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参考3)陶罐和铁罐
- 格式:doc
- 大小:14.81 KB
- 文档页数:2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7篇)《陶罐和铁罐》是学生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
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
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
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显而易见。
在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以分析朗读为主。
我首先提出问题“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
在指导朗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画出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再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
通过品读、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在学生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后,我便让出讲台给学生表演。
学生在分角色朗读课文时还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老师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这样一来,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
这种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体验、揣摩角色的性格特点,提高思想认识,为理解寓意作铺垫。
今天这节课的教学,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可以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将陶罐、铁罐拟人化,围绕铁罐奚落陶罐以及时间流逝后陶罐依然光亮如新而铁罐却腐蚀消失这两个事件来写,并通过描写陶罐、铁罐的神态和动作来表现出两者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出要正确地待人事物的道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生动搞笑,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阅读课文,我是把握着这样的脉络来教学的:初读——说——品读——表演——悟理——自编——自创。
初读是解决生字的读音,说则在读的基础上把握全篇文章的主要资料,这时分主角进行品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之后带上面具进行表演,对文章的精华了解更为透彻,文章的灵魂得以升华,像一个烙印一样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最后让他们轻而易举的悟出文章的真谛——道理。
层层深入,步步紧扣中心,水到渠成。
这时有了必须的基础后更加用活了文本,进行思维的拓展,即我设计了自编——自创,又给学生一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台阶,让他们顺理成章、不自觉中就跨越这道屏障,由此到达创作积累语言的过程,完成了一个作家的工作,这时老师适当的鼓励,将会激发孩子创作文学的激情。
在教学过程中,时间十分紧凑,一环扣一环,学生始终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热情来完成教学,在再读课文时,问他们你喜欢谁,理由是什么?许多后进生或不爱发言的学生都能主动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他们对课文比较熟悉、感兴趣。
说用朗读的形式表达出来时,平时爱好读书的学生纷纷举手,一比高下,并且还锻炼了合作精神。
精制的面具及时对文章的理解使得他们跃跃欲试,营造了课堂上的小高潮。
最后体悟出道理,明辨是非,使生受益。
在拓展思维中,老师的引话中提出了新问题,但在引导学生弄清二者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自觉地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互换思维,并群众改编故事来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对课文的理解到达新的程度。
自创寓言则是读写结合,生成创造,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潜力,这样既引导学生内化了语言,又充满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因此更为受益匪浅。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21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1回顾《陶罐与铁罐》的教学,感受颇深。
本课的教学目标,以人文目标为基本点,透过文本的学习,与文本交流,感受本课透过神态和语言描述表达人物内心的写法。
以期到达对学生待人处世方面良好品德的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朗读,却忽略了文本内涵的挖掘;对铁罐的反面教育过于注重,却忽略了以陶罐为住的正面引导。
纵观整堂课,有收获亦有遗憾,现反思如下:1、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资料。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
因此,在课中,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透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
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
但是对续写思考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
能够让学生仿照课文,透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2、本课教学中,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理念,我多次安排学生自读,指名读,表演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铁罐,进行分主角表演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努力调动每一个成员学习的用心性,目的想把学习的主动权、选取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获得充分自主的发展。
3、在教授本课时不仅仅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注重了透过反复朗读中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如“傲慢、轻蔑、相提并论”等。
在反复朗读和老师的激发下,以读带讲,学生能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
在讲解轻蔑一次时,我查阅了资料,利用字理解学,让学生感受这个蔑字,还让学生透过动作体会当你这样看人时心里是怎样想的,从而理解文本。
这也是本堂课的一个亮点,给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对于学生正确全面认识陶罐和铁罐有很大的帮忙。
4、本节课让学生反复自读、展示读的资料比较多。
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每一次的朗读做出了鼓励性的有效评价,不再是空空而谈。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5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
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按结构来分一分,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
“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学生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
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
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
(傲慢)。
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
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陶罐和铁罐》一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我放手让学生自读,并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来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
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
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为了指导学生读好铁罐的这些话,我让学生画出描述铁罐说话时神态的词语,想象铁罐说话的神情。
学生很快抓住了“傲慢”、“轻蔑”、“恼怒”这些词语。
学生的表演绘声绘色,博得了老师和同学们会心的笑,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看者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这样一来,课堂再不是我的独角色,成了他们的舞台。
虽然这堂课比起以往,是有了一点点进步,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课下,通过各位领导及老师的点评,我也反思了很多、这节课,有亮点的部分,但是也有不少的瑕疵,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教学的整体把握不够准确。
从课题看——《陶罐和铁罐》,很明显,课文中是有两个主人公,可是我在朗读,讲解、以及分析的时候总是偏向铁罐,而忽略了陶罐,难道这节课的另一亮点不是突显陶罐谦让的、大度的品质吗?显而易见,这一点,我并没有做到。
细细地回顾这堂课,就像冉书记所说的那样,其实有好几次,同学们都已经抓住陶罐的这种思想品质了,可是我却并没有给学生一个正确合理的引导,这不能说我不够细致,或者是太粗心,这只能证明自己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不够透彻,对于学生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常常奚落陶罐,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们的对话;第二部分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消失。
这篇文章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对童话类文章接触不多,因此,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经过反复研读教材,经过课堂实验,经过学校语文组全体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我对这节课有这些体会: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初读课文,我首先思考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想出新点子,让大家看到我精彩的设计,但在试讲中没有预想的效果,仔细想想,我忽略了课堂上最主要的人物——学生,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的兴趣才是课堂的源泉。
因此,我认真听取了几位老师的意见,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站在学生的立场,以他们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为支撑,以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课堂反馈情况为导向,踏踏实实地组织教学。
二、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与文本深入交流抓住文章最主要的部分,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
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
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
通过“不敢,铁罐兄弟。
”“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
在学生自读后,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用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生动有趣,情节富有变化,它讲述了国王御厨里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
许多年代后,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在反复的试教过程中,我对课文的思考、想法在加深,教学理念在变化,教学设计也随之改进。
一、课文主线的把握:体会人物性格,挖掘做人道理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这从他们彼此的对话中鲜而易见。
开始,我一直把抓人物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
于是乎,大家对铁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很感兴趣,他们能惟妙惟肖地模仿动作、语气,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
而对谦虚温和的陶罐,大家则表现得不温不火。
因而整堂课的反面人物形象过于强调,突出了铁罐而忽略了陶罐,轻重倒置,难怪学生在结尾对陶罐铁罐说的话中,写到:“我喜欢铁罐,因为他很威风。
”这都是一味感受傲慢、轻蔑与恼怒的结果,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贬义词,只是帮助体会人物性格,无须过分强调,陶罐才是一个正面的,让学生有价值去体悟的人物形象。
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因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所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
于是,在后来的教学中,学生不只是简单地朗读课文,停留在理解人物性格的表面层次中了,大家都有了更深的感触,陶罐的谦虚温和是因为他看待问题很全面,因此他也有了好结果。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0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篇一《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讲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主阅读,能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继续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指导学生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
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别和识记。
让学生把课文中的生字按结构来分一分,学生观察:“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
“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这样的安排不但让学生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学生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充分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当时的心情,学生理解得比较到位,兴趣很浓。
如在让学生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学生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
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呼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
(傲慢)。
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
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谦虚)。
这样简简单单的小问题,让学生既体会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内心活动,又理解了“傲慢”与“谦虚”的意思。
通过小组分角色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同桌分角色读,等等形式,学生读得充分,对于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的理解也都比较清楚。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范文(7篇)老师在新的岗位上,进行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工作,而撰写教学反思则是对老师教学阅历的一种总结,那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应注意什么?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范文,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陶罐和铁罐》一课是人教版小学三班级上册七单元的一篇寓言,该课叙述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很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了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
故事告知人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短处,要擅长看到别人的优点,正视自身的短处,相互敬重,和顺相处。
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适合同学自主阅读,能让同学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在阅读中连续练习捉住课文的重要内容。
因此,应放手让同学自读,在同学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做适当的引导,引导同学明白寓言中蕴涵的道理并受到教育。
引导同学读准生字的音,“耻、逝”是翘舌音,“荒”是后鼻音。
引导同学书写生字时,有些字可以通过和学过的形近字比较加以区分和识记。
让同学把课文中的生字按结构来分一分,同学察看:“陶、谦、嘴、恼、吵”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
“怒、感”都是上下结构、上长下短的字。
“虚”是半包围结构的字。
这样的布置不但让同学熟记生字的字形,而且也为同学的端正书写作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让同学通过充足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和那时候的心情,同学理解得比较到位,爱好很浓。
如在让同学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第一次对话时,我问同学陶罐一开口就是“你敢碰我吗?”它的意思就是陶罐敢不敢碰它,(不敢)。
它根本就没有把陶罐放在眼里,它称谓陶罐“陶罐子”直呼其名,说明它有没有礼貌?(没有)。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一个能够体现铁罐态度的词来。
(自负)。
面对铁罐的自负无理,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有没有生气?(没有)。
它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地称谓它为兄弟,并承认自身不敢碰它,说明陶罐怎么样?(很虚心)。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5篇《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朗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3、理解人各有长处和短处,不要将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做比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通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理解人各有长处与短处,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生齐:陶罐和铁罐2、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指名说(因为陶罐谦虚,而铁罐很傲慢。
)二、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你从那一句话里看出铁罐很傲慢?去文中找找出示句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A、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B、理解“奚落”:找近义词。
体会铁罐的傲慢1、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课文有非常形象的描写。
请大家找一找铁罐的话,读一读。
2、生自渎后交流:①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
A、你从哪个词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傲慢)B、怎样读才能读出傲慢的语气呢?谁来读读说说?师评:你说的真有道理,这样读的确可以读出那种傲慢的语气。
C、其实一个句子有很多读法,请你再仔细读读,看看有没有别的读法呢?师生讨论各种不同的读法。
D、师:大家真会读书,能用那么多不同的方法读这句话。
同桌互读。
②“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A、这里有个词我不懂了,什么叫做轻蔑?B、轻蔑是怎样的神态?表演。
C、多人试读。
③ “住嘴!”铁罐恼怒了,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A、从哪几个词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B、理解“恼怒”“相提并论”。
C、谁能用朗读来表现铁罐的心情?D、小组读。
④“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 “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