的研究中,关于货币所有权的流转问题,通说采用“占有即所有”的原则,该原则的核心思想在于货币的占有与所有原则上应该是一致,货币一经流转之后不发生原物返还请求权及占有回复请求权的问题,仅存在债法上的请求权,也不会发生善意取得的问题。
通过分析学者的文章可以看出,货币占有即所有的原则仅在日本法和台湾地区的法律中予以适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并不承认或适用货币“占有即所有”的原则,而我国之所以学界通说之所以认同货币占有即所有的原则,主要基于以下三点理由:一是,货币的本质在于流通,如果不认可占有的权利性质,货币的归属由若有法律来规定,那么其流通职能的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二是,货币的核心是购买力体现,是以国家信用为支撑,不必要询问货币的取得方式如何;三是,如果占有权能与所有权能相分离,那么接受货币人的是否需要对每一笔资金都进行核查,以确保货币流转的合法性,如此对市场经济交易的妨碍巨大,不利于商品流通。
从以上三点理由来看,货币“占有即所有”的原则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并不能一概排除一些例外的情形。
如专用账户的资金也不能当然成立“占有即所有”,如受托人代为保管的资金、保险金、保证金等,双方并无资金所有权转移的意识表示,且货币以特定的形式予以保存。
此时的货币适用动产物权变动的规则,即需要双方当事人达成所有权转移的合意+公示(交付)。
货币“占有即所有”的立法冲突在前述分析中,虽然货币可以适用动产物权变动的规则,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一旦将货币“占有即所有”的原则纳入到物权变动规则中,不仅可能影响现已相对完备的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变动体系,而且对货币的特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此外,货币“占有即所有”与占有推定理论存在冲突,即占有推定的权利不限于所有权,包括租赁期、留置权等。
具体分析如下:违反了物权取得的规则根据《物权法》第7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论货币所有权及其流转规则论货币所有权及其流转规则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的生存还是企业的经营、发展,都须臾离不开货币,离不开“钱”。
正所谓“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货币现金及银行存款等的权属问题引起的纷争时有发生,而处理的依据及其理由的寻觅却颇为困难,以致各种意见常常争论不休。
在学界,货币及其所有权的特性等问题,似乎常为经济学界所关注,而经济学上的研究,又多限于货币的经济属性和功能;民商法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
例如,民法学上通常只在总论部分“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物”中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物简作介绍;物权法原理中也只在动产所有权部分对其流转的特殊规则稍加提示;商事法上,通常也只关注货币作为资本金在企业财务制度、资产界定或投资中的问题,以及票据(一种所谓信用货币)制度及其流转规则问题,而对于更为基本和重要的货币及银行帐户中资金的所有权问题,则鲜有论及。
在笔者思考、研究本文论体题时,竟连一篇专题文章也未检索到(当然,这不排除在检索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周全问题),在民商法学中如此重要的问题却受到如此的冷遇,着实令人不解。
本文试图对货币所有权及其流转规则问题作一初步的讨论,冀能抛砖引玉,引起学界的重视和立法的关注。
一、货币及其经济功能与法律属性(一) 货币的起源与种类“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出现与交换的需求和发展密不可分。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不便和局限,人们在进行商品交换的早期即开始寻觅衡量商品价值、媒介交易的等价物,历经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及一般的价值形式,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货币逐渐形成。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在历史上,家畜、贝壳、钻石、丝帛、布匹、铜、铁、银、金等许多商品在不同时期都承担过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之功能。
我国在殷商时代即已出现货币,最初是牲畜,后来是贝壳类。
司马迁于《史记?平淮书》中记载:“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兔贝刃布之币兴焉”,“贝”即为我国早期普遍采用的货币。
论货币所有权及其流转规则二4.使用权能与处分权能的合一性同样基于前述货币本身的特性以及货币所有权的占有与所有一致性,货币的使用须以将其交付与他人为前提,而其结果即导致原所有人之所有权的丧失和收受货币者取得其所有权,也即是说,对货币的使用即意味着对货币所有权的处分。
因此,货币所有权不象其他实物之所有权一样同时具有使用权能和处分权能,货币的使用权能与处分权能必然是合一的。
5.移转的无因性因货币的使用而交付货币,将导致货币所有权的变动,因此货币的使用、交付行为显然应属处分行为,或者说属于物权行为。
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理论是由德国法儒萨维尼所倡,其核心内容就是物权行为与其原因行为(债权行为)相互独立,而且其成立生效不受债权行为的影响。
虽然物权行为理论至今只有德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采用,我国学界和立法上的主流意见系采否定态度,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根据该理论来说明货币所有权移转的无因性。
事实上,无论我们对物权行为及其无因性理论持何种态度,在货币所有权问题上,不问货币占有变动的原因如何,均能导致所有权变动的结果,却为大家所公认。
因此,谓货币所有权的移转具有无因性,应无争议。
6.物权请求权效力的局限性货币所有权当然是物权、所有权的一种,而物权是直接支配特定物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因此物权所具有的基本效力,货币所有权原则上也应具有。
如货币所有权也具有物权的排他效力(同一货币之上不能成立两个所有权)、优先效力(取得货币的占有即所有权的权利人,优先于未占有货币的债权人的权利)。
但是,货币所有权的特殊性,在其物权效力方面也是有所反映的,这主要体现在货币所有权一般不具有物权请求权效力。
当货币的占有(也就是所有权)丧失后,原所有人不能行使原物返还清求权,也不享有追及权,而只有请求返还等额货币的权利,而此请求权为债权请求权。
另外,货币所有权的行使一般也不存在排除妨害、消除危险的问题。
因此,货币所有权的物权请求权效力与其他物权相比,是具有较大局限性或受限性的。
论货币所有权流转的一般规则及其例外刘保玉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法学院教授关键词: 货币/所有权/占有/物权法内容提要: 货币所有权为所有权的重要类型之一。
基于货币本身的特点, 货币所有权具有价值权性、最大信用性、占有与所有的一致性、使用权能与处分权能的合一性、移转的无因性、物权请求权效力的局限性等特性。
货币的占有即所有或者说占有与所有的一致性, 为货币所有权归属与流转的基本规则, 该规则在具体适用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应当澄清; 对该规则适用中的例外情形, 亦应引起注意。
在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因货币现金及银行存款等的权属问题引起的纷争时有发生,而处理的依据及其理由的寻觅却颇为困难,以致各种意见常常争论不休。
在学界,货币及其所有权的特性等问题,似乎常为经济学界所关注,而民商法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则明显不够,我国新制定的《物权法》中,对货币及其所有权问题也只字未提,殊值遗憾。
本文试从民法学角度对货币所有权及其流转规则与适用中的例外等问题予以讨论,期能抛砖引玉,引起重视。
一、货币的经济功能与法律属性1货币的形态,经历了商品货币、纸币、支票(票据)货币的历程。
其中商品货币,现今基本上已不再采用(特殊情形除外),而纸币和票据,现呈并行的态势。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我国的法定货币和人民币纸币为基础,兼及银行帐户中的存款和票据资金。
(一)货币的经济功能关于货币的功能,在经济学上已有系统、深入的讨论并形成有高度的共识。
依学界的通说,货币的经济功能主要有三:第一,交换媒介;第二,计价单位;第三,价值贮藏。
基于货币的以上功能,近来有经济学家提出货币的本质属性应为“流动性”(liquidity)。
人们通常把一种资产变成普遍接受的支付手段(如现金货币)的过程称为变现;而所谓流动性,则是指一种资产兑换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通用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由于货币本身就是法定的、公认的交换媒介,所以其是最具流动性或者说是具有完全流动性的资产。
而其他资产,则因变现的难易程度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